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和实践

来自通约智库
明华讨论 | 贡献2019年11月27日 (三) 08:31的版本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毛泽东的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和实践

原创:秋石客

前面讲了马克思和列宁、斯大林的无产阶级理论和实践,下面谈毛主席的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和实践。毛泽东一开始搞的是人民民主专政,后来向无产阶级专政过渡。他开始并没有意识到斯大林模式存在的严重问题,由于种种原因,在创立中国无产阶级专政的时候,冷战大起,中国一边倒,照搬了苏联那一套。

  后来,毛泽东通过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结合国际国内出现的种种问题,开始思考走新的道路。从一九五六年起长达十年里,毛泽东进行了不断地思考和试验,都没找到更好的办法,直到文革前夕他的基本上思路才明晰起来。

  一九六二年一月三十日, 毛主席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说:“在我们国家,如果不充分发扬人民民主和党内民主,不充分实行无产阶级的民主制,就不能有真正的无产阶级的集中制。没有高度的民主,不可能有高度的集中,而没有高度的集中,就不可能建立社会主义经济。我们的国家,如果不建立社会主义经济,那会是一种什么状态呢?就会变成南斯拉夫那样的国家,变成实际上是资产阶级的国家,无产阶级专政就会转化成资产阶级专政,而且会是反动的、法西斯式的专政。这是一个十分值得警惕的问题,希望同志们好好想一想。”

  a、毛泽东看到,真正的社会主义必须限制资产阶级法权。这个法权首先表现在上层建筑的党、政、军内,为了限制资产阶级法权,他采取了许多措施,如几次降低官员们的工资和废除军衔制等。对文化教育界的高级知识分子待遇也采取了限制措施,在工人工资等方面,他采取了缩小差别的政策。毛泽东的这些思路是和巴黎公社原则相吻合的。

  b、为了使人民群众最终对政府官员有监督、选举和罢免权,毛泽东进行了许多尝试,如实行两参一改、三结合、整风、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等,直到文革中的四大自由、群众专政。这些创新也是和巴黎公社原则相一致的。

  c、毛泽东深刻看到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所以不断进行国家体制改革,干部参加劳动,建立和扩大民兵队伍,进行文艺革命﹑教育革命以及文化大革命等等就是深化无产阶级专政的体现。

  d、毛泽东深刻看到了意识形态的反作用力量,他认为光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变革还是不够的,还必须用无产阶级思想占领人的头脑,在意识形态实行无产阶级专政,所以要学雷锋,要斗私批修。没有这一点,革命最终还要失败。

  e、在打碎旧的国家机器方面,毛泽东和巴黎公社、十月革命是一致的,相比之下更为彻底。

  毛泽东在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领域也必须实行无产阶级全面专政的看法,是巴黎公社和十月革命都没有重视的问题,具有深远的创造性意义。

  为了强化和巩固无产阶级专政,毛泽东认为必须开展兴无灭资的斗争。共产党夺取政权后,许多名义上是共产党人而实际上是革命的同路人的民主派干部开始原形暴露,他们逐渐抛弃了革命的初衷,不想再继续革命,有的人开始追求腐化享受,开始骑在人民头上当官做老爷。事实上,党内走资派及民主派对毛泽东的批评和警告置若罔闻,并逐渐在党内形成了自己的司令部和利益集团,同毛泽东的路线对着干。到了文革前夕,党内的反社派势力已经非常强大,毛泽东等走社派成了党内少数派。


  毛泽东发现,经过十几年努力,资产阶级法权在社会主义的中国不但存在,而且很有市场;他又发现,新的阶级也悄悄产生了,毛泽东先后用官僚主义者阶级,特权阶级,走资派等不同的定语来形容新的阶级。中国随时存在资本主义复辟可能性的事实惊醒了毛泽东,他清醒地认识到并告戒全党:社会主义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在这个历史阶段,始终存在着阶级和阶级斗争,存在两条道路的斗争,存在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因此,展开各种兴无灭资的斗争、建立巩固完善无产阶级专政就不可避免了。

  针对这种情况,毛泽东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并下决心发动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动员群众起来共同巩固和完善无产阶级专政,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伟大胜利,为新社会主义运动指明了方向。


源自外网链接:秋石客公众号毛泽东的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