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感动海南农垦(兵团)知青人物评选结果公示”的源代码
←
感动海南农垦(兵团)知青人物评选结果公示
跳转至:
导航
、
搜索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所请求的操作仅限于该用户组的用户使用:
用户
您可以查看与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4}}[[文件:感动海南农垦(兵团)知青人物评选结果公示.jpg]] 感动海南农垦(兵团)知青人物 评 选 结 果 公 示 <br> 为纪念新中国成立70周年,进一步弘扬和传承“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农垦精神、凝聚知青力量,共谋农垦发展,根据中共海南省农垦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委员会、海南省农垦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关于启动“感动海南农垦知青人物”评选活动的通知》(琼垦发〔2018〕27号)文件要求,本着向历史及十多万名知青负责的原则,经过粤海知青网、海口、香港、汕头、潮州、揭阳、湛江知青联和10多个农场公司以及五位农垦评委的推荐,深入了解和查找大量史料,加上数十位知青对相关资料的核实,评选出感动海垦10个知青群体、50名知青个人,并经海垦控股集团2019年度第二次党委会审议通过。他们表现了知青年代激情燃烧岁月的壮烈,体现了后知青时代对农垦的无私奉献,彰显了知青在新时代不断进取参与海南农垦建设的精神,真实反映出知青的时代担当和历史风貌。现将名单予以公示(资料由海垦大事记(知青史料)编写组提供,详情请点击海南农垦网及微信公众号查看),征求各界意见。 公示时间:2019年2月15日-19日。公示期内,如有意见,请与海垦控股集团党委宣传部联系,联系电话:0898-68578018、68582587(传真)。 感动海南农垦(兵团)知青人物评审委员会 2019年2月14日 '''感动海南农垦(兵团)知青人物评选结果公示名单''' '''知青群体'''(10个) <br> 1、晨星农场(6师2团)殉职知青群体。广州、汕头、海南知青共22人(其中20名女知青为团宣传队员,内有高干和高级知识分子的子女6人,2名男知青为连长和指导员)分别于1968年、1969年下乡,分配在团养猪连,1970年10月17日在抗击强台风中被洪水冲散殉职,墓地由各地知青捐资60多万元于1998年重新修葺并妥善管理至今,面积20亩,已成为农垦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br> 2、南林农场(2师9团)知青烈士和殉职知青群体。广州、潮州、湛江知青路润维、杨煌昌、陈吉、郑少英、涂锦初5人分别于1968年、1969年下乡,1970年9月29日执行师部命令,在抢修被台风刮倒的国防电话线路时被山洪卷走牺牲,其中路润维、杨煌昌已被民政部追认为革命烈士。 <br> 3、东岭农场(2师4团)知青烈士群体。广州女知青胡志红、程明蓉、谢红军3人1968年下乡,1970年6月28日为保护农场水电站大坝安全,与特大洪水搏斗壮烈牺牲,1982年7月被民政部批准为革命烈士,是海南垦区第一批知青烈士,她们都是海南农垦创建50周年百名功勋人物,其纪念碑和墓地已成为农垦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br> 4、广青农场(6师17团)广州青年垦荒队员留守群体。是参加海南垦区建设第一个垦荒队,首批队员90余人于1956年初抵海南屯昌大陆坡村筹建垦荒点,而后以广州青年名义命名广青农场,现仍有留守知青梁贯、黄宝珍、林津、黄英、黄桂卿、李荣裕、黄本荣、邓华兴8人,均已80多岁高龄四代同堂,是海南农垦下乡最早及最后留守的知青群体,堪称知青界老前辈,他们现在除了安度晚年,还经常教育子孙后代要为农垦事业多作奉献。 <br> 5、乌石农场(6师10团)黎母山知青割胶班群体。