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改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追忆革命理想高于天的李小玲

添加54字节, 2020年8月28日 (五) 12:21
无编辑摘要
追忆革命理想高于天的李小玲 {{4}}作者 丁慧筠(华附67届高二2班)广州知青[[用户:丁惠筠|丁惠筠]](华附67届高二2班)广州知青/晨星农场
[[文件:Shape 3.png]]
凝视桌面摊开的40多年前李小玲的日记、书信和'''一'''   凝视桌面摊开的40多年前[[李小玲]]的日记、书信和
讲用材料,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时间仿佛定格在
那令人难以忘却的日子:1970年10月17日天未亮前,
豪情壮志满怀、浮躁迷茫困惑的年代所发生的一幕。
我清楚地记得,那天清晨,我所在的武装连被一  我清楚地记得,那天清晨,我所在的武装连被一
阵嘈杂声惊醒。“养猪场出事了! ”“快去救人啊!”
立刻,一、二、三排的男战士被选中的身强力壮者急
余的全部被洪水冲走了。
此后的几天里,我们四排被安排往猪场出事地点两岸的山坡、林段里寻找遗体、  此后的几天里,我们四排被安排往猪场出事地点两岸的山坡、林段里寻找遗体、
遗物,看到橡胶树的高枝上和林段环山行里满是草席、书、照片、衣裤、被褥、破
布条等零碎残物。我们边走边哭,拾着姐妹们的遗物,高声喊着她们的名字,多么
希望奇迹会出•现一林段中突然发现她们的身影。事实是残酷的,除了当天中午救希望奇迹会出?现一林段中突然发现她们的身影。事实是残酷的,除了当天中午救
出的那六位,再也没有发现生还者了。
在全团许多人的努力下,我们陆陆续续地在河流洪水经过的地方,在水退之后  在全团许多人的努力下,我们陆陆续续地在河流洪水经过的地方,在水退之后
沙砾所掩埋的地方,找到了 20位姐妹和她们的连长的遗体(她们的指导员的遗体
一直未能找到)。被水浸泡过的遗体已面目全非,只得靠衣物一一辨认,我们站在
帮睡着了的姐妹们更衣穿戴。
这次遇难的人员中,广州知青有六人,其中四人是华师附中高中学生。事后  这次遇难的人员中,广州知青有六人,其中四人是华师附中高中学生。事后,
为了安抚知青家长,我与陈素敏同学被选派和团政治处的同志一起,前往广州有关
高校和在韶关的干校,向家长们报吿、座谈和解释这次台风灾难的情况。当我们从
们再也无法掩住伤心的泪水。
遇难的李小玲和梁愉辛是我的同班同学,她们的父母分别是省委组织部和高等  遇难的李小玲和梁愉辛是我的同班同学,她们的父母分别是省委组织部和高等
院校的领导,她们都是家中父母疼爱的女儿,甚至整个养猪场的女青年都是我团各
连队的文艺活动积极分子,个个多才多艺,能歌善舞,都是各自家庭中父母的掌上
明珠,多么令人心疼!
''''''
40多年过去了,当我们迈入老年的时候,李小玲的形象还是那么清晰地浮现在  40多年过去了,当我们迈入老年的时候,李小玲的形象还是那么清晰地浮现在
我们的脑海里。她还是那么年轻、漂亮、充满活力,那么热爱生活、热爱学习,那
么的革命理想高于天,是我们当中的佼佼者。她像一颗流星,闪亮地划过天际后漬
然陨落,但她所发出的灿烂光芒,令我们难忘,催我们奋进,教我们永不气馁。
李小玲是我在华南师范附中(六七届)高中的同班同学。我与小玲同班实则只  李小玲是我在华南师范附中(六七届)高中的同班同学。我与小玲同班实则只
一年时间。我高一下学期才转学来这个班的,当时作为华师附中的教育改革尝试,
小玲与我们班的李大西、虞曙华、万向南3位同学一起,已在高二下学期直接参加
她养她的城市,却长眠在海南岛的土地上,献身在她无限忠于的祖国橡胶事业上。
今天,当我们再次翻开小玲的日记和书信,走进她的内心世界时,我们的心还  今天,当我们再次翻开小玲的日记和书信,走进她的内心世界时,我们的心还
在流泪,伤痛和遗憾是那么深刻,无法释怀。
1968年11月5日小玲下乡时,她母亲在干校尚未“解放”,而她父亲,连她母  1968年11月5日小玲下乡时,她母亲在干校尚未“解放”,而她父亲,连她母
亲也不知道他被关在哪里,她就更不知道了。当时她父亲是广东省委组织部副部长,
母亲是华南农学院党委组织部长,就这样,小玲与父母未见一面、道一别就来到海
的十五岁的弟弟也一同下乡到屯昌南吕农场,大妹则下乡在广东阳山农村)o
在下乡期间,最让小玲揪心的是父母的“解放”问题。不过,她并没有将父母  在下乡期间,最让小玲揪心的是父母的“解放”问题。不过,她并没有将父母
的“解放”与自己的前途、命运和利益联系在一起,她认为年轻人的路要靠自己走,
而不是靠父母,由父母来决定。她时刻关注着的是父母能否“回到毛主席的革命路
“高人一等”的思想和表现,她和我们每个人相处总是那么平和、可亲。
小玲在母亲“解放”后的一天,收到了华南农学院有关信函,她1969年11月  小玲在母亲“解放”后的一天,收到了华南农学院有关信函,她1969年11月
和12月给妈妈和哥哥、妹妹的回信中说:“今天收到农院的证明和简短的信”;“我
接到妈妈的来信,要我回广州,看来不可能了,要抓革命,促生产”;“明年我们连
几个同学的家是没有分散的。如果人人都要团聚,那生产怎么搞呢? ”; “我已下决,
心三年不回了”。
小玲对家人并非无情。她一直感到遗憾的是在来海南之前未能有机会照一张全  小玲对家人并非无情。她一直感到遗憾的是在来海南之前未能有机会照一张全
家福。她在信中总是劝说弟妹回广州时,请哥哥和弟妹一起照,不用等她。结果
“全家福”终究未能实现。她在情在理地说服妈妈:“妈妈,你现在的情绪好些了
必须以革命利益为重,个人利益要服从革命利益。”这是多么崇高的理想和觉悟!
