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骏骅堂:附中杂忆”的源代码
←
骏骅堂:附中杂忆
跳转至:
导航
、
搜索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所请求的操作仅限于该用户组的用户使用:
用户
您可以查看与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4}} 作者:骏骅堂 (一) [[文件:Junhuatang1.jpg|600px]] 我上华师附中的时候,附中和广州之间隔着一眼望不到边的稻田,好几处村庄和一个废弃已久的机场。进广州市内的铁路线从梅花村的围墙外掠过,铁轨的另一边,一片墨绿的西洋菜地向外延展,那就已经是郊区了。中山一路在梅花村对开与铁路交错,越过了铁路的公路像一条越远越细的抛物线,弧面上行走的车辆,会经过弧面上墨团似的节点,节点近了,在车上就可以看到飞脊瓦背的青砖大屋,平展展的晒谷场,孤零零的打谷机和村子边上水波粼粼的鱼塘。公路两旁的是木麻黄,树身粗粝,针叶黝黯,迎风矗立,一副历尽人间风霜的摸样。<br> 公路到了附中西侧,仿佛被附中的围墙撞开了叉,一枝偏北通向农科所、华南工学院、华南农学院。另一条向东走岗顶。沿着附中的围墙往前,附中的大门出现,再往前,串起了华南师范学院、邮电学院等一串学校。<br> 我们住宿,星期六下午回家,同学们大多走路,夏天冬天都赤脚,不走弧线,走的是一条笔直穿过机场的战备公路。夏天路面会有点烫,但路边,可以抓到草蜢和草龙,草龙是生活在草丛中的一种小蜥蜴,背上斑块黄绿相间,身手敏捷灵动,要抓到也是不容易的。如果你把它抓到了,缓缓地张开你的手掌,它会昂起头来,圆圆的小眼睛滴溜溜乱转,神气活现地转动着脑袋视察,仿佛这里就是它的领地,然后,突然间一窜,消失得无影无踪。冬天当然冷,有时还生冻疮,但是同学一起走,嘻嘻哈哈,打打闹闹,个把小时的路程一会功夫就过去了。星期天下午返校,在东山口等车,车多不见停,得倒过来,先乘车到广大路的22路车总站乘车。车子少,人多,挤车除了一身硬功夫还得有点物理知识,贴着车身挤,事半功倍,就像浴缸里的水打着旋窝,争先恐后,贴边的水总是先出,我们杜撰,称之为浴缸理论,挤车用上这个办法无往而不胜。<br> 那个时候附中也已经是全国红旗学校了,据说进了附中,一只脚就已经进了大学。现在回想,其实那个时候没有感觉过学习的压力。上课,老师当然是讲得好的,虽然自己也免不了有开小差的时候。作业,不多不少,晚自修两节课总能做完。学习积极性当然也有需要老师调动的时候,我记得,我第一个学期的中段考语文拿了个59分,这真够唤人警醒的。但回忆起来,学习的兴奋点其实却在课后,当几个同学开始争论一道题的最佳解法,当一个题目我们居然做不出来,我们就开始围成一团,吵个不休。下课吵,上课纸条传来传去吵,天天吵,直到班上哪一个聪明的拿出了解,所有的人便都对着那题解静了声响傻傻地呆上半天。也因此,班上总有明星,他们是我们在老师之外讨论问题的核心,是我们课与课之间包围的对象。我们还有课外活动,附中的无线电组,航空模型组,航海模型组各种活动多了去了。我参加的是无线电组,整整两间大课室,你领了零件,借了烙铁电表,就可以自己找个位置摆弄起来,不懂的自己找人请教去,要不去图书馆借书。就这样,从矿石机做起,自己看电路图,设计走线,打铆钉,焊接,调试。单管机,三管机,五管机、六管机就这么一路摸索下来。再后来,我们很多同学不吃早餐了,一天不吃早餐可以省下七分钱,积累起来一个月也不少,我们自己买零件,星期六从学校出发走到中山六路,买完零件再回家。