资治通鉴与资治通约

来自通约智库
江南仁讨论 | 贡献2018年5月12日 (六) 22:19的版本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信仰 互联 房产 教育 医疗 健康 人大 改制 政法 经济 税收 贫富 就业 反腐 治安 三农 科技 军事 国际 两岸 管理 历史 古书 哲学 党派 人物 永生 方法

关于《资治通鉴》(简称“资治通鉴|通鉴”)。

资治通鉴》是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和他的助手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

资治通鉴》书名为宋神宗所钦赐,他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从《资治通鉴》的得名可以看出,该书既是史家治史以资政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也是封建帝王利用史学为政治服务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

毛泽东的护士孟锦云(毛泽东生前戏称她为“孟夫子”)回忆,毛泽东的床头总是放着一部《资治通鉴》,这是一部被他读破了的书。有不少页都用透明胶贴住,这部书上不知留下了他多少次阅读的印迹。

毛泽东晚年曾对人讲,他将《资治通鉴》这部300多万字的史书读过“一十七遍”。这真是一件令人惊讶的事!

毛泽东还劝孟锦云读一读《资治通鉴》,并且送给他一本介绍《资治通鉴》的小册子作为入门读物。在读了这本小册子后,孟锦云请教毛泽东说:

“这部书叫《资治通鉴》,是让统治者把历史当作一面镜子,照照自己,可为什么不从有史以来就写,而是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写起呢?”

听到这个提问,毛泽东的眼睛一亮,显出异常高兴的神情,笑着对小孟说:

“这个问题提得好,孟夫子真是动了脑筋。看来,你是嫌这面镜子不够大,怕照得不够全面。其实,这面镜子已经不小了,统治者如果认真照一下的话,恐怕不会一点益处没有。如书里论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清朝的雍正皇帝看了很赞赏,并据此得出了结论,治国就是治吏。如果臣下个个寡廉鲜耻,贪得无厌,那非天下大乱不可。”

孟锦云说:“主席,您讲的这个意思我明白,历史确实是一面镜子,可是为什么不从头写起呢?从头写不是更完整吗?”

毛泽东说:“司马光之所以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写起,是因为这一年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一件大事,或者说是司马光认为发生了一件大事。”

孟锦云说:“这一年有什么大事?我学过的历史书上,怎么没讲到?”

毛泽东说:

“这年,周天子命韩、赵、魏三家为诸侯,这一承认不要紧,使原先不合法的三家分晋变成合法的了,司马光认为这是周室衰落的关键。‘非三晋之坏礼,乃天子自坏也’。选择这一年的这件事为《通鉴》的首篇,这是开宗明义,与《资治通鉴》的书名完全切题。下面做得不合法,上面还承认,看来这个周天子没有原则,没有是非。无是无非,当然非乱不可。这叫上梁不正下梁歪嘛。任何国家都是一样,你上面敢胡来,下面凭什么老老实实,这叫事有必至,理有固然。”

孟锦云说:“为什么从这年开头我明白了,可为什么只写到五代就停止了呢?”

毛泽东说:“有人说,这是由于宋代自有国史,不依据国史,另编一本有困难。我看这不是主要的。本朝人编本朝史,有些事不好说,也可以叫做不敢说,不好说的事大抵是不敢说的事。所以历代编写史书,本朝写本朝的大抵不实,往往要由后一代人去写。” (来源:人民网-文史频道)

关于《资治通约》(简称“通约”)。

改了《资治通鉴》一个字成《资治通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成“约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往事,历史上的故事,告于世人的“约律”需要故事来阐述,圣经的《旧约》和《新约》,《论语》,都是用故事,包括传说中的神话故事来阐述道理。

这里的《资治通约》也一样,用故事、事例来阐述我们应该怎么做。

在讲究大数据,讲究科学依据的今天,我们阐述道理的“事”需要讲究数据依据,这样才能达到“实事求是”,才能实现“有资于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