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8
个编辑
更改
无编辑摘要
{{4}}
寻访父辈抗战足迹的采风记<br> ——写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纪念前夕——写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纪念前夕<br> [[用户user:杨小村|杨小村]]<br>
<br>
抗战胜利已过去整整八十年了。这场抵御外侮、抗击日本军国主义企图灭我中华民族和文化的全民族战争取得完全的胜利,可以称得上是中国伟大的卫国战争的完胜,这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确实是一件值得大书特书的事件。<br> 本人父母都是八年抗战的亲历者,而且是公开在国民党张发奎长官部(第八集团军、第二兵团、第四战区、第二方面军以及广州行营)从事类似于政治部性质的“战地服务队”工作的共产党人。<br> 战地服务队和队中的秘密组织——中共特别支部,从1937年9月起在张发奎部坚持工作了十年,这恰好是以父母于1947年8月奉命从国民党广州行营撤退到香港,任职于中共中央香港分局的时长来计算的。<br> 战地服务队初创时有34人,中共特支初建时有10人,特支在战队内部发展了11名共产党员,(因抗战初期周恩来代表中共中央和老蒋、陈诚有一个互不在对方阵营发展组织的口头约定)加上中共中央长江局临时调配1名共产党人,特支人数最多时为22人。战地服务队的主要成员跟随张发奎长官部经历了淞沪会战,大武汉保卫战和桂柳会战,成为八年全面抗战全过程的亲历者和见证人。<br> 十年中,有4名特支成员成为革命烈士,他们是:大革命时期入党的红色教授、第一任战队队长、累死在浦东前线的钱亦石(1938年);大革命时期入党、参加过东征和彭湃农运,在桂林从事进步教育因积劳成疾病死在两河的王河天(1942年);在桂柳会战中为转移同事和难民意外身亡的画家沈振黄(1944年);《大刀进行曲》的词曲作者,与内蒙土匪激战英勇牺牲的麦新(1947年)。<br>本人父母都是八年抗战的亲历者,而且是公开在国民党张发奎长官部(第八集团军、第二兵团、第四战区、第二方面军以及广州行营)从事类似于政治部性质的“战地服务队”工作的共产党人。 无论是战队还是中共特支成员,十年中没有一个人暴露,更没有一个人变节、叛变。全面内战爆发前夕,在周恩来“相机撤退”指示下,中共特支成员全部安全撤出,回到党组织的怀抱,投身到解放全中国的斗争中。<br> 战地服务队是一支怎么样的队伍?是谁指派这批共产党人和进步文化人、热血青年参加这支服务队?它为何能在国民党高级将领张发奎长官部蛰伏长达十年之久?<br> 在国民党军队中的中共特别支部是如何建立的?它归属哪个上级党组织领导?它是如何发挥作用,成为战地服务队的坚强堡垒和领导核心的?<br> 战队和中共特支在八年抗战中都做了哪些工作?完成了党中央交给的哪些任务?如何评价战队和特支的工作和贡献?如何评价特支在全面内战爆发前两年所作出的特殊贡献?<br>战地服务队和队中的秘密组织——中共特别支部,从1937年9月起在张发奎部坚持工作了十年,这恰好是以父母于1947年8月奉命从国民党广州行营撤退到香港,任职于中共中央香港分局的时长来计算的。 …………<br> 带着这些问题和疑问,本人和弟杨小杨从今年3月起至6月中旬,开始沿着父辈足迹,走访了七个省区市的十多个县市,与当地档案馆和党史研究室进行交流和采风。<br>战地服务队初创时有34人,中共特支初建时有10人,特支在战队内部发展了11名共产党员,(因抗战初期周恩来代表中共中央和老蒋、陈诚有一个互不在对方阵营发展组织的口头约定)加上中共中央长江局临时调配1名共产党人,特支人数最多时为22人。