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粒”的版本间的差异
| 第1行: | 第1行: | ||
{{科技}}  | {{科技}}  | ||
端粒研究<br>  | 端粒研究<br>  | ||
| − | [  | + | |
| + | [[湖北大学李珊珊团队发现调控端粒稳定性的新机制]]  | ||
| + | |||
*[[端粒酶|什么是端粒酶?]]  | *[[端粒酶|什么是端粒酶?]]  | ||
*[[为什么说端粒决定着衰老的进程?]]  | *[[为什么说端粒决定着衰老的进程?]]  | ||
2021年1月28日 (四) 13:06的版本
端粒研究
根据布拉斯科此前的研究,科学界一段时间以来已经知道端粒是有机体衰老的源头。每次细胞繁殖以修复损伤时,它们的端粒就会变得更短。在整个生命过程中,端粒可能会因为缩短太多而无法再生。当这种情况发生时,我们机体的“电池”就会停止正常运转。
然而此前科学家并未发现每个物种的端粒与其寿命之间的关联,有些物种端粒很长,但寿命很短,反之亦然。
西班牙研究人员因此决定不比较物种端粒的绝对长度,而是研究其缩短的速度。研究表明,人类端粒每年平均损失约70个碱基对,而小鼠端粒每年损失高达7000个碱基对。
报道称,以这种方式预测物种的寿命远远比体重等目前采用的其他参数更精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