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凯鹰与祁莞对话

来自通约智库
跳转至: 导航搜索

2020年10月3日。祁莞看过梁凯鹰的对话后说: 你转发来的信息主要讲到中国青年抗日同盟,前几年是出过一本专著《走向抗日》,这书我也有,因为我母亲的家族也有人参加中青的,在广州党组织重建之前,领导和影响广州学生运动的骨干力量就是王均予领导的中青,1936年广州党组织重建时,最早在广州参党的人也主要是中青成员,如果是在香港参党的往往是南临委即薛尚实发展的。党组织重建时,在广东党员力量最强最多的是两市两县,即香港和广州,东莞和中山,正因如此,日军进攻广东时,东莞宝安增城的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队伍是最早成立的,在珠江西岸则是中山顺德成立得最早,因为有党员作基础嘛。梁奇达在暨大口碑非常好,我太太曾在暨大当老师,她是很清楚的。李国霖长期做港澳工作,与我父亲是很熟的。徐云有个儿子叫钮海津,我认识的,他写过很多广东党史方面的文章。杨应彬在争取中组部认可参加中青即参加革命这件事情上,出过大力,为老同志争取到应得的荣誉和利益。

2020年10月4日梁凯鹰回复说:

李國霖是我的岳父,与祁峰是戰友、同事,又是好朋友。兩家兩次同住樓上樓下,一次是在東皋大道,一次是在黃花崗。我岳父母在香港工作時,孩子們都由祁家照顧,我太太小虹經常説起,至今難忘。

  祁莞説得都很對。[赞]

2020年10月4日祁莞在收到梁凯鹰的信息后回复说:

几年前暨大一位教授,叫饶芃子,给我讲过一个与你父亲有关的真实故事。饶芃子是广东文艺理论、比较文学、华文文学方面的专家和权威,90年代曾当过暨大副校长,还是省委候补委员,现在退休了。50年代,她在中大中文系毕业留校任教,暨大创办时,她调到了暨大。她的丈夫是同乡,从小就认识的,当时在兰州一个单位工作。长期分开不是办法呀,于是她就申请调去兰州工作。你父亲是怎样处理这事的呢?他专门去听了饶老师的一节课,觉得讲课非常好,是一位很有前途的年青教师,他不想放走。于是他想把饶的丈夫调来广州,但西北地区人才少,更是不肯放人。于是你父亲去北京开会时专门去了铁道部,饶的丈夫工作的单位是铁道部管的,你父亲通过在铁道部老战友的关系,最后还是把饶的丈夫调来了广州的铁路系统,再过了一段时间又调到省建工局的下属单位,这才安定下来。饶的丈夫是桥梁设计专家,业务尖子,后来是省建筑设计院的院长,开放改革后,广东很多桥梁是他主持和参与设计的,还曾当过全国劳模,前两年病逝了。讲起这件事,饶老师至今仍是对你父亲感激不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