战地服务队的主要成员跟随张发奎长官部经历了淞沪会战,大武汉保卫战和桂柳会战,成为八年全面抗战全过程的亲历者和见证人。 浙江嘉兴市(1937年9月25日战地服务队成立地)、上海奉贤区(1937年10月12日中共特支成立地),浙江江山市(战队从淞沪会战中撤退休整地),浙江金华市(战队临时调配给浙江省长黄绍竑领导,开展战地宣传地),湖北武汉市(周恩来、博古、董必武在武汉八路军办事处接见特支成员地),湖北阳新县(战队发动民众协助第八集团军架设大型浮桥地)、江西马回岭(战队随张部在前线开展战地宣传动员地),广东韶关市(特支暂归中共广东省委张文彬书记领导并接见特支成员地),广东惠州市(战队组成第四战区战时工作队奔赴惠、东、宝前线开展工作地)、广东东莞市(瞻仰李一之烈士墓),广西柳州市(特支成员随张部到柳州工作了5年整)、贵州独山县(杨应彬奉命到国民党中央军校四分校学习军事地)、广西桂林市(杨应彬奉命到国民党陆军大学西南参谋班进修地)、广西南丹县六寨(特支成员随张部撤退到六寨被美军机误炸损失惨重地)。<br> 然后还到北京,参加了6月10日在西山无名英雄纪念广场召开的纪念吴石、朱枫、陈宝仓、聂曦牺牲75周年的纪念活动。召集了在京部分特支成员(孙慎、吕璧如、何家槐、张敬人、沈丹风、吉联抗)后代座谈会,进一步收集资料图片。<br>http://yc.tywiki.com/data/attachment/album/202507/09/082616domvzihcglcihcmh.jpg <br>在京部分特支成员后代合影<br>十年中,有4名特支成员成为革命烈士,他们是:大革命时期入党的红色教授、第一任战队队长、累死在浦东前线的钱亦石(1938年);大革命时期入党、参加过东征和彭湃农运,在桂林从事进步教育因积劳成疾病死在两河的王河天(1942年);在桂柳会战中为转移同事和难民意外身亡的画家沈振黄(1944年);《大刀进行曲》的词曲作者,与内蒙土匪激战英勇牺牲的麦新(1947年)。<br> 此行采风中,有不少花絮及新发现,现记录部分与大家分享:<br> 1. 在嘉兴找到当年第八集团军总司令张发奎长官部旧址高家洋房,这也是战地服务队在嘉兴的集合地。<br>http://yc.tywiki.com/data/attachment/album/202507/09/082526bittzxi3g3jee5g9.jpg <br>嘉兴高家洋房外景<br>http://yc.tywiki.com/data/attachment/album/202507/09/082535boxn8uuqq2dizond.jpg<br>嘉兴高家洋房内景无论是战队还是中共特支成员,十年中没有一个人暴露,更没有一个人变节、叛变。全面内战爆发前夕,在周恩来“相机撤退”指示下,中共特支成员全部安全撤出,回到党组织的怀抱,投身到解放全中国的斗争中。<br> 1937年9月25日,战队大部分成员从上海乘两部卡车沿沪杭公路抵达嘉兴,战队正式成立。而父亲杨应彬在9月中旬就跟随柳乃夫为团长的“上海文化界内地服务团”从上海出发,已到了太湖南岸的宜兴,10月初接到组织来信,于是独自返回嘉兴,参加了战队,刚满16岁的杨应彬成为战队中年龄最小的队员。战地服务队是一支怎么样的队伍?是谁指派这批共产党人和进步文化人、热血青年参加这支服务队?它为何能在国民党高级将领张发奎长官部蛰伏长达十年之久?<br> 2. 在奉贤的收获不小。张发奎的住地——沈家花园依然矗立着,还有他的指挥部——离沈家花园不远处的一座天主教堂,而战队的住地却已被拆除,一座高耸入云的金叶大厦成为奉贤的建筑地标。