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19
个编辑
更改
无编辑摘要
<br> 镇压并不能阻挡青年人追求真理和进步,加上此时中华民族已到了生死存亡关头,中国共产党于1935年8月1日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要求停止内战,抗日救国的主张更深得青年学生的拥护。拥护共产党,寻求党的领导,成为广州学生先进分子的共同心愿。这时在中山大学,同时出现了几个进步青年秘密组织,为党在广州建立外围组织及广州学生声援“一二·九”运动作好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
<br> “中国青年同盟”始建于1935年7月。原中共中央出版部发行科上海党小组,于1935年7月与上级失去联系,该小组同意该科中共党员王均予转移到广州开展活动。王均予到达广州后,以该科原有的读者会为基础,整顿发展为“中国青年同盟”秘密组织。该组织要求成员拥护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红军及苏维埃,遵守纪律.保守秘密。中山大学最早加入“中青”的是钱兴、栗稔、曾振声(曾生),后来相继加入的有袁鉴文、莫福生、杨瑾英、梁湘、梁奇达、周明、朱文畅等。
<br> “突进社”始建于1935年10月,这是在何思敬的启发指导下建立的一个秘密组织,其宗旨为拥护中共号召,突破国民党的压迫,掀起抗日救亡高潮。由张直心牵头,动员吴超炯、叶乃勋、曹芥茹(杜埃)、陈维岳等人组成,稍后参加的有严蒲特(饶彰风)、黄焕秋、刘秉钧(刘天行)、余铭艳(余明炎)、陈树功及中大附小教师徐青、杨槐等,后来还向校外发展至一百余人。
<br> “马列主义行动团”始建于1935年10月,成立地点在广州白云山摩星岭,这是中大青年学生自发组成的秘密组织,顾名思义是以学习和宣传马列主义,拥护中共为奋斗目标,牵头的是中大政治系四年级的云南籍纳西族学生李群杰,参加者有虞焕章(杨康华)、王甲纲、张箐、李驹良、曾镈共6人,后来还在外围建立读书小组,并向校外发展。
<br> 2、向省、市委输送了一批优秀的党员干部,为广东党组织的重建和发展,作出了贡献。省市委鉴于中山大学在华南地区所处的重要地位及中大党组织在历次政治运动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对中大党支部非常重视,南委组织部长黄文杰和广东省委书记张文彬都曾到过中大参加支委会议,传达中央精神及布置工作。在1936年12月至1938年10月的三任广州市委中,原中大党支部党员罗范群曾担任广州市委书记,梁嘉、周明、黄梅棣、吴超炯、周楠、杨康华等均为市委会委员兼部长。还有8名党员则出任过市属基层支部社会团体的领导职务:李健行任榨油工人支部支书;李静音任妇女支部支书;邓贞子任女青年会支部支书;黄泽成任“救亡呼声社”研究部负责人;谭丕桓任“青年群文化研究社”中共支部支书;俞福亲任广州市妇女会理事,支部还动员了一批党员到国民党十二集团军从事政治和军事方面的工作,支部在本时期发展和培养的党员在抗日战争后期的敌后抗日武装斗争和地方党组织的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则更为显著。李群杰曾担任中共云南省工委书记,曾生曾任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司令员,杨康华任东江纵队政治部主任,罗范群曾任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政委,周伯明曾任珠江纵队参谋长。
