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我的华师附中初中回忆”的源代码
←
我的华师附中初中回忆
跳转至:
导航
、
搜索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所请求的操作仅限于该用户组的用户使用:
用户
您可以查看与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4}} 华附初中 <br> [[user:李穗东|李穗东]] <br> 1962年7月,我从华南师院实验学校考入华南师范学院附属中学。附中就在广州郊区石牌的岗顶(见下图),是一所住宿学校。住校头一个月,每逢周一至周五的傍晚,当我从饭堂捧着晚饭出来,听到广播喇叭响彻全校的熟悉声音——张悦楷的《杨家将》,就想家,想起在家里帮助母亲准备晚餐。 <br> [[文件:李穗东-附中回忆1.jpg|600px]] <br> 附中在1959年高考一举夺取全省第一,从此保持领先优势,成为全国一流中学。我入读的时候,学校的办学理念是“课堂打基础,课外出人才”,也就是课堂内和课堂外都要教书育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知识才能全面培养。学校坚持开展“革命风 劳动风 读书风”三风教育,取得明显成效。 <br> 附中要求学生关心时事政治,各班都有组织读报,学校广播喇叭天天定时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节目(记得当时听到《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长篇报道到时候,全校的肃静);号召向英雄人物学习,积极开展学雷锋活动(清明节,我们班组织过步行到银河公墓扫墓,向在解放战争中牺牲的烈士、崔俊燊的父亲献花圈);采取各种形式声援越南抗美、亚非拉人民革命斗争的活动(例如学校师生数次步行到黄埔港外轮停泊的码头示威游行);组织革命传统教育,这里其中有一项颇有意义,就是附中日的火炬传递。附中日,即校友日,我们在读的学生,很少参加。所以自己在附中读书的4年只是听说没有参加过(另有两年停课搞文化大革命,没有附中日活动)。2008年12月28日我回校参加附中大庆,第一次目睹火炬传递的全过程,“火炬”(文革前好像是真火炬,燃着灼红烈火)从1952届的老校友开始,传到了2006届的年轻的校友手中,年龄跨越50岁,意为传承母校精神而接力(见下图)。 <br> [[文件:李穗东-附中回忆2.jpg|600px]] <br> 1964年是国庆15周年,广州组织各种的庆祝活动。对此,学校十分重视,在运动场召开隆重的庆祝大会(中央专门搭了一个底部直径20米、高达14米的巨大花坛);又挑选了约百名女生组成彩球队,进行严格的排练,参加广州市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5周年大会(见下图)和巡游;组织了红领巾合唱团参加沙河地区庆祝国庆的文艺汇演。红领巾合唱团演唱的歌曲是《祖国颂歌》。这歌,我回家(住执信女中)听多了,所以音乐老师还没有教我们班,自己已经会唱。可能教音乐的区主任觉得我唱得大声,就叫我参加了红领巾合唱团。那一次演唱,“歌声震荡着万里山河,山河也唱起快乐的歌,这支歌献给亲爱的党,献给我亲爱的祖国……”。我们新七级(当时附中试行十年一贯制教育)的学生,几乎都是1949年出生的,即共和国的同龄人。这首歌,唱出了我们共同的心声。 <br> [[文件:李穗东-附中回忆3.jpg|600px]] <br> 那时候,校园里艰苦朴素、勤俭节约蔚然成风:衣着简朴,破了,“缝缝补补又一年”;光脚为常,周末不见有小车接送,很多同学步行到市区、回家;同学间和睦相处,不分贫富贵贱。