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个编辑
更改
无编辑摘要
那时,除大米饭外其他任何食物都奇缺,几个南瓜加萝卜干就是一顿菜肴,普遍营养不良的我们戏称这岗稔果为“补血神丹”……
提到“补血神丹”,多说几句题外的话。
该果既然在此地自然生长旺盛,完全可考虑尝试“人工载培”。
当即决定:
调集人力接力,挑灯夜战(那时,两盏风雨不灭的“马燈”可是我们的心肝宝贝儿)。
大工告成!从此脱离了3个月来只能喝“矿泉水(山溪水)”的日子。
在把第二口井定性为“食用井”后,更是上山烧碳,在砌石的时候,外围铺上了一层木碳!
此地野生茅草甚多,这是上天的恩赐!
但刈茅草也是一项苦活,比刈水稻艰苦多了。
刈草时一不小心触动蜂窝,受蜂蛰就免不了,虽然说不致命,但红肿疼痛很是难受。这是一个大大的心理威胁!凡刈过几次茅草,没有不受蛰的。
刈了一大堆,捆扎起来,用两头削尖的竹杠两边插进草捆,就可以往回挑了。
党支部建立了,党员不多,但却要负担起领导核心的责任。
团支部建起来了,90%青年人组成的连队,团支部作用非同一般。笔者首任团支书,接任者是潮州知青唐大荣(見后文)。
同时,连接团部,长达十多公里的电话线接通……
“手中有房,心中不慌”:
努力盖了那么多草房,后来者再也沒有幕天席地的困扰,没有小溪喝水的担心,也不再有“夜半哭声”上演了……
这帮“创业知青"何来如此的预见和魄力?!
只是,每增加的人员,团部只发下来锄头和砍刀,都不带“把”!
无奈之下,我们这些创业老家伙形成了一条不成文的约定:
还有一件事:新来的都没有“床板”。
老创业和半老创业者们原来的床板都已经是转让了几圈,实在没办法了,在两三年内,大部分人员都只好睡在小竹杆或小木条编成的“床板”上。
直到后来几年,团部送来了部分,加上连队自己腾出手来上山放倒了好几棵巨大的“三角枫”,人工拉锯开板,才逐步解决了床板问题。
总而言之,凡属百十人的生活生产所需要的物资,除了钢铁金属的以外,几乎全部自力更生!
这让我想起了当年陜北南泥湾……
但是与此同时,随着全社会形势的改变:
肖x望小兄弟离队了……
……
后来,尹兄也离开到团部蓝球队去了……
我诚心诚意地送别和祝福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