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改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添加内容
陶慕剑观察:2029—5—1 17:05—39

夜郎国和孤竹国应该是八竿子打不到的关系,一个在河北和辽宁交界,一个在贵州,于情于理都扯不上边。

但是夜郎国的传说却暗藏一个线索。




春秋初年,孤竹和夜郎的地理位置

“夜郎”字义=大竹子

《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记载:“夜郎者,初有女子浣于逦水,有三节大竹流入足间,闻其中有号声,剖竹视之,得一男儿,归而养之。及长,有才武,自立为夜郎侯,以竹为姓。”

笔者曾看到一篇学者研究,称夜郎应属于侗台语支,属于古代百越的一支。据称,汉代在夜郎故地上设置的镡封郡有镡封、谈指、谈稿、毋敛、毋单等越式“齐头双音节”地名,说明这一带的居民与越人关系密切或为越人一分支。

夜郎侯被称为竹王,“竹王”是汉人对夜郎首领的称谓,而“夜郎”才是夜郎人对其君长的自称。“夜郎”是“竹王”的越语(夜郎语)发音。

这一点可以在越人的后裔壮族的语言和已被不少学者证明与夜郎有渊源关系的仡佬族的语言中找到证据。

“竹笋”在壮语中音为“ra:ng”,与郎音近;在倪大白著《侗台语概论》仡佬语部分,竹子音为“ru-ang”,与郎也近似。“夜”是越人族名总称由“*dial”发展到“jai”以后的记音。

我想应该是这样,越国自称“于越”,就是大越的意思,“于”为古音,与“夜郎”的“夜”实际是同音同义字,均为“大”的意思。“夜郎国”就是“大竹国”的意思。



“孤竹”字义=大竹子

这里,“夜郎国”就和“孤竹国”联系上了。“孤竹”的“孤”,实际上字音字义,通假句践的“句”、姑苏的“姑”、后羿的“后”、“巨鹿”的“巨”、居巢的“居”,都是“高、大”的意思。

在中国上古时代,后、句、姑、孤原本是前缀的虚词,后面实词才是本意。但是后来词意逐渐发展,后和司可能发展出掌管、尊贵的含义。而句、姑、皋、巨等也可能发展出高大上的意思在里面,词意由虚转实。

例如句吴就是“大吴”、姑蔑就是“大末”、句丽就是“高丽”。一个典型例子,秦国征服吴越地区后把一个叫做姑蔑的地方命名为“大末(太末)县”,因为本意都是一回事。同理,后羿就是大羿,夏后氏就是大夏。

以下是一些地名例子:

句开头的:句吴、句践、句容、句丽、句注、句渎、句卢山、句章、句嵊、岣嵝峰。

姑开头的:姑苏、姑蔑、姑射山、姑莸、姑熟、姑馀。

其他可能的:孤竹、皋陶、皋落氏、居庸、居巢、巨鹿、巨野等。





另一方面,“夜郎”和“于越”其实也是同样的用法。它们的前缀,很可能与“句”、“姑”、“孤”有相同的原始来源。这些前缀词,应该来自于上古汉藏语系的原始黏着语语法,在夏商周时代的华夏各民族包括东夷、楚越在内得到普遍使用,并且影响到了后世的百越、高句丽、滇等民族,在今天的越南、朝鲜、缅甸、泰国的当地语言中都存在大量痕迹。

可见,“夜郎”和“孤竹”国名相同,都是“大竹子”之意。一方面,这是上古汉语在东北地区、西南地区都产生影响的证据,另一方面,夜郎和孤竹,这两个相隔几千里的文化,很可能存在一定联系,甚至也许是血缘同族?孤竹国是商朝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否可以认为夜郎国也是商朝灭亡后,殷商文明流落西南的一个孑遗呢?

这些都是猜想,需要更多的证据去证明。(作者:陶慕剑)
21
个编辑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