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杨应彬”的源代码
←
杨应彬
跳转至:
导航
、
搜索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所请求的操作仅限于该用户组的用户使用:
用户
您可以查看与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4}}【百侯人物】梅州籍广东省委原常委[[杨应彬]],曾任习仲勋大秘,在广东政坛以敏锐和敢言著称! 百侯人文 2019-11-06 [[文件:杨应彬照片.jpg|center]] ▲[[杨应彬]],广东梅州大埔杰出乡贤,中共广东省委原常委、秘书长,广东省政协第五、六届副主席、党组书记 [[杨应彬]]1921年10月出生,2015年7月13日去世,享年94岁。 [[文件:杨应彬照片(2).jpg|center]] ▲[[杨应彬]](左二)与夫人[[郑黎亚]](左一)在广州接待[[张发奎]]夫人[[刘景容]]女士(左三)。 [[文件:杨应彬照片(3).jpg|center]] ▲1979年1月,[[杨应彬]](左一)陪同习仲勋(右一)察看广州迎春花市。 [[文件:杨应彬照片(4).jpg|center]] ▲2011年10月,[[杨应彬]]90岁生日时与夫人[[郑黎亚]]合影。 人物档案 [[杨应彬]] 籍贯:广东大埔 出生日期:1921年10月20日 去世日期:2015年7月13日 生前职务:曾任中共 广东省委常委、秘书长,广东省政协第五、六届副主席、党组书记等职 进门是一条狭长的走廊,悬挂着一张书法,上书七绝《咏红棉》,然而它的作者再也无法摩挲和吟诵上面的诗句。2015年7月13日,中共广东省委原常委、秘书长,广东省政协第五、六届副主席、党组书记[[杨应彬]],因病医治无效,在广州逝世,享年94岁。 才子13岁就在陶行知帮助下出书 [[杨应彬]]晚年和小儿子[[杨小杨]]一家住在广州东山省委大院一栋老房子的5楼。《咏红棉》就挂在进门走廊的墙壁上:“南海苍茫南岭娇,东风怒卷粤江潮。百年多少英雄血,溅上红棉照碧霄。”短短二十几字,可见作者的故土情怀与革命气概。去年9月出版的《[[杨应彬]]诗词》中,这首诗被置于卷首,足见作者对这篇作品的自爱程度。 这也导致了一个误会。有诗人同行公开撰文称《咏红棉》是[[杨应彬]]的少作。记者向[[杨小杨]]提起,[[杨小杨]]连连澄清,“这是父亲写于上世纪80年代的作品,少作不可能这么老练”。 [[杨应彬]]生前位居省部级高官,工作繁忙,社交频繁,但他也是一名文化人,利用一切闲暇时间创作,尤擅长诗词和散文。1934年13岁时就在陶行知先生的帮助下出版《小先生的游记》,到生前最后出版《[[杨应彬]]诗词》,80年间,他先后出版十多部作品集,其中不乏广受欢迎的畅销书。 1960年,[[杨应彬]]因肝炎复发到上海治疗。养病期间,他创作了多篇散文,结集为《岭南春》,初印4万本,售罄,又增印17万本,后又再版好几次。他曾自问自答地回忆说,“为什么我在病中能写些文艺性的东西呢?我想这大概是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同时要反映出来的缘故,平时工作都是起草文件,写调查报告,属于逻辑思维方面的多,但我很爱好文艺,到了治病和养病时,就想练练笔,搞些形象思维的东西来休息脑筋,这样写一写对恢复健康也有好处,还真有点欲罢不能。” 他与欧阳山、杜埃、吴有恒被誉为“岭南四大才子”。不过,[[杨应彬]]甚为谦逊,他自己说,“作协分会多次邀我开会都不敢去”。[[杨小杨]]也回忆,父亲从未在家中提起“岭南四大才子”的名号。 “潜伏”截获蒋介石密令救2500多人 诗人、作家,只是[[杨应彬]]闲暇创作收获的头衔。他真正的身份是一名有着传奇经历、德高望重的革命前辈。媒体多次报道,说“他的故事比谍战片精彩”。 1937年上海抗战打响后,加入中国共产党一年多的[[杨应彬]]奉党组织指示,在炮火连天的淞沪战场参加[[张发奎]]任总司令的国民革命军第八集团军战地服务队,是队中根据周恩来同志指示成立的中共“特别支部”最年轻的共产党员。他一直坚守到1947年,接到党的指示才与妻子[[郑黎亚]]离开[[张发奎]]部,撤退到香港,成为最后撤离的特支成员。 其间最脍炙人口的是,1946年6月,他截获蒋介石给[[张发奎]]的密令,通过组织电告周恩来、叶剑英,从而挫败了蒋介石企图制造第二次“皖南事变”的阴谋,挽救了东江纵队2500多名骨干精英。 由于这段经历流传颇广,大众都以为[[杨应彬]]和妻子[[郑黎亚]]专门“潜伏”在[[张发奎]]部做情报工作。[[杨小杨]]对记者一再澄清说,父母亲在[[张发奎]]部主要是做统战工作,按照党的指示,践行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路线,做了很多民众的宣传动员工作,做了下至普通士兵,上至司令部高层的团结教育工作,卓有成效。 [[文件:杨应彬照片(5).jpg|center]] ▲[[邓小平]]与[[杨应彬]]握手 1985年秋,[[杨应彬]]退出省委第一线工作,到了省政协。晚年他曾回忆,“自从抗战胜利,离开党的统一战线工作之后,足足四十年,现在又回到统一战线工作。在我的革命生涯中,两头都搞统战工作,也是很有意思的”。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许多外商担心国内的政策会有变化,想投资的不敢来投资,已投资的想撤资,广东的改革开放面临严峻考验。[[杨应彬]]和政协的同事们一起努力,做港澳政协委员的工作,带他们到中山珠海参观考察,告诉他们国家改革开放的政策没有改变,通过港澳政协委员去做更广泛的外商的工作。终于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成果,外商投资很快又呈上升势头。 但他也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由于工作紧张劳累,[[杨应彬]]再次脑梗。“这次脑梗对父亲的身体打击很大,从此落下腿脚不便和吞咽困难的顽疾”,[[杨小杨]]说。 [[杨应彬]]一直很关心两岸的交往和统一大业,他利用原来在[[张发奎]]部工作过10年,又是黄埔17期学生的有利条件,无论在政协工作期间,还是完全退下来后,他始终不渝地做好统一战线工作。[[张发奎]]的骨灰迁回韶关始兴安放,就是一项重要成果。这件事,在海内外产生了重大、积极的影响。 “秋月特圆圆,白发遥知丈八千。两岸山河一带水,望穿,半世相思四十年。燕筑旧檐前,倦鸟游踪怎不还?月洁风清良夜永,传笺,早日归来看故园。”在[[杨小杨]]看来,父亲的诗词创作也是统战工作的一部分。“父亲和台港澳的故旧书信往来,或是出访东南亚、美国、日本等地,和当地华侨华人相会,都会和他们诗词唱和,以诗会友,效果比单讲统战的大道理好多了。” 敢做冒险让粤早脱饥荒差点被打倒 [[杨应彬]]的敏锐和敢言,在广东政坛颇有影响。他曾自我评价:“我这个人有一个习惯,就是爱发议论。” “大跃进”时期,[[杨应彬]]较早意识到党的工作存在失误。[[杨小杨]]记得,一个星期天,父母亲带着他们四兄弟要到外面吃一餐,改善一下伙食,于是全家人到了东山酒家,一进门就被告知没有饭吃;无奈又乘公交车去了南方大厦,8楼餐厅,饭是有,但一看排队排得那么长,轮到我们也就没得吃了。“父亲心情十分沉重,连夜赶回省委反映情况,省城粮食告急已经到了多么严重的程度。” 1961年下半年,省里千方百计想办法解决过去工作失误中造成的问题。时任省委第一办公室(即调研室)主任的[[杨应彬]]多次下农村寻找好经验,听说清远的洲心公社有个好办法,叫做“集体统一安排下的田间管理责任制”,可以解决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粮食增产增量。他经过调研,确认这一办法可行,遂总结、提炼了这一经验,得到[[陶铸]]等省委主要领导的认可。但还有顾虑,生怕别人说这是包产到户,于是戴上“十统一”的帽子全省推广。 “后来,有人拿这个告我父亲是右倾分子,幸好[[陶铸]]保了他,才没被打倒。”[[杨小杨]]回忆说。这次冒险之举,让广东相比其他省份更早地结束了饥荒岁月,也为日后省委第一书记习仲勋在广东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奠定基础。习仲勋治粤期间,[[杨应彬]]升任省委常委兼秘书长(俗称大秘,编者按),经常陪同习仲勋下乡调研。 助学一生勤俭,住院前仍不忘捐款 [[杨应彬]]自幼家贫,其母原想让他学一门手艺,当个裁缝。虽然后来读书、参加革命,避开了当裁缝的命运,但是勤俭的作风却一辈子不改。 他生命中的最后30多年,都住在省委大院的老房子里。省委曾安排他搬新房子,他拒绝了,不容商量;小儿子[[杨小杨]]提出把房子装修一下,也被他拒绝了。“最后,他唯一的妥协就是在他的书房添置了几个书柜,他说,不然他的书没处放了。” 然而,他捐资助学却颇为大方。[[杨小杨]]记不清父母亲两人为家乡百侯中学和其他贫困山区捐了多少钱,“就在今年5月临住院前,父亲还捐出两万元”。 三儿子[[杨小村]]讲过一件事。“文革”初期,作为红卫兵的[[杨小村]]带队查抄区庄附近的华侨新村,决定从抄没华侨的物品中借一块手表,以掌握时间,每人都写一张借条,用完后立即归还。这事被父亲[[杨应彬]]知道了,严肃地说:“你们参加革命才几天,怎么能拿别人的东西?就算是工作需要,也是不允许的。你回去跟你那几位头儿说,就说是我讲的,统统退回去!真有需要回家想办法去!”同时,[[杨应彬]]拿出一块戴了十多年的旧表递给三儿子,说:“这块罗马旧表是我从香港到十万大山打游击时,华南分局交通员吴德中送给我的,旧是旧了点,但还能走,你先拿去戴吧。” “父亲对做人的大原则非常严厉,不讲情面,一直教导我们要本分做人,容不得半点虚假。”