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欧美工作时长改革争论:德国每周28h 瑞典每天6h”的源代码
←
欧美工作时长改革争论:德国每周28h 瑞典每天6h
跳转至:
导航
、
搜索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所请求的操作仅限于该用户组的用户使用:
用户
您可以查看与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2018-07-30海外网官方帐号 【作者分别是环球时报驻德国特约记者 青木 环球时报驻瑞典特派记者 黄云迪 环球时报驻法国特约记者 姚蒙 环球时报驻美国特约记者 潘秋辰】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最近发布《中国休闲发展报告》称,国人每天平均休闲时间2.27小时,不及欧美一半。报告建议在劳动生产率达到一定水平的前提下,实行每天工作9小时、每周工作4天的制度。该报告在网络上引发热议。每周工作多少小时最合适?这个关乎工作与生活平衡的话题,不仅与工薪阶层的权益直接相关,更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 中国现行的每天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5天的制度源于西方,而《环球时报》驻欧美记者采访发现,这些相对成熟的社会如今也在寻找该问题的答案。 德国启动“每周28小时工作制”实验 一直以来,勤劳是德意志民族给外界的重要印象之一。但欧盟统计局前不久公布的数据显示,冰岛人才是欧洲最勤劳的,每周平均工作时间达42小时54分钟,德国人以每周40小时,略高于欧盟员工的39小时24分钟;法国人(37小时36分钟)和芬兰人(37小时48分钟)最“懒”。 许多德国人认为自己的生活过于忙碌。42岁的工程师安德烈每天6点半起床,9点上班,午餐休息半小时,下午5点下班。回家后整理房间,整修花园,陪伴孩子,还要看看电视或参加一些社交和体育活动。“时间实在太少”,他对《环球时报》记者说。 今年初,德国民调机构佛罗萨进行的调查显示,8成德国员工赞成把工作时间从“五天工作制”变为“四天工作制”。实际上,德国巴伐利亚一些企业已经在进行“每周28小时工作制”的实验。今年2月,德国最大的工会组织金属工会与西南金属电气雇主协会达成为期两年的协议,为平衡事业与家庭生活,员工可以在6到24个月内将每周工作时长减至28个小时。该协议覆盖汽车、电气、五金等多个行业的90万员工,包括戴姆勒、宝马在内的企业都要实施。 金属工会在声明中称,这是里程碑式的协议,将带来劳动者自我决定的现代工作环境。西南金属电气雇主协会认为,这是劳资双方需求的“合理平衡”,但将是很多公司难以承受的负担。 有当地企业员工向《环球时报》记者表示,目前享受“每周28小时工作制”的基本都是确实有需要的员工,比如家里人生病、有孩子要照顾等。“每周28小时工作制”目前最大的作用是,员工可以更灵活地安排工作。金属工会7月初表示,今年下萨克森州等地也有望实施“每周28小时工作制”。 许多德国专家认为,“每周28小时工作制”或“四天工作制”有望在最近几年全面展开。德国经济研究所的报告认为,全球经济自动化正在提速,生产效率提高,机器人(17.190, -0.18, -1.04%)与工人抢工作不可避免。因此,“每周28小时工作制”或“四天工作制”有现实意义,可以保证员工不会失业。报告还称,从中长期来看,每周工作一天休息一天是目标。 也有不少专家反对过于着急减少工作时间。德国经济界权威的“五贤人委员会”就不赞同缩短工时,理由是“在人口老龄化造成专业人才短缺的时代,这样做是不合适的”。委员会建议对工作时间做一些根本上的“松动”,改变“朝九晚五”模式。 还有专家警告说,1995年德国全面实行35小时工作制,之后德国经济出现困境,西门子等企业决定恢复40小时工作制。