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77
个编辑
更改
无编辑摘要
{{4}}
2020年5月3号与吴晓南私聊时的话:
廣州《時代文化》讀書會主要是以中山大學的學生為主,我父親和梁湘當時還是中學生,但是他們兩個都參加了這個讀書會。後來王均予又把讀書會改成廣州青年同盟。後來又再加上抗日兩個字,變成廣州抗日青年同盟,同盟的組織架構和紀律,完全是按照黨組織的標准建立的。<br>梁湘和我父親是同宗同村的兄弟,他比我父親小兩歲。我父親出來廣州讀大中中學(现在十七中),把他也一起帶出來了。由於兩人家裡都是美洲的華僑,相對其他學生富裕一點,所以王均予就住在梁湘租的房子那裡。為了跟組織恢復聯繫,王均予準備去天津北方局。路費就是我父親和梁湘兩個人出的。<br> 王均予是一個很守紀律的老黨員,他從北方局回來後,就著手發展廣州地區的黨組織。第一批對象就是廣州青年抗日同盟的成員,包括曾生、楊康華、羅范群、梁嘉、還有我父親和梁湘等人。他親自做每個人的入黨介紹人,每一個人單獨宣誓,不搞集體入黨。珠江三角洲的黨員骨幹,基本上都是他介紹入黨的.<br> 王均予從北方局回來後,北方局又向廣東派出了薜尚实。薜首先是到香港,應該是去了南委。他先在香港著手發展了一批黨員,其中有徐雲。小虹的父亲、徐雲,还有我父親是中山縣委的领导成员,分別任縣委書記,組織部長和宣傳部長。為了掩護而結拜成三兄弟的,小虹的父親人稱大李,我父親人稱二哥,徐雲則叫徐老三。這個叫法一直叫到解放後。徐老三也放初曾任省政府辦公廳主任,不知道你父親認不認識他,後來因為反地方主義時,他不肯告发林鏘雲被貶去海南石碌鐵礦當黨委書記。<br>小紅的父親長期在香港搞地下工作,解放後他是港澳工委的主要成員之一,。六七暴動的時候,周總理叫人上去匯報,但是當時省委八辦已被造反派奪權,總理不信任那些人,點名叫”大李”上京匯報。<br> 廣東省的黨組織恢復了以後,王均予和薛尚实兩個人發生了矛盾。1937年中央叫王均予去延安,王帶了梁湘去延安。<br> 骏骅堂说:完整的故事架构,动手吧,补充一些细节,人物介绍,人物后来怎么样就己经足够漂亮。<br> 2020年5月4日:
”梁湘不需要重新評價,他在深圳和廣東人民心中早已有定論。”看到你父親仗義而無所畏惧地出說的這段話,不僅感慨萬千。<BR>
梁嘉、梁湘和我父親被稱為開平三梁。梁湘跟我父親是同村同宗,所居的村子叫做會龍里,两个的父親都属梁氏”邦”字辈。梁嘉是同鄉,亦是大哥。三人同在博建鄉。他們三人同讀的小學叫做博建學校,是一所由華僑捐建的學校。校名係梁啟超题字。
他們俩本來是準備去江西報讀紅軍大學的,正當準備出發的時候,北邊傳來了紅軍离开江西開始長征的消息,他們只好放棄了。所以就全力投入廣州青年抗日同盟的活動之中。<BR>
有時人们的一些决定或一些突发的事情會改變一生的軌跡。如果他們早半年去江西入讀紅軍大學,那人生的軌跡就完全不一樣了。正如你父親因為受命護送姚铎這個叛徒去重慶,而又到了延安,人生的軌跡也就完全不一樣了.<BR>
2020年5月7日:
父親和梁湘出生的村子會龍里,位於廣東著名的僑鄉開平縣。會龍里坐落於獅頭山下,坐北朝南,村前是一個大水塘,水旁有一棵濃密的大榕樹。两個有碉塔的門樓扼守東西出入通道。翠竹環村,竹林茂密寬厚,蔓生交錯,人無法穿過,成為一道天然的屏障和防護带。
這是一條典型的華僑村落,全村由華僑出資建造。規劃設計統一,青磚灰瓦,橫豎筆直。每座房子基本一樣,兩厢住人,中間是一個大廳和天井。
但這一切他都指是歐夢覚和王蘭西整他,對陶鑄從來沒有一句怨言。在他晚年的時候,有一次,他坐在輪椅上,我推著他在暨大的校園裡面走。他指著暨大的一座座建築,很感慨的跟我說,當年籌建暨大,省裡給了他一百萬,他到北京教育部去要錢,沒有要到,結果是北大主動把教育部給他們的一百萬先讓出,他就拿著這兩百萬把暨大建起來了。他說了一句讓我至今印象很深的話。他說:”沒有陶鑄就沒有暨大”,陶鑄是很放手支持他工作的。這跟你父親對陶鑄的看法不異而同。<BR>
骏骅堂说:陶整人厉害,广东地方干部都有怨恨。但他有另一面,试想想看如五三年我父亲如果没机会和他争论一番,必然也是地方主义头子之一。争论了,反而逃出生天,足见陶的另一面。<BR>
我問過在省委組織部當處長的三姨,就是我媽媽的妹妹,她說整我父亲陶不可能不知道。但是我父親一直都是這麼說的。<BR>
骏骅堂说:这是得翻了档案才能有一个明白的事情。<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