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彭钜新诗词(第一部)”的源代码
←
彭钜新诗词(第一部)
跳转至:
导航
、
搜索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所请求的操作仅限于该用户组的用户使用:
用户
您可以查看与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4}}'''第一部 辗转'''(1968~1972)<br> [[user:彭钜新|彭钜新]] 2008.11<br><br> '''离莞返穗①'''<br> 蕉畦河网间②,埠头咫尺近③。<br>水上竹寮④秋风穿,潮涌心难定。<br> 思友意阑珊⑤,海角天涯命。<br>夕渡东江落魄归⑥,夜深人不静⑦。<br> '''[注悉]'''①我于1968年11月5日从广州华师附中分配到东莞麻涌公社大盛大队务农。②这里河汊纵横,小船通到每块香蕉地。③简易的步级式码头随处可见。④提供青年居住的水上简易竹房,风凉水冷。⑤原来分配到大盛插队的同班同学突然都赴海南了,令我顿时不知所措。⑥到麻涌第三天我不辞而别,徒步到南洲,傍晚坐小船渡东江口抵南岗,后乘车回到华师的家中。⑦当时思想非常混乱,一心想去海南,又知道此举有违学校的分配,性质严重。当夜睡在父亲(父已去粤北干校)的小钢丝床上。第二天母亲说我一夜尽说梦话,这是之前从未有过的。<br><br> '''离穗赴琼①'''<br> 汽笛荡鹅潭②,不忍俯首望③。大盛水香④未能留,琼崖山花放?<br> 船过大屿山⑤,才知南海浪。故乡晚红远天边,豪情⑥不再唱。<br> '''[注悉]'''①我于1968年11月15日乘红卫轮离开广州赴海南,开始八年四个月的知青生活。②指广州白鹅潭,往海南的海轮从此处鸣笛起锚。③我的海南行一波三折。本是分配到东莞大盛插队,但人到莞后发现本计划一同插队的挚友均赴海南农场了,赴琼之心突发,于是徒步回家,精神几乎崩溃。当时父亲已去干校,全凭母亲恳求华附工宣队,我的海南行才得以实现。我独自站在船舷,不敢望码头上送行的弟弟,感情十分复杂。④大盛处于东江三角洲滨临狮子洋的水网地区。作家陈残云的“香飘四季”写的就是此地。此地盛产香蕉、甘蔗等,所谓“香”真乃名副其实,是十分富饶的鱼米之乡。⑤珠江口东侧的一个岛屿。船出珠江口后,直接面对南海的波浪,初次出海的人会深有感受。⑥从小学到中学我的各科成绩都非常突出,同学、老师和父亲对我的期望都很高,自己也非常自信。<br><br> '''抵琼二则'''<br> '''(一)路见'''<br> 秀英①喧鼓锣,椰树舞秀发。<br>棕榈张伞夹道迎,胸牌一尺大②。<br> 西昌瓦檐低③,场街十丈恰④。<br>晨号⑤唤醒新农工,落墨人生画⑥。<br> '''(二)新家⑦'''<br> 小庐丈余方,窗洞高十寸<br>。一排通铺五人陈,上下乃需蹦⑧。<br> 草檐三尺悬,泥墙厚五寸。<br>大门里外锁扣空⑨,灯亮戍时正⑩。<br> '''[注悉]'''①1968年11月16日抵达海口秀英港。②海口市民胸前的忠字牌足有一尺见方大,远远看去如文革初期牛鬼蛇神胸前挂的牌子。③17日深夜乘农场的货车从屯昌县城到场部途径西昌公社,见一排低矮的房舍以为是猪圈。日后才知是公社的驻地。④场部大街仅两排瓦房,长约30米。⑤18号早晨在场部招待所听到农场的广播。⑥18号即分配到二队,离场部仅数百米,开始知青生涯。⑦指我在二队的宿舍。⑧床架用桁条架设,比较高。⑨草房的木门是不上锁的,非常太平。⑩每晚七点至九点场部给我们供电。<br><br> '''逛县城'''<br> 年少不知疲,日行八十里①。<br>新酬在手人难安,不期聚闹市②。<br> 老妇点款难③,米糕入口易④。<br>途中有闲戏水波⑤,归来追落日。<br> '''[注悉]'''①从场部到县城来回76里地。②68年11月第一次领到工资,各农场的许多知青都不约而同在周日赶到县城。③经过西昌公社,许多知青围着一位卖发糕的妇女付钱买糕,生怕买不到。④发糕的味道好极了,我们离开生产队时连早餐都没吃。⑤在去县城的途中经过一座山塘,我们下水畅游了一番。<br><br> '''迷茫三则①'''<br> '''(一)思'''<br> 徘徊近黄昏,倦鸟孤枝上。<br>夕阳无力胶叶衰,师园红尘在②?<br> 只怨土龙③低,云山④无法现。<br>日暮小楼⑤饭菜香,是否母在唤⑥?<br> '''(二)忧'''<br> 离家仅十周,但觉人已旧。<br>舞台三尺众人登,扎根⑦几番秀?<br> 寻友⑧下海南,是否太疏谬?<br>凝眸欲求十载秋⑨,唯知人更旧。<br> '''(三)醒'''<br> 徘徊夜徘徊,凝视日凝视。<br>三界⑩不分幻实颠,白院⑾夜寒寂。<br> 梦断闻悲嗥⑿,邻房动地泣。<br>小童无奈黄犬癫,阴阳一墙近⒀。<br> '''[注悉]'''①指1969年1月时的思想状况。