我在5班,后来听说赵紫阳的儿子从广雅转学到6班,自己一看,他也跟大家“并无两样”。附中跟其他学校相比,还有“一异”,就是学生食堂的饭桌上不见有掉下的饭粒,因为“不浪费一粒米饭”已成为大家“不成文的校规”。 <br> 为了培养热爱劳动的习惯,附中采取了有效的措施:校内建有化工厂(主要制作化学试剂)、机械厂(主要生产滚珠轴承)、木工厂和小农场,又在龙洞建了一个农场;组织下厂(先后去过广州的轴承厂、柴油机厂、钢铁厂、硫酸厂等)下乡(主要参加花县新华公社的夏收和冬季农田建设)。一般每个班每学期外出参加劳动一周,平时各班在校内小农场的菜地上劳动。到了寒暑假,学校还规定学生要回校劳动一天。 <br> [[文件:李穗东-附中回忆4.jpg|600px]] <br> 图:陈老师参加我班劳动 <br> 升上新七时,我们班来了5位留级生,其中有两位因为家在农村而挺会农田耕作,让我十分敬佩。黄埔村的雨笋当了劳动委员,他虽然口齿不灵又“乡下”口音,布置分工和讲解方法总是要说多几次,调皮的同学一笑他,他就急躁,但是,我们还是挺佩服他经验丰富,亲切地称这位大哥为“阿婶”。家在冼村的传巷(见下图)则是一位善于耕作的“好把式”。我们拿锄头干活,只会上下挥舞锄头,而他除了翻地是这样外,铲草和“起挒(把土垒起成畦)”各有不同的使用锄头方法。例如“起挒”,传巷是几乎垂直执锄头柄,只用下面那只手小幅度摆动锄头,铲钩土块送上畦顶。当年,我班的菜地在校园北面。同学们按照小组轮流安排天天一早从池塘提水淋菜。那白菜长得绿油油的。据说,各班供给学校厨房的瓜菜可占饭堂需要量的三分之一。 <br> [[文件:李穗东-附中回忆5.jpg|600px]] <br> 附中的劳动不仅锻炼我们的意志、培养艰苦作风和劳动习惯,还让我们结合课本知识掌握技艺和搞小创造。 <br> 在国内学校仍采取“填鸭式”教学的时候,附中率先开展了以“启发式”教学为重点的课堂教学改革,除了完成教材规定的课程外,教师常常会推荐一些课外读物,组织讨论,鼓励学生课外自学。学校图书馆不但订阅了一般性的科普杂志,还订阅了一些较为专业的学术刊物,满足一些基础较好的学生的求知欲望。当年,我们一进校门,就可以看见“勤奋,刻苦,认真,踏实”八个大字。这就是我们的学风。 <br> 读小学的时候,我们基本是死记硬背,来到附中后,学习方式要改变,每周应该有一个学习计划,有目的地学习。学习方法因人而异,大胆摸索,各施各法。例如数学科目,有的同学喜欢探索一题多解,也有的同学对每个单元的教学内容选做一道习题,然后总结做这道习题的经验,从中寻找一些带规律性的东西。 <br> 好读课外书,又是附中学生的一个特点。学校图书馆就在正对校门的教室大楼的三楼,面积不算大,但是藏书量大。我记得借书还书的柜台较小,所以一般同学是不能直接借还图书的,只能通过班里选定的图书员在规定的时间办理。为了防止学生看书时间太长过于疲劳,学校不准我们午睡看书,晚上十点前统一关灯。但是个别同学仍会想法子应付。同学国慈(见下图)讲过这么个“恶作剧”:“那时我好看书,下课后看,午休也忍不住在被窝里看。管我们宿舍的生活老师悄悄进来,爬上我的床,在被子被书顶出的棱角中间一捏就把书抓住,抓了个现行。我三番几次有点气不过,瞅准生活老师进来、就用两手顶起被子两角象书的形状。他如法泡制中间一捏,却扑了个空,惹得全宿舍哄堂大笑,他只得讪讪而退。其实附中三年我挺乖的,就这次有恶作剧,因为自己太迷上书啦!” <br> [[文件:李穗东-附中回忆6.jpg|600px]] <br> 新六的时候,我也迷上了数学,从图书馆借了一本《勾股三角》(华世芳著)看,因为被称为“千古第一定理”的勾股定理吸引着。