<br>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中,中山大学的一些优秀青年和中共党员共15人为革命事业光荣牺牲。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牺牲的有:陈铁军、陈铁儿、陈培仁、冯道先、朱文畅、沙文求、凌伯骥、赖寅倣、郑挺秀、何仁棠、谭国标。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有:支部书记金昌华于1942年在太行山战斗中牺牲。陈柏昌于1941年10月在东莞县绒旗墩被反动派逮捕后投入深潭而牺牲。林耀族在海南与国民党谈判时被杀害。谭家驹牺牲于惠州。钱兴曾任中共广西省委书记,解放战争期间任中共粤桂湘边工委副书记,1948年11月在怀集战斗中牺牲,他们的英名将永载史册。
本时期党员名单: 89人
何思敬、张直心、吴超炯、杜埃、陈维岳、李静音、饶彰风(严蒲特)、虞焕章(杨康华)、钱兴、张寿南(温焯华)、栗稔、曾生(振声)、杨瑾英、余明、陈文汉、郑鲁秀、周薇雨、刘汝琛、莫福生、林耀族、周匡人、罗光连、梁鉴文、李家珍、方芜军、罗湘林、徐桃龄、李光中、谭家驹、陈柏昌、许明远、吴逸民、李福海、吴子熹、余萍、徐青、刘天行(秉钧)、余铭艳(明炎)、叶乃勋、陈树功、金昌华、罗范群、黄泽成、林西平、许侃、钟承宗、黎元杰、谢文思、李家鼎、李超、莫福枝、廖衡、邓贞子(邓戈明)、孔庆余、谭朗昭、洪 桥、龙世雄、李群杰、李文浩、黎素绯、俞福亲(小曼)、钟远蕃、周 楠、钟靖寰、钟思明、李康寿、陈任生、张尚琼、李驹良、林玩、何坤巽、袁鉴文、丘陶常、辛升粹、何达亨、劳家顺、梁嘉、李见心、陈钊、林汝熙、苏秉槛、林华康、苗文纾(陆华)、温妙荣、黄若潮、李健鹏、李雪英、黎乃民、李家珍
本时期中大附中附小党员名单
附中:27人
唐健、朱康玲、陈恩、吴凤珠(吴青)、温盛湘、王荣耀(炎光)、陈柏如(夏冰)、钟锦娴(钟璐)、司徒艳、容振华、崔隹(崔隹权)、杨应芬(重华)、沈式晖、吴丽珍、叶启祚、李展、伍殿衮、简锡煊、徐可贞(徐希)、陈联新、虞成章(杨和)、杨步尧、洪佩兰、张华明、饶奕昌、曾日东、徐华叔
附小:1人,梁奇达
<br> 本时期党组织活动的高潮是1944年夏秋组织党员及进步同学约200人参加东江纵队。1944年夏,日寇进攻湖南,占长沙、衡阳后,继续向广东进犯,企图打通粤汉线和湘桂线。东江纵队于1943年底宣告成立,准备北上开展抗日斗争,急需大批军政骨干,而学校疏散又会使多年来党组织团结积蓄的力量散失。因此,中共广东省临委书记尹林平多次派人到粤北,通知中大党员及进步学生前往东纵参军参战。得到通知后,全体党员立即行动起来,一批进步同学也表示愿意放弃毕业文凭及优越职务,同赴抗日前线。200人的队伍要通过封锁线和敌占区(有的还要经过日敌占领的广州)确是风险极大,经济开支也全靠自筹解决。队伍分三批出发,首批由黄文杰带队约70余人,经始兴和江西三南折返河源然后下达惠阳、东莞,他们在途中得到广西特支欧阳波的得力支持和帮助。第二批由黄德赐带队,包括四邑、西江籍同学40余人及潮汕籍同学10余人。他们在未能取得联络的情况下,冒险经三南到惠州前往东莞,路上巧遇东纵税站人员,遂安全到达。另一批由彭丰带队,通过沦陷区或封锁线,到达惠阳沙鱼涌东纵税站时,已是1944年10月。附属中学亦有学生陈大德等12人,同时参加东江纵队。中大学生到达东江纵队后,受到司令员曾生等领导同志的热烈欢迎,经东纵青干班的学习和培训后,分赴东江、粤北、粤中及珠江三角洲的抗日部队和地方政权工作,在各条战线上发挥了骨干作用。本时期中山大学为革命事业牺牲的烈士共9名:工学院党员吴群卓1944年冬参加北江支队,英勇牺牲。法学院学生张纯刚,在高鹤地区任青干班指导员,在战斗中被捕,英勇牺牲。法学院司法系党员谭东枝,在珠江纵队中山支队任指导员,1945年夏在日伪联合扫荡中负伤,在敌人的火攻中被烧死,英勇牺牲。医学院女学生杨星光,1945年在罗浮山根据地与敌人战斗中英勇牺牲,时年20岁。先修班党员刘渥丹,1938年入党的党员,1944年参加东江纵队后在珠江纵队遇伪军扫荡,被俘英勇牺牲。师院党员冯庆翊在东江纵队光荣牺牲。原粤秀中学党支部书记李树中,1942年毕业后考入中山大学,1944年进入东江纵队,后在战斗中光荣牺牲。师院钱玉芝同学在战斗中失踪,至建国后仍无消息。附中学生黎灏腾于1944年7月26日番禺植地庄战斗中光荣牺牲。附中教师陆兴焰及学生诸兆永在由坪石撤往仁化途中,遭日寇残酷杀害。