②师园指梦中的华师校园,多数教师上粤北五七干校了,从初一到高三的许多中学生上山下乡了,大学生也全数离校了,这个冬季难现文革火红的喧嚣,校园一定格外冷清。③土龙指场部附近的土龙村,位于一座小山坡上。④云山指广州白云山。⑤我家是一幢两层楼房的二楼。⑥小时候每到开饭,母亲总要呼唤我们。如今家中只有母亲和小弟,这种呼唤声还有吗?⑦当时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扎根边疆,不少人都争先表决心。⑧我从东莞到海南主要是由于几位挚友都到了海南,其实到农场后也是人各东西。⑨当时刚满18岁,常想10年后自己会是怎么样?⑩指天界、人界、冥界,当时思想混乱,不时产生幻觉。⑾指农场医院,我生平第一次住院,还是我队书记史同生逼我去的。⑿一位小童因被狂犬咬,下午入住隔壁病房,当晚半夜病孩发出嗥叫声,天亮前就死去了。⒀我受到极大震撼,突然感到人生应倍加珍惜,并决定明早出院。<br><br> '''打猎①'''<br> 风低少月光,腹中空荡荡。<br>三人②屏息猎后山,垂涎足三丈。<br> 咫尺闪红黄③,举枪空茫茫。<br>子时黯然近草房④,夜鹰⑤哀声慢。<br> '''[注悉]'''①1969年年初在二队某夜上山打猎。②指同房的三位知青。③在林中看见一双双或红或黄的眼睛。④12点左右我们空手而归。⑤指猫头鹰,它好像是在嘲笑我们空手而归。晚上驻地防风林中常传来猫头鹰的哀鸣。有一夜我和一位知青去打它,他负责射击,我负责照射目标。结果我拿电筒的手被火枪喷发的火药烫伤。<br><br> '''女猪倌①'''<br> 栏高屋檐低,没在蕉丛里。<br>只闻猪声人影单②,独有风骚气③。<br> 厚唇少言词④,身盈面颊赤。<br>百斤在肩脚生风⑤,愁绪双眉砌⑥。<br> '''[注悉]'''①一位海口女知青。②猪场除她以外还有一位老职工,老实巴交,秃顶。③虽然猪场很隐蔽,但其骚气远远都能闻到。④1969年年初猪场的男职工因被滚烫的饲料烫伤肚皮不能上班,我去猪场帮忙。将近一周里她就几乎没和我说一句话。⑤她能干得很,百多斤的饲料挑在肩上不在话下。⑥据说她出身地富,少语寡欢。<br><br> '''上山伐木四则①'''<br> '''(一)雨林'''<br> 热带雨林奇,处处生机盎。<br>巨荫底下灌木欢,竹藤罗网降。<br> 蜂巢地里修②,蚂蟥树上荡③。<br>山蚁力比海格斯④,蟒蛇过一丈。<br> '''(二)寻幽'''<br> 酷齿染黄皮⑤,闻漆⑥起舞乱。<br>排排玉指⑦挽衣衫,挥刀⑧情难断。<br> 山是湿海绵,花草气息浪。<br>当归⑨独幽诱人寻,异乡忘稠帐。<br> '''(三)青钢'''<br> 满目阔叶鲜,千姿百态迸。<br>冠厚枝繁囊中虚,一刀三寸甚。<br> 众里寻青钢⑩,此木尤坚韧。<br>叶细皮青肉色红,昂首腰身正。<br> '''(四)晚归'''<br> 两段老青钢,锄把半百正⑾。<br>牛拖⑿悠然夕阳催,山里阴风盛。<br> 午餐米未粘,牯乏人更困。<br>它视水沟为澡塘⒀,鞭起骂声恶。<br> '''[注悉]'''①1969年春节前的一个周日,随班长入深山伐木。②一种在地里筑巢的蜂,攻击性很强。③山蚂蟥常常挂在枝叶上。④指希腊神话中的大力士海格力斯,海南的山蚂蚁体大力强,能快速搬运超过自己体重数倍的东西。⑤一种能吃的野果,会把牙齿染黄,且很难退色。⑥漆树会使人发痒,严重者闻到其气味都会过敏。⑦林中的白藤、黄藤和五月梅的表皮上长着许多小刺,极易勾住衣裤。⑧即使砍断藤蔓,其刺仍会留在衣服或皮肉中。⑨一种中药,生长在荫湿的水沟附近,其味十分浓郁。⑩树名,用作砍刀把和锄镐把的上好木材。⑾我们砍了两棵粗壮的青钢木,据说能做五十多根锄头和砍刀的把。⑿拖木料的运输工具。⒀每到坡底的水沟,拖木料的水牛就在水中打滚,我们只好大声吆喝,催它上路。<br><br> '''修路①'''<br> 刀锯雨林伏,锄镐山峦让。<br>树头顽石送药包②,地摇人也颤。<br> 以为哑炮生③,两人前后上。<br>霹雳一声别阴阳④,胃海翻恶浪⑤。<br> '''[注悉]'''①1969年春节前农场组织各队修公路,通往准备开发的新队。②大树头和坚硬的岩石用炸药爆破。③中午午饭时,紧邻的三队工地在一阵爆破声后,几位农工前去排哑炮。④埋在一棵大树头下的一坛炸药(以为是哑炮)突然起爆,一位山东籍男青年瞬间和树根一同飞向空中,死得很惨。另一位海口知青胸部受伤。⑤第一次目睹人的死亡过程心情十分沮丧,本来令人垂涎的牛肉包子见了就反胃,甚至不能听到包子两字。<br><br> '''垦荒①'''<br> 树高老藤缠,刀下仍相抱。<br>火耕野山猪羊烹②,百鸟冲天啸。<br> 腰带③系山坡,树苗带中冒。<br>何日头灯照胶刀④?十年⑤汗血耗。<br> '''[注悉]'''①指1969年在晨星农场西部山区开垦橡胶园。②垦荒的过程一般是:先砍伐树木,待其晒干后放火烧山,据说野猪和黄猄被烧死的事曾有发生,然后在山坡上修环山行(即窄梯田),最后在环山行上挖穴种胶苗。