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辉:人类要想避免毁灭,必须向传统回归
作者: 吴辉 日期: 2015-03-15 来源: 作者博客 珍惜,比挥霍更享受
——专访远大集团总裁张跃
劳动是人类的第一需要。但是,好逸恶劳成了全球化时代的美德。美国只有1%的人口在从事着与生存密切相关的农业活动,刨除适当的教育、国防、服务业9%的人口,剩下90%的人都是不务正业。这就带来了种种乱象,所有的人,包括工人、老板、企业,都是在没有边界的一锅大汤里,每一天被摔倒。因为经济没有边界,老板们不知道自己的使命究竟是什么?赚钱成了他们的唯一冲动,所有的人都投机,然后就是及时行乐,拼命透支自己的身体,透支道德的底线,透支国家的资源,透支社会的未来。在这种情况下,90%的人都过得并不幸福,拼命折腾之后,发现自己离健康、离幸福越来越远。
这是一个没有赢家的游戏。包括利益集团在内,也都成了全球化的牺牲品。各种化学毒素充斥了我们的生活空间,吃的穿的住的用的,到处都是重金属和有毒化合物。所以,现代商业在加害每一个人,美国有30%的人死于癌症,越是工业发达的国家,死于癌症的人口比例越高。
全球化把人类本来的生活方式毁掉了,以资源的极大消耗为代价,以单一的规模化工业生产为特征,以强大的矿物能源为动力,不断挤压、入侵、阉割千差万别的当地化经济。但是这样的繁荣是暂时的,当资源枯竭,全球化的动力撤除之后,那么已经形成的全球化的经济生存模式,就难以为继。全球化让人类社会的生态多样性大大减少,生存能力大大脆弱化。90%的居民都被转移到城市,这些城市居民的后代大多都成了宅男和剩女,除了沉迷网络,就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其他什么都不会。而在上个世纪的农耕时代,人们的生命力是极其强悍的,社会的生态多样性、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要高得多。
人类要想避免毁灭,必须向传统回归。
第一,回归当地化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完全错误的方向,除了极少数的稀缺资源需要进行远程交换,大部分的国际贸易其实根本就是不必要的。国际贸易加大了运输的成本,极大增加了资源消耗,同时破坏了当地化经济的多样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清政府非常懂这个道理,在清朝统治长达两百多年的时间里,只开放了一个黄埔港,这一政策庇护了我们长达两百多年的安定。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繁衍了世界六分之一的人口,创造了世界三分之一的GDP。鸦片战争的起因,就是因为西方侵略者从对中国的贸易中,无论如何赚不到顺差,只好向中国卖出最恶毒的鸦片。中国在武力上的失败,让国家遭受了一百多年的屈辱,但是在1949年,我们还是靠自己的力量驱逐了所有的侵略者。中国有着世界最广袤的国土,有着世界最充沛的太阳能,也承载了世界最多的人口,中国广大农村千差万别的当地化经济,正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元气所藏,是我们生存的根本和力量之源,也是我们的血脉得以世代繁衍的生命之源。我们要保存民族的元气,要活命,就必须反思全球化,向当地化经济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