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56
个编辑
更改
无编辑摘要
那是一片生机勃勃的土地。黄岭农场( 改制兵团时称为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六师三团) 是以橡胶生产为主 的国营企业, 地处祖国宝岛—— 海南岛屯昌县西北部, 是著名的琼崖纵队革命根据地。组建于19 60 年5月1日, 地理座标在北纬19 ° 18 ' 48 " ~ 19° 25 ' 52 " , 东经10 9 ° 5 4 ' 00 " ~ 110 ° 03 ' 16 " 之间, 现有土地总面积约10.13 万亩。海南岛最大河流南渡江从农场西北边缘婉蜓而过, 沟谷纵横, 孕育 着这块以丘陵为主的土地。这里的气候属热带的琼北微寒中风气候区, 年平均气温约23.2 ° C(极端高温40 ° C, 极端 低温1 .2 ° C); 年降雨量约2100毫米。这片土地以黄色砖红壤为主, 垦前植被以次生杂木 林和稀树灌木林居多。<br>
那是一群青春洋溢的年轻人。从1968 年11月起的一年内, 我们一一广州、海口、湛江、汕头的青年学生(包括高中生和初中生) 近400人来到这片土地上, 为农场(兵团) 注入了新鲜的力量。随后儿年,广东省的广州、汕头、湛江地区和海南岛的学生、城镇青 年也陆陆续续来到这里。据本次收集资料统计, 先后来到黄岭农场(六师三团)的城镇青年总数竟多达1400 多人。我们走出校门, 来到农场(兵团)时年龄最大的不过20岁左右, 最小的才15 ~ 16岁。我们轰轰烈烈而来, 悄无声色而去, 在农场(兵团)度过了难以忘怀的青春岁月。<br>
那是一个扭曲动荡的年代。 “文化大革命”使得大多数学生不能读书升学,不能正常就业,只能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因此,我们浩浩荡荡地加 入了“ “文化大革命”使得大多数学生不能读书升学,不能正常就业,只能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因此,我们浩浩荡荡地加入了“ 上山下乡” 的队伍, 成为全国17 00万“ 知识青年” 的一员。知识青年很快就融入了农场( 兵团)这个大家园中, 屯垦戍边, 拓荒割胶, 辛勤劳动, 刻苦锻炼。其中少数人成为割 胶辅导员、老师、卫生员或连队骨干。知识青年来到农场(兵团), 不仅是“ 大发展”的生力军, “ 再教育” 的学习者, 而且在不经意间, 给山村苗寨带来了现代文明和文化知识。<br>
翻开这本《青春影迹》, 里面一张张陈年老照, 一帧帧回忆“ 碎片” , 都能勾起了我们的共同回 忆, 用两个字来概括: 那就是“ 成长” ! 那时我们正年轻, 那时我们在成长。<br>
打开记忆的尘封,留住珍贵的思念,我们永远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