③一层层环山行酷似一条条系在山上的腰带。④指橡胶树可以割胶了,割胶一般夜半即起,持胶刀戴头灯。⑤橡胶苗从种下到可以割胶,一般要8~10年。<br><br> '''砍坝①'''<br> 长刀草木催,雨林杀机伴。<br>断竹如箭靶为人,老侨上唇绽②。<br> 短刀大树倾,豪气胸中漫。<br>弯勾③不恋老树皮,脚背分两段④?<br> '''[注悉]'''①指1969年在晨星农场西部山区开荒砍坝的情景,我们将原始森林的树木、藤、竹和芒草等等均砍倒。②一株被藤拉弯的竹子不知被谁被砍断后,猛然刺中我身边一位归国华侨的上唇,满口鲜血,一连数天只能喝粥。③短刀前端的弯勾。④砍刀滑过树皮砍在我的右脚背上,见骨,数月不愈,至今刀疤仍清晰可见。<br><br> '''挖穴①'''<br> 烈日当空悬,火过山仍热②。<br>赤膊举锄斗笠扔③,皮开奇花④盛。<br> 顽石丁镐挥,茧破琼浆渗。<br>锄把不时穴边弹⑤,下巴几回震?<br> '''[注悉]'''①指1969年在晨星农场西部山区开荒挖橡胶洞穴的情景。②垦荒的过程一般是先砍伐树木,待其晒干后放火烧山,山还未完全冷我们就开环山行和挖穴。③我那时连草帽都不戴,不知晒掉了几层皮。④指水泡。⑤橡胶洞穴的上底是八十厘米见方,洞深八十多厘米。在未掌握技巧前挖到一定深度时锄把常常碰到穴的顶沿,锄把的末端弹击自己的下巴。<br><br> '''三月三'''<br> 巧逢三月三①,安营苗山上②。<br>挥锄舞汗③日三竿,西和东边唱。<br> 似歌曲太单,如诉音高亢。<br>有心引腔嘴不张,生怕入红帐④。<br> '''[注悉]'''①农历三月三为苗族的“爱情节”,当天男女青年三五成群对歌择偶。②1969年三四月间二队在农场西部一座苗寨附近的山上开荒,我们就住在一座苗胞的闲置仓库里。③早上六点就开工了,海南四月的阳光到了八九点已十分炽热,人人都汗流浃背。④红帐指婚嫁,苗胞对歌是要定终身的,我当然想都不敢想,故不敢唱歌。<br><br> '''万岁①'''<br> 闻鸡先请安②,感恩谢米饭③。<br>家家户户只认忠④,伟人⑤山墙站。<br> 万岁⑥惊野山,夜半舞河岸⑦。<br>神州唯唱东方红⑧?草房小曲⑨荡。<br> '''[注悉]'''①1968~1969年在农场的见闻,处处显露出红海洋的气氛,当时万岁的口号是最风靡的。②早起第一件事是同宿舍的人集体面向主席画像宣誓,时称早请示,内容是对毛主席的祝福、背主席语录和表决心等。③到食堂打饭,必须先呼“翻身不忘共产党,幸福不忘毛主席”。④老工人砖瓦房的玻璃窗上描上了鲜红的“忠”字。⑤二队食堂的整块山墙上绘上毛主席的巨幅彩像。⑥中共“九大”开幕的喜讯半夜传到开荒工地,我们立即组织游行,在寂静的山路上高呼各种万岁口号。⑦我们还在开荒的宿营地(苗村边的小溪旁)跳起了“忠”字舞。⑧泛指当时传唱的革命歌曲。⑨即使是在那个年代,知青中还是有人在吟唱抒情的旧曲。<br><br> '''夜路二则①'''<br> '''(一)惊'''<br> 伴友场部行②,独归子时正。<br>沟深路野星月昏,谁在两眼瞪③?<br> 树头舞翩跹④,有人身后蹦⑤?<br>远处啼罢近处鸣⑥,草摇风不盛⑦。<br> '''(二)黑'''<br> 临行谨叮嘱⑧,夜径不难觅:<br>黑泥白石光水潭,借光区分易。<br> 刚下第一坡,已是两手赤⑨。<br>水潭泥石谁顾及?暗中觉护庇⑩。<br> '''[注悉]'''①事情发生在1969年,当时我们在远离场部十几里的深山里开荒,当晚的经过令我很惊恐。②晚饭后我陪邻铺潘明强回场部与其妹妹相聚。③看见林中闪烁着一对对红的、绿的和黄的亮光,其实是黄猄、狐狸等动物的眼睛。④路边的树头千姿百态。⑤在山野走夜路时总听见身后有脚步声,其实就是自己的脚步声。⑥不时传来的动物啼叫声和猫头鹰等的鸟鸣声。⑦附近草丛有动物(蛇?)爬(窜)过时发出的响声,使你感觉到草在动。⑧老工人教我走夜路的方法。⑨指手中的棍子已经不知何时扔掉了,手电也不知不觉的关掉了。⑩当时总觉得把手电关掉,自己不易被发现会更安全。<br><br> '''虹'''<br> 南疆骤雨多,瞬间阴晴变。<br>风起云涌凉气生,天浴淋漓畅①。<br> 雨后赤橙黄,彩练南北跨。<br>天桥是否接故乡?桥上走一趟。<br> '''[注悉]'''①到农场不久的一段时间里,每当暴雨来临,我们从林段撤回时,我喜欢站在草房外沐浴,爽。<br><br> '''浴井①'''<br> 坡下井水盈②,半园相拥抱。<br>荡起涟漪才更衣③,不想映清照。<br> 冬暖仲夏凉,水滑歌声俏④。<br>除夕鱼肉满饥肠⑤,子时井中闹⑥。<br> '''[注悉]'''①二队为解决知青洗澡挖的水井,并在井口以上用墙将水井一分为二,男女浴室共用一井。浴室用砖砌,屋顶有透光的琉璃瓦。②此井泉眼出水量大,有时会漫上井沿,用水桶舀水即可。③为防止水面倒映出自己的人影让对面浴室的人看见,更衣前需先拨动水面。