http://yc.tywiki.com/data/attachment/album/202507/09/084451q8n6ez9e469vzv81.jpg<br>奉贤区沈家花园<br>http://yc.tywiki.com/data/attachment/album/202507/09/083527teqqnx75x7objuq8.jpg<br>奉贤区天主教堂<br> 奉贤党史研究室误把战队与张发奎合影的地点当成奉贤了,经我们拿出有“第八集团军张总司令朱参谋长冯总参议暨战地服务队职员驻江山摄影 廿七.一.四”字样的老照片给他们看,才帮助他们澄清了事实。http://yc.tywiki.com/data/attachment/album/202507/09/083558it45m1k4k8kitiqi.jpg<br>与奉贤党史研究室交流在国民党军队中的中共特别支部是如何建立的?它归属哪个上级党组织领导?它是如何发挥作用,成为战地服务队的坚强堡垒和领导核心的?<br> 事后,我还通过冼星海女儿冼妮娜了解到,奉贤有一位九旬老人王昌年,退休后仍孜孜不倦地研究奉贤抗战史,于2021年出版了《战地服务队在奉贤》一书,为本人写作战队在奉贤的战斗历史,提供珍贵的参考资料。战队和中共特支在八年抗战中都做了哪些工作?完成了党中央交给的哪些任务?如何评价战队和特支的工作和贡献?如何评价特支在全面内战爆发前两年所作出的特殊贡献?<br> 前些天收到奉贤区委统战部的一封信函,表示遵照中共上海市委“关于实施党的统一战线政策提出地的工程的意见”,计划并推进第八集团军“战地服务队在奉贤”主题展厅,我们感到欣慰并全力支持这项工作。6月25日上午,在金泽大厦的办公室内,本人接受了奉贤统战部的采访。…………<br> 3. 在江山,尽管当地党史研究室的同志们很热情也很努力,<br>http://yc.tywiki.com/data/attachment/album/202507/09/084625psr3riokipha1kki.jpg<br>1938年1月4日 张发奎与战地服务队成员合影<br>但张发奎与战队合影的遗址,因城市扩建,再也找不到了。合影背景的那座建筑物是一栋颇有规模的西式建筑。张发奎1935年底赴欧美考察回国后到重庆见老蒋,老蒋让他接替卫立煌任闽赣浙皖边区“清剿”总指挥,张不愿“剿共”拒绝上任,陈诚劝张先受命再说,张只好到江山接受了任命。这座西式建筑物很可能就是张在江山时的总部驻地。<br>http://yc.tywiki.com/data/attachment/album/202507/09/084930dhhh3rhh0ddtm8gd.jpg<br>与江山党史研究室交流带着这些问题和疑问,本人和弟杨小杨从今年3月起至6月中旬,开始沿着父辈足迹,走访了七个省区市的十多个县市,与当地档案馆和党史研究室进行交流和采风。<br> 4. 在金华,除了再次参观“侍王府”(太平天国侍王李世贤在浙江的指挥中心。1995年初秋,我和夫人许朝平曾陪同父母重游故地,到过金华),寻访战地服务队与自费的上海抗日救亡团体开茶话会的地方,那是父母的第一次邂逅。<br>http://yc.tywiki.com/data/attachment/album/202507/09/085158b5jz5jw3j2ty3c2n.jpg<br>金华市侍王府浙江嘉兴市(1937年9月25日战地服务队成立地)、上海奉贤区(1937年10月12日中共特支成立地),浙江江山市(战队从淞沪会战中撤退休整地),浙江金华市(战队临时调配给浙江省长黄绍竑领导,开展战地宣传地),湖北武汉市(周恩来、博古、董必武在武汉八路军办事处接见特支成员地),湖北阳新县(战队发动民众协助第八集团军架设大型浮桥地)、江西马回岭(战队随张部在前线开展战地宣传动员地),广东韶关市(特支暂归中共广东省委张文彬书记领导并接见特支成员地),广东惠州市(战队组成第四战区战时工作队奔赴惠、东、宝前线开展工作地)、广东东莞市(瞻仰李一之烈士墓),广西柳州市(特支成员随张部到柳州工作了5年整)、贵州独山县(杨应彬奉命到国民党中央军校四分校学习军事地)、广西桂林市(杨应彬奉命到国民党陆军大学西南参谋班进修地)、广西南丹县六寨(特支成员随张部撤退到六寨被美军机误炸损失惨重地)。