在文化大革命中,爸爸妈妈都被抓起来了,我奶奶中风偏瘫,我和妹妹用三轮车把她运到医院,医院不收,又运回家里。回了家里,靠着《无线电》杂志上一张电路图,我做了一部针灸电疗仪,我和妹妹又凭着一本《赤脚医生手册》,三两天里研究了针灸,先拿自己试,穴位,针感,以及针感告诉你的下针深浅。然后,两三针下去搭上电极,输出调大调小,手便跟着不由自主抽搐,幅度正如输出。于是实施到奶奶身上,眼见着她的眼睛和嘴角渐渐纠正了,手臂和腿脚能控制了,三两个星期过去,居然治好了她的偏瘫。<br> 没书读的时候我还戴着红领巾,十年过去,贩夫走卒什么都干过,被界定为老三届,却又可以高考了。知道自己可以高考的那天傍晚,我呆坐在屋里,任凭夜色把我吞噬。我知道我仅仅读过初中,而我现在要考的是大学。我得上班,因此,我能够支配用来复习的时间只有两个月的晚上时间。我坐在那儿一动不动,最终做出了两个决定,一是我得跟命运妥协放弃理科,因为无论我再能,我不可能用两个月的晚上时间学完三年高中的数理化。二是我得好好运用一次田忌赛马的策略,虽然考的是文科,我不应该浪费任何的时间在文科复习上头。我要做的是自学高中的数学,用数学的分数拉高我的总分。<br> 第二天我开始骑着自行车四下借课本。书本一旦捧起,我立即就知道,虽然十年过去,附中埋进我脑海的知识一丝一毫没有丢失,再次进入那些公式、图表、坐标和推理,心中充满无端的欣喜。两个月后,附中给我的基础帮助我完成了一个帽子戏法,我的数学考出了我自己都不敢想象的高分,如愿上了大学。我之所以把这叫戏法,因为我知道,这样高强度学习得来的知识,是短记忆,在很短时间之后它将全部消失。<br> (二) <br> [[文件:Junhuatang2.jpg|600px]] 附中的夜晚有两节自修课,自修课过后,有一段盥洗的时间。熄灯号一响,宿舍里的灯光陆续就灭了。<br> “起来。” 一个同学把手伸进了我的蚊帐摇晃着我的脑袋。<br> “嗯。”<br> 我们悄无声息地溜出了宿舍,空气清冽让人振奋。星空深邃,云层白纱似的流动着,星星闪烁,月亮时隐时现。我们穿过大操场,贴着食堂的墙壁进入了鱼塘边上的茅草地,水气濡湿茅草芬芳,越近水塘,水腥味道就越重了。几天前,微雨过后,也是在半夜,我曾经在这儿贴着塘边捞过过虾的。一脚高一脚低,还算熟路,很快我们就到了墙边。<br> 那里的围墙三分之二高的地方有一个大洞,是钻洞也是翻墙。附中所在的位置叫岗顶,围墙根比公路要高近米,翻了过去,高灰明亮的夜色却无声无息便凝重了起来,墨色像流水般覆盖了墙根、公路、灌木丛和再下方的田野,我们脚下木麻黄厚厚的针叶和往下黑黝黝的柏油公路化为一体,让人迷糊。我们在路边抓起沙砾狠狠摔在柏油路面,立即,漆黑中火光四溅,三两把沙砾过后,我们越过公路,手拨着灌木,被惊醒的夜鸟拍打着翅膀,啼叫声小急促惶恐,伴随着小鸟相挤毛羽的沙沙声。树上的鸟儿响应,叫声却一声比一声小,像是在抱怨。穿出灌木丛,田野就在下方。<br> 我把手合拢在嘴边,压低了声调,拉长了声音,“喂!”<br> “这儿呢!”远远地有人呼应。顺着声音,我们看到了几个移动的小影子。<br> 班里调皮的同学都到了,出身农村的班长把我们分成了两拨,一拨找柴火,稻杆、树枝、树叶,能找到的都要,一拨找番薯,他说,农民挖过番薯的田拢里总有收不干净的番薯剩下,手插进泥去,就能把番薯挖出来。<br> 班长留下了我,他让我找些砖头大小的泥块,自己在田垄上平整出一块地面,开始把我搬来的泥块围成一个圈,在风来的方向留了个缺口,然后一层又一层垒上去,每高一层圈子就小一点渐渐的一个中空的大土包就成形了。<br> 这时同学们也陆续回来了。很快在土块和土块之间的空隙火苗蹿了出来,青烟缭绕,接着白色的充满了水汽的在土包的上方盘旋起来越拔越高。<br> “番薯呢?扔进去吗?”