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西亚关系密切

来自通约智库
明华讨论 | 贡献2021年8月28日 (六) 23:34的版本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这是肯定的,因为古代游牧民族可以通过草原之路将两者连接起来,我们的二里头中的战车,小麦,铜,马等重要的文明物件都是来自于西亚,而三星堆、盐源的权杖,双马童等也可以看出雅利安游牧民族的影响。可以说,中国文明是西来的,这是确凿无疑的.

第一节古伊朗概述

伊朗是公孙黄帝的龙兴之地,黄帝出生在土耳其,然后在伊朗的书珊称王。从这里,进攻迦勒底的乌尔,战胜了神农氏炎帝后代,成为天下共主。

古代的伊朗文明可以从埃兰文明窥见一斑。因为埃兰就是古提人,是黄帝族。

在中国古籍里的有辛氏就是埃兰人。有辛氏是黄帝正统继承人。

所谓的伊朗雅利安人就是黄帝族人,雅利安人东迁,到达里海东岸,开始分支为古伊朗人和古印度人,伊朗人即雅利安人之转译。现代伊朗国家的国名就得名于雅利安人,意为雅利安人的国家。雅利安人进入伊朗,征服了当地的矮黑人,创造了古伊朗文化。

伊朗的种姓制度也应该来源于中华人,或者是从黄帝开始。

波斯与希腊的战争就体现了黄帝族与北狄种族的争战,一个是波斯黄帝族,一个是北狄希腊人,希腊人应该与雅利安人同种。

第二节 埃兰帝国

从黄帝看埃兰

1894年,法裔英国人拉克伯里(Terrien de Lacouperie)在其题为《中国上古文明的西方起源》的著作中,撰述了一个关于中国文明起源的故事:

公元前2282年,两河流域的国王那亨台Nakhunte率领巴克族(Bak tribes)从迦勒底亚出发,翻越昆仑山,历经艰险,来到了中国西北部的黄河上游。此后,巴克族四处征伐,传播文明,最终奠定了中国历史的基础。

拉克伯里指出中国文明来自两河流域的埃拉姆(Elam)和迦勒底亚(Chaldea),这是两个地方,一个是埃兰,伊朗西部的古国,把埃兰翻译成埃拉姆又人为设置了一个认识历史真相的障碍;一个是亚伯拉罕的故乡,迦勒底。

原为Susa王的Kudur Nakhunta黄帝来到幼发拉底河,在大约公元前2285年建立了国家(时间尚需考证)。黄帝的名字与Susian文本中作为诸神之首的Nakhunta或Nakhunte之间存在着惊人的一致性。Susa是古埃兰国的首都。这正对应于从伊朗来的古提人打败阿卡德帝国占领巴比伦的记载。所以黄帝就是埃兰人。

埃兰(Elam),又译以拦或厄蓝或伊勒姆,是亚洲西南部的古老君主制城邦国家,在今天伊朗的西南部,波斯湾北部,底格里斯河东部,现为伊朗的胡齐斯坦及伊拉姆省。

埃兰(Elam)是伊朗的最早古代君主制文明,起源于伊朗高原以外的埃兰地区。一般认为埃兰国名出自境内Haltamti城邦(意谓“神的国家”)。此名在圣经广为流传,故沿用至今。公元前三千年以前,在底格里斯河东岸建国。以善战的人民著称,圣经记载是诺亚儿子闪的儿子和后裔。Elam同时又是人名,他是闪的大儿子,在圣经里叫做以拦。我认为伊朗国名可能就是来自以拦。创世纪10,22:“闪的儿子是以拦、亚述、亚法撒、路德、亚兰。The descendants of Shem: Elam, Asshur, Arpachshad, Lud, and Aram.”

