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改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三一教

添加4,320字节, 2020年8月9日 (日) 19:28
九序心法
林兆恩创立的修身炼性方法——“九序心法”在林兆恩思想和三一教发展演变中占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当时,瘟疫流行,他带领门徒通过传授“九序心法”为平民百姓治病,许多官吏,士大夫对此也很感兴趣,按院朱光宇,开府刘思问,都宪刘勋等都登门求治病之方。更有朝廷高官、翰林致书请教法度。据说,总戒戚继光驱倭时,不幸患病,在榕城拜谒林兆恩,授以“九序心法”,不久就痊愈了。
 
林兆恩的一生除了爱国抗倭,济民救难,创“九序心法”为民却病健身等功绩外,更重要的是他著书几百万言,创立三一教。他说:“为天下万世斯道虑,一生富贵非所志矣。”《林子本行实录》载:嘉靖三十八年,楚人何心尹抵莆谓林子曰:“昔儒、道、释三大教门,孔子、老子、释迦已做了,今只有三教合一,乃第一等事业,第一大教门也,兹又属之先生。我即不能为三教弟子,愿为三教执鞭焉。”
 
==学术问题==
 
那么,三一教是否也具备以上儒、道、释三教的基本要素呢?专家学者认为,三一教也具备儒、道、释三教的那些基本要素。
 
林国平教授经反复研究,得出这样的结论:三一教是一种以阳明心学为基础,以儒家的纲常人伦为立本,以道教的修身炼性为入门,以佛教的虚空为极则,以世间法与出世法一体化为立身处世的准则,以归儒崇孔为宗旨的三教同归于心的思想体系。
 
可以说,林兆恩是古代中国三教合一思想的集大成者,他不仅继承了我国历史上三教合一的思想,而且对古代宗教进行改革,自己创立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新的宗教。
 
三一教的经典是《林子三教正宗统论》、《夏午真经》、《林子本行实录》等著作。
 
义理为修炼“心身性命”之学,以纲常道德为日用,以士农工商为常业,并推及人,劝人为善,修之于家,行之于天下。信教的目的是通过教门规戒修持,达到最高的精神境界,以修己度人,“勿起邪心,勿为邪事,劝善济危,扶持正气,爱国爱民”;修之于心,行之于用,立德、立功、立言。
 
祖师爷是林兆恩(号龙江)。他逝世后,被门徒们神化,尊为“三一教主”、“夏午尼氏道统中一三教度世大宗师”。崇拜的圣像,除了林兆恩外,还有张三峰、卓晚春、卢文辉、林至敬、朱逢时、张洪都、陈衷瑜、董史等。传教的场所是三一教祠堂。最早的传教士是卓晚春、卢文辉、林至敬、朱逢时、张洪都、陈标、王兴、黄真懒等。他们之后,主要的传教士者有陈衷瑜、董史等。明末清初以后,传教士主要是各个祠堂中的总持师、掌教师、监视、护教等。修道的方式为在家修行,不提倡出家。但入教者首先必须履行入教仪式,就是由门徒介绍,经执教人认可,填写启文(自己的姓名、职业、日期等),在祠堂焚烧启文后,才能成为门徒。然后,按照教规修持,学道、诵经、修炼“心身性命”之学,以“九序心法”练气功养生。
 
 
为获得生存与发展,三一教徒必须执行严格的戒律,自觉进行内外双修。其戒律为:以三纲五常为日用;以入孝出悌为实履;以士农工商为常业;明义利之辨;戒饮过量之酒;戒斗气之勇;戒淫邪之行;日搜己过,痛自忏悔;每日素食一餐。从以上可以看出,三一教具备全国性宗教的一般特征,也有许多与儒、道、释相似的基本要素。因此,可以说,三一教也是一种宗教,而且是一种影响很大的民间宗教。创始人林兆恩先在兴化府传教,尔后,他亲自和门徒先后到福州府、泉州府、延平府、漳州府,甚至到江西、浙江、江苏,直至京师传教,信徒数以万计。
 
 
由于当时林兆恩反对道、释者流的出世观和修行法,提出了简单易行的在家修行法,宣扬中国传统的纲常礼教,劝人勤业行善,反对邪恶,要求教徒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同时,他还主张僧尼、道士均可婚嫁,都应从事生产劳动,不可信教废业。因此,广为群众所信仰,入教受业者遍布城乡许多地方。万历十二年(1584年)以后,三一教门徒还在兴化、福州等地兴建三教祠,作为传教活动的场所。至崇祯十年(1634年),福建已有三教祠堂近40座。林兆恩去世后,莆田、仙游城乡也普遍建立三教祠,并奉祀林兆恩的圣像。福建上而延、建、汀、邵,下而晋、安、清、漳,皆有三教祠堂,以供林子的“遗貌”。
----
[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8%89%E4%B8%80%E6%95%99/346618 三一教]
23,882
个编辑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