新七下学期,年级举办数学竞赛,没被课外活动数学小组吸收的我也可以报名参加,还获得三等奖(我班育潭和富荣分获一等奖和二等奖,富荣是数学课代表)。 <br> [[文件:李穗东-附中回忆7.jpg|600px]] <br> 现在中小学提出要素质教育,其实,早在60年前,附中就十分注重全面培养学生。学校安排每周星期二下午为科技活动日,平时上午四节课,下午两节课,下课之后是自由活动,让学生参加各种课外活动。课外活动小组有30多个,物理组、摄影组、航模组、化学组、地理组、养蜂组、木工组、舞蹈队、演唱组等等,大多数小组有指导教师。为了满足众多学生的参加愿望,有的小组下面再分组。有同学回忆:无线电小组就分有单管机组、双管机组、三管机组、五管机组(我班的任致就是其中的一员)等,共有200多人。航模小组人数不多,但影响很大,每当试训时,总有许多学生围观。特别是在校运会上,航海模型竞速比赛(见下图)、火箭升天表演、牵引飞机的空中“格斗”、遥控飞机的特技飞行等,总是引起阵阵喝彩声。能力有效增强,人才不断涌现,学生自己管理自己渐为常态。例如学校文艺晚会的组织召开、校际间学生活动的开展、广播站的日常运作、管乐队的训练表演等等。 <br> [[文件:李穗东-附中回忆8.jpg|600px]] <br> 入学的时候,我被分在俄语班——华南师院在附中开展俄语教学改革的试验班。华师派出外语系的蔡老师组织实施。在新六、新七两年的教学中,蔡老师呕心沥血尽职尽责,与我们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他对我们这些初学者,是直接教我们用俄语会话,而不是按发音一一朗读的老路走。他想了很多办法,培养我们对这门语言的感情(我至今认为,在朗诵上,俄语比英语好听),鼓励我们平时大胆用俄语对话。由于我在华南师院实验学校学的是英语,改学俄语就显得吃力,第一学期中段考俄语只得了59分。蔡老师就为我和几位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开小灶”,还带我们到华师外语系的小教室录音,感受我们自己学习口语前后的进步,增强我们继续努力的信心。对一些学习优秀的同学,蔡老就带他们参加外语系俄语专业学生的晚会活动,甚至让他们表演朗诵(据说获得很高评价),激励他们。这个学期末,我的俄语考试成绩提高到近80分。为了加深对我班同学的了解,新七上学期,蔡老师主动要求跟我们到龙洞农场劳动。记得那天按照管理农场的欧阳伯安排,我去山上放羊,蔡老师也去了。羊群在前面走,我俩跟在后面聊。到了岔路口,头羊正要走错方向,我向错的方向、朝头羊旁边投一块小石子,它就改走另一条小路。蔡老师夸我是“放羊倌”。在山坡上,在草地上,蔡老师关切地问了我很多学习、生活和与苏联学生通讯的情况。时间到了下学期,蔡老师和华师来实习的学生住在我校。一天傍晚,我吃完饭从学生小饭堂南门出来。这里没有运动场的喧闹,较平静的昏暗中传来幽幽的二胡弦声。我看见蔡老师独自坐在宿舍前面拉着二胡。我没有过去。我觉得这弦音里飘流着淡淡的愁思。是对学生“恨铁不成钢”呢,还是教学改革效果不理想?我不知道。后来,我们由新制改为旧制,蔡老师回华南师院。以后,文化大革命,我们毕业安排,返城,改革开放,直到1995年,我们才联系上思念已久的蔡老师(见下图二排左4)。 <br> [[文件:李穗东-附中回忆9.jpg|600px]] <br> 在我们的任课老师中,要算老资格的当属教语文的李老师(见上图二排左5者)。