④知青最喜欢在洗澡时高歌。⑤平时数月不闻荤腥味,甚至连青菜都吃不上,常有饥饿感。1970年的除夕夜,武装连(组建在二队原址上)加菜,饱餐后不久,我和邻铺的刘某还到团部买了几听肉罐头,也不加热就在途中解决掉了。⑥当夜奇饱难敖,趁女浴室无人跳入水井中浸泡凉水助消化。<br><br> '''围猪'''<br> 草坡尘土扬,战士①冲冠怒。<br>天蓬元帅②越院墙,闲庭③呆不住。<br> 原来比猴精,围追更信步。<br>无奈火枪响一声④,肉香六腑顾⑤。<br> '''[注悉]'''①指武装连全体官兵,1969年武装连猪舍里的一头猪越墙而去,那时由于缺乏饲料,养的猪比狗还灵活,精瘦。②指逃逸的那头猪,引用西游记中猪八戒在天庭的职位(天蓬元帅)。③指猪圈。④全连百多青年在草坡上围追了半天也没能抓住它,只好开枪把它击毙。⑤马上杀猪,当夜加菜,众喜。<br><br> '''包子二则'''<br> '''(一)盼'''<br> 月朗星更稀,引项树下望。<br>半斤米饭转瞬空?皆因有所盼①。<br> 只怨友归迟,更恐叮嘱忘。<br>肉包②五双囊中摇③?垂涎三尺半。<br> '''(二)饥'''<br> 苦莲④笑我痴,夜静口涎沥。<br>数月不闻鱼肉腥,包子勾魂易。<br> “尾巴”齐根割⑤,胃肠患洁癖。<br>海带南乳豆角酸⑥,甚于佛膳地。<br> '''[注悉]'''①1969年武装连的一个周日,我托张寅到屯昌买十个包子,一整天都想着包子。②县城的肉包一毛三分一个,个大馅足,由猪肉、白菜和鸡蛋组成的馅想起来都流口水。那时我的工资是每月22元。③我一直在想着那10个包子,它们应在张寅的挎包里随着他回来的脚步一摇一晃的。④农场的住房前后一般都种有一排排的苦莲树,该树速生,可作为家具的木料。⑤“文化大革命”期间,在农村推行过“割资本主义尾巴”的政策,即取消或限制农村自留地、家庭副业等,当时农场的副业生产亦受到极大限制,肉菜自给困难。⑥一段时间里我们只能以海带、南乳和酸豆角下饭,但米饭还是足够的。<br><br> '''挑担三则①'''<br> '''(一)情深'''<br> 垦荒饥更慌,运薯百里奔。<br>卯时②出发星月稀,倦腰未曾振。<br> 连长慈心肠,恐我肩头嫩。<br>两条藤蔓免用箕③,欲谢舌又笨。<br> '''(二)担重'''<br> 一坡拐数弯,林稀阳光艳。<br>以为肩上生紫烟,脚下如有绊。<br> 日暮人落单,连长回首望。<br>上肩方知孰个轻④,随即换重担。<br> '''(三)有感'''<br> 戍时⑤抵工棚,灶火驱寒气。<br>饭香汤热一身轻,谁有此快意?<br> 藤蔓似轻柔,紧拉显张力。<br>径如筷子芯未干⑥,百斤太随意。<br> '''[注悉]'''①1970年上半年武装连在十连开垦橡胶园,为解决工地的粮食不足,我们班到约20公里外的地方挑木薯。②5~7时,那天我们五点多就出发。③连长为了照顾我,特别用藤帮我捆扎木薯,其余人均用簸箕装。④其实由于排列有序、捆扎紧密的缘故,我的担子比用畚箕的担子更重。⑤19~21时,当天我和连长近八点才回到工地。⑥砍下来的藤只要未干枯就能承受极大的拉力,且柔韧性极好。<br><br> '''一打三反①'''<br> 兵团气吞山,会战西南向②。<br>烈日挥锄汗渍白③,为何心寒颤④?<br> “一打”浪潮汹,鱼鳖⑤沙滩晾。<br>革命之本唯阶级,“七类”⑥窑边站。<br> '''[注悉]'''①指1970年发生在全国的一打三反运动,打击现行反革命,反贪污,反盗窃和反投机倒把运动,其实主要是一打而已。②当时晨星农场改编为六师二团,我们武装连在与黄岭农场交界的西南部山区开荒,时称会战。③汗蒸发后留在身上的是一片片白色的盐斑。④每到运动来,出身不好的人总会担心,这次我的感觉特别强烈。⑤指被政治运动打倒的反动分子。⑥文革期间把地主、富农、反革命分子、坏分子、右派分子、资产阶级知识分、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等并称为黑七类,结果我们数位出身不好的知青,主要是走资派、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等的子女从工地直接被清理出武装连,调往一连砖瓦场。<br><br> '''荔枝①'''<br> 六月荔枝熟,树高果子绿②。<br>空腹③攀枝独尝鲜,无暇树下怒④。<br> 晶莹果肉颠,更喜红邻树⑤。<br>躬身绷指尽采之,饭菜香他户⑥?<br> '''[注悉]'''①1970年上半年从武装连刚调到一连砖瓦场,在邻近农村摘荔枝一事。六元买下一棵树,装了三麻袋(能装200斤大米的大麻袋),11人吃了3天。②该品种色绿。③连早餐都没吃,为了留肚装荔枝。④树下拾荔枝装麻袋的人一开始很焦急,催树上的人赶紧把荔枝扔下来。⑤看见邻树上红红的荔枝又羡慕了。⑥我们在树上尝邻近树上的荔枝,老觉得其味不错,其实在买该树前邻近几棵树我们都尝过,味道是不及我们的。