所以我们中国人不仅是闪的后代,而且还是大儿子以拦的后代,属于长子,接户口本的。

埃兰首都苏萨(Susa)是位于伊朗的胡齐斯坦省的城市。2005年的人口数约为64960人。公元1901年,著名的汉谟拉比法典(现存于法国卢浮宫)在此出土。苏萨位在今日底格里斯河东方240公里的位置,是古代埃兰王国、波斯、帕提亚的重要都城。除了是现代考古重要的地点之外,此地也因为什叶派穆斯林与犹太人先知但以理而著名。发掘出土的彩陶文化正是华夏文化的证明。

在希伯莱圣经的诗歌智慧书(Ketuvim)里曾提及苏萨(圣经里称作书珊),最主要是出现在以斯帖记,而在尼希米记、但以理书中也曾出现记述。公元前六世纪的巴比伦囚虏时期,但以理和尼希米都是居住在苏萨的先知。以斯帖成为王后,她救助了犹太人免于受屠杀的命运。

从圣经看埃兰

耶利米书49,34犹大王西底家登基的时候,耶和华论以拦的话临到先知耶利米说:35“万军之耶和华如此说:我必折断以拦人的弓,就是他们为首的权力。36我要使四风从天的四方刮来,临到以拦人,将他们分散四方(“方”原文作“风”)。这被赶散的人,没有一国不到的。37耶和华说:“我必使以拦人在仇敌和寻索其命的人面前惊惶,我也必使灾祸,就是我的烈怒临到他们;又必使刀剑追杀他们,直到将他们灭尽。38我要在以拦设立我的宝座,从那里除灭君王和首领。这是耶和华说的。39“到末后,我还要使被掳的以拦人归回。这是耶和华说的。”

这一段圣经讲到了以拦也就是埃兰,神要使他们分散四方。这就是黄帝的后代,因为被分散到各个国家,所以现在很难说黄帝是哪一族,是中国人吗?不完全是,有人说黄帝还是白人的祖先,是犬戎的祖先,是蒙古人的祖先等等。

埃兰地区有许多城市国家,其中最重要的有阿万(Awan),苏萨(Susa),西马什(Simash),安善(Anshan)等。埃兰历史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古埃兰时期(约公元前2700-1600年)、中埃兰时期(约公元前1400-1100年)、新埃兰时期(约公元前800-600年)。埃兰丰富的森林资源和矿藏,是两河流域各邦掠夺的对象。富饶的两河流域平原,也是埃兰各邦掠夺的对象。因此,埃兰在历史上很早就受到两河流域国家的侵略和征服,但也多次侵略和征服过这些国家。

古埃兰时期。据《苏美尔王表》记载,基什第一王朝国王恩美巴拉格西(en mebaragesi,约前2700年),曾入侵埃兰,将埃兰的武器作为战利品运走。公元前26世纪初,埃兰的阿万第一王朝击败乌尔,称霸两河流域。公元前2550年,阿万第二王朝建立。希塔(约前2280-2240)在位时,国势日盛,连阿卡德王纳拉姆辛(Naram-sin)也不得不遣使前往苏萨订立友好同盟条约,以抵御库提人进攻(库提人就是埃兰人)。公元前23世纪末,埃兰人攞脱阿卡德统治,建立统一的埃兰联邦国家。阿万第二王朝灭亡后,西马什王朝立。约前2006年,西马什攻灭乌尔第三王朝,将其都城焚烧一空。前16世纪,帕帕提王朝灭亡,古埃兰时期结束。

中埃兰时期。中埃兰时期以安善王朝的崛起为开端。苏萨王朝时期,国王舒特鲁克-纳洪特(Shutruk-Na-hhunte,约公元前1185-1155年)击败加喜特巴比伦王国,将著名的汉谟拉比法典石柱及许多珍宝掠往苏萨。西尔哈克-印舒希纳克(Shil-hak-inshushiNak,约公元前1150-1120年)时,埃兰占领两河流域许多重镇及扎格罗斯山东部地区,成为古代军事强国。在前1130年左右人口达到170万人。此后,埃兰被巴比伦第四王朝击败,中埃兰时期结束。

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黄帝的名字Na-hhunte,所以中埃兰时期也是黄帝古提族的继承。

