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通约智库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创建页面,内容为“   第9次会议纪要9月14日    9:30-17:30本次会议是讨论睡眠和做梦。    以下为发言记录整理:    群演龙套:...”)
 
2个标签移动版编辑移动网页编辑
 
第1行: 第1行:
 +
{{4}}[[灵机人项目研究实录|返回目录]]
 
   第9次会议纪要9月14日
 
   第9次会议纪要9月14日
  

2022年10月20日 (四) 10:07的最新版本

返回目录    第9次会议纪要9月14日

   9:30-17:30本次会议是讨论睡眠和做梦。

   以下为发言记录整理:

   群演龙套:所有动物都要睡觉吗?巨巨不用睡觉的吧,可以通过减慢运行和停机维修来休息。

   人形:动物都要睡觉。简单如细菌也有着昼夜节律。实验表明,除了达芬奇/特斯拉睡眠法,一般人从入睡到醒来时,按活跃度高低来看,是有多次反复的类似波浪形变化的。入睡前最高,然后较快从浅度睡眠下降到深度睡眠,再升高回到浅度睡眠,完成一个准周期。就这样重复好几次。其中入睡后第一个准周期的深度睡眠期最长,进入下一次准周期前的浅度睡眠期最短。之后的情况是深度睡眠期变短,浅度睡眠期变长,最后一次就从浅度睡眠醒过来。目前的说法是睡眠有节约能量、对不必要生成的突触进行剪枝、清理垃圾的作用,做梦基本是浅度睡眠期进行的,可以促进和转储记忆、清理短期记忆(缓存)、反事实学习、愿望达成、睡觉时保持视觉中枢不退化。如果这些功能都可以在清醒阶段完成,那就不需要睡觉了。

   码农:如果是这些的话,看起来突触剪枝、转储记忆、愿望达成、反事实学习是需要睡一下的。

   谜语人:睡眠和做梦时,自我意识是个什么状态,为什么对做梦时的不合常理情况那么迟钝,梦境为什么有那么强的沉浸感。

   2048:沉浸感,我觉得就是信以为真,如果判断力下降了,另一个角度看,也就是沉浸感了吧。也许是这样,当自我意识处理世界映像、自身状态的时候,对来源于感官的信息不断做预测,当发现与预测不符时,就引起注意。而做梦时的映像,大多数来源于记忆、想像,想像是允许反事实的,就绕过了预测机制。所以表现迟钝的信以为真,也就是沉浸感。

   软萌:可有时候还是会觉察不对劲,然后会知道,我这是在做梦,然后就很容易醒过来。

   2048:唔,平时大部分梦中清醒过来或者记得的梦(创伤性噩梦除外)都不是日间重播和反事实学习内容,都是些和现实情况表面不沾边的梦。那么能觉察不对劲,说明已经差不多睡够了或者要被尿憋醒被闷冷热饿醒了。那就是预测和注意力机制已经恢复或部分恢复,所以能知道自己做梦。

   软萌:就是说睡眠时预测和注意力是被抑制的,抑制的方法是什么呢。

   码农:如果神经细胞不受影响时,是容易兴奋的,那就是被其他调节作息的专职神经细胞发过来的信号抑制。反之,如果是懒惰性难兴奋的,那就是发过来的“别睡了起来嗨”信号。从节能和控制成本角度看,我觉得大部分是起来嗨的可能性比较大。少数哨兵站岗性质的才是始终容易兴奋的。

   软萌:那么那些看起来不沾边的梦,有什么意义吗。

   【众人】:意义?不知道。

   软萌:怎么触发这个睡觉,又怎么醒来,又怎么做梦。人为什么记不住大多数的梦。

   人形:睡觉醒来可以用昼夜感知和系统状态信息来判断,其他神经元根据这信息来决定是精神干活还是躺下咸鱼。反事实学习是和转储记忆一起的,转储记忆好像挺神奇的,为什么会多次重放清醒时间的经历,还会反事实的联想和扭曲扩散。

   渣男:或许重复播放也只是某个过程的副产品。想一下,大自然里动物睡觉,除了大象狮子老虎和群居大型动物、鸟这些露天的,还有很多躲起来的啊,要安全,不能睡觉的时候被别的动物捡来吃了。那就要在躲起来的时候检测一下自己是不是睡够了。那么检测方法是什么呢,可以读一次看看缓存清理完成没有,就是看还有什么数据,重放了。

   码农:对,是可以读一次来查看,但是,要怎么自然一点的触发这个读一次?读的过程可以加入遗忘,缺漏的引发脑补机制,这就可以实现联想和扭曲的反事实学习。但是怎么触发这个读,还是重复的触发。

   人形:想睡觉,一般是平静下来的时候,注意力不集中在某些事情上了。想睡觉这个念头不是注意到才想的,不属于竞争计算资料过程中的胜出机制。那应该是潜意识的本能的机制。除了昼夜感知,太累了也想睡,有一个根据状态来判断该睡觉的程序。

   渣男:不断读取缓存?但是这种占大量资源的读,肯定会被显意识感知吧。不能是清醒时候做的事情。

   路人甲:动物脑子要感到累,也可以是熵积累,废物多了没有及时排出导致迟钝,被自感知被本能触发睡意。不需要读缓存。这个读那只能是入睡之后触发的。

   人形:睡觉又分两种状态,无梦少梦的深度睡眠和多梦的动眼期浅睡眠。除了梦的多少,还有什么区别呢。

   2048:深度睡眠期间自感知比较弱?

