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江引水工程的日子里
— 2021-04-22 —
DMD 18:01
DMD 18:01
zpq 青 18:14
我也参加过东江引淡水利工程,住工地,打通铺,大概是1972——1973的冬天,好辛苦。
邬鉴民(68届) 19:42
葡青。我记得做东江引淡工程是70—71年。因为这个时候我还在生产队。
邝君卓(高一1麻涌新基) 20:17
@邬鉴民(68届) 东引工程:1970年夏秋
邝君卓(高一1麻涌新基) 20:18
邝君卓(高一1麻涌新基) 20:18
邝君卓(高一1麻涌新基) 20:18
邝君卓(高一1麻涌新基) 20:19
邝君卓(高一1麻涌新基) 20:19
上:有日记为证
高一6刘玉田 20:21
邝君卓(高一1麻涌新基) 20:21
麻涌水乡负责用泥枕土堵河
邝君卓(高一1麻涌新基) 20:22
新基塞河乡军住太平医院
延 20:32
@邝君卓(高一1麻涌新基) 珍贵!
邬鉴民(68届) 20:53
邝君卓。我记得是做到年三十才收工呀。
新苗 20:59
尧 21:04
@邝君卓(高一1麻涌新基) 有日记太珍贵了。我们麻三住在像是小学课室,在半山腰,不知有冇记错。
江南仁 高一3 21:09
@邝君卓(高一1麻涌新基) 日记珍贵,可以像现在这样有图片的方式保存在我们集体的智库里面。
尧 21:22
@邝君卓(高一1麻涌新基) 那幅地图尤其珍贵我们每天都用泥枕堵河,其实分不清是什么地方,看了这张图,回忆起那时候劳动的场面。
新苗 21:26
延 21:32
我们村的民工住在虎门的一间大石灰仓里,地面铺满足有十公分厚的石灰粉,上面再铺上一层稻草,各人铺上自己的蓆子,男的一边,女的一边,中间无任何遮挡,只是找了个中年以上的队长隔在男、女的中间。
延 21:33
起来石灰粉滾滚,很呛人,但是正因如此,我们队没人染上流行性疾病。
尧 21:35
你们住得艰苦些。
延 21:36
记得某大队流脑死了一个女青年,送葬队伍经过虎门那条主要的路。抬着花圈、哭哭啼啼,好不凄凉。
尧 21:41
我记忆中虎门那条马路,一边有些店铺,另一边是山脚边,向南尽头是太平电影院,不知对不对?
延 22:04
我也记不清了。
莘莘 22:08
东引工程我也有参加,而且在那里得了急性黄疸性肝炎.
莘莘 22:10
挖开了(太平小学?)的大操场作为河道,往下挖的时候脚被玻璃扎到了鲜血直流.
新苗 22:13
[流汗]
细妹 22:20
我在东引工程时差点浸死在珠江。生产队看我瘦弱,叫我去帮厨,几个女的划只艇仔去离岸远点的河里打水,我不知天高地厚,不会游水也要去,离岸不知多远后开始打水,忽然有人叫沉船了,几个人都掉河里了,踮起脚尖水浸到下巴,几个人扶着艇仔慢慢走回岸边,好在脚下沒碰到挖了坭枕的坑,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后来才知道后怕。
莘莘 22:24
真的是很险哦!
延 22:43
记得当年水利工地上的大标语是“大战一九七零年,快马加鞭未下鞍”,天寒地冻,零上2度,穿一条簿寬脚裤,一直挽到大腿跟,站在冰冷烂泥里“推旁”,一企就一昼,收工时拔不出腿来,好在初三2班的呂定学姐看见,她站在“旁”上,好像拔罗卜一样,拉住我,把我拔了出来。
莘莘 22:47
有时候下着毛毛雨还要开工
莘莘 22:48
下大雨回到稻草搭成的工棚,到处都漏水躲都没地方躲.
莘莘 22:48
不知道当时晚上是怎么睡觉的?
莘莘 22:50
工地上人山人海,万马奔腾的场面,我这辈子也是第1次见识到!也是最后一次.
莘莘 22:51
干完了一天的重体力劳动 ,有时候因漏雨觉都没睡好.
zpq 青 22:59
@邬鉴民(68届) 日期我记不清,会不会各公社参与时间不同,记得是冬天,且是下乡几年后的事。
— 2021-04-23 —
江南仁 高一3 16:59
东江引水工程,我印象最深的是天气很冷,一碗饭吃到最后总是冰凉的。但那时也怪,双脚陷在烂泥里也不觉得冷。
江南仁 高一3 17:18
我们所在地段是虎门金洲大队地域,那是沙田土质,泥巴用铁锹挖出泥砖大小的泥块,每个约有20斤重,用多条长木板连接起来作为运输带,从渠底通到岸上,1米5左右站一个人,一个接一个往上推送。我有时抓锹,有时推送。那时工地热火朝天,不时有人喊口号,进行劳动竞赛。好像是大队的道全负责喊口号的,初期还有敲鼓助劲。那时也怪,不觉得累。
延奇南(初二5) 17:29
我们队负责的地段有个搭棚的厕所。一开始还是硬土时离地面近,打水湿润条“旁”还容易,越挖深越是烂泥,“旁”上粘满烂泥,撬上来也是不成型的烂泥,负责打水的人去厕所下面接尿来淋“旁”,推出一团团骚夹臭的烂泥,就是这样,人们也不嫌尿臭。[呲牙]
江南仁 高一3 17:30
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