<br> 在金华酒巷坊找到了真神堂,战队于1938年2月这座天主教堂内隆重举行的追悼钱亦石队长的大会,影响很大,会后还出版了《追悼钱队长纪念册》(1938年3月),成为珍贵的历史资料。<br>http://yc.tywiki.com/data/attachment/album/202507/09/085217ir97r2skzs62x2go.jpg<br>金华市酒巷坊真神堂内景然后还到北京,参加了6月10日在西山无名英雄纪念广场召开的纪念吴石、朱枫、陈宝仓、聂曦牺牲75周年的纪念活动。召集了在京部分特支成员(孙慎、吕璧如、何家槐、张敬人、沈丹风、吉联抗)后代座谈会,进一步收集资料图片。<br> 5. 现在位于江岸区的八路军武汉办事处纪念馆的大门开在大连路,而原来的大门开在长春街。<br>http://yc.tywiki.com/data/attachment/album/202507/09/085551s6u1jr31v0vr4jka.jpg<br>武汉八路军办事处纪念馆门口<br>当我走进纪念馆,左手边是展室大厅,我和接待的纪念馆工作人员小熊说,当年(1938年4月底)周恩来、博古等领导接见中共特支成员开会的小会议室,应该就是这个展室大厅,她认同我的看法。 纪念馆没有这段历史的记载,当我们把这次长达六、七小时的会议内容讲述后,小熊表示要很好地整理并上报。事后,她们做了一个颇有历史故事的红访栏目推文。<br>[[文件http:寻访父辈抗战足迹1//yc.tywiki.com/data/attachment/album/202507/09/085625tjkcja7cd0k0zj60.jpg]]<br> 武汉八办办公室[[文件<br> 6. 阳新县是湖北最东面的一个百湖县,和江西瑞昌接壤,巍巍幕阜山就在其西南面。战队在大武汉保卫战中随张部从鄂东北又转战于此,并在城东的富水河上,紧紧地依靠和发动群众,协助时任第八集团军少将军法处长兼渡河总指挥的吴仲禧(地下中共党员),提前完成架设大型浮桥的工程,确保阳新以东数十万国军及重装备顺利进行战略西撤,受到陈诚、张发奎的嘉奖,也取得了张发奎对战队的进一步认可。<br>http:寻访父辈抗战足迹1//yc.tywiki.com/data/attachment/album/202507/09/085824j83u8izqlv8j8xji.jpg|thumb|在京部分特支成员后代合影|center|1000px]] <br>阳新县城东富水河渡口<br> 一天傍晚,父亲领着20多位民工到渡口指挥部报到,交接后吴仲禧留杨应彬吃过晚饭,在渡口的一只小船上促膝谈心,鼓励父亲要多读政治方面的书籍,父亲当时并不知道吴的身份,只认为他是一位爱国将领。<br> 吴仲禧在北伐时已是一位战功卓著的师长,时年43岁,领少将军衔,而杨应彬时年还不满17岁,但参加革命已有3年多,才是少尉军衔。年龄和军阶的悬殊并没有阻隔两位共产主义战士的友情,1983年,杨应彬为当时的情景赋诗一首赠与吴老:
<br>
<br>
9. 惠州西湖。1939年9月第四战区长官部原战地服务队成员,为落实中共广东省委书记张文彬“尽量利用合法身份支持广东人民抗日武装斗争”的指示,他们组成了“战时工作队”奔赴惠(州)、东(莞)、宝(安)前线开展战地宣传和组织培训工作。
<br>
<br>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