<br> 1944年10月中共广东省临委决定全省恢复党组织活动,但此时中山大学的党员除少数人留粤北参加当地武装斗争外,其余全部参加东江纵队。原各学院的支部均已不再存在。
本时期党员名单:142人
1、教职员6人:
刘渠、卓炯、张泉林、林西平、朱瑶安、梁渭容
2、文学院支部31人:
附:文学院建党对象名单17人
陈婉芳(陈茵)、许彦常、陈梓桥、沈如珍、沈能、李敏、陈汉生、周应番、王昌明、陈守均、刘兰天、刘时熙、余敏志、陈海仪、伍子博、周建华、沙朗
注:[1]此17人据文学院党支部书记黄德赐回忆,已够条件接收入党,因粤北事件发生后,中大党组织停止活动,故未能接收。
[2]文学院的党员中,有少数同志是其他学院学生。
3、法学院支部:34人
孔庆余、林之纯、罗培元、罗湘林、莫福枝、吴振乾、廖建祥、黄若潮、叶剑锋、洪耀山、吕维多(吕冰)、林乃夫、陈向明(宝卿、周玉珍、关海、张纯纲、梁操政、曾海波、何碧波(家瑜)、吕燕华、徐上杰、徐桃龄、吴其勋、古世铭、陈耀祥、邓邦俊、梁棣云、苏秉鉴、汪柏森、饶海新、陈丽群、蔡子培、陈克、张伯哲
4、工学院支部12人
王浩源、刘秉楷、孔刚、张盛澄、吴济光、杨家杰、范敏机、邓克流、林华康、陈汉威、 吴群卓、吴广卓
5、师范学院13人
周钊、吴显慧(吴健)、王伯梁、林孔炽(林强)、张灿钧(张平)、张文光、张永良、邝文龙(哲民)、杨应芬(重华)、李鸿釨、李汉兴、唐北雁、邓乃炯
6、农学院15人
方君直、吴逸民、何绍芬、谢塞涛、陈益年、杨瑾英、李雪英、何钦赞、何贻赞、凌菱生、胡福群、廖衡、李树中、谢双庆、钟达(钟紫)
7、医学院3人
吴子熹、梁碧儿、卢鉴煜
8、理学院2人 林挺、马灼晃
9、研究院1人 丘陶常
10、先修班党员1人 张韶(少芬)
11、广西特支6人
张伟贤、欧阳波、李紫云、彭炳兴、欧名世(欧扬)、冯祖铭
12、1943年入学,关系未转入中大的党员2人
文学院何兆麟(何文)、先修班刘渥丹
13、中大附中2人
陈大德、崔克玲(崔克)
<br> 积极而慎重地在外围组织的基础上发展党员的工作,从1947年夏天已开始进行。解放前全市学校共发展党员179人,占外围组织成员人数的12.9%。其中中山大学发展党员53人,从北京调入5人,改变了当时党员人数过少,力量薄弱的状况,连同原有的老党员104人,本时期中山大学师生中共有党员人数为162人。
<br> 1949年4月20日子夜,中国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天险。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4月23日,南京解放。国民党政权总统府及行政院国防部南迁广州。广州警备司令发布戒严令,声称“严重违反戒严令者,格杀勿论”。中共中央华南分局发出指示,决定把工作重点迅速转为迎接解放,准备接管。5月,国民党政权命令中山大学提前结束,即日疏散,教授们随机举行“活命大拍卖”,出卖书籍、衣物及家具。中大党的基层组织和外围组织团结全市学生,开展了护校拒迁的活动,有些学生还深入工厂及社会其他单位,进行护厂斗争。7月23日凌晨,广州警备司令部发起突然袭击,重点包围中山大学,逮捕师生共167人,内教授8人。“七·二三”事件发生后,广州市党的领导亲自部署和参与了有组织的群众性政治反击和营救活动,揭发反动派的阴谋,争取社会的同情与支持,成立救援组织,运用各方面的力量及国民党的内部矛盾,加上舆论的压力,终于使百余名师生陆续获释,营救活动一直进行到广州解放前夕,才得以完成。
<br> 本时期中山大学的基层组织突出的贡献是:在广州第二条战线的斗争中,发挥了带头和推动作用,是这支队伍中的一支重要的力量。广州地处蒋管区的大后方,远离北方解放区及北平、上海等学运中心城市,党的力量比较薄弱,商业城市中工人阶级队伍也人数不多。学生运动是第二条战线中的重要方面。1946年“一·三〇”示威在唤醒广州人民政治觉醒中的启蒙作用,1947年“一·七”反美抗美斗争对广州人民认识美蒋反动实质的促进作用及“五·卅一”示威(南京“五·二〇”运动的延伸)在广州第二条战线形成中的组织作用,均应给予较高评价。在党和党的外围组织的组织活动中,中大基层组织在市委的领导下,作用也突破了校园的范围,成为广州市大中学校及社会青年团体的骨干和核心。
