芫薇:创业记

来自通约智库
丑牛讨论 | 贡献2021年11月1日 (一) 12:15的版本 (创建页面,内容为“{{4}}《创业记》 <br>芫薇 <br> (序)<br> 谨以此篇,纪念广州市华师附中知青11.5赴海南兵团(农垦)53周年<br> <br> 这些年走南...”)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创业记》
芫薇
(序)
谨以此篇,纪念广州市华师附中知青11.5赴海南兵团(农垦)53周年

这些年走南闯北去的地方多了,在探访过的一些古老村落里,很多都有一些关于该村庄历史来源的记载。
某朝某代某年某月,某人到此安家,开创了本村历史……
一篇篇穿越时空的历史记载,读来令人感动,亦感慨不已。
由此而生念:
几十年前,一群初出茅庐的知识青年也曾因历史的机缘,开创过一个连队,至今50年依然存在。
这也是一个村庄,倘若N百年以后它依然存在,后人希望了解一下“本村的起源”而不得详实,岂非是一件“历史的遗憾”?

责任当然在我!
这就是本文的來由。
因为是“纪实”的文字,读来不免枯燥,首先请看官及后人们見谅了……

这是“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6师17团17连”~海南农垦国营广靑农场17队。

时间倒流50年:
1970年6月15日,海南盛夏。
位于海南中线公路73里程碑处的大陆坡小镇,迎来了一群青春年少的男子汉。座落于此地的兵团六師二团广青队(后改属17团15连)顿时热闹起来。
奉兵团六師師部命令:三团九团等4个团各抽调一个建制班,新组建第十七团。
以标准军人的准时姿态,4个班共45位知识靑年(包含正副班长8名)前来报到。
在新到任的陈团长主持下,45人解散原建制,重新混合新编4个班(其中8位正副班长亦同时重新混编任职)。
这就是未来的17团新兴片区1连、7连和定安片区17连、21连。
随后开办了为期一星期的“建团学习班”。
因此,这个时段应该作为后来的广青1队、广青7队、广青17队、广青21队的共同诞生之日。

“建团学习班”的分组学习讨论,巳经是在经过混编的新班中进行。
这个安排非常正确,因为可以借此机会让原来并不认识的兵团战友很快经过分班讨论而迅速熟悉起来。
笔者正在17连(班),共11人:
1.班长:XXX(名字已经不记得了):海囗知青,66届老高中。
2.副班长聂家芫,广州华师附中老初三,家庭背景:父为纺织专家,高级知识分子,文革中受冲击。
3.苏x功:华師附中老高三,家庭背景:父为高级干部,解放军某部首长,文革中受冲击。
4.尹x平,华師附中老初一,家庭背景:高级干部,原广东省委主要领导,文革中受冲击。
5.汪x民:华師附中老初三,家庭背景:父为高级干部,文革中受冲击。
6.汪x国:广州市铁路中学(?)老初一,家庭背景:同上(汪家两兄弟)。
7.肖国望:广州市xx中学原初一,家庭背景:(国家干部)。
8.周x养(已故):湛江市xx中学老初二,家庭背景:不详。
9,10,11:由于年代久远已经记忆模糊……
(这里列出了个人家庭背景可能有误,也可能不太方便。
但我只是想说明一个问题:当年17队的建队成员中,家庭背景为“高干+高知”出身的占了50%。
正是他们这些本应在家庭中过着养尊处优生活的青年才俊,却成为了在海南的热带雨林中艰苦奋斗,流血流汗,一刀一锄的刀耕火种,从无到有建起了中国版图中一个小小“村落”的主力骨干,
~而这个小小的村庄,延续至今。
如果,这个小村庄在历史长河中继续得以长存,后人们应当对这些创业者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是他们,为你们创建了今天的家……
此处如有错误冒昧之处,敬请厡谅!)
为期不长的学习班随着6师17团招开正式成立大会而结束。
此时的团部才四个人:
陈瑞龙团长,
参谋长xxx,
干事xxx,
团长司机xxx。

团部一声令下,4个班分赴各自战场。
其中17队与21队共22人,因为未来的驻地同处大山背后的定安县,为了砍伐建立营房所需木料的共同任务,22人义无反顾,一头钻进了热带雨林的苍茫群山。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