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势力向南进
屈家岭文化层之上又叠压着龙山文化遗存,圆形和椭圆形直筒状或袋的灰坑是其主要遗迹,另外还有土墓、瓮棺墓以及陶窑等。生产工具有石
器、骨器、蚌器、陶器等,器类较多。除陶质工具外,皆系磨制。生活用具陶中泥质黑陶居多,纹饰以绳纹、篮纹主,典型器形有鼎、罐、钵、盆、豆等。
该遗址龙山时代的主体文化面与中原地区的龙山文化基本相同,当为华夏集团势力南进的体现。又由于其有某些独特的特征,被学术界称为河南龙山文化下王岗类型,并作为丹江流同时期遗存的代称。
下王岗遗址的上层是二里头文化遗迹有房基、灰坑、墓葬等。生产工具仍是石器、骨器、陶质器具,新出现了玉戈和铜钩。陶容器以夹砂灰陶居多,器表饰篮纹或绳纹者常见,主要器形为罐、鼎、钵、大口尊等。据器物特征又可分为两期,分别与中原地区二里头文化一、三期相当。因其与典型的二里头文化具有较强的一致性,当属同文化范畴。
淅川下王岗遗址中仰韶、龙山、二里头文化均属华夏集团文化系统,而屈家岭文化则归苗蛮集团文化体系。由此可以窥见这两大集团对本地区的争夺与相互关系。仰韶文化时期,中原地区的文化势力强大,该遗址为华夏集团所控制。稍晚苗蛮集团向北发展,占领此地,留下了屈家岭文化遗存。至龙山时代以及二里头文化时期(约夏代),中原文化发展迅猛,占据该地并向南扩展,最终取代了南方的苗蛮集团文化,逐步实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大融合,为中华民族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基础。
淅川下王岗遗址的发掘不仅确立了丹江流域的考古学文化序列,而且使人们认识了中原与长江中游地区古代文化的分布范围与交汇情况,成为探讨与研究古代华夏、苗蛮两大集团关系的重要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