她教学有方,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我记得讲授北朝民歌《木兰诗》,李老师极为赞赏这诗歌古调的韵律,情不自禁地用粤语大声朗读全文:“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如今,同学们议论当年的教学生活,仍然对她赞不绝口: <br> 语文李老师给我的印象颇深,上课讲解的每篇古文、古诗都是声情并茂、由衷地赞美或同情,有时口沫都出来了,她的敬业很让我感动! <br> 李老师挺偏愛我的,连崔俊燊也有点妒忌。她讲课很投入,有点自我陶醉的样子,常额外印些美文给我们开小灶,我记得有周敦颐的《爱莲说》,印象太深刻了,以后娶个老婆也叫莲,可能我对文学的兴趣受她深刻影响! 附中的教师,大多数是教学水平过硬的骨干。他们的讲课,深受学生欢迎;他们的教导,令我们终身受益。 <br> 同学同窗三年,就是互学、互助、争论、友好的三年。这期间,班上有不少自己钦佩的同学。 <br> [[文件:李穗东-附中回忆10.jpg|600px]] <br> 建平是留级到我班的,虽然学习一般,却多才多艺。其才能一是吹笛子,节拍精准,旋律流畅,音色圆美,笛声响亮;尤其以笛子独奏《我是一个兵》为精彩,成为学校文艺演出的保留节目。在建平的带动下,我班的文娱气氛浓厚了。培基和穗英(上图后排左1和左3)的藏族歌舞《毛主席派人来》上了学校的舞台,受到师生们的称赞;班里的“每周一歌”更为活跃,我们唱电影《女跳水队员》主题歌的“盛况”还记忆犹新,因为我班有两位“水上蛟龙”;数学陈老师请她的兄弟(包括在中央乐团的)为我们举办“家庭音乐会”……。在学校管乐队,就有我班5名同学:建平(改吹黑管)、合东、良浩、卫良和宝堃。建平(见下图)的才能二是体育。他是学校田径队跨栏的佼佼者,在东较场与体育学院的学生比赛,也令后者不敢小看;建平的跳远和三级跳远成绩也是顶呱呱的(我是受他影响而爱上跳远这项目);他踢足球,奔跑速度快,射门像打炮一样有力,使我班足球水平在全级数一数二。当年,我们男生可爱踢球,经常在下午第二节课后就跑去运动场“霸场(抢占场地)”,进行宿舍这个室对那个室的比赛。 <br> [[文件:李穗东-附中回忆11.jpg|600px]] <br> 那时候,形势比较紧张,台湾时常派特务窜犯大陆,美帝又到处点燃战火,因此国内“全民皆兵”,我们也进行军训(握木头枪练习刺杀),参加射击训练(附中有专门的射击场)。我班有一个有利条件,和志同学是广州市射击俱乐部的教练、学校射击队成员,教我们打枪比较耐心。学习和测验射击理论后,我们就进行射击训练,用的是小口径步枪,主要练习卧姿射击,最后是实弹射击测验。都及格了,广州市国防体育协会就发一本《普通射手证明书》(见下图),据说这是参军的优先条件之一。可惜我近视当不了兵。 <br> [[文件:李穗东-附中回忆12.jpg|600px]] <br> 我当不了兵,可是初三(新七后改回旧制)寒假,班长合东却被学校选送到广州空军沙堤机场通信连当了一月的兵,而且很正规,发了军装,到部队第一天还授了军衔(老师授上等兵,学生授列兵,见下图)。当时,中央提出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全国学解放军。学习解放军、学唱革命歌曲成了常态。(新七时我被学校评为优秀少先队员,选送到江村参加广州市红领巾夏令营,那是无法跟合东这次下连队当兵相比)。开学后,听班长绘声绘色讲述部队生活,我们羡慕极了。班长又将在连队学到的两首军旅歌曲教全班唱,唱得我们“斗志昂扬”。现在我还记得其中一首志愿军的歌:“进军号,洪亮地叫,人民的战士多荣耀。看我们的红旗哗啦啦地飘,好像是太阳在空中照(重复)就是我们今天吃点苦,能使我们祖国牢又牢,不被炸弹炸,不被烈火烧,我们的父母常欢笑(重复)就是我们今天流点血,能使朝鲜兄弟生活好,工厂再冒烟,庄稼长得高,灿烂的鲜花开满道(重复)。”今天如果有哪位同学忘记了这首歌,我还可以教他唱。 <br> [[文件:李穗东-附中回忆13.jpg|600px]] <br> 说到当兵的事,我又记得初三放寒假前的一天,班主任向惠民(下图:1971年入伍的惠民)和我交代了一项任务,在春节到来之前到军属的家张贴对联,并交给我俩一张名单。这名单可能是从五山街办事处要来的,学校是想帮助办事处做些有意义的事吧。名单上列有大约七、八户军属的住址。办公桌上摆着春联——上联:发扬革命传统,下联:争取更大光荣,横批:光荣之家。道理不用老师多讲,拥军优属的事我们乐意去做。第二天我们就捧着卷好的对联和浆糊,按照地址一户一户地去张贴。没有单车骑,全凭双脚,跨公路绕小路踏田基(田埂),走了五山好几个地方。尽管很累,我们还是蛮有“成绩感”的。 <br> [[文件:李穗东-附中回忆14.jpg|600px]] <br> 时间来到初三下学期。我们就要毕业了。学校一向对学生提出“一颗红心,两种准备”的要求。毕业后能否考上高中?考不上要下乡怎么办?须做些什么准备?考虑到这些问题,我报名参加了课外活动的电工小组,打算学些电工知识和技能(记得小学毕业前,自己生怕考不上初中要去做工而学会了骑单车)。懂得这些,以后于己于公都会有用处。电工小组的师傅人称侠叔,约四十岁。小组成员只有我一个。下课后去报到,师傅指着地上一堆涂满红油漆的木质电工箱说:你在每个箱的底板上钻两个洞。没有木工钻孔常用的弓钻,更没有现在的手摇钻和电钻,只有12mm的带把钻子。而杂木做的底板又硬又厚,全靠手力钻孔是很费劲的。要不是师傅给我手套,没有钻穿一个洞,我的手就已起泡了。 <br> [[文件:李穗东-附中回忆15-1.jpg|600px]] <br> 图:毕业照 <br> 升学试放榜了,我考上附中的高一。我班共52人,有6男7女高中考回本校。过了一周,副班主任赵老师交给任致(也被附中录取)和我一个任务——动员班上没有考上学校的男生服从安排下乡。这可是一项难做的工作!学校就这么放手将工作交给学生做!怎么动员?考不上的同学个个心情难过,我俩能对他们说些什么?真是伤脑筋!赵老师把4位男生的家庭地址给了我们。我俩先后去了卫良和伟权的家,把他们叫出屋外,说学校希望他们能够服从安排,愉快地下乡。还好!他们两个都表示愿意下乡。可到了务良家,我俩就被轰出来了。他的父亲说:务良唔晌屋企!你地唔走就攞刀嚟斩你地!(务良不在家!你们不出去就拿刀砍你们!)任致和我只好怏怏退出。我们最后做志光的下乡工作也很顺利。1965年8月31日,学校举办应届毕业生上山下乡务农欢送会(见下图),我班8位同学到从化九里步农场务农。50年后,即2015年,附中65届初中毕业生举办毕业纪念聚会,我再见到伟权。我对他说:当年上你家动员你下乡,给了你压力,对不起了。伟权笑着答:我愿意去呀! <br> [[文件:李穗东-附中回忆15-2.jpg|600px]] <br> 现在,我班虽然毕业离开附中了五十多年,但是同学友情、师生情谊依然深厚,我们年年相聚叙旧。下图是毕业后我们首次回母校在当年的毕业楼旁合照,时间是1989年8月13日。 <br> [[文件:李穗东-附中回忆15-3.jpg|600px]] <br> 2018年4月23日
该页面使用的模板:
模板:4
(
查看源代码
)
返回至
我的华师附中初中回忆
。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登录
名字空间
页面
讨论
变种
视图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
社区主页
新闻动态
最近更改
随机页面
帮助
华师附中老三届
站群链接
社友网(sn)
产品百科(cpwiki)
产品与服务(sn)
社区支持农业(sn)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