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老板偷师(一)——减少工作中的guess
来自:[1]
中国人说话含蓄,说一半,藏一半;点一半,悟一半
这要是用在艺术上,如绘画中的留白,音乐中的情感,文学中的欲语还休.....这些艺术空间都会给人无尽的回味而记忆。
可是在工作中,商业往来中,也这样说一半,你自己去想,尤其是在电子商务的今天,只可能对着电脑电话直跺脚。
“这人咋就不把话讲完呢”
“这人多说一句会死呀”
“我明明问了三个问题,她怎么只回答一个呀,这又不是选择题”
。。。。
显然,这样的“留白”在商业往来中既是给自己心里添堵,也白白给交流横上几个障碍,又白白浪费时间再度确认检查。实在是有些吃力不讨好。
每每看到别人的回答像挤牙膏似的,挤一点,出一点,心里就烦躁。
可是仔细想想,自己何曾不是这样,别人问什么就直接答什么,没有仔细思考人家为什么要这样问,自己给的信息是否充足有效。。。
然后,到了老板那里,老板很sharp的发现问题,反问我们,我们支支吾吾,可能,或许,应该.....
“停停停”老板直呼,我们为什么要guess,直接向当事人问清楚呀。
然后无数封email 去回,才终于弄明白,原来这样呀,比我们当初想象的还是差的不是一点两点。
好,这次是别人问我们了,好的捏,表象的机会来了,提笔就欲洋洋洒洒的回答对方的问题如同回答考试中的问答题一样。
“停停停”老板又直呼,先别急的回复,要想想,别人为什么要问你这个问题,你给的信息足够吗?中间有歧义吗?
心里一想,真的嗯,好的回答不在于用词的华丽和高级,而是在于传递信息的有效性。想想内在联系,提供在能力范围的最大最有效信息,绝对是在工作的执行力和交流方面提高效率的必要手段之一。
话是这么说,自己心里也在小声嘀咕,但也不得不承认“问的人真幸运,碰到一个替他设身处地想的回答者,怎么自己就老碰到那些把话说完会死的人”。
最近才定了一批中国的货,老板说哎呀,每次都这样,几百封邮件往来才能把事情弄清楚,存档都堆起了高高一层。
老板有次“教育”我们说:想要叫别人按照自己的方式来做事,不是靠大小声,和权势,而是最好靠身教,和反复的“念经”(老板真的是这样)。
仔细想想,有那么一两道理,所以也记录那么一两笔咯!呵呵
不过想太多,也是有副作用的,老板,为了你的白头发的生长速度着想,别那么sharp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