新埃兰时期。公元前8世纪,埃兰与巴比伦共同对抗亚述帝国。不过,埃兰国内这时发生严重分裂,王室内部出现亲亚述派与反亚述派,各地分裂成许多独立王国,难以集中全国力量反抗外来侵略。埃兰与盟友巴比伦也不能很好地协作。加之波斯语居民这时作为一股强大的政治力量出现在西亚政治舞台上。特别是波斯部落在由高原西北部向西南部迁徙的过程中,逐渐占领了埃兰的高山地区,切断其平原地区与战略后方的联系。因而埃兰屡为亚述所败,在前647年都城苏萨遭到亚述巴尼拔的洗劫。前639年,埃兰被亚述所灭。在经历了亚述、新巴比伦和米底王国的短暂统治后,埃兰成为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的一个重要行省,称为胡泽行省,居民被波斯语居民影响,称为胡泽人。苏萨成为阿契美尼德王朝的行政首都,并且作为西亚重要都市存在了上千年之久。

| 回复

楼主:培灵 时间:2014-05-29 10:52:55

第三节 波斯

波斯是伊朗在欧洲的古希腊语和拉丁语的旧称译音,是伊朗历史的一部份。历史上在这一西南亚地区曾建立过多个的帝国。全盛时期领土东至印度河平原,西北至小亚细亚、欧洲的马其顿、希腊半岛、色雷斯,西南至埃及或也门。波斯兴起于伊朗高原的西南部。自从公元前600年开始,希腊人把这一地区叫做“波斯”。直到1935年,欧洲人一直使用波斯来称呼这个地区和位于这一地区的古代君主制国家。而波斯人则从依兰沙赫尔时期起开始称呼自己的古代君主制国家为埃兰沙赫尔,意为“中古雅利安人帝国”。波斯人是雅利安人,即黄帝族人。

波斯人原属印欧语系,他们最早的宗教与印度的雅利安人非常相像。波斯人同古代的雅利安人崇拜许多相同的神,他们祭司主持的牺牲仪式类似于印度的婆罗门祭司举行的典礼。祭司在典礼上使用的幻觉剂被称为毫麻(haoma),雅利安人也按照同样的方式使用苏麻(soma),实际上这两种调和剂可能是同一种物质。

印度的婆罗门人(雅利安人)我已经推出是我夏商周之人,而使用苏麻似乎是大禹因陀罗的专利。所以与印度雅利安人非常相像的波斯人可以肯定是黄帝族后代。

波斯人建立了四个王朝:阿黑门尼德王朝(也叫阿契美尼德公元前558-前330),塞琉古王朝(公元前323-前83),帕提亚王朝(公元224-公园224),萨珊王朝(公元224-651)。

阿契美尼德帝国

阿契美尼德帝国(前553年-前334年),又称波斯“第一帝国”。公元前559年居鲁士二世统一古波斯部落,建立阿契美尼德王朝。居鲁士二世并于前553—前550年年击败了当时统治波斯的米底亚王国,使波斯成为一个强盛的君主制帝国,前547年居鲁士二世武力入侵征服了当时小亚细亚西部的吕底亚王国,使得阿契美尼德王朝崛起,前546—前540年,居鲁士二世向东武力入侵征征服了帕提亚、阿利亚、巴克特里亚、德兰吉亚那、格德罗西亚、阿拉霍西亚、马尔基安娜、锡尔河与阿姆河之间的中亚河中地区(索格狄亚那)、乾陀啰、克兰斯米亚,。前539年,居鲁士二世武力入侵征服在美索不达米亚的迦勒底帝国的首都巴比伦,但是不幸在前529年的出征锡尔河与阿姆河之间中亚河中地区的锡尔河谷地的马萨革泰人的战斗中身亡。

到了冈比西斯二世时代(前529—前522年)则最终于前525年征服古埃及后王朝.

到了大流士一世,帝国疆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大流士在前521年挥军东征印度河平原,纳入阿契美尼德王朝的治下,西面则出兵多瑙河三角洲、色雷斯、马其顿王国、古希腊,但却因马拉松战役(前490年)之失利而功败垂成(前499—前449年的希波战争)。其子薛西斯一世后来(前480年)再度对希腊用兵,可惜最终未竟全功。

古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是当时世界上领土疆域最大的古代君主制国家。

居鲁士二世(约前600年或前576年-前530年),即居鲁士大帝,居鲁士大帝是波斯王子冈比西斯的儿子。在《圣经》中,犹太人将居鲁士称作“上帝的工具”,上帝应许他“使列国降伏在他面前”,“使城门在他面前敞开”,他释放巴比伦之囚-犹太人, 允许他们回耶路撒冷并重建圣殿。这么一个对犹太人友好的上帝的工具,我认为他就是黄帝族人。因为与犹太人有血缘关系,同是黄帝后代,所以对犹太人很友好。