<br> 本时期中山大学党组织虽然党员人数不多,但工作成绩显著,原因在于组织严密,纪律严格,政治思想教育强而有力。组织上实行纵深配备,单线联系,严格区分了三线的力量布置,保证了组织的安全。身处一线参与公开活动的负责人,在斗争中有所暴露后立即撤退,截断敌人的跟踪破坏。二线骨干平时以一般群众面目出现,不担任公开职务,不与其他成员发生横的联系,作好候补准备。三线骨干处于绝对隐蔽的状态,以策组织的安全。在发动群众的工作中,坚持群众路线,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向群众负责的思想,强调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凭藉群众的青纱帐,掩护我们的对敌斗争。平时以合法斗争为主,在条件成熟的适当时机,凭藉群众奋起的压倒优势,开展非法斗争,并在取得预期效果时,实行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主动收兵。灵活地运用策略,将公开工作与秘密工作、合法斗争与非法斗争,既区别又结合地进行,这样就使本时期的广州学生运动高潮迭起而又未造成损失。
<br> 本时期中山大学系统为革命牺牲的烈士,有下列9人:郑志远烈士,陆丰县人,1940年入党,1942年广东党组织停止组织活动期间考入文学院哲学系。1944年首批参加东江纵队,解放战争期间,他任“海陆丰紫五指挥部”情报科副科长,1946年春潜入紫金县侦查敌情,被捕杀害并斩首示众,时年23岁。沈如琼烈士(女),法学院经济系学会。1942年入学,1944年夏参加东江纵队,1946年3月24日在五华县鸟禽嶂山区因掩护伤员而被捕。她拒不下山,惨遭敌人杀害,时年25岁。余敏志(余小敏)烈士,文学院历史系学生,东纵政治部文工队队员,日寇投降后随部队挺进粤北,因重病掩蔽于始兴奇心洞而被捕,后于始兴监狱中牺牲。附中学生洪佩兰(女),1945年9月在始兴奇心洞战斗中牺牲。附中职员黄凡元,1946年夏参军,随后在西江地区武装斗争中光荣牺牲。19366年曾任支部书记的钱兴,1948年11月在怀集战斗中牺牲。附中学生陈文宗,1948年9月在广宁地区武装斗争中光荣牺牲。附中学生关汉芝,1949年7月在宝安地区东一支队光荣牺牲。附中校友崔佳权,1949年7月在广州市郊九佛地区因被敌人包围,在突围战斗中光荣牺牲。以上9位烈士为迎接新中国的诞生,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他们的英名将永载史册。
本时期党员名单:164人
1、总支直属 7人
罗湘林、廖建祥、罗柏元(廖茅、刘渠、符罗飞、卓炯、覃正光
2、文学院 21人
梁天培、周辉、刘筠秀、吴蘅芳、潘佛章、余启勋、林纡贤(林丹)、关照禧、刘兰天(刘宾)、刘时熙(王康)、陈海仪、杨东昌、林谷、黄崧华、唐北雁、陈梓桥、蒋惠仪、徐庆贤(丹华)、陈冠铨、林辉钊(林若)、何之光
3、法学院 21人
雷毓彬、张善儒(张文藻)、何锡权(锡全)、陈连珂(国安)、肖曙华、杨世英、沈辉(林岗)、李士铮、朱引龙(石础)、罗彦群、肖俊琳、何振超、黎绍裘、陈相安、彭厚望、张卓寰、蔡智常、梁耀端、吴道歧、汪应昌(汪梅森)、周玉珍
4、师院 16人
曾进添(方萌)、张韶(张筱芬)、 陈珍华(君明)、陈从远(陈康)、杨东桥(杨山)、熊东祥(熊燎)、陈琼琚(逸之)、陈瑕瓒、刘碧霞(刘碧)、林正吾、董丽庄、何国霑、陈启(仁恕)、罗宏庆、张昌仁、罗万明
5、工学院
胡泽群、施泽霖、邓乃炯、邓克流、孔召棠(孔刚)、陈汉威、姚泽华、朱舜韶、赖变辉、曾传鎏、陈璋
6、农学院 5人
胡福群、邓锡勋(邓强)、陈甲寰、梁慧惺、甘滌垣(甘力)
7、理学院 3人
曾日东(曾东)、许俊杰(张弓)、赵力田
8、医学院 缺
9、未查明院系 8人
刘伯刚、叶剑锋(叶扬)、 张xx 、陆传流、张苍浩、罗汉基、许华、陈惠宜
10、组织关系未转入中山大学的 9人
诸幼慧(诸桦)、黄新娥、李明宗、邓其炎、涂先求、区炜、何辛、张伟贤、张运贤