专家们称,在欧洲,尤其是高福利国家,缩短工时会导致过高的劳动成本,也会出现收入减少的情况,目前德国有超过260万员工在忙完本职工作后,至少需要再做一份兼职。 瑞典“六小时”改革争论至今 提到在瑞典工作,人们首先会联想到轻松的环境和悠长的夏日假期,然而在每周工作时长方面,瑞典却并不如想象中那般优越。除了部分服务行业,瑞典人平均每周工作时长为40小时,一周需要工作5天,与国内一样。 传统的“八小时工作制”如今在瑞典正饱受挑战,许多人抱怨工作时间太长,认为每天8小时工作严重挤压了“家庭时间”,应改为6小时。近年来“六小时工作制”的改革呼吁在瑞典各行业声势渐高。 瑞典工作时长之争由来已久。早在上世纪90年代,瑞典北部城市基律纳就曾进行缩短工作时长的社会实验。演变至今,早已超越企业主与雇员间的简单博弈,成为瑞典社会重要的公共议题。 2015年2月,瑞典哥德堡市政府决定,对一家养老院68名女护士开启为期23个月的“削减工作时长”社会实验,以观察“六小时工作制”的优劣。参与实验的女护士在维持原有薪资水平的情况下,每天仅需工作6小时。实验显示,工时缩减后,护士们精神状态明显改善,提供的服务活动大幅增加。 实验结果让“六小时工作制”支持者欢欣鼓舞,他们坚信,适当缩短工作时长可以使员工放松身心从而提高生产效率。但批评者认为,护理工种具有特殊性,实验结果仅在行业内有参考价值。 “我认为六小时工作制对于部分结果导向的公司并不友好,一旦在工作时长内完成不了既定任务,还需要把工作带回家,这样对员工而言工作压力只会增加。”39岁的咨询顾问凯文说。 与传统行业相比,瑞典初创公司与科技公司更乐于缩短员工工作时长。瑞典一家名为BRATH的搜索引擎优化公司是“六小时工作制”的坚定拥护者,公司CEO布洛斯说:“我们无需打广告,应聘者仍源源不断,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们人性化的工作时长规定。”不仅如此,BRATH公司的数据分析显示,在实际工作中,“六小时工作制”能激励员工更富有创造力、更高效地开展工作。 法国人懒?他们说是“偏见” 法国人是不是特别懒?人们常有这样的说法,原因是法国人假期多,除一年5周带薪假外,居然还“发明”了每周35小时工作制。但法国人自己并不这么看。 巴黎大学社会学教授瓦格纳对《环球时报》记者说,工作时间长短根本不是一个国家国民或一个企业员工懒或不懒的标准。如果工作时间短是懒,那么现代社会无论东方西方,无论什么职业,人们都比早些年的人工作时间短许多,但工作效率不可同日而语。瓦格纳认为,工作时间问题不仅涉及劳动效率、工作强度、机器设备等要素,更与工人运动、劳工权利等密切相关。“从每天12小时到现在每周35小时工作制,一个多世纪以来法国工时制的变化与社会进步、劳工制度改革、人们心态演变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确实,翻开法国工作时间的演变史,人们看到的是社会进步与劳工权利的提升。法国民主劳工联盟的工会干部多米尼克对《环球时报》记者回顾说,法国1841年法律禁止雇用8岁以下童工,8-12岁童工工作时间每天不得超过8小时;整个19世纪,工人都在为缩短工时而斗争,1891年5月1日的劳工大罢工明确提出8小时工作制,但被血腥镇压。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1919年,法国议会才通过8小时工作制。 这位工会干部说,法国工时制度真正取得进展是1981年左翼社会党掌权之后,在1982年通过每周39小时工作制,同时确立一年5周带薪休假的权利。可见,缩短工时反映的是劳工权利的不断上升与社会对劳动者福利的不断重视。而之所以社会党政府2000年再次推出每周35小时工作制,主要目标在于通过减少工作时间来推动消费,而减少的工时由企业雇更多的人来弥补并减少失业。 在瓦格纳教授看来,社会党政府推出的每周35小时工作制对企业界而言加重了负担。因为只有减工时的同时减少薪酬,企业才能雇用新人手,但事实上没有一个企业做到,最终是减少了工作时间却没有减少薪酬,做更多工作则要多付加班费,这就使法国企业的生产成本大幅增加。正是这种压力,使得法国在萨科齐、奥朗德当政时期,通过一系列法律来给企业松绑。 