而整个阿契美尼德家族都是黄帝后代,包括后来建立希腊帝国的亚历山大大帝也自称是阿契美尼德家族的继承人。(《新全球史》P179,本特利)也就是说亚历山大大帝也是黄帝后裔。

安息国

帕提亚帝国(公元前247年-224年)又名阿萨息斯王朝或安息帝国,是亚洲西部的伊朗高原地区古典时期的奴隶制王国。建于前247年,开国君主为阿尔撒息。公元226年被波斯萨珊王朝代替。全盛时期的安息帝国疆域北达小亚细亚东南的幼发拉底河,东抵阿姆河。安息帝国坐落在地中海的罗马帝国与中国汉朝之间的贸易路线丝绸之路之上,使帝国成为了商贸中心被认为是当时亚欧四大强国之一,与汉朝、罗马、贵霜帝国并列。安息帝国的统治者以万王之王为衔头。

阿尔沙克一世的继承者可能是他的兄弟梯里达底(Tiridates ),然后由他的儿子阿尔沙克二世在前211年继位。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梯里达底(Tiridates)是古提人的名字,别忘了乌尔第三帝国建立的时候,俘获了古提最后的王梯里根(Tiriga)。梯里根与梯里达底是多么相似的名字。包括后来的米特里达梯(Mithridates)都应该是古提人。

继中国汉武帝(前141年~前87年在位)在前138年~前129年派遣张骞出使中亚后,汉朝再在前121年遣使张骞拜访米特里达梯二世。汉朝使者与安息帝国通过中亚的丝绸之路建立了正式的贸易关系,安息帝国向进行丝绸贸易的过境欧亚商旅抽税而致富,丝绸是罗马人入口的商品当中最昂贵的产品。从中国入口的珍珠也是高价的商品,中国人则购买安息帝国的香料、香水及水果。安息帝国以奇特的动物当作礼物送给汉朝宫廷,帕科罗斯二世(Pacorus II)在87年将狮子和瞪羚送给汉章帝(75年~88年在位)。

据《唐书世系表》记载:“出自姬姓。黄帝生昌意。昌意3子安居于西方,自号安息国,后于中国,以安为姓。”

传说“黄帝”姓“公孙”,古代姓氏中的“公”字读“乌”,因此“公孙”是“乌孙”(Osin),也是“爱新”(Asin)的转音。张骞并没有亲历安息,他从传闻中得知的是:“安息在大月氏西可数千里。其俗土著,耕田,田稻麦,蒲陶酒。城邑如大宛。其属小大数百城,地方数千里,最为大国。临妫水,有市,民商贾用车及船,行旁国或数千里。以银为钱,钱如其王面,王死辄更钱,效王面焉。画革旁行以为书记。其西则条枝,北有奄蔡、黎轩。”史记?大宛列传》是中国人对外部世界第一部理性记载,它说张骞“身所至者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而传闻其旁大国五六”。在波斯、希腊、阿拉伯著作中,都没有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等国名的明确记载;传闻中的安息、奄蔡、条支、黎轩诸国当然就更需要予以小心的求证了。事实上,《大宛列传》的信息真确至今,中亚国名“乌兹别克”元译“月则别”,可见它是“月则”,或“月氏”之裔;而“乌兹”(Uz)又是“兀者”或“勿吉”之音,这是自秦汉乃至上古,就有通古斯部落徙入中亚地区的证据。 有西方学者认为统治波斯“帕提亚王朝”(前247年至后224年),就是中国历史记载的安息国,第一位帕提亚王Arsaces的名字即是“安息”的译音。帕提亚(疑即“白狄”)原来是里海东岸的游牧部落,它最初可能是安息国的一个成员,而“安息”或“按褫”(Ansi)是“阿什”(Asi)或“爱新”(Asin)的别音。“安姓”就是“金姓”,是中原古族“金天族”的后裔,后成满洲爱新觉罗部;也是西域称王的安息胡。(参考中国历史文化大家论坛http://club.topsage.com/thread-764185-1-1.html。)

