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回:哑童应征长成巨人 巨人败殷功成升天
返回目录
原文再续,书接上一回。话说雄王六世在君山之麓求得先祖龙君教路后,就立即启程,回到文郎,命令众多宫使,四散寻觅奇才良将。
岁月流逝,离先祖龙君预测三年后殷人南侵之日子越来越近了,但宫使的寻觅仍毫无所获。一日,雄王正在踌躇莫展之际,闻说有一深入穷乡僻壤的宫使已回宫,正要向雄王回报一个怪诞的消息。于是立刻召见这位宫使。
原来,这位宫使来到一深山密林中的村庄后,就听到百姓中流传着如下的一个故事:
这个深山密林中的村庄,叫扶董乡。乡中住的都是董姓人家。其中一家有两老,均年已六十,但却老来得子。此男出生至今,虽已有三岁,却只能饮食,不能言语;整日价的仰卧在床,连起坐也不能。有一天,他的母亲听乡里人说,文郎国王派宫使四方寻觅良将,以抵御殷人即将到来之侵犯。这位宫使现已来到本邑,住进了县衙。
哑童之母听得这个传言,觉得与己无关,遂徐徐走回家中,漫不经心地对仰卧在床、不能动弹的哑巴孩童戏言道:“生得男儿,本是喜事。如能应聘拿贼,一可报国,二可报父母哺育之恩,那有多好啊!但可惜啊,我儿只能饮食;受朝廷封赏只能是望想了。”
母亲的戏言刚说完,正转身出门,却听见背后传来有人手足撞击床舖木板的声音。回头一看,只见那三岁哑童已从床上坐了起来,正以手足捶打床板,还厉声呼喊:“谁说我不能拒敌报国了?”
哑童母见儿子起坐开言,惊喜若狂,旋即出门对乡邻逐家呼喊:“我家哑儿说话了!”“我家哑儿说话了!”“……”引得众乡邻都拥至她家,看个究竟。只见那三岁孩童不停地向众人说:“你们赶快到县衙去,把宫使叫来,我要见他!”
众乡邻甚为惊喜,遂即往县衙迎来宫使。宫使进入董家门,对三岁孩童说:“你这三岁孩儿呼我何为?”三岁孩童端坐于床,俨然一个大将军的神态,对宫使说:“小将愿效劳雄王于麾下。赶快回去报告雄王,为小将炼造高十八尺之铁马、长八尺之青铜剑、并制作一顶方圆三尺之铁头笠。小将以此披挂上阵,北贼见此架势,必自惊溃。君王何须担忧?”
……
宫使说完如此奇遇,雄王六世随即喜逐颜开,连声呼叫:“吾无忧矣!”“吾无忧矣!”群臣奇怪了,齐声启奏道:“一个豆丁孩童的狂言,君王何足相信如此?北殷将来袭,我们何以破敌?”
雄王六世款款而言:“此乃先祖竜君以此救我也。前年先祖化作方士老者,在洞庭湖中君山水边教导我,要我觅良将于民间,还说有此良将,三年后定能破这犯边之北贼。如今三年将届满,忽然有此哑童开言请战,乃是良将现身之吉兆啊!”于是令工匠炼铁铸铜,制作铁马、铁笠、铜剑以备战。
于是,一队宫使,仪仗齐全,奉命再访扶董乡,以传达王命。哑童母秦闻鼓乐之声齐鸣,知是宫使又至,于是诚惶诚恐趋前接过王命。送走宫使后,母亲内心仍甚为惊恐,特别忧惧,就怕难以圆王之冀望,终将祸及全家及乡邻啊!但小儿却坦然大笑曰:“母但以酒食多为儿吃;拿贼之事,母何须担忧!”
于是。母即时为儿子百般搜罗食物;儿子吃下母亲百般搜罗提供之食物,身体亦即时骤大,长成个八尺男儿了。以后,儿子日长十余斤,食量也与日俱增。母亲供应不足,唯有求助于邻人。邻人知晓此巨童已为雄王首肯,将成卫国将才,都乐于捐输,以助其成长。各家日逐炊焚饼菜,携壶箪食至两老家;巨童食之,虽仅可果腹,但亦能继续快高长大了。各家同时亦搜集南帛丝锦等,为董老儿子制作衣着,但他日长数斤之势头,衣着供应还是跟不上,他仍然是个衣不足蔽体的样子;乡人无奈,只好编芦苇缀芦花以作衣裳为之装扮。就这样,巨童逐日逐月成长,不消几日,已长成个彪形大汉了。
竜君预言之三年届满,殷兵果如其所料,前来入侵文郎。董童闻讯,即时伸展手足而立,瞬间长十余丈,遂戴铁笠、拔铜剑,仰鼻朝天,大吼十余声:“我乃天将!”“我乃天将!”“……”然后骑上披挂铁甲的巨型战马;战马嘶鸣,震耳欲聋,然后踊跃前奔,驰走如飞。瞬间即至雄王麾下,领命开拔。文良军士呐喊随后,浩浩荡荡,奔往前线。
瞬间即接敌,十丈巨人戴铁笠、持利剑、骑铁马,领着声威震天的军列,一路挥剑砍杀过去,这威势确实惊天动地。北兵惊骇,慌不择路,掉头遁逃,甚至倒戈相攻;北兵遂败阵于武宁邹山之下。一场大战之后,北军余党所剩无几,悉数皆罗拜于董将军麾下,齐呼天将而降伏。
董生得胜,凯旋归乡。途经越安山时,已近黄昏。忽然间,西天霞光普照,天门訇然敞开,从中走出一队举旌树帜、鼓敲笙吹的天宫仪仗来。天宫仪仗队下降到董生面前,致敬如仪,并齐声跪请“天王回归天宫”。董生随即更衣,穿上仪仗送来之天宫穿戴,骑上天宫仪仗牵来之天马,在天兵的簇拥下,升天而去。天马行空之先,以马蹄踢踏地面,遂留马迹于山石上,直至今日,仍然可以看见。
文郎官兵依实回报雄王。王告知众卿。这正是先祖请天王助我等破北兵之侵犯啊。雄王思念天王之功劳,乃以其故乡之名,尊称其为“扶董天王”,并下令立祠于扶董乡宅园内,赐田一顷与董生父母,令其晨昏祭奠之。
殷人兵败归北,却久久不能忘却惨败于文良的教训,遂告诫国中上下,千万不能再有掠夺文朗之妄想了。自此嗣后的六百四十年间,殷国都不敢再复起兵与文郎交锋。文郎周围之百越小国,知雄王大胜北国,亦因而畏服归附。百越大地百姓,遂过上了一段长期之和平生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