与此同时,一系列研究调查证明,每周35小时工作制使企业多雇了35万劳动力,部分达到该工时制的目标。但据记者了解,法国企业家大多反对35小时工作制,而普通员工多表示拥护。 汽车零件生产商卡罗尔对《环球时报》记者抱怨说,35小时工作制是左翼政府为达到社会目标而忽视企业经济利益的具体表现,也是导致法国产品缺乏竞争力的原因之一。在加油站打工的克里斯蒂安则表示,35小时工作制让人有更多闲暇时间,同时增加消费,而那些愿意多干活的人也可以挣得更多,企业也会多雇工。“这是一个好制度。很遗憾现在每届政府都在削弱这个法国原创的好制度。” 根据法国统计与研究所及经合组织的统计数据,法国受薪者的平均工作时间(每年刚过1500小时)比其他欧盟与发达国家都要少,但劳动生产率(每小时产出高达47欧元左右)却比其他国家,包括美国、日本、德国等都要高。 “拼命”工作的美国人这样讲 《环球时报》记者的邻居穆勒先生,在美国国立卫生院工作,他居住的地方距离工作地约有40分钟车程。他的老板考虑错开交通高峰,允许他早上9点半或10点上班。记者很羡慕,但他说:“晚上下班也是错开高峰,一般要工作到(晚上)八九点,到家都10点了。” 在巴尔的摩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病毒所任所长的杰曼,对实验室的研究员也采用弹性工作制度,以项目为准,而不是上班打卡。“与其让上下班的时间浪费在路上,还不如留给家庭或工作。”他说。杰曼自己就是这样上下班,当然忙的时候晚上10点之后到家是常有的事。 相比之下,丽莎是一名传统的“朝九晚五”上班族,在政府税务部门工作,每天打卡上班。用她的话说,每天像一台机器一样运转,到了下班时间,一分钟都不想多待。她真希望早些退休,因为这样的工作太无趣了。 记者还有一位朋友在华盛顿特区的国家交通部图书馆工作,每天也要按时上下班。工作性质决定,他一周可以选择一天在家里上班,现在他的工作年限允许他申请在家工作两天。他指着手机上的步行数字对《环球时报》记者说,“每天在首都心脏地带上下班,要将车开到地铁站停车场再换乘三趟地铁,几乎天天超过一万步。” 美国实行每周40小时工作制,但有弹性,人性化管理的因素考虑得多一些。不过,员工也好,老板也罢,都是要讲效益的,没有工作时间作保证,效益如何体现?自然要靠工作强度。正因为如此,一些人长年工作压力大,在下班或休假时间一律不接工作电话,除非自己是老板。 目前流行的8小时工作制源于美国19世纪下半叶“镀金时代”的劳工运动,那个年代,许多产业工人每周工作60小时以上,而且薪水很低,几乎全年无休假。后来工人们实在忍无可忍,就爆发了争取8小时工作制的罢工运动,并在1886年达到高潮。 近年来,作为发达国家,美国人的奋斗意志稍弱于以往,倒是维权意识越来越强,很多老板不敢要求员工加班多干,遂采取弹性工作制度。这样做反而让员工愿意多付出一些时间在工作上。 美国人选工作,很在意休假多少,跳槽也往往是被休假条件所吸引,比如一年有10天带薪请假天数,有两周到一个月不等的休假时间——美国人通常会外出旅行,并早早做好计划。因此美国人给人的印象是拼命工作,拼命享受。他们围绕生活开支选择工作,房贷、车贷让他们不能失业,让他们对工作的需要更迫切。 ---- [https://ms.mbd.baidu.com/r/nhy7BDaWo8?f=cp&u=6bec46509573f0d5 欧美工作时长改革争论:德国每周28h 瑞典每天6h]
返回至
欧美工作时长改革争论:德国每周28h 瑞典每天6h
。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登录
名字空间
页面
讨论
变种
视图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
社区主页
新闻动态
最近更改
随机页面
帮助
华师附中老三届
站群链接
社友网(sn)
产品百科(cpwiki)
产品与服务(sn)
社区支持农业(sn)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