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廿一回:士燮爱民民颂士王 交趾蛮娘修成佛母
返回目录
本回传奇故事取自《岭南摭怪列传》之《蛮娘传》。题下有一注脚,曰“士王辰”。此三字意思是“东汉士燮任交趾太守时”。为何史上越人会把士燮太守称为“士王”?此中是有故事的。
众所周知,赵佗乃趁秦末荒乱之际,自立为南越王的;随后又有汉代秦之朝代变迁发生,赵佗乃顺应潮流,承认大汉为君主,并接受汉之封赐,成为大汉的一个王国。但到东汉时,汉武帝以武力灭南越国,改南越国为南海郡、象郡、交趾郡等。士燮乃是在汉武帝时,被委派到交趾郡任太守的。他于东汉末期“山高皇帝远”之混乱中,处事有如一国之王,得以自行王事;加之士燮的爱民亲民作风,使百姓得以休养生息,故深受士民爱戴:这就是他被史上越人称作“士王”的原因了。
汉献帝时,交趾太守士燮建城于西平之地。西平,即是今天之汾江。此地南有佛寺,曰福严寺。是年,有佛号叫阇(shé)梨的西来僧人来到这个寺庙。此胡僧有绝技,能立足于独脚之地,人多有羡慕而效仿之,呼为尊师。
当时当地有女子名蛮娘,父母俱亡,贫苦日甚。她笃求佛道,但却讷于言,不能作为徒生参与诵经,唯有常居福严寺厨灶,捣米采薪,日日炊煮,以供一寺僧众及四方来学者为饮食。
五月间,夜短促。是夜,僧徒诵经完了时已是鸡鸣时分,但众僧入斋堂却未见粥食,唯有各归寺房而去。原来,蛮娘是夜于厨门稍作假寐,不意竟然熟睡,耽误了煮粥。事后,阇梨前往厨间探个究竟,见蛮娘鼾睡厨门路边,乃跨过他的身体而前行。不料蛮娘欣然心动,竟然胞里受胎了。
至第二年三四月,怀胎日显,她觉得羞愧难以面众就归家暂住去了,阇梨亦感羞愧而离去,至三歧路江头寺留居去了。
蛮娘满月诞下一女儿,于是就到三歧路寻找阇梨,把他的亲骨肉女儿送还给他。夜间,阇梨抱小女至三歧路江头榕树前,置婴于树前,交付道:“我寄托此佛子为树婆抚养,望能成就其佛道。拜托了。”嗣后,阇梨与蛮娘相辞而去。分别时,阇梨赠与蛮娘一杖,曰:“我赐汝杖,如岁遇大旱,可以杖戳地,地将出水,农人将赖之为生矣。”娘敬受之,而后还归福严寺而去。
蛮娘还归福严寺后之翌年,天遇大旱,娘以杖戳地,果然出水,弄民多赖之而得到了这一年的丰收。
又过了若干年,蛮娘年已五十。此年三歧路口之大榕树,不知何故,訇然倾倒,流到福严寺山门前之江边津口,盘桓不去。乡民竞相攀上树身,冀能斩斫以为薪。然斧斤所及,树身却毫无损伤,斧斤反而多被破损。于是乡民邀集二百余人,想合力把它拉曳上岸来。但二百余人百般呼啸拉曳,这棵大树仍然一动不动。这个时候,蛮娘刚好下津口洗手,用手轻轻推开这棵大树头,这大树头竟然顺势在水中转了个圈。众人皆惊愕,就请蛮娘把它拉上了岸。
众人发现,树身三歧所发之处,已化为石,甚为坚硬,细观石块之形状,似多具佛像藏身其中。众人始知这石头是件神物,再请蛮娘拜礼之,然后还请工匠先行斋戒沐浴,再动工除去石头佛像周围旮旯处之枝桠木屑,终于露出几个玉石佛像之真面目来了。蛮娘心知肚明,此几具佛像就是榕树婆婆抚育成长的几个佛子啊。乃循众所求,将此四具佛像赐名为法云、法雨、法雷、法电。之后,又将此四具佛像放入清泉水井中洗浴之,是为浴佛,最后才恭迎四佛进入福严佛寺。
四佛入寺后,四方来拜者络绎不绝,四方祈祷,亦无不灵应。蛮娘亦因之被众人称之为“佛母”了。
四月初八日,蛮娘无病而殁,葬于寺中。日后,每年这一天,四方男女,常聚此寺,致祭佛母,并对四佛行浴佛礼,是为“浴佛会”。这一天,众乡邻游戏歌舞,技艺百端,嘉年盛会,至今犹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