11、本时期发展的新党员 53人
杨克、俞仲达、蔡劲光、陈慎旃、刘成器、杨泰芳、林广英、陈元泰、沈振元、彭克礽、 潘绍继、胡兆瑞、周修文、严子颖、林振环、关燕如、吕式根、张锦培、黄建树、钟贻荪、陈宝铨、邹愉新、赖大让、潘明丽、曾松浪、张冠康、蒋埙、李志诚(建新)、张承义、李绍膺、潘毅生、李正寰、邓明华、林木(大樟)、方郭良、李灏、黄国寰、李思迈、叶万统、陈奎昌、陈烈、张承衮、钟子芳、黄维中(道奇)、何礼荣、李上林、周国昭、赖汉广、梁瑞琛、胡大钧、李卓儒、吴志通、张翼
12、外地转入党员
李伯天、杭雄文、司徒梅芳、霍颖常、伍琦贞
13、中大附中 5人
黄凡元、王杏文、祁九如(何值)、张慧珍(若子)、江宗X
14、总支撤退时留下的18人名单
胡泽群、许俊杰、唐北雁、姚泽华、佘启勋、何锡权、陈连珂、肖曙华、张善儒、吴道歧、刘筠秀、施泽霖、邓克流、曾日东、胡福群、邓锡勋、孔刚、黄崧华
15、1947年“五·卅一”前后钟明交来9人名单
梁耀端、吴蘅芬、林谷、邓乃炯、陈梓桥、林正吾、陈甲寰、陈湘安、朱舜韶
'''结束语'''
<br> 在中山大学的前身院校中,中共党员的个别活动始于1921年。中山大学建校后,中共基层组织的活动,时间跨度历25年(1926-1949)。期间,由于政治形势的原因,数次被迫停止活动,实际上有组织地进行革命活动的时间,仅为15年(1926-1927;1933-1938;1939-1940;1941-1942;1945-1949)。在这15年中,组织形式先后为支部、特支、总支委员会,党员总人数,据现在所能掌握的名单为479人,如估算遗漏人数为30人左右,则党员总人数约为500人,占1927-1949第1届至第23届毕业生总人数1万841的5%弱。在各个革命时期,在党组织的外围,几乎都建立了公开或秘密的外围进步组织,如大革命时期的新学生社、二战末期的中国青年同盟、突进社、抗战初期的抗日先锋队、澂江时期的青年生活社、解放战争时期的爱国民主协会(即广州地下学联)等,这些组织团结教育了广大进步青年学生。在这25年的革命斗争中,中山大学师生中为革命光荣牺牲的烈士,据现在已掌握的不完整的名单,共70人,他们的英名将永远铭记在中山大学的校史和党组织的历史中。
<br> 回顾中山大学民主革命时期25年的历史和中共中山大学基层组织的战斗历程,我们深有感触的有以下几点:
一、中山大学的革命传统是在各个革命时期的革命运动和斗争中逐步形成的,中山大学中共基层组织在这些斗争中,积极发挥了战斗堡垒的作用,是形成这一优秀传统的重要原因。在广东党的创建阶段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在中山大学前身院校中的传播发挥了重要的启蒙作用。大革命时期中,换起民众推动了反帝反封建运动;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在广东党组织的重建和恢复中作出了重要贡献;抗日战争时期中推动了抗日救亡群众运动的开展,组织和动员青年学生投身抗日人民武装斗争;解放战争时期迅猛开展爱国民主运动,在广州第二条战线的斗争中,发挥了先锋带头作用,成为这条战线的主力军。在以上各个革命时期,中山大学的影响,远远超出校园的范围,作出了较大的贡献,爱国、民主、团结、进步的旗帜,在中山大学的历届师生中代代相传,共产党员和进步学生在斗争中经受考验和锻炼,后备梯队的茁壮成长使革命的接力棒后继有人,在中山大学中共基层组织的成员交接上,已得到充分证明。前一时期的党外积极分子,往往是后一时期的党内主要成员。前一时期的预备力量,往往是后一时期的主要领导骨干。这是极具说服力的一个证明,正是这样的交接,凝成了中山大学的革命传统。