<br><br> '''伐竹子①'''<br> 偏好坡之颠②,舞动山风猎。<br>身似荆条竖婷婷③,不作孤家客④。<br> 伐竹在远山,午后人饥渴。<br>路边冬瓜水灵灵,入口喉却恶⑤。<br> '''[注悉]'''①1970年在一连砖瓦场时,到五连的山上砍竹子,用作编织茅草帘。②这种小竹子一般长在山顶附近,不惧强风。③这种小竹子大小如荆条,且韧性好。④小竹子喜欢成片地长。⑤由于饥渴,我们生吃冬瓜,咽喉其痒无比。<br><br> '''出山①'''<br> 赶集赴定安,霞光洒脸上。<br>野梅②通红峰蝶忙,金银花串串。<br> 近午出山来,一马平川邝。<br>稻浪千层远天边,山人目光半③。<br> '''[注悉]'''①在一连砖瓦场,某周日全体知青一起到相邻的定安县赶集。②指五月梅,果小,但密密麻麻地簇拥着。③在农场生活了近两年,山虽然不高,但也是开门见山,地无三尺平,连场部也是建在山坡上。突然看见广阔的原野,心胸也随之开阔,尤感山中的目光短浅。<br><br> '''百蛋夜宴①'''<br> 茅舍百卵香,八仙肚量阔。<br>十子金薄②卷腹中,余者汤中破③。<br> 生怕夏夜长,鸭蛋穿肠过。<br>又赴邻队化节缘④,面条囊中落⑤。<br> '''[注悉]'''①1970年国庆前夜在一连砖瓦场,我们八位知青来了一顿百蛋宴。②每人吃了一张由十个鸭蛋煎成的蛋餠。③剩下的二十只鸭蛋煮了一大锅汤。④砖场附近的一连晚餐加菜,一般过节的食物是按人头配给的,包括面粉。我们在吃过蛋餠后仍觉未饱,又前往一连食堂碰运气。⑤结果一连慷慨大方,我们每人又吃了半斤面条,令人瞠目结舌。<br><br> '''公牛①'''<br> 体圆脖子粗,四蹄短而奋。<br>一对犄角似弯刀,两眼炯炯瞪。<br> 盔甲②黝黝黑,扬鞭③猎猎响。<br>浑身卷毛如金钱④,枭雄命短暂⑤。<br> '''[注悉]'''①1970年10月初我们一连砖场合并到三连砖场,这里指的是三连砖场唯一的公牛。②指公牛的皮肤。③指公牛的尾巴。④它身上的毛象铜钱般一圈一圈的。⑤它太好斗了,附近的公牛十分惧怕它,碰见它只能是落荒而逃,我们只好把它杀了。当天遭13号强台风的袭击,水淹砖场,对岸猪场更是被洪水卷走22人。<br><br> '''台风二则①'''<br> '''(一)山洪'''<br> 磨刀向悍牛②,玉帝龙颜变。<br>风旋雨横涌山洪,一夜退三站③。<br> 浊流卷洲滩,悲歌响彼岸④。<br>芳草长伴英烈魂⑤,豆蔻花未放⑥。<br> '''(二)反思⑦'''<br> 粮油弥足惜,分秒不可倒。<br>洪水当前能速决,尚有方舟靠。<br> 草庐立沙滩,敖顺⑧怒火冒。<br>洲滩原来亦水疆,难怪龙王闹⑨。<br> '''[注悉]'''①指1970年10月16日在海南登陆的13号台风,我所在的屯昌晨星农场遭暴雨狂风袭击,山洪爆发,损失严重。②16日下午我们砖瓦场宰牛,此牛为一头十分好斗的公牛,特别喜欢欺负对岸养猪场拉车路过的公牛。③17日凌晨两点多,茅草房后晨星河的洪水涌入屋内,我们迅速窜到山上,带上一锅熟牛肉。后又转移到附近农村。在接近拂晓时经过几乎漫顶的晨星桥抵达场部。④我们的对岸下游是新建的农场养猪场,他们也同时遭洪水袭击,28人中仅6人生还,大水没顶前他们高唱国际歌。⑤指晨星农场为纪念死去的英烈而修建的烈士墓场。⑥殉难的22人中,20位为女青年,其中最小的仅15岁,最大的也才23岁。⑦养猪场发现洪水上涨的时间和我们差不多,可能比我们早,因为我们发现洪水后数分钟,水即进屋了。但由于他们既要处理粮油等,又要集合、探路,错失了宝贵的逃生时间。此外,他们的房舍建在河滩上,此沙滩显然是由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山洪落淤形成的,也就是说,历史上是曾被淹没过的。营地地形又易被洪水包围,形成孤岛,对逃生极为不利,最终酿成22人死亡的惨剧。⑧南海龙王。⑨指应遵守自然规律。<br><br> '''夜遁三则①'''<br> '''(一)水涨'''<br> 丑时扁钟②急,行囊满身挂③。<br>沐风浴雨踏水波,躬腰窜窜窜。<br> 绣女玉步摇④,错将龙穴探⑤。<br>月淡云浓⑥美人⑦泅,忙中乱乱乱。<br> '''(二)撤离'''<br> 水已没双膝,潮郎⑧信步定。<br>欲与洪水比高低⑨,心思罄罄罄。<br> 人离水齐腰,栅开百蹄劲⑩。<br>黄犬悠然立屋脊,无恙幸幸幸。<br> '''(三)心忧'''<br> 举锅⑾上山冈,天地混一色。<br>辗转又临星河边,桥上怯怯怯⑿。<br> 破晓抵土龙⒀,姜汤⒁点滴热。<br>彼岸姐妹⒂无消息,心中涩涩涩。<br> '''[注悉]'''①指1970年13号台风的当夜我们逃离砖场一事。②农场常用拖拉机的犁刀当钟。当夜轮流值班,我交班上床尚未入睡,接班的史贻庄已发现河水漫到屋前,赶紧敲钟,当时约两点半左右。③我们一听到钟响,二话不说,各自卷盖就走,全部私人家当基本一次就运完,连嘴都叼着行李。