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廿八回:仁宗无嗣徐路施法 圆寂投胎继位神宗
返回目录
这一回,叙说徐道行施行法术、延续社稷的故事。
徐道行处世之时,正值大越国李仁宗会祥大庆年间。是时,仁宗年岁已老,却无嗣子。此事成了仁宗一大心结,然而后宫妃嫔却全无妊娠迹象,这确实成了仁宗的一件揪心事。
就在这时,有清化府官员向大越朝廷禀告,说海滨沙洲有灵异出现:该洲有一童子,三岁就能像大人那样说话;还自称 “皇帝子”,并给自己定了个“觉皇”的帝号。他虽不在陛下身边,却能对人说出陛下当下的所作所为。仁宗皇帝听后欲辨事情之真伪,就遣派宫使前往审视;宫使审视后回来禀告,确认这是事实。仁宗皇帝遂遣人到清化沙洲把灵异童子迎来京师,安置在报天寺居住。久而久之,仁宗帝越来越觉得这孩童聪明可爱,就打算收养他作太子,就姑且以此解决无人继嗣之难题吧!
佛迹山上的道行法师听闻京师出此怪事,便对他的娣妹说:“这一定是大颠阴魂在作怪!”但事过不久,道行法师又听闻宫中事态有变化:仁宗帝打算传嗣与灵异怪童之事传开后,群臣都惊诧不已,纷纷前来劝谏仁宗:“这孩子是个灵异怪物,万万不可作为嗣位幼帝,嗣位幼帝一定必须是托生宫禁才合规矩啊!”仁宗皇帝听从群臣劝谏,于是决定设大法会七日七夜,请法师行托胎之法,祈求后宫嫔妃能早日妊娠怀胎。
道行法师听到仁宗皇帝要办托胎法会,私下又对他的娣妹说:“大颠阴魂以灵异童子入宫之诡计,几乱帝心;幸得群臣阻挡,诡计才不能得逞;但大颠阴魂是不会就此死心的,必定会出术以乱朝纲。我岂能坐视不救,任其蛊惑帝心呢?我们要抢先一步,先作部署才行!”于是,他在他的解咒法杖中藏入“法仰”数株,交给娣妹,让娣妹装扮成观看托胎法会的行者,前往皇城,并嘱咐她:“你设法把‘解咒法杖’插入兴庆楼的房檐,就算是完成为兄之嘱托了。”于是,娣妹就依计前行了。
那个“脱胎法会”进行了三日三夜。第四日早晨,仁宗从睡梦中醒来,即唉声叹气说起了昨夜之梦境。他说:“昨夜,朕遍满世界寻路托生,但遍地皆是铁网罗罩,托生之路恐怕难寻啊!但最后得遇一法师指路,说在法场之某高楼之檐顶,有‘结仰’藏于‘解咒杖’中,如能取得此‘结仰’,也许就能破解这托生之谜了。”
群臣听罢仁宗帝回述之梦境,即前往大法会四周的高处寻觅,终于在兴庆楼的檐顶发现“解咒杖”及藏身于其中的数株“结仰”。所谓“结仰”,就是大法会仰望上天(“仰”)指点的解(“结”)咒法。帝及群臣观看这几株“结仰”,其中都有“路”字作提示。群臣中立即就有人悟解,这“路”字,就是指佛迹山上的法师徐路。并认出,藏入“结仰”的“解咒杖”,正是徐路随身之法杖。仁宗对此事也有疑惑。正当其时,立即就有佞臣名叫金侯的,借机进谗说:“陛下因未嗣之故,容许臣下行托生之法会。而徐路中途自行解咒,实乃僭越。此是死罪,宜加大戮。”仁宗此时也是拿不定主意,遂一方面着诸臣四处寻找徐路,一方面亦拟会集群臣议论托生之事。
有皇室宗亲祟盛侯,在奉命前往寻找徐路的半路上,遇到了徐路。徐路对他哀诉:“听闻金侯力主对我大行杀戮,我诚为惊恐;愿侯爷垂怜,以救贫僧;我另日将另托胎宫,以答谢侯爷与王室之恩惠也。”
祟盛侯回归皇宫后,适逢金侯仍在仁宗面前絮絮叨叨地游说,就是坚持要对徐路法师大行杀戮。祟盛侯即以王室宗亲之身份上前参议,说:“我们都醒醒吧!皇上设法坛,以求解咒托胎之计,徐路只不过是把托胎之门路先作解咒而已,何罪之有?他先把托胎之门路打开又有何害?徐路先知先觉,率先认领此托胎之重任。愚臣以为,与其重罚他,莫如赐之托生之重任。愿皇上三思。”
仁宗如梦初醒,即时应允盛侯之请。盛侯出宫门后,即与等候在外的徐路一起,回到盛侯之府第去。
这时候,盛侯夫人正在浴处洗浴,冷不防见一僧人进入她的浴处,并到处张望;她十分恼怒,连忙设法遮掩。然而,就在此时,那僧人又消失不见了,浴盆中却闪出一小儿来。夫人正在惊异,但那小儿又隐去了。顿时,夫人感到有些什么东西扑入自己体内。夫人觉得此事怪异,惧怕起来,连忙更衣告诉盛侯。盛侯听她说完,已明白其所以,但却不能明说,只好支吾应付之。他知道,夫人已是有妊娠在身了。随后,徐路在向他告别离府时,也没忘记嘱咐盛侯一句:“夫人临诞之前,一定要预先告知啊!”
夫人十月怀胎,临产之时,出现难产迹象。此时,盛侯才追念起徐路法师之言,忙使人前往驰报。徐路得报,便沐浴更衣,上卧床榻,并召唤弟子们到他床前,对他们作辞世之言:“吾宿愿在于社稷延续,将托生暂为帝子。尔等于我圆寂时,置我沉于海,不复生灭可矣。”他的弟子听闻他的临终嘱托,无不感泣流涕。徐路法师却安然说出一偈,以安慰众弟子:
“秋来不报雁南反,冷笑人间暂发悲;
为告门人休恋念,古师几度作今师?”
徐路法师,道行长老说完偈语,即圆寂而去了。乡人以为圣灵,于是收纳圆寂之真身,归葬于神龛,逢年过节都奉行祭祀之礼。但此乃后话,且搁下不表。
话说盛侯这边,向徐路法师传报夫人临产的口信后,则静候佛迹山天福寺的回音。果然,午时道行禅师圆寂,未时夫人就顺利诞生一健壮男婴了。盛侯即给予命名为“阳焕”。当时是会祥大庆七年,岁在戊申,夏六月,故曰“阳”。
阳焕才二岁,就显露出他生而聪敏的本能。仁宗皇帝甚为喜爱皇兄盛侯之子。帝因自己年事已高而未曾有继嗣,于是把阳焕立为皇太子,迎入宫中,精心养育。后来,仁宗皇帝驾崩,阳焕继位为帝,是为神宗。自此,大越社稷,又得以延绵常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