二、中共中山大学基层组织,一贯重视革命理论的指导作用,一向重视在青年中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思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共产主义理想的教育。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发挥了巨大的精神作用,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追求进步的青年学生投身实际的革命斗争并在斗争中茁壮成长。从中山大学的历史来看,在大革命失败后的白色恐怖中和抗战后期中共广东地方组织停止活动的最困难时刻,革命基础理论的宣传和学习,从来没有停止过,它宛如一盏明灯照耀着青年人的心,他们在黑暗中追求社会主义理想、谋求祖国和人民的解放,革命理论的学习极大地鼓舞和支持了他们,这是中共中山大学基层组织成功地进行活动的重要经验之一。历史证明:只有通过革命理论的学习,才能建立起牢固的革命理想,青年学生才能胸怀壮志,为祖国和人民贡献自己的毕生。
三、中共中山大学基层组织坚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取得成就的最根本的保证。从中山大学的历史上,我们可以看到:国共双方对青年一代的争夺, 斗争是十分尖锐的。双方都明白:青年就是未来,谁赢得了青年,谁就将得到最后的胜利。国民党方面动用了全部力量包括物质方面的引诱来争夺青年,共产党方面则主要依靠理论和政策来进行启发和引导。大革命时期和抗日战争中,中共中山大学基层组织严格地执行了党的统一战线的政策,使斗争的开展有理、有利、有节。解放战争时期,坚决执行了中共中央1947年5月5日发出的指示“坚持我党放手发动群众进行反美反蒋的方针”,掀起了广州三次爱国民主运动的高潮,成为广州的学运中心和第二条战线斗争的重要方面军,汇入全国第二条战线斗争的洪流,团结教育了广大青年学生。成功的经验值得认真总结,从中共中山大学基层组织的活动,我们可以看到:用党的理论和政策团结教育的年青一代,是党的重要工作之一,在中共已成为执政党的今天,青年工作和学生工作不但不可忽视,而且理应加强。
<br> 2004年正值广州中山大学建校80周年,该校中共基层组织的历史,上限可追溯至1921年,比建校早3年,与中共广州地方早期组织的创建,关系密切。1934年9月广东地方党组织省级领导机关香港工委被破坏后,基本停止活动。1936年春广东党组织的恢复与重建,也始于该校基层组织的重建,影响重大。因此,对中山大学中共基层组织的历史资料进行征集和研究,是很重要而有意义的工作。但建国前28年间该校中共基层组织的历史,基本上无档案可供参考,开展这一工作,难度很大。笔者于1997年在原中山大学党委书记兼校长黄焕秋的指导和具体帮助下,撰写过《中共广州中山大学基层组织历史》一文,发表于《广东党史资料》第31辑(1998年12月出版),资料来源主要是已出版发行的文史资料和革命回忆录,写作期间还对许多重要的领导人和历史事件的亲历者进行了访问(其中部分是通过书面或电话进行的)。《综述》对中山大学中共基层组织在建国前28年间活动的概况和组织系统的概梗进行了记载,并整理出一份接近500人的党员名单。此文发表至今已历6载,在这6年间,发现了一些以前未见到的材料,也得到几位高龄老同志的指正,估计遗漏和讹误仍会是存在的。这只能寄希望于热心研究中山大学校史的研究者们,希望他们能继续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以期对现有的材料再行补充和匡正。
一、广东党的创建和大革命时期
二、土地革命战争末期和抗日战争初期
三、抗战中后期
四、解放战争时期
<br> 1.本时期党员名单163人,应为164人。
<br> 2.第58页:法学院支部(支书姓名不详)应改为:支书雷毓彬、支委张善儒、汪应昌④。
<br> 3.第66页:十三、中大附中4人,应改为5人,名单增加江宗X。
<br> 据以上的补充和更正,各个时期的党员人数为:
<br> 党的创建和大革命时期<br> 71人
<br>
地址:广州市大学城外环东路132号中山大学行政楼 电话:020-39332246
版权所有:中山大学档案馆 2013-2016<br> |<br> 技术支持:中山大学网络与信息技术中心技术支持:中山大学网络与信息技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