1969年12月小玲曾被选派到六师师部参加通讯报道员学习班,到各团采写稿  1969年12月小玲曾被选派到六师师部参加通讯报道员学习班,到各团采写稿
件,当月22日她在写给妹妹的信中说:“到其他团,更开阔了我的眼界,那里的生
活比我们团艰苦,交通很不便,条件比我们团差,这更坚定我为橡胶发展贡献毕生
可见小玲对发展祖国橡胶事业是多么向往和情深。
''''''
小玲下乡前就患有慢性肝病和胃病,特别是肝病,如果防治不当就会转化为肝  小玲下乡前就患有慢性肝病和胃病,特别是肝病,如果防治不当就会转化为肝
硬化,危及生命。她很清楚这一点,但她为了大力发展祖国橡胶事业,竟置个人生
死于度外,争着做奉献。刚到农场时,小玲被分配在条件稍好些的老连队,当她得
地方磨练自己。”
在新点劳动,小玲干了农场最苦最累的活:开荒挖穴、上荒山砍树扛木料建房、  在新点劳动,小玲干了农场最苦最累的活:开荒挖穴、上荒山砍树扛木料建房、
割茅草盖草房等等。她那稚嫩带病的身躯,经常要在炎炎烈日下暴晒、劳作,每天
挥汗如雨,经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考验。这些考验记录在她1969年7月、8月、9
就是那讨厌的肝,逼得我拼命咬牙。”
小玲就是这样经常带病坚持工作,因为她忠于祖国的橡胶事业。她在1969年  小玲就是这样经常带病坚持工作,因为她忠于祖国的橡胶事业。她在1969年
10月和1970年8月给妹妹李明写的信中说:“我的胃倒糟糕了不少,在家里从来没
有胃痛过,在老点也没有,到了新点痛了四次,平均一月一次,痛得也够厉害的,
也^上山不可!有一次我的脚中毒,肿得像馒头,可我还是上了山。”
小玲参加师部通讯报道员学习班结束后回到团里,团政治处要把她留在团里搞  小玲参加师部通讯报道员学习班结束后回到团里,团政治处要把她留在团里搞
广播和通讯报道,可小玲竟觉得自己思想不过硬,家庭不行,不想留在机关工作,
闹着要回连队。小玲总认为像她这样家庭出身的人,就是要到基层经受锻炼和考验,
的座右铭。”
遗憾的是小玲来到海南这不到两年,还未来得及施展自己的才干和智慧报效国  遗憾的是小玲来到海南这不到两年,还未来得及施展自己的才干和智慧报效国
家,就永远离开了和她日夜战斗在一起的战友们,离开了已有多年未见面的至亲至
爱的父母、兄长和弟妹,多么令人痛心!
小玲才思敏捷,笔迹遒媚苍劲,展现了她作为高才生的功底。纵阅她的许多日  小玲才思敏捷,笔迹遒媚苍劲,展现了她作为高才生的功底。纵阅她的许多日
记、书信和讲用材料,不但充满理想、哲理、豪情和担当,而且叙事说理娓娓动听,
言语流畅,文采横溢,那是用青春在书写,可以说是那个时代的代表作。在那时的
知青中,没有多少人能做到像她那样的。
从小玲的日记里我们可以看到,她工作劳动虽然繁忙艰苦,但非常关心国家大  从小玲的日记里我们可以看到,她工作劳动虽然繁忙艰苦,但非常关心国家大
事,突出了那个时代先进青年的本质。她时常把自己所知道的国内外形势、内部信
息,向同是下乡的弟妹讲述,有时还将毛主席的有关讲话和报告,一并抄写给他们,
元的工资寄给保姆,表达感激之恩。
在小玲所写的每一篇日记和书信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她对学习是那么如饥似渴。  在小玲所写的每一篇日记和书信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她对学习是那么如饥似渴。
一天的劳累之后,别人早已进入梦乡,可她还经常顽强地学习到深夜。她在1970
年正月初三的日记中写道:“我深感自己精力有限,有多少东西要学习呀!无产阶
践”等八条学习心得。这是她的绝笔,是她年轻人生的最后一篇日记。
17日小玲遇难后,我们在她身上的挎包里,发现她的《毛主席语录〉和日记本  17日小玲遇难后,我们在她身上的挎包里,发现她的《毛主席语录〉和日记本
竟被蝦料袋包装得一点没被打湿。据灾难中幸存者介绍,小玲在与狂风暴雨的搏斗
中,始终与其他几位广州知青一起带领全体姐妹们勇敢面对,直至不幸遇难。她在
代的优秀青年。
安息吧,亲爱的小玲同学,我们永远怀念你。  安息吧,亲爱的小玲同学,我们永远怀念你。
行政员、groupone、管理员
16,819
个编辑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