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4
个编辑
更改
无编辑摘要
译/Trion兵<br>
校对/何里活<br>
原文/http://www.quantamagazine.org/hod-lipson-is-building-self-aware-robots-20190711 [https://mp.weixin.qq.com/s/9rIdd6B4fKIpXyjui6bI-A 知乎上的译文]
本文基于创作共同协议(BY-NC),由Trion兵在利维坦发布
2019年初,利普森的实验室公布了一台手臂机器人的论文及视频,通过深度学习算法,这台机器人仅凭自身的运算能力就从无到有搭建出自己的虚拟模型——利普森描述这个过程时说,“这像极了一个还不会说话的婴儿第一次观察并认知自己的手。”
[[文件:Trion05.gif]]
当这个手臂机器人对自身位置及形态完全一无所知的时候,它能做的只有长时间进行随机的摆臂运动,并收集所需的数据。图源:Columbia Engineering
成功搭建自身虚拟模型之后,这台手臂机器人可以准确地执行两种不同的任务,其一,从桌面捡起小球并放在杯子里;其二,在纸上写下特定的记号——理解、计划并完成上述任务的过程中,机器人并不会得到任何外界帮助。不仅如此,在本次实验中,研究员给机器人更换了一节变形的机械臂结构,以此模拟机械臂受到了损伤,而机器人不仅察觉到了这种变化,还更新了自身的虚拟模型,并且仍然能正确完成上述任务。
[[文件:Trion06.gif]]
图源:Columbia Engineering
[[文件:Trion07.gif]]
图源:Columbia Engineering
想想看,如果你试图理解什么是意识,为什么要从人类开始研究呢?人类可是最复杂的有意识生物啊!这就好像是从最陡峭的山坡开始登山。我们不妨换个视角,寻找到更简单的系统,因为它们很可能更容易理解。这就是我现在尝试做的事情:我们制造出一个只有4个机构自由度(Degree of Freedom of Mechanism)的机器人,相比人类的复杂意识,它明显更渺小,但是我们也能提出更具体的问题,比如,“我们能不能让这个机械做出自己的虚拟模型?”(译注:机构自由度,即为了使机构的位置得以确定,必须给定的独立的广义坐标的数目。)
[[文件:Trion04.jpg]]
图源:Quanta
的确,你可以指出我们提出的定义并不是真正的自我意识,但你必须承认这个定义非常实际,易于进行研究,因为我们已经有了一个标准(Benchmark)。这个标准就是以往研究中工程师亲手敲一行行代码,为机器人建立起来自身虚拟模型。而我们希望看到的,不只是人工只能算法学会了搭建自身的虚拟模型,更希望看到人工智能模型和人类做出的模型一样好,甚至可以超越人类。
[[文件:Trion05.jpg]]
这些画作是由一种已实现量产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创作的,它们搭载的程序及算法是专门用于绘画的。图源:Quanta
A:我是一个机器人科学家,制造机器人来研究当然是我的首选。实际上我们期望得到的东西是一个封闭系统(Closed System),其功能就是自行模拟,为了让这个封闭系统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给它一定输入,并观察它的输出——关键在于这个研究过程必须存在于某种界限之内,在这个封闭环境内你才有可能制造出“自我”。而机器人简直是天生就适合进行这样的研究,它可以通过感知获得输入,也可以输出行为动作,而且一切都存在于可控范围内,它可以遭遇一些特定事件,然后对此进行模拟。
[[文件:Trion08.gif]]
这是利普森团队今年公布的另一个机器人,“灰色粘液”(Gray Goo),这种机器人单个个体拥有感光设备以及小型电机,但是只能进行简单的收缩运动。图源:Columbia Engineering
[[文件:Trion09.gif]]
当机器人组成列阵集群,它们通过算法理解了彼此之间的关系,顺利建模,并且找到了一种有效的集群移动方式,最终成功朝光源方向运动。图源:Columbia Engineering
接下来,我们提高了难度,把机械臂拆开,替换一节有着特殊形变的机械臂,以此模仿机器人受到了破坏,然后再次重复这个实验。于是我们亲眼目睹了“受伤”的机器人在整体模型的基础上纠正了发生形变的部分。这一次,它已经不需要从零开始制作模型了,虽然它仍然需要在一段时间内看似极其智障地胡乱扭动,但相比第一次实验,第二次收集数据的阶段节省了90%的时间。
[[文件:Trion10.gif]]
图中红色部分即替换掉的机械臂结构,长度及弯曲度均有改变。图源:Columbia Engineering
[[文件:Trion11.gif]]
图源:Columbia Engineering
A:我就是这么想的。当然了,这也是为什么手臂机器人做出的自身模型看起来很粗糙、简略。毕竟我们的这个小机器人只不过是个能到处挥舞的机械臂,只有4个机构自由度而已。如果我们要使用一个拥有800多个自由度的人形机械做这个实验,人类今天掌握的人工智能技术还远远应付不了如此复杂的计算。
[[文件:Trion12.gif]]
利普森的团队还曾经做过另一种实验,首先让人工智能在一个空间内模拟出1000个方型机器人,这些机器人能做到的只有通过翻转进行移动。但是一段时间后,画面右侧的深蓝色方形机器人开始清理出一片只属于自己的区域,右下方还有一团青色方形机器人开始形成集群。不知出于什么样的原因,人工智能自动通过自我复制奖励自己。图源:TED
在实验室中,利普森的团队制造了一种运动能力更强大的立方体机器人,研究员发现,只要他们不断地向实验环境内添加小立方体机器人,这些机器人就会不停地相互连接,建造出一个又一个立柱个体,也是通过这种方式进行自我激励。图源:TED
[[文件:Trion13.gif]]
(www.ted.com/talks/hod_lipson_builds_self_aware_robots?language=en#t-8208)
A:我们还进行了其他几个科研项目,同样是研究机器人的自我建模能力,但这次不是搭建外形,而是搭建自身的认知过程。在这两个方向上我们都在小步前进着,但最终这些小小的步伐会积累成一个飞跃,让人们相信机器人不仅最终可以获得人类的认知水平,还能超越我们。
[[文件:Trion14.gif]]
动画短片集《爱,死亡和机器人》(Love,Death&Robots)中的《齐马的作品》(Zima Blue)片段。图源:Tumbl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