割胶班人员10多人,由广州、湛江、潮汕、海南等地1968年以来下乡的知青先后组成,长期跋涉奋战在高山密林里割胶夺高产,在1973年兵团召开团级干部参加的知青工作大会上被评为先进集体,同年八一电影制片厂以“黎母山割胶班”为题材拍摄了45分钟电影《胶林新兵》,而后人民日报、南方日报、广东画报、兵团战士报等曾以大篇幅的摄影和文字先后报道他们的事迹。 <br> 6、南田农场(3师8团)响水队知青突击队。该队由1968年至1970年下乡的广州、潮汕、湛江知青及本地青年数十人组成,首任队长是潮州知青彭隆荣,自1972年以来发扬不怕牺牲攻坚克难的精神,多次在抗击强台风、抢险救灾、救死扶伤等活动中出色完成任务,还在开荒种胶大会战、割胶夺高产、民兵战备军训中冲锋在前,成为农场知青中的一面旗帜,1977年被海南区党委农场工作部、海南农垦局表彰为知青先进集体标兵。 <br> 7、南滨农场(3师13团)前进队知青学雷锋小组。1968年、1969年下乡的广州、潮汕知青20多人到此队后,积极响应连队党支部号召,开展一系列学雷锋做好事、学革命青年的榜样金训华的比赛活动,在生产中坚持出早工干重活,业余办好宣传栏和广播台为职工群众读报,平时为有困难的老工人做各种好事,义务到胶林帮割胶工修路、收胶水、磨胶刀等,成为农场知青中的优秀团队,1977年被海南区党委农场工作部、海南农垦局表彰为知青先进集体标兵。 <br> 8、岭门农场(2师10团)科研站知青科研小组。该站1975年成立后,针对农场处于橡胶发展和预备开割期,为研究橡胶生长、开割等技术,有20多名广东各地下乡知青和本地回场知青被抽调到站里负责科研工作,知青团队全身心投入科研,在培育橡胶优良品种、挖穴压青规程、分季节施肥、胶园管理等方面取得优异成绩,为农场和农垦的橡胶发展做出了突出奉献,1977年被海南区革委会表彰为垦区唯一的知青先进集体。 <br> 9、海南农垦知青香港联谊会领导成员群体。该联2006年在香港注册成立,次年设立海南农垦教育基金共30万元,奖励垦区每年考取北大、清华的农垦职工子女每人6000元。该联号召和支持在港知青的各种爱国爱港活动,尤其是2014年开展支持香港特区政府依法施政,反对“占中”,上街号召市民签名支持政府政改等活动,受到中联办和海南省委统战部和的多次表扬。该联还多次组团回访和宣传海南垦区,到各农场开展联谊活动,向困难职工捐款捐物。 <br> 10、粤海农垦(兵团)知青网核心组群体。2006年7月由下乡知青集资建立,宗旨是回顾难忘岁月,怀念海南农垦第二故乡,关注海南农垦的改革建设发展,加强知青之间的沟通联谊,搭建知青与农场相互沟通的平台,与农垦一起共谋发展,曾组织了一系列有重大影响的知青活动,较好地发挥了知青网关注和联系海南农垦的积极作用。 '''知青个人'''(50名) 按姓氏笔画为序排列 <br> 1、马佩贤,女,潮阳留守知青,1970下乡晨星农场(6师2团)当割胶工,1984年接受海南农垦局交给的农业部丰收计划试点任务实验改制割胶,经积极努力独创“收刀法”和“磨刀法”被专家认可推广全垦区,曾当选中国工会第十二次、十三次代表大会代表,被评为海南省劳动模范,是海南农垦创建50年百名功勋人物之一。 <br> 2、王军英,女,兵团5师师部(临高县加来)知青,1973年高中毕业下乡西联农场(5师4团)当工人,因工作出色被提拔为分场副书记,1974年10月兵团撤销后没有随现役军人父亲返城仍坚持在农场工作,1976年唐山大地震时去看望照顾受伤的父母时仍挂念农场工作,请胞弟代劳关照父母后及时返场,1977年被海南区革委会表彰为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积极分子标兵。 <br> 3、刘曼宁,男,广州知青,1968年下乡西庆农场(5师3团),任25连副指导员,是当年扎根兵团的先进典型,兵团战士报、南方日报曾大篇幅报道其不走后门回城的事迹,其事迹1974年初在广州中山纪念堂举行的5000多名知青及家长参加的大会上做介绍,“文革”结束恢复高考后他考取华南师院,后调到深圳党校任副教授。 <br> 4、吕勇民,女,广州知青,1969年下乡乐中农场(3师17团),在医院当护士期间努力工作,1984年起荣获广东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工作者称号,广东省农垦总公司党委作出《关于在全垦区广泛、深入开展向吕勇民学习活动的决定》,还荣获全国边陲优秀儿女奖章(铜质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医务工作者称号,是海南农垦创建50年百名功勋人物之一。 <br> 5、阮福邦,男,1956年1月广州青年赴海南垦荒队队长,率先遣队4人抵达海南屯昌,在大陆坡村筹建垦荒点,而后组织90名广州垦荒队员来到垦荒点,垦荒队在他的带领下奋力开荒种胶,大力发展热作生产,队伍迅速发展至368人,1960年以广州青年名义组建了广青农场(6师17团),当时海南垦区凡有广州青年垦荒队员集中的合作社、作业区或生产队,都以“广青”二字命名,是广州青年开发建设海南农垦的见证。 <br> 6、何以端,男,广州知青,1968年下乡保显农场(3师15团),返城后创办公司,曾多次回农场考察农业开发建设,1999年投资1050万元在农场所在县组建阳光农业有限责任公司,成为海南省首批“无公害瓜果菜生产基地”,还注册“乐阳牌”芒果龙眼荔枝,成为国家认定绿色食品。 <br> 7、何红东,女,广州知青,1968年下乡东兴农场(2师5团)军民1队当割胶工、班长,她做为其父是解放初任广州市海珠区区长的革命老干部子女,从小坚定革命信念,积极报名自愿到海南农垦接受再教育,一直立足本职爱岗敬业,在割胶夺高产中忘我工作取得好成绩,曾在抗击强台风中不畏艰险迎难而上,抱病参加各种抢险救灾,曾出席兵团、师、团历届“积代会”和广州军区团代会,1973年被兵团树立为知青先进典型。 <br> 8、[[用户:何启珍|何启珍]],女,广州知青,1968年下乡晨星农场(6师2团),1970年10月17日该团养猪连抗击强台风事件幸存者6人中之一,返城后积极为殉职知青的善后、还原事件真相做了大量工作,还为海南省政协编撰知青在海南史料选辑积极收集、提供许多有价值的史料,曾三次参加粤海农垦(兵团)知青网组织的重返海南农垦支教活动,为农垦孩子的教育献爱心。 <br> 9、吴地林,男,海口知青,1969年下乡东红农场(1师6团),曾在团报道组、师政治部宣传科,农垦文化站工作,任海南农垦报社主任编辑,他创作的木刻、油画、水墨画有多幅作品参加国家级展出并获奖,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其中水墨画《海底世界》系全国首创,获海南建省20周年海南农垦十大精神产品奖,被誉为致力描绘农垦大地的著名画家,是海南农垦创建60年60名杰出人物之一。 <br> 10、吴景洪,男,广州知青,兵团最早因公殉职男知青,1968年下乡中瑞农场(1师5团),1970年2月24日参加农场开荒种胶大会战,为抢时间完成开荒任务到高山上烧芭,不幸被突发转向大风煽起的烈火阵围住烧焦,时年20岁。 <br> 11、吴瑞芳,女,潮州知青,1970年下乡新星农场(3师3团),其胞姐吴瑞芸1969年下乡该场,曾出席兵团首届学“毛著”积极分子代表大会,1970年病故时给父母留下遗嘱,要求把吴瑞芳送到农场来,吴瑞芳继承其姐遗志来到其姐所在6连,因表现突出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出席兵团、师、团学“毛著”积极分子代表大会。1972年5月4日《兵团战士报》以《把接受再教育的日记继续写下去》为题,报道这两姐妹接力兵团建设的感人事迹。 <br> 12、宋晓琪,女,湖南知青,1969年下乡保显农场(3师15团),1970年调到兵团宣传队,返城后在广州从事记者、编辑工作和著书,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任粤海农垦(兵团)知青网总编辑,曾积极策划和组织了一系列有重大影响的知青活动,较好地发挥了知青网关注、联系海南农垦的积极作用。 <br> 13、张永顺,男,普宁留守知青,1970年下乡红泉农场(4师3团),1974年调到农垦石碌水泥厂,在当司机的23年期间安全行车145万公里,尤其是1989年起驾驶五吨解放牌卡车,五年安全行驶50万公里,运输建材195.5万吨,节油1.9万升,单车创产值58.5万元,利润35.5万元,先后被评为海南省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全国运输业节能标兵,是海南农垦创建50年百名功勋人物、60年60名杰出人物之一。 <br> 14、张玉燕,女,韶关知青,1970年下乡珠碧江农场(4师11团)6队先后当工人、卫生员,任农场医院指导员,在连队和医院工作期间,经常到工地给病人看病治病,为病人送医送药上门,查房问诊非常热心细心,一直任劳任怨为病人做好各种服务,态度极佳口碑甚好,是农场职工群众心目中的好医士,1977年被海南区革委会表彰为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积极分子标兵。 <br> 15、[[user:张凝|张凝]],女,广州知青,1968年下乡黄岭农场(6师3团),1973年代表兵团参加广州军区田径运动会获女子4×100米接力冠军和100米低栏亚军,而后入选广州军区田径队,代表广州军区参加全军田径运动会又打破全军田径比赛纪录,荣获广州军区体育运动队三等奖。 <br> 16、[[user:李小曼|李小曼]],女,广州知青,黄岭农场(6师3团)革命烈士,1968年下乡6队当割胶工,她出身高干家庭但没有高干子女的“娇骄”二气,一直任劳任怨工作出色,1971年7月9日在南渡江为抢救落水战友牺牲,1997年11月被海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为革命烈士,民政部颁发了革命烈士证书。 <br> 17、李广生,男,广州知青,1969年下乡红光农场(5师9团),返城后创办公司事业有成,始终关心海南农垦做出重大贡献,先后捐款1500多万元为红光农场修建中小学综合楼、医院综合大楼、教师办公楼和学生宿舍、食堂,为农场教育基金会捐款设立奖学金和助学金,是为海南垦区捐款最多的知青;他还在广州修建红光知青园,为知青、知青子女及农场子女就业等做了许多好事实事,是海南农垦创建60年60名杰出人物之一。 <br> 18、李元德,男,湖南知青,1969年下乡保显农场(3师15团),1971年1月26日除夕日参加开荒种胶大会战,在拆除哑炮时被炸成重伤双目失明,几经部队医院治疗未痊愈,经批准回长沙养伤,他放弃兵团的伤残补偿和相关待遇,在顽强锻炼恢复微弱视力后努力奋斗,经自学掌握监工一技之长并取得资质,成为湖南一家企业的热力和电力工程监理。 <br> 19、李亚妹,女,1956年广州支边南林农场(2师9团)留守老垦荒队员,1985年获团中央授予全国新长征突击手称号,同年5月1日作为广东省唯一老垦荒队员代表,赴北京中南海参加全国青年垦荒队员代表座谈会,受到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的接见,曾被评为海南农垦局“优秀共产党员”。 <br> 20、李秉湧,男,揭西知青,1969年下乡南林农场(2师9团),返城后移居香港,做了很多社会事务方面的好事,还一直关心海南农垦和农场发展,多次到农场送慰问金慰问因公殉职的“七烈士”中的职工亲属,资助修缮七烈士纪念碑和墓地,现任海南农垦香港知青联常务副会长、香港海南社团总会常务副会长。 <br> 21、李茂辉,男,广州知青,1968年下乡白沙农场(4师7团),1974年主持设计并与广大知青一起义务劳动参加建造了位于南渡江源头的石拱桥,长175米,高28米,由桥底4个大桥墩支撑,被农场命名为“知青桥”,至今仍在安全使用。 <br> 22、[[user:李碧田|李碧田]],女,澳门知青,1968年下乡黄岭农场(6师3团),下乡前在广州华师附中毕业后放弃回澳门,在其任全国人大代表的姨妈支持下毅然下乡当橡胶林管工,返城后于1974年考取英国著名的圣三一音乐学院钢琴系,成为该院当时唯一的中国留学生,获院士(相当于博士)学位,归来后被香港浸会大学钢琴系聘为副主任、教授,曾在香港举办个人钢琴音乐会引起轰动。 <br> 23、杨静娟,女,汕头知青,1969年下乡西庆农场(5师3团),返城后热心做好街道社区工作,先后荣获广东省三八红旗手标兵、南粤巾帼十佳、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社区工作者、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等称号,还当选为中共十七大代表、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手。 <br> 24、杨德鸿,男,潮州知青,1969年下乡南林农场(2师9团),是1970年该场因公殉职的“七烈士”事件中“三英雄”(幸存者)之一,返城后除了研究文物书画取得成就外,一直关心农场发展,出资修缮七烈士纪念碑和墓地,多次到农场送慰问金慰问烈士亲属,每年捐款委托农场工会代知青们扫墓,现任海南农垦香港知青联会务顾问、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和韩山师范学院客座教授。 <br> 25、汪南东,男,江门知青,1971年下乡八一农场(10师),返城后创办公司取得业绩,曾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优秀民营科技企业家、广东省改革开放30年功勋人物等称号,现任江门慈善总会会长,他每年回农场一两次,多次为连队困难职工捐款捐物,还安排困难职工子女到其企业就业。 <br> 26、邹粤桓,男,广州知青,1968年下乡东路农场(1师8团),返城后曾任广东经济投资促进会副秘书长、广东中叶绿化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他编辑制作纪念知青下乡40周年海南农场专辑大型纪实影视纪录片《历史回顾》被海南农垦博物馆收藏,2010年起他多次往返海南农垦,寻觅探访工作在农垦的青年垦荒队、边陲优秀儿女、林业师军工群体等,挖掘了许多重要史料和文物,受到海南省农垦总局嘉奖。他还多次组织知青回访农垦,为农场建设做出贡献。 <br> 27、陈飞燕,女,文昌知青,1970年下乡新星农场(3师3团),自告奋勇当割胶工,改造橡胶园和两个落后树位,忘我劳动不计报酬,三年挖石垒梯田筑环山行2公里,橡胶单株产量从3公斤提高到6.5公斤,树位总产量三年翻一翻,使落后树位成为高产样板胶园,被评为省劳动模范、全国新长征突击手,当选为中共十二大代表,是海南农垦创建50年百名功勋人物、60年60名杰出人物之一。 <br> 28、陈向东,男,湛江知青,1969年下乡新星农场(3师3团),返返城后曾任广东博奥鸿基投资集团执行董事兼湛江鉴江供水枢纽工程建设总指挥,荣获南粤建设功勋人物、广东省优秀企业家称号;现任湛江知青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主持出版湛江知青散文集《山野上那些木棉花》(全集),还为建设广州白云山知青亭和粤西知青文化园作出了突出贡献。 <br> 29、陈菊英,女,海口知青,1968年下乡中建农场长桥队(6师9团苗八连),在任苗八连指导员期间,努力帮助苗胞兄弟姐妹学文化、学讲普通话,办好文艺宣传队,把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传播到边寨,还大力搞好橡胶大开荒和割胶生产,1972年中央、省、地区的多家主流报刊多次报道其先进事迹,1973年被兵团树立为知青先进典型,曾任海南省农垦总局党委副书记。 <br> 30、陈耀汉,男,广州知青,1969年下乡三道农场(3师9团)6队,在连队长期坚持学雷锋、勤勤恳恳作奉献,平时除了义务出图文并茂的宣传栏、为割胶工修胶灯胶鞋外,还搞小发明制造手摇水泵、大米淘沙机等,尤其是利用深山老林里一条水沟经测量设计,在连队支持下奋战数月修筑小水电站为连队供电,受到职工欢迎,1973年被兵团树立为知青先进典型,还被任命为三道农场副场长。 <br> 31、官明华,女,牙叉农场(4师8团)革命烈士,1952年广州第三医士学校毕业后自愿支边海南,先后在儋县木排和农垦龙江农场、牙叉农场医院当医士,“文革”中被错判为现行反革命并执行死刑,中共广东省委1979年为其平反昭雪并追认为革命烈士,中共白沙县委追认其为中共党员,是海南农垦创建50年百名功勋人物之一。 <br> 32、郑建华,男,揭阳知青,1969年下乡南新农场(3师10团),现任揭阳市粤海农垦(兵团)知青联谊会会长,努力为知青搭建联谊交流平台,出资出力搞绿化营造“知青林”,成立知青宣传队,主编《知青情未了》回忆录,多次组织慰问患病知青及困难知青,扶助失学的知青后代;他还积极为筹建海垦知青博物馆征集史料文物被评为先进个人,多次回访南新农场慰问留守的知青及老工人,资助农场幼儿园的建设。 <br> 33、俞小源,女,广州知青,1968年下乡广坝农场(4师1团),决心为大力发展橡胶多做奉献,先后在7连、14连参加开荒种胶,一直出大力流大汗,成为生产一线的铁姑娘,1973年曾被兵团推荐上大学她放弃了,仍坚持在橡胶生产中苦干,当年她被兵团树立为知青先进典型,1975年她曾参加广东农垦路线教育工作组,耐心细心做好“逃港”人员思想工作,为知青队伍的稳定尽了力。 <br> 34、胡向东,男,广州知青,1968年下乡龙江农场(4师10团),下乡前他撰写《告广州市三百万革命群众书》,在广州召开的七万知青上山下乡誓师大会上宣读,还在南方日报发表;下乡后他曾出席兵团首届学“毛著”积极分子代表大会;返城后他励志苦学成为全国计算机数据恢复顶尖人才,获广州市政府记功奖励,还关心农场发展,捐资给生产队安装太阳能路灯,给老工人发慰问金。 <br> 35、钟凤新,男,广州知青,1968年下乡卫星农场(4师9团),现任海南农垦香港知青联常务副会长,在香港经常支持知青朋友们开展各种爱国爱港活动,为设立海南农垦教育基金捐款10万元,多次给卫星农场幼儿园和学校捐款,牵挂患病的农场老工人,从香港给他们寄去特效药,还关心农场的发展,多次回农场为困难职工捐款捐物。 <br> 36、钟真池,男,湛江知青,1969年下乡福报农场(3师19团),返城后任湛海仪表有限公司总经理,曾被广东省政府授予“八五”期间广东企业突出贡献奖,现任湛江知青历史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长期坚持文学创作,执行编辑了粤西首部知青文集《山野上那些木棉花》(全集),尤其是在患病期间还坚持筹划创办湛江知青园和《山野上那些木棉花》(续集),组织湛江返城知青和农垦人唱红歌,宣传农垦人不忘初心艰苦创业,牢记使命奋勇前行的精神。 <br> 37、倪俊宇,男,东方知青,1968年下乡新政农场(3师6团),长期从事新闻工作,兵团期间采写业绩突出,作品先后发表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南方日报、战士报等,任海南农垦报副总编辑期间多次获中国企业报、全国农民报、中国报纸副刊新闻奖或年奖,曾获全国首届农场场歌征歌大赛金奖、全国第二届冰心杯文学奖一等奖、海南省文学探索三十强、海南建省20周年海南农垦十大精神产品奖、文化部第十三届群星奖、全国农民报十佳新闻工作者、全国十佳散文诗人(提名奖)等,是真诚传播农垦文化的著名诗人,海南农垦创建60年60名杰出人物之一。 <br> 38、莫少强,男,湛江知青,1969年下乡乐光农场(3师16团),返城后任广东中山图书馆馆长,热心支持农场文化建设,2007年回访农场时不但捐赠了一批纸质图书,还帮助农场图书馆建起在线阅览电子图书网站,为网站图书量升级提高到100多万册。 <br> 39、袁慧群,女,广州知青,兵团最早因公殉职女知青,1969年下乡东升农场(1师4团)2连开荒生产班当工人,1970年3月8日参加该团组织的过革命化“三八”节橡胶大开荒生产,在工地负责爆破树头时被炸飞的树根击中头部殉职,时年19岁,到农场仅7个月。 <br> 40、郭小莹,女,湛江知青,1970年下乡立才农场(3师12团),返城后任湛江人大华侨民族宗教外事工委主任。她牵头组建湛江知青艺术团任团长,十年来南至海南岛、北至黑河、东至珍宝岛的农场、部队、养老院、广场为农垦职工、知青朋友、解放军战士慰问演出200多场,演出节目曾获全国首届知青“骏富杯”公益文艺汇演第一名、广东第七届歌舞花会比赛金奖,被邀请到央视拍摄春晚节目。她还牵头筹建占地18亩的粤西知青文化园,现任湛江知青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br> 41、高振南,男,广州知青,1968年下乡乌石农场(6师10团),返城后任中国建设银行广州城建支行行长,支持农场教育事业,2008年回访农场时将28台教学电脑和7台打印机及一批电脑设备赠送给农场,用于学校办学。 <br> 42、彭隆荣,男,潮州留守知青,1970年下乡南田农场(3师8团),曾多次放弃返城机会扎根农场,先后任南田农场场长、海南省农垦总局副局长、巡视员,现任农垦神泉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他任场长期间,把当时的特困农场开发建设成全国农垦的一面旗帜,曾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时代领跑者——全国百名有突出贡献的劳动模范、全国“侨界十杰”、海南农垦创建60年60名杰出人物等多项殊荣,先后受到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三任总书记和51位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2018年初还荣获2017年度中国农村十大新闻人物和特别贡献奖。 <br> 43、谢颜吉,男,海口知青,1968年下乡乌石农场(6师10团),返城后多次到农场访贫问苦,集资1100万元在农场建起“知青园”,2008年首期工程100套公寓楼和47套临街商铺楼竣工交付农场使用,帮留守知青享受廉价房;还建起1幢599平方米的“知青之家”,被农场授予“荣誉职工”称号。 <br> 44、韩阳光,男,文昌知青,1968年下乡大丰农场(6师6团),返城后到香港发展,在香港经常支持知青朋友们开展各种爱国爱港活动,曾任海南省政协常委,现任海南农垦香港知青联谊会会长、香港海南商会副会长,他一直关心海南农垦的开发建设和发展,牵头设立教育基金会30万元支持海南垦区教育事业,多次组织知青联成员回垦区开展各种活动。 <br> 45、蓝继红,女,广州知青,1968年下乡西庆农场(5师3团),兵团成立前曾冒险向党中央、《红旗》杂志、广州军区反映当时农场存在搞武力批斗迫害干部群众的严重问题,引起广州军区重视并加快筹建兵团,曾出席兵团、师及广东省上山下乡知青先进代表大会;返城后一直关心海南农垦,为患病的农场职工联系到广州住院并寻医问药,曾三次率队回海南垦区开展支教活动。 <br> 46、蔡传德,男,揭西知青,1969年下乡中建农场(6师9团),返城后在广州创办公司,一直支持农场体育公安事业,多次回访农场困难职工,还向农场捐赠公安执勤巡逻摩托车10辆及一批体育锻炼健身器材,价值20多万元。 <br> 47、蔡高声,男,揭西知青,1969年下乡岭门农场(2师10团),返城后任广东省丝绸纺织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因开创农工贸一体化新路子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广东省十大经济风云人物,数次受到中央领导的接见和听取汇报;在他推动下2011年海南丝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2017年他以广东省政府参事室参事身份,撰写推广琼中养蚕经验促进海南中西部产业扶贫和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报告,得到海南省委书记刘赐贵重视并批转一名副省长抓落实,如今海南的丝绸文化与“一带一路”建设已具相当规模,成为国际旅游岛一张名片。 <br> 48、黎永生,男,广州知青,毕业于广州音乐专科学校,曾为海军英雄麦贤得的豪言谱曲,1968年下乡和岭农场(5师13团),1969年兵团首次在5师举办文艺创作学习班时他是知青教师,创作了《我们是光荣的兵团战士》、《胶林凯歌》、《兵团战士在前进》等歌舞曲、合唱等,现任香港知青联文化艺术团艺术总监。 <br> 49、黎焕新,男,广州知青,1968年下乡东路农场(1师8团),返城后创办实业事业有成,一直关心农场发展,为农场建设献爱心,1995年汇款28万元资助农场兴办教育事业,1996年又捐资151万元为农场兴建大楼,命名为“联谊楼”,成为知青联谊农垦、农场的活动场所。 <br> 50、霍东龄,男,广州知青,1968年下乡西联农场(5师4团),返城后2006年在广州创建粤海农垦(兵团)知青网任总负责人,经常抽空到农场看望慰问老工人,捐款20万元给农场中学办教育;2009年知青下乡40周年时创作音乐史诗《岁月如歌》,制作了光碟赠农场;2018年牵头并负责作曲创作大型交响叙事合唱《岁月甘泉》在广州多次演出。近年来还为农场捐款40万元,为知青返场支教、粤海知青艺术团返农垦及赴国外演出、在广州白云山建知青亭等先后捐资数百万元。现任京信通信董事会主席,2006年曾获“亚洲商业领袖奖”。 <br> 海垦大事记(知青史料)编写组核实 <br> 2019-02-14<br> <br>
该页面使用的模板:
模板:4
(
查看源代码
)
返回至
感动海南农垦(兵团)知青人物评选结果公示
。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登录
名字空间
页面
讨论
变种
视图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
社区主页
新闻动态
最近更改
随机页面
帮助
华师附中老三届
站群链接
社友网(sn)
产品百科(cpwiki)
产品与服务(sn)
社区支持农业(sn)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