[[杨小杨]]说。 2013年底,相伴70余载的妻子[[郑黎亚]]去世,对[[杨应彬]]的精神打击很大。[[杨小杨]]说,父亲原本善于交流,突然间就变得沉默寡言,直到今年春节后才逐步走出这片阴影。 今(2015)年五一节,[[杨应彬]]把儿孙们都叫回家吃饭。他兴致很高,说我们家族都有长寿基因,叮嘱儿孙们要锻炼身体,自己也要注意身体健康。席间,有人说:“爸爸要活到100岁啊。”[[杨应彬]]爽朗答道:“好!我要超越我的父母,你们要超越我们!” 没多久,[[杨应彬]]病倒住院,看到ICU的医疗费很高,对儿子们说想转到普通病房。护士说:“杨老,住院费用公费医疗可以报销,不用您出。”[[杨应彬]]却说:“这么高的费用,我心不安啊!” 2015年7月13日午后,他停止呼吸。然而,五一节他爽朗答应要活到100岁的那一声“好”,尚在儿孙们耳边余音未了,如今却阴阳两隔,不禁令人怅然落泪。(来源:南方都市报,记者 吴润凯 实习生 王琦玥) 延伸阅读: [[杨应彬]]非常关心家乡大埔的发展。从上世纪60年代起,他就坚持拿工资资助家乡的教育和建设,不仅捐资筹建了家乡的梅潭河水电站,还隔三差五捐大批书给母校大埔县百侯中学。 ▲为纪念这位杰出乡贤,2013年,大埔县在百侯镇投资近40万元打造了[[杨应彬]]革命生涯陈列室,并在[[杨应彬]]祖居永庆堂内挂牌。陈列室内主要陈列[[杨应彬]]的经历、照片、诗词等,供游客免费参观。 1938年,[[杨应彬]]认识了同在中共南方局领导下的战地服务队工作的江苏省海门县灵甸镇人[[郑黎亚]]。潜伏敌营十年期间,[[杨应彬]]和[[郑黎亚]]结下深厚的战斗情谊。根据他俩约定,直到日本正式签字投降的次日,两人才在报上刊登订婚启事。 [[文件:杨应彬照片(6).jpg|center]] ▲1945年[[杨应彬]]、[[郑黎亚]]结婚照 [[文件:杨应彬照片(7).jpg|center]] 建国初期,[[杨应彬]]在叶剑英领导下的广州军管会任副秘书长,后历任省政府办公厅主任,省委副秘书长、秘书长,省委常委,省政协副主席、党组书记;[[郑黎亚]]任广州市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后,[[杨应彬]]和[[郑黎亚]]仍十分关心国家与家乡的建设和发展,关心贫困山区老百姓的生活和下一代的成长,多次向贫困山区进行捐助,累计捐款10多万元。 晚年,[[杨应彬]]、[[郑黎亚]]夫妇合作出版了《金华集》《东廓吟鞭》等著作。其中,《金华集》记录了[[杨应彬]]入党后从事革命斗争60年的峥嵘岁月,文集中《六十年的战斗历程》一文,由[[杨应彬]]口述、[[郑黎亚]]记录而成。《东廓吟鞭》由[[郑黎亚]]在年届八十之时,用毛笔一笔一划抄录[[杨应彬]]的主要诗词作品编录而成。 个人履历 1935年秋,在上海参加“左翼教联”和山海工学团,任儿重部负责人; 1936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时年不满15岁,被党组织安排在周恩来直接领导下的中共特别支部工作,潜伏十年。 抗日战争前,在上海从事抗日救亡运动,抗战后奉党组织派遣进国民党[[张发奎]]部从事战地宣传、军事、统战及中共地下工作,关键时刻截取了蒋介石给[[张发奎]]的密令,通过组织电告周恩来、叶剑英,挫败了蒋介石企图制造第二次“皖南事件”的阴谋,挽救了抗日东江纵队2500多名骨干精英,为革命立下了汗马功劳。 1944年,毕业于陆军大学参谋班。 解放战争期间,任中共粤桂边区党委军事特派员,粤桂边纵队参谋长。 1947年,奉命转移香港,后任中共粤桂边纵队参谋长。 1949年后,历任广州军事管制委员会副秘书长、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主任,中共广东省委副秘书长、省委常委秘书长,广东省政协副主席、党组书记。 1993年3月从领导上岗位退下来。 2015年7月13日14时52分在广州逝世,享年94岁。 (文章来源:客家搜综合南方日报、南方都市报、客家香格里拉、大埔县政府官网、百度百科等) [[杨应彬:东廓吟鞭]]
该页面使用的模板:
模板:4
(
查看源代码
)
返回至
杨应彬
。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登录
名字空间
页面
讨论
变种
视图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
社区主页
新闻动态
最近更改
随机页面
帮助
华师附中老三届
站群链接
社友网(sn)
产品百科(cpwiki)
产品与服务(sn)
社区支持农业(sn)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