撒珊王朝

撒珊王朝很可能是黄帝后代建立的国家,因为与中国有着良好的关系。

萨珊王朝是最后一个前伊斯兰时期的波斯帝国,国祚始自公元224年,651年亡。萨珊王朝的居民称萨珊王朝为埃兰沙赫尔或埃兰。我们可以看到是埃兰人建立的国家,也就是黄帝族古提人建立的国家。

萨珊王朝取代了被视为西亚及欧洲两大势力之一的安息帝国,与罗马帝国及后继的拜占庭帝国共存了超过400年。阿尔达希尔一世建立了萨珊王朝。萨珊王朝一直统治到阿拉伯帝国入侵,伊嗣俟三世被迫逃亡为止。萨珊王朝统治时期的领土包括当今伊朗、阿富汗、伊拉克、叙利亚、高加索地区、中亚西南部、土耳其部分地区、阿拉伯半岛海岸部分地区、波斯湾地区、巴基斯坦西南部,控制范围甚至延伸到印度。

萨珊王朝(226年-650年)是波斯在公元3世纪至7世纪的统治王朝,亦是波斯自阿契美尼德帝国之后的首次统一,被认为是第二个波斯帝国。当时萨珊王朝与中亚的印度贵霜王朝、东亚的东汉及欧洲的罗马帝国并称,四国雄霸欧亚。萨珊王朝在最强盛之时,曾多次威胁比邻的贵霜王朝及东罗马帝国。后来由于王朝连续两位国王被刺杀,帝国中心崩溃,末代国王伊嗣埃三世的儿子俾路斯逃亡至东土大唐,任右武卫将军,当时唐朝由唐高宗当朝。

萨珊王朝及前朝的安息帝国一样与中国保持着活跃的外交关系,波斯使者频繁地到访中国。中国的文献记载了13位萨珊王朝的使者到访中国。对中国的陆路和海路贸易对萨珊王朝及中国来说同样重要。中国南部发现的大量萨珊王朝硬币证明了双方的海路贸易关系。

在中国处于晋朝和北魏统治时期,萨珊王朝皇帝多次派遣最有才干的波斯音乐家及舞者到洛阳的宫廷,到隋朝和唐朝统治时期,萨珊王朝皇帝也有派遣他们到长安的宫廷。双方都能透过丝绸之路的贸易得益,保护丝绸之路贸易路线是双方的共同利益,双方都进驻中亚,一起拱卫丝绸之路,并在边界地区建立哨站保护商队安全。

在政治层面上,萨珊王朝与中国多度结盟对抗共同敌人-嚈哒人。随着突厥帝国在中亚崛起,两国同样联手制止突厥扩张。有文献指出正当阿拉伯入侵的时候,有一位中国将军听命于粟特皇帝。

阿拉伯穆斯林全面入侵波斯后,萨珊王朝末代皇帝伊嗣埃三世的儿子卑路斯二世与一些贵族逃亡到中国寻求庇。

卑路斯二世及他的儿子泥涅师得到中国宫廷封赐的崇高头衔。中国曾经两度与卑路斯二世出征,以图帮助卑路斯二世恢复萨珊王朝皇帝的身分,最后的那一次大概是在670年。从一些钱币上的证据发现,卑路斯二世一度统治著锡斯坦。后来泥涅师得以掌管中国宫廷卫军,他的后裔一直留在中国,并得到厚待。卑路斯二世的姐妹嫁入中国皇室,使萨珊王朝的难民得以涌入中国定居,中国当时的君王是唐高宗。(参考维基)

为了帮助萨珊王朝复国,唐玄宗天宝十年(751年)右羽林大将军高仙芝远征中亚,在怛罗斯与阿拉伯人激战了五天,最后因随同出征的突厥人临阵叛变而战败。看来撒珊王朝与中国的关系确实是十分密切,甚至派大军帮助他们。

第四节 中国伊朗神话同源

中国与伊朗神话有着惊人的相似性,我认为这是因为中伊两国文化同根同种的原因。古代的埃兰人也好,波斯人也好,撒珊人也罢,都是黄帝后裔。

《文明的交融?古代伊朗与中国的信仰和神话》是一位印度著名学者的严肃的学术专著。作者是贾汉基尔?库维尔基?科亚基(1875-1943)。他曾任印度加尔各答州立学院的院长,英迪拉大学教授。同时,他对古代东方神话传说也有深厚的兴趣,并深入研究。本书就是他方面的专著之一。参考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5ef66f4b0102ev6r.html 张凤林)