   渣男:入睡前时闭起眼睛,身体舒适的姿势,放松,尽量不要有什么引起注意力的信息,减少自感知的外部输入。

   软萌:入睡前尽量不要想事情,减少自感知的内部输入和思考活动,不要默想唱歌,或者明天要做这个那个。

   2048:自感知回路有感官感知、内部状态感知,输入减少了,回路上还要抑制一下的,不然清理缓存和做梦时候很容易醒来吧。

   码农:怎么个抑制呢。

   2048:还是要有一些监工来叫大部分神经元起来干活。不监督的时候神经元就躺下。当监工发现准备入睡的时候,就不叫大家干活了。神经元进入随机自发放状态。这时候相对变化最大的是缓存区,较多的细节链接随着时间而断开。缓存区基本没啥变化之后,又用什么方法来进入做梦睡眠阶段呢。

   软萌:突然觉得这时候是脑子接近死亡的时候,有点可怕。

   渣男:乱讲。死亡应该是结构破坏了,自我意识、记忆都没了。就和磁盘上文件被随机乱码覆盖一样,回不来了。睡觉只是恢复的方法。

   码农:深度睡眠和浅度睡眠的准周期过程是多次的,哨兵发现缓存状态恢复后,就通知监工激活自感知回路醒来的比喻不对。

   2048:缓存状态是否恢复,是需要读来获知的。链接权值变小或断开,外部(别的神经元)是不知道的。只有输入一些测试信号,观察输出的结果来判断缓存的状态。所以多次读取是需要的。

   码农:每次反复的时间不同,那就不是定时任务,是个触发器。对清醒期间受到的刺激做个统计,作为首次深度睡眠的时间变量?

   人形:好像可以啊。长时间的兴奋和单次的情绪剧烈就做统计,可以通过对系统状态的记忆操作来完成。

   码农:嗯,这样就可以确定触发器了,设定为本能。但还是那个问题,如何自组织出现呢。不睡觉犯困可以自组织出现睡眠,但是深和浅的交替怎么自组织呢。

   路人甲:熵的角度吧。系统近期的活动日志,得到熵值,这个写到底层单元吧。在单个神经元里,兴奋发放后有绝对不应期和相对不应期。其中的相对期我觉得可以看成是系统状态熵的恢复,是原始的底层规则。这样就可以在高层复杂行为上得到对应体现。

   渣男:对啊,刺激积累多了就深一点,久一点。然后浅的测试一下效果。那为什么不一次深度个够呢。还要反复几下?

   软萌:你们说的真的是脑子的事情吗,我怎么觉得有点怪怪的。

   人形:貌似达芬奇/特斯拉睡眠法就是一次深个够,就是单模式睡眠,全是深度。一般的是混合模式,可以通过反复来确定恢复的效果。单模式睡眠可能是通过每4小时15分钟的频率来保证效果。

   码农:测试信号怎么来呢,怎么自组织呢。

   2048:缓存区随机自发放后,经过自感知回路做输入吧。

   码农:做梦时的预测和注意力自主分配体现得比较弱,通过抑制什么部分来完成?做梦需要通过自感知回路来获知结果,自感知不能抑制,至少不能抑制太多。抑制常识区域?好像也不对,要达到转储作用,从缓存区域被自感知转移到常识,也不能抑制常识区。

   人形:脑子的高层显露功能大都不是靠单一区域来完成的,是需要多个区域配合的,预测和注意力也是一样,涉及自感知、推理推演、回忆,局部脑区内底层单元、局部脑区之间的互相抑制。我觉得可以自感知回路和常识一起适当抑制来完成。

   码农:怎么个适当?据说人还能在梦游时和别人聊天呢。

   2048:可能涉及自我意识对自己所处环境的判断。判断需要对比,而做梦时,链接的主要趋势是减少权值和断开,而不是新建和增加。那就由于对比数据的不完整来达到貌似抑制预测和注意力的效果?控制缓存区的链接整体趋势。

   路人甲:主要趋势这个可以通过底层的熵规则在功能区局部尺度上的体现来处理。

   码农:得通过实验来证实一下。

   李德万:列入下一步的开发和测试计划。深度睡眠和做梦的反复活动问题暂时这样,那么醒来就是缓存区恢复完成,全体嗨起来。

   李德万:对睡眠做梦还有什么问题吗?

   谜语人:做梦的作用中,促进和转储记忆功能是怎么演化出来的,其他都比较容易想到。

   码农:促进和转储记忆,应该类似于短期缓存和长期存储器之间的处理。信息回路模型怎么生成短期和长期这些有层次的结构呢。

   人形:好像也不难,感知层的简单底层节点是终身遗传稳定的,但节点之间的组合关系是多变的、即时的。认知抽象层的复杂节点是短期记忆稳定的,节点之间关系也是短期记忆稳定的。理性常识层的复杂节点和之间的关系是长期稳定的。这些层次的形成和生长,可以用信息回路模型的自感知自认识迭代来做解释。

   李德万:下次话题,回路模型里记忆怎么设计。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