④当时砖场共十来个知青,三个女的均来自汕头的达濠,在家多绣花。她们行动缓慢,我们只好回头帮她们收拾行李。记得一位姓万的女子在微弱的油灯下慢慢地解蚊帐结,我一把就把她的蚊帐扯下来。砖场唯一的一位老军工是我们的头,当天下午他布置完防台值班事宜后就回家了(他家在其他连队)。⑤龙穴指打砖时人所站立的洞,大概80公分深。当时这些洞被洪水淹没了,其中一位女子不慎掉到洞中,人几乎没顶,幸好被及时拉起。其实这些洞她们每天都站在其中,应十分清楚其位置。⑥当晚虽然乌云滚滚,但由于是农历九月十八日,依稀能见月光,对我们的撤离还算有利。⑦指那位落洞漂在水中的女子。⑧唯一的一位潮汕男知青。⑨这位潮汕知青居然用砖块垫高床腿以防床铺被淹,斐然所思。⑩在山脚的牛圈虽然未进水,但圈内的牛群已躁动不已,我和徐罗申把栅栏门一打开,十几头牛立即夺门而出向山野奔去。⑾我们把一大锅熟牛肉抬上山顶。⑿当时的晨星桥,洪水几乎漫顶,激流冲击着老拱桥的桥台,桥面风雨交加,我们侧身躬腰多少有点胆寒。⒀土龙指团部,我们团部在土龙村旁。⒁基建队为我们煮了热姜汤并安置我们住下,当时砖场属基建队管。⒂指砖场对岸养猪场的女知青,想必也被洪水淹了,但一直联系不上,令人十分担心。<br><br> '''放牛①'''<br> 胶园静悄悄,放牛夕照下。<br>舌卷青草脆沙沙②,八哥牛背上。<br> 甩尾绿蝇欢③,搔痒倚树干。<br>满身泥甲风中扬④,可怜树皮叹⑤。<br> '''[注悉]'''①在三连砖场也放过几天牛。②牛吃草的响声十分悦耳。③牛不时用尾巴驱赶身上硕大的牛蝇,但也只能是令它们在其背上跳来跳去而已。④砖场的牛常常是踩泥或运泥后才被放牧,故往往是满身泥巴。⑤牛在树干上来回地蹭,树皮容易破损。所以要驱赶蹭胶树的牛。<br><br> '''小河与灌木'''<br> 房后小河①低②,水滑礁磐错。<br>灌木交臂掩小河,叶落水面破。<br> 偶尔河水横,枝叶水下没。<br>水消才露黄沙③衣,风吹罗衫破。<br> '''[注悉]'''①指三连砖瓦场后的晨星河。②平时小河的水面远远低于地面。③指大水过后,灌木的枝叶上往往沾满了洪水携带的黄沙。<br><br> '''河边野蜂①'''<br> 蜂巢②低枝悬,随风左右晃。<br>岸陡林密巧相逢,强吻③火辣辣。<br> 弃刀④潜入河,终究出水面。<br>漫天黄兵仍叫嚣,忍辱⑤躬身窜。<br> '''[注悉]'''①在三连砖瓦场工作期间被野蜂蛰一事。②野蜂巢,灰褐色象个瘦灯笼挂在树枝上。③我一头撞在蜂巢上,立刻被群蜂蛰咬。④当时我和陈建中沿晨星河河岸寻找茅草(编草帘用),手里拿着镰刀。镰刀还是陈帮我带回去的。⑤我跑到场医院,韩医生告诉我一共被蛰了十多处,结果用氨水涂之。<br><br> '''砖场二则①'''<br> '''(一)劳作'''<br> 人牛舞一池②,千转③泥膏细。<br>推弓加印斗离坯④,错落逐层砌⑤。<br> 砖窑似穹庐,泥坯队列密⑥。<br>清烟散尽火苗升,才是功告日⑦。<br> '''(二)自画像⑧'''<br> 脚掌如牛蹄,手背象龟板。<br>窑口烈焰修眉须,鼻孔黄烟喷。<br> 抖落满身尘,小河歌声荡。<br>举重单杠泛沙波,砖场春意盎。<br> '''[注悉]'''①主要指在三连砖瓦场的生活。②就地挖制砖用的粘土,经浸泡后用牛踩,形成一个圆形的泥池。人站在池中牵着数头牛不停地转圈,确实象人牛共舞。③指转圈的次数非常多,通常一池泥要踩半天。④打砖的过程,用钢丝为弦的弓把砖斗内的砖坯与膏泥分离,用木板插在斗下,然后用两拇指按住砖坯提起砖斗(每块砖都会留下拇指印),砖坯落在板上。⑤砖坯在晒场上层层码放,相邻层的摆向不同,为了方便晒干和风干。⑥此种窑亦称鸡罩窑,呈圆拱型,泥砖在窑内要摆放有序,底层形成扇形的火道。⑦当砖窑烟囱的白烟转为清烟,清烟再转为火苗时,砖基本上已烧制完成。⑧此段是我们当时生活的真实写照:和牛一道用脚踩泥炼泥膏;手由于要经常接触泥膏十分粗糙并开裂;往炉膛添木材时眉毛头发常被高温烤焦;砖出窑时烟尘滚滚,全身上下全是尘土,鼻子也能喷出烟尘。但工余生活却十分丰富,我们自制了单杠和杠铃,甚至还堆起跳高的沙池,当年从报纸上学会的广播体操我一直坚持做到现在。屋后的晨星河更是我早晚游泳的好场所。<br><br> '''住院①'''<br> 天使②清酒施③,肌肤醇香散。<br>三天三夜太虚游④,相思红灿灿⑤。<br> 才饮南丁汤⑥,面颊霞光泛⑦。<br>辟谷⑧一周未成仙,仍需烟火伴。<br> '''[注悉]'''①1971年在三连砖瓦场工作时因高烧住团部医院,医生先后怀疑是重感冒、勾端螺旋体和乙脑,高烧数天不退,正准备转院到海口时病情才得以控制。出院时,韩医生说是副伤寒。②指护士。③为了给我降温,护士用酒精檫我全身。④我昏睡了三天,梦见了许多往事。⑤昏睡中似乎见到华师校园的家,每到房外相思树结果的时候,透过纱窗满眼一树的红,仿佛整间房都被染红了。⑥南丁指英国护理学先驱、妇女护士职业创始人和现代护理教育的奠基人南丁格尔。