<br> “不扔,等着,我们得一直等。”<br> 火苗噼啪作响,禾杆、树枝、柴火添进去,土堆空隙透出来的火光在人脸上颤抖着,跳跃着,红彤彤中不时掠过金色的光芒。透过相互的肩膀望出去,远方是无边无际的黑暗,土丘、灌木、路树现出张牙舞爪古怪的形状,大家都不说话了,每个人都能感受到柴火燃烧的噼啪声把我们紧紧拉在一起,脸上现出了心满意足的神情<br> 泥团越来越红了。班长说,“给我根棍子。”他接过棍子在土包上方捅了个洞,“番薯给我。”他又说。于是番薯一个一个地到了他的手中,又一个一个从土包上方的小洞扔了进去。“没有了?”他问。<br> 我们七手八脚用泥团拍打土包,土包塌了,深红色的土块渐渐变暗,青烟升腾起来却又平窜,背后有点凉,看是雾气压下来了。<br> “等吧。”班长说。<br> 我们就地在地垄上躺下,看着天穹从地平线以抛物线的形状优美地抛起,点缀着星星的墨黑无边无际地延伸,以及苍苍的天幕极远极深处深邃不可言状的蔚蓝。<br> “那是北斗星吗?”<br> “嘘!”<br> 我们又一次不说话了,我们就这么躺着,望着星空,不知名小虫在合唱,我们静静地听,任凭那星空和小虫的歌声把我们引至无穷的静谧。也不知道过了多长时间,直到烤熟的蕃薯味道笼罩了我们,甜香唤回了我们被虚空牵引的魂灵。<br> 其实,我们入学之前附中就为了学生学工学农在校外建立了机械厂和农场。农场在龙洞,至今我还记得初中一年级我们去龙洞学农,我摇着老师的手死乞白赖,“老师,老师,我要去放牛!”龙洞的小丘陵一个接一个,清晨踏着露珠把牛群赶进了山谷,就可以选一大石躺下,享受透过树叶撒下的阳光,也可以漫山遍野疯跑,寻找山棯和野果。后来的学农是到农村去,我们住在农民家里,我们割稻子,打稻谷,也得挑担子。相对于这些,不知道为了什么,我清晰地记住了那个烤番薯的夜晚。这也许是由于少年需要篝火,需要冒险,需要星空,如果这些东西被那个时代剥夺了,那些孩子就只能用叛逆方式自己去营造,幸运的是我所处的时空是附中,叛逆竟然抹上了油画般的色彩。大半年过后,文化革命开始了,听到广播的那一天我们正在考试,记得我们把试卷扔到了课室的天花板上,我们以为我们自由了,没想到,再一次有机会拿起课本学习已经在十年之后。<br> (三) <br> [[文件:Junhuatang3.jpg|600px]] 那个时候上午四节课,下午两节。下课之后是自由活动时间,这个时候学校最热闹,足球场上盘球争夺,两队人马像潮水般涌过来又退下去。环绕着足球场地四百米跑道用白色的石灰线分成清清爽爽的六道,内道长跑,直道部分靠外的几条道通常被田径队的留下成了跨栏的训练场。南国的天气骄阳烈日,就算是到了下午五点来钟,影子变长,暑气稍退,没有人不是满脸绯红衣裳湿透。渐渐地,场地上人少了,宿舍里人多了起来,洗澡房飘出了哗哗的流水声和夹生的歌声,这时候,晚饭的时间近了。<br> 那天,我和组长一道从无线电组出来,分手的时候,他问,“想什么呢?”<br> “没事,不过……”我挠了挠头.<br> “说吧,什么事?”组长高我两届,小的时候大一岁就大得不得了,说一句半句我们都是听的。<br> “最近不是学雷锋嘛,雷锋做了好事就记日记。我们一个同学最近写了一篇作文,他说他一清早上学的时候,看到有一个同学在课室里扫地抹桌子。形容了半天,最后他写道,走近一看,噢,原来这个人就是我自己。老师批评他,我想不明白,雷锋记日记和他这样写到底有没有区别?”<br> “别想了,明白不?”<br> “好吧。”我说。<br> 晚饭过后,大操场又是另一番景象,一群群同学,通常是那些要求进步的同学向组织靠拢和班里的共青团员在谈心。两人,偶尔也会有三个人,他们缓缓地在四百米跑道上走着交谈着。我们年纪小,把这叫做兜四百。