作者详细探讨了中伊两大民族古代神话传说的许多对应点,其中涉及天文、历法、习俗、动植物崇拜、传说以及文学作品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他把中伊两族的两部文学作品,即伊朗史诗《列王纪》和中国小说《封神演义》作为他研究对比的重点。他认为两部作品中的许多人物都有一种对应关系,如国王卡乌斯和纣王,王妃苏达贝与妲已,小将苏赫拉布与哪吒,老将鲁斯塔姆与李靖,王子夏沃什与王子殷郊等等。科亚基的观点得到一些伊朗学者的支持。在不少场合他们都乐于提到《列王纪》与《封神演义》的关系,作为两国友好的见证。

作者在此书第四章开头部分说“文学史上很少出现属于两个不同民族的两部著作使用大量篇幅来叙述相同或非常相似的神话传说和事件”,“中伊史诗之间的相似性是广泛的,有时整个神话和特点完全相同无异,有时则发现事件或诗歌风格已经相互交流”。可见,作者在提出他的观点时,是十分自信的。

科亚基比较上述两部作品时,其论述重点就是两场父子之战,也就是李靖战哪吒和鲁斯塔姆战苏赫拉布。他认为在两场父子之战中,都是儿子打败了父亲,两个父亲败后都借助了超自然的力量。鲁斯塔姆是向上天祈祷,从而增加了体力。李靖是得到道长的帮助,赠他宝塔。在这之后,又都是父亲战胜儿子。因此科亚基认为这两个故事之间不仅存在着密切的对应关系,而且还存在着某些超出纯粹对应关系的方面。

当然,我们知道哪吒是个“外来户”。他的原型出自印度神话。他是毗沙天王(Vaisravana,又译多闻天王)之子,名那罗鸠婆(Nalakubala)。哪吒之名即那罗鸠婆汉文的简译。哪吒这一形象传入中国后,在中国文学中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变化过程。那么那罗鸠婆这个形象是否也传入伊朗或塞族神话呢?不知道。只有明确了这一形象也传入了伊朗或塞族神话,并且证明他在伊朗的相应人物形象是苏赫拉布,才有可能拿哪吒与苏赫拉布这两个形象进行对比。

如果哪吒出于印度神话的话,更印证了印度文明就是中华文明。

我们的比较中第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是,菲尔多西将苏赫拉布描述为鲁斯塔姆在萨曼甘的一次恋情留下来的孩子,而中国的神话一开始便打上宗教的烙印,称哪吒是一位叫“灵珠子”的天神下凡的。“灵珠子”这个名字或许能够帮助说明苏赫拉布名字的词源。进一步比较,我们发现,两个版本毫无例外地将幼小的英雄描述得非常的早熟。根据菲尔多西的描述,苏赫拉布一个月时便和一岁的孩子一般大,十岁时世上已经没有人能够与之抗衡。在中国的故事中,“哪吒年方七岁,身长六尺”。两个故事的另一个显著的相似之处是年轻英雄的手镯。在《列王纪》中,鲁斯塔姆将自己手上佩戴的宝石送给了情人,留给未来的儿子作手镯。这件事在中国故事中更加神奇,年轻的勇士是戴着一个名为“乾坤圈”的神奇手镯出生的。这是一种不可思议的武器,其主人在各种各样的战役中用它成功地消灭了一个又一个可怕的敌人。这是对《列王纪》故事的重大改进,手镯在《列王纪》中除了作为一个迟到的悲剧性信物之外毫无用处。但我们必须记住,菲尔多西是在为一个见识平凡、很少相信超自然法宝的民族而写作的。

父子之战是中国和伊朗故事所共有的,而且还有进一步的相似之处。正如鲁斯塔姆为国王卡乌斯上阵作战,他的中国对应者则为暴君纣王作战。李靖(鲁斯塔姆的中国对应者)被击败而被迫逃走。两个故事中父亲都借助超自然力量的帮助。《列王纪》中他借助祈祷以大大增加自己的力量,而中国故事中他因一位持法宝的道教神仙的干预而获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