南丁露指牛奶,我清醒过来后,有护士把她自己的奶粉冲给我喝,那时奶粉可是十分珍贵和稀缺的。⑦我脸色向来极差,但当我喝上牛奶时觉得脸颊发烫,大概是感动。⑧近一周未沾米面。<br><br> '''白大爷①'''<br> 风霜烙脸庞,红颜映白发。<br>耳顺②仍攥放牛鞭,晋煤嘴边挂③。<br> 两分就一餐④,唯独儿孙大⑤。<br>能借九章⑥祭亡灵,来者⑦水中化。<br> '''[注悉]'''①砖场的一位放牛的临时工,山西人,姓白。大家都叫他白大爷。②六十岁称耳顺。③老人喜欢谈往事,特别是在山西给日本鬼子挖媒的经历,在和他放牛的时候我不知反复听了多少回。④当时伙房的菜不到4分一份,白大爷为了省钱坚持要半份,我们破例允许他。⑤尽管每月工钱二十来块,他还常常汇钱给老家的儿子。他的大儿子是农场医院的院长,大爷病危时一直撑着,直到大儿子来到跟前,亲口交代钱藏在何处才闭目。⑥指《九章算术》,是中国古代数学专著。13号台风过后,有一段时间我和他一块放牛。一天傍晚我们来到养猪场遗址(被台风摧溃,死了22人,其中20位为未婚女青年。),他对我说,此处死了百多人。我以为他老糊涂了,澄清道仅22人。他自言自语:每人都该生四五个娃,百多人呀!我无语。他的算法令我震撼。⑦指那些再也不可能问世的娃。<br><br> '''山火二则①'''<br> '''(一)火起'''<br> 伐薪九连山,端阳糍粑脆②。<br>钟声裂穿阑夜空,祝融③肆酒醉。<br> 毒舌三丈高,山林节节碎④。<br>天幕殷红热浪腾,无奈逼人退。<br> '''(二)勇者'''<br> 巾帼⑤显英姿,运筹尤若定。<br>舞动长缨⑥缚赤龙,不为寸土泣⑦。<br> 长刀泛红光⑧,不是山火映。<br>脚筋寸断无哀声,须眉亦可敬。<br> '''[注悉]'''①1971年端午节前后,我们数位砖场工人在九连的山上伐木用作烧砖的燃料,一天旁晚九连附近的山林发生一场大火,我们随九连一起上山灭火。②端午节当天九连吃花生糖馅的煎糍粑,按理我们是没份享受的,当时许多东西是按人头配给的,但九连视我们是同连职工一样地过节。③祝融,是传说中的古帝,以火施化,号赤帝,后人尊为火神。④芒草和树木被大火烧得炸炸响,节节地倒下。⑤指挥灭火的九连连长是位广州女知青。⑥指临时用刀砍出防火带。⑦正面扑打山火几乎是徒劳的,只有舍去部分山林,从而控制火场。⑧指人血,一位徐闻的男知青被砍刀砍断了脚后跟上的脚筋。<br><br> '''蝴蝶①'''<br> 黄昏近河边,暑气少肆虐。<br>百尺草坪繁花鲜?无风却摇曳。<br> 人近花儿飞,扬起七彩雪。<br>人间若有小蝶欢②,无香也愉悦。<br> '''[注悉]'''①1971年夏在三连砖瓦场,一天黄昏与陈建中、左永辉等在附近一块草坪上看见成千的蝴蝶宛如花的海洋,其景十分震撼。②成千上万的蝴蝶能如此和谐地共舞,令人感慨。<br><br> '''九一三①'''<br> 会场②哨兵多,如临大敌到。<br>五年几度黑云涌③,又是血雨暴?<br> 名扬平型关,漠北秃鹫闹。<br>君侧常闻虎狼嚎④,国安何时候?<br> '''[注悉]'''①1971年9月13日凌晨2点25分,一架中国三叉戟飞机在蒙古国温都尔汗地区坠毁,半个多月后,我国政府发布了《中共中央(1971年)第57号文件》,向全国通告如下:“林彪于1971年9月13日仓皇出逃,狼狈投敌,叛党叛国,自取灭亡。”②指团部传达林彪事件的会场。③想想文革以来党内高层斗争不断,其残酷的程度令人难以置信。④毛的身边真有那么多的阶级敌人吗?<br><br> '''夜过墓地二则①'''<br> '''(一)望乡'''<br> 月斜墓碑白,草深萤火②灿。<br>明晨北返归故乡,英烈何东望③?<br> 魂系亚尖山④,不听星河⑤忏。<br>思乡欲上岭之颠,海峡⑥隔不断。<br> '''(二)安息'''<br> 可望不可及,劝君前事忘。<br>不如起舞伴小蛾⑦,永葆花季样。<br> 恕我行匆匆,夜风寒颤颤。<br>昨日音容尤清晰⑧,不敢回首望。<br> '''[注悉]'''①1971年的一个初秋夜,我到团部领探亲通行证,返回砖瓦场时路经22位抗洪烈士的墓地,死者大部分是广州和汕头的女知青,有的还是校友,他们的故乡和我一样均在海岛之北。②指萤火虫。③墓碑朝东。④亚尖岭在农场的东面,海拔402m为附近一带最高。⑤墓地坡前晨星河的那场洪水正是吞没他们的元凶,如今潺潺的水声仿佛在忏悔。⑥指位于海南岛北部的琼州海峡。⑦指萤火虫。⑧死者中有的不仅是校友,而且是邻居,其中马海臣在事发前两天驾牛车经过我们砖场,我还急忙拉住我们那头好斗的公牛。<br><br> '''黄河'''<br> 忽闻“黄河”①声,心如琴曲浩。<br>千转百回奔向东,不畏群山傲。<br> 曾有探索心②,如今手茧俏。<br>油灯还能照方程③?听听船夫号。<br> '''[注悉]'''①我于1971年第一次回广州探亲,在红卫轮上突然响起钢琴协奏曲“黄河”,非常震撼。