黄昏,微风渐起,燥热褪去,蓝天上,有的日子云朵棉絮般成团,像羊群涌动,有的日子拉出薄薄如雪的绸缎,也有的日子,红云镶上了金边,晚霞如同火烧。大致就在这时分,响起了呼唤晚自修的旋律。<br> 双簧管独奏在碎弓弦乐的引导下进入乐章,反复上扬,又渐趋柔和,接着竖琴代入,琴声回旋,不弃不离,像是呼唤,像是水边落日的光芒,像是美丽的白云镶上了金边。突然间,鼓点响起,法国号介入,竖琴抗争,雾气升腾,夜幕渐渐笼罩了操场。<br> 天天听这音乐,只知道匆匆赶往课室,有一天,不记得因为什么,我就这么坐着,看着人群奔跑,操场渐渐空去。不知道为什么,有点心酸,有点甜蜜。苍茫,美丽,惆怅,忧郁如同水流从我心头缓缓淌过。<br> 时间就这么一天一天过去了。文化革命开始的时候附中是最早造反,最早反工作队,最早建立红卫兵的学校。说来也奇怪,固然借助喊错口号,革命本身必然吞噬自身的孩子的规律在附中同样演出了惨烈;固然文革兴起,校长老师被斗是必然的格局;固然阶级斗争理论自然而然就把青春分出了张扬抑或潜藏;固然烽火的进程如同全国以撕裂的方式把人群分成了两派,但是在我目睹的范围内我们斗校长相当文明,学校绝大部分的班级没有斗过老师,也没有整过同学。那些最早造反的人,并不穷凶极恶,两派对立也非极端。相对于其他学校而言,文革中附中两派除了相互扔过石头,暴力委实不彰。那天,文攻武卫的消息传来,我正混在那些最早造反的高中学生中,头儿接过北京过来宣传单张,叹道,“文攻武卫,这事将来又得纠偏的吧。”什么叫纠偏,我查了半天毛选,大致明白了是以后来的政策纠正前面错误政策的意思。尽管头儿拒绝武卫,我们还是占据了学校机械厂,没日没夜在那儿忙了好些日子,我们把厂子里锉刀退了火打出匕首摸样,再车工整形,又捏出模子,用坩埚融化了所有我们能找到的红铜、黄铜和铝片,铸造剑把。然后再重新淬火打磨,直至一把把亮晶晶的匕首出现在我们面前。大家相互夸耀,都觉得自己手里的利器天下第一。各地武斗的时候,附中的教学大楼也都修了工事,桌子椅子堆到了楼梯道上,只留下一条小小的通道,上下得对口令,“长江”,“黄河”挺好玩。我们把铺板搬到了屋顶平台,那是我们仰望星空最多的日子,十天半个月过去,突然一夜大雨,撤退不及,个个都成了落汤鸡。大家无聊,后来也就陆续散去了。<br> 再后来,就到了上山下乡的时节了。我因病留城,天天上医院敷药。两三个月后,有同学从海南回来,给我带来了几张唱片。他们在农场开荒会战,累得贼死,然而,长夜漫漫,实在无趣。那个时候全国除了毛选没有书可卖,图书馆也都被查封了。这几个家伙居然策划到城里踩点,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撬开了县图书馆。他们将想看的书全部运回了农场,储藏在自己的床下。这几张唱片也是他们的战果,不过他们没有唱机,就算是有也不敢播放,因此,千里迢迢,交到了我的手上,说是以后有同学回到广州就找我听。里面有外国名歌,有进行曲和军乐,也有交响乐《睡美人》和《天鹅湖》。<br> 当唱片播出每天附中晚自修前的那段熟悉的旋律的时候,我禁不住打了个寒颤,我熟悉那段旋律,只是我根本不知道那旋律居然出自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一九六二年主席发出了讲阶级斗争要天天讲,月月讲,年年讲的号召。一九六三年,北京与苏修公开论战。除了高尔基的《海燕》所有一切与苏联有关的文化一扫而空。我真没有想到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居然能够天天播,月月播,年年播,一直播到文革摧毁了学校所有行政机构的时候。这不是一个故事,而是所有人在潜意识层次发生了共振又产生了共谋的乐章。