②记得小学五年级时,我们阅读过“科学家谈论21世纪”一书,当时壮志满怀,立志要攀登科学高峰。③此次探亲后,我开始了不懈的学习(主要是物理和数学),离开二队后一直使用煤油灯。<br><br> '''海鸥①'''<br> 昨日西南飞②,夕照哀鸣慢。<br>今朝东北③向朝霞,翻浪戏波唱。<br> 黄嘴白尾④依,人却容颜变。<br>如若识君展翅飞,早把佳音报。<br> '''[注悉]'''①在回穗的红卫轮上看见海鸥有感而发。②三年前去海南,船是往西南航行的,船尾的海鸥同样朝西南飞。③而今回广州是朝东北向的。④指海鸥。<br><br> '''抵家四则'''<br> '''(一)忧心'''<br> 车过岗顶弯①,愁眉顿交错。<br>唯恐相见母心酸,只恨容颜挫。<br> 黑黄橘子皮②,红豆③满脸卧。<br>双腿斑驳④骨嶙峋⑤,三年如何过?<br> '''[注悉]'''①乘22路公交车回家,岗顶站是下车的前一站,车过岗顶左转行驶数百米就是华师后门站了。②由于日晒和长年与泥、砖打交道,皮肤又黑又黄,而且十分粗糙。③指痤疮。④指由于水土不服引起皮肤过敏及刀和锄头留下的伤疤。⑤指人很消瘦,大约九十来斤吧,数月前病愈出院后在团部胶厂一称才八十八斤。<br><br> '''(二)家园'''<br> 草深校园清①,三载②不敢认。<br>春蚕无丝化地龙③,国伤何处恨?<br> 一家六五分④,鸿雁⑤南北奔。<br>舟车辗转⑥何太急?门锁黄锈甚⑦。<br> '''(三)旧友'''<br> 树高琵琶红,只有家雀碰。<br>左邻乡音⑧不曾识,老猫向后蹦。<br> 无猜变陌人⑨,相见不相认。<br>血统遗风今尤吹,故园空留恨。<br> '''(四)追忆'''<br> 珠水还在流,骑楼如旧立。<br>人散城疏夏夜长⑩,红絮风中泣⑾。<br> 巡城⑿不知疲,喧哗无处忆。<br>云吞肠粉猪红粥,尚且有处觅。<br> '''[注悉]'''①1971年的华师校园,杂草丛生,大部分教师去了五七干校,学校停办,显得格外空荡。②我于1968年离开华附去海南务农,71年是首次获准回穗探家(华师校园内),仅三年时间,曾经生活了十几年的校园已冷落到我不敢辨认。③春蚕比作教师,无丝暗喻文革期间称学术权威为不学无术者,地龙是蚯蚓的别名。全句指老师不教书而耕地去了。当时华师的教师,尤其是老教师大多在粤北五七干校劳动。④父母在粤北五七干校劳动,姐姐和大弟弟分别在东莞沙田和长安当知青,小弟在广州上学,我在海南,一家六口分五地。⑤指家人间的联系靠书信往来。⑥当时从农场回家,需步行至场部搭农场拉货的卡车到县城,然后坐班车到海口,再乘海轮回广州。从海口上海轮,还要乘火车至秀英港上船,且船票十分难买。⑦回到家中,恰巧小弟到从化分校学农,家无一人,房门钥匙还是从邻居处取的,门锁已经很久未被开启过了。⑧我下乡后,学院调整了住房。老九们再也不能独门独户了,我家搬来了化学系一户叶姓的潮州人家。⑨文革期间血统论盛行,红五类与黑七类界限分明,我和一些童年挚友就这样从此分道扬镳了。⑩大概是人们上山下乡和到五七干校等原因,当时广州市区显得人马稀疏,晚上店铺早早关门。⑾指文革中到处张贴的革命标语已破损不堪,在风中摇曳。⑿我每天骑车满城转,想寻找记忆中的喧哗。<br><br> '''分别'''<br> 团部一纸书①,我辈山里奔。<br>离者强欢送者忧,此去人更困②。<br> 妇人泪盈盈③,须眉心颤颤。<br>山旷人稀劳作辛④,独有真情盛。<br> '''[注悉]'''①1972年砖瓦场的青年均被调离,仅剩几户老工人留守。②我们一行7人调往13连,该连位于农场的西部,路远山陡,条件更差。③给我们送行的妇女们在分别时竟然流下难舍的泪,虽然我们相处才两年不到。④砖瓦场不足20人,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工作非常辛苦,练泥、打砖、装窑、烧窑、出窑、装车,还要上山伐木作为烧砖的燃料,割茅草和砍小竹子编草帘用作遮盖砖坯以防雨淋。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只有相互依靠,犹如一家人。<br><br> 由于容量不足,第二、三部随后发出。<br>作者 [[user:彭钜新|彭钜新]] 2008.11.7
该页面使用的模板:
模板:4
(
查看源代码
)
返回至
彭钜新诗词(第一部)
。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登录
名字空间
页面
讨论
变种
视图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
社区主页
新闻动态
最近更改
随机页面
帮助
华师附中老三届
站群链接
社友网(sn)
产品百科(cpwiki)
产品与服务(sn)
社区支持农业(sn)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