<br> 十多年后,我到了美国加州柏克莱大学学习,每逢五一,全城贴满马恩列斯套色画像的柏克莱是美国左派的大本营,是美国六十年代反越战,自由言论运动和嬉皮士的兴起之地。我去到美国那时节已经到了八十年代,柏克莱依然漫天弥漫着无拘无束的气息,表面上这些五花八门的我行我素多以颓废的面目呈现,但内里,那冲动,那自信,那青春,那叛逆,那逻辑,所有这些,在附中,在那烽烟骤起的年头,在辩论的两派阵营里我都曾经感受过,尽管表面上,那叫革命。柏克莱有一家餐馆,叫台湾饭店,餐馆里有一道名菜叫毛泽东鸡,毛泽东鸡其实就是湖南辣子鸡,清末的时候因为左宗棠大人喜欢,也曾被称为左宗棠鸡,在风起云涌的六七十年代,那道菜是每个美国的左派到柏克莱朝圣的终极。<br> 那一天,我在那儿点了碗清汤牛肉面,不一会,一个年轻的侍者扭动着手腕托着一碗面出来了,他摆着身子,多么熟悉的《大海航行靠舵手》啊,他就这么自得其乐地扭着,把面送到了我的桌面。问起来,他也来自广州。我们的对话切换成了广州话。后来彼此熟悉了,我问,“你就这么喜欢这首歌?”<br> “是,也不是。我督卒注的时候快沉下去了,大海茫茫,力气也没有了,这时候,我心中响起的就是这首歌。‘大海航行’,手臂弯上来,‘靠舵手’,手臂在水里用力划出去。”好阳光的家伙,他生动地比划着,信誓旦旦说是这么多人都淹死了,就因为这首歌给了他力量,让他坚持划啊划,游到了香港,又看到了明天。<br> 就在这时候,在突然间我耳畔响起了那段附中晚自修前必播的《天鹅湖》。一个激灵,突然间我就明白了,一段音乐绝不仅仅是它表面的歌词或者内里的故事,它还有它抽象的核心与不同时空的人心产生的共鸣。那段《天鹅湖》它演绎的不仅仅是爱情,而且更是对美好的向往和内心的柔软。我的思维跳跃着,我突然就明白了之所以在青春熠熠的附中,造反宣言切切批斗大会却又相对文明,革命口号高喊却绝不乱整师长,匕首铮亮却只是大男孩显摆的道具,两派观点对立却有了工事没有了武斗,这一切的一切,隐隐约约,多多少少,和那段没人知道是《天鹅湖》的《天鹅湖》暗藏着联系。<br> 母校的好是我离开了学校很多很多年之后才渐渐地明白的。没有人生经历,我不可能知道做一个附中学生会情愿偷书而不甘于在劳作中沉伦;没有人生经验,我不可能知道“噢,原来这个人就是我自己”以及“纠偏”所代表的怀疑意识的意义;没有治好了我奶奶,我不会去想学校为何着意激发我们自学的兴趣;没有高考,我不会知道我的数学,我的功底,我的思维,诸如此类,一切皆有借力;没有《大海航行靠舵手》的启迪,我不会知道《天鹅湖》一直在传导人性的美丽;没有俯瞰,我不会知道在那个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年代,我们的师长,以及我们所有飞扬的和被压抑的青春,曾经共同守卫了一段旋律的秘密。<br> 在我离开附中五十年之际,谨以此文献给我心中永远的附中。<br> 注:督卒:广州话逃港的意思。<br> [[文件:Junhuatang4.jpg|600px]]
该页面使用的模板:
模板:4
(
查看源代码
)
返回至
骏骅堂:附中杂忆
。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登录
名字空间
页面
讨论
变种
视图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
社区主页
新闻动态
最近更改
随机页面
帮助
华师附中老三届
站群链接
社友网(sn)
产品百科(cpwiki)
产品与服务(sn)
社区支持农业(sn)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