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孔庆东谈不良标语”的源代码
←
孔庆东谈不良标语
跳转至:
导航
、
搜索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所请求的操作仅限于该用户组的用户使用:
用户
您可以查看与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不良的标语口号已经成了人所共笑、人所共愤的公敌。但中国未来的政策宣传,也许还需要标语,标语无罪,但以“从良”为上。<br> 大约四年前,一篇关于标语的奇文开始在网络上疾速流传。文中所列“一人超生,全村结扎” 、“偷税漏税,来世罚作尼姑”等不良标语,以正金足赤的黑色幽默把千万网民置于笑倒后的尴尬,也引发了关于不良标语的讨论。<br> 2004年6月,这篇名为《口号万岁》的奇文,终于出版面市并登上畅销书排行榜,恰与政府向不良标语开战的日程同步。中国《新闻周刊》专访了《口号万岁》的作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孔庆东。<br> 新闻周刊:在《口号万岁》里提到了数十条不良标语。你是怎么搜集到这些标语的?搜集这些标语的初衷是什么?<br> 孔庆东:根本不是故意“搜集”来的,因为俯拾皆是,触目皆是;走遍祖国大地,到处都是。用杨子荣的话说:“它撞到我枪口上啦。”我是早忘记了大半,写文章时把记得的一小半顺笔写下来,就显得不少了,其实九牛一毛。我也根本没有什么“初衷”,对语言的敏感,对汉语的自觉呵护,对祖国文化的切肤之爱,是我们语言文学工作者的天职,更何况我从小就见不得“不说人话”的东西。<br> 新闻周刊:你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想通过它达到什么样的反响和效果?<br> 孔庆东:这些荒谬不通的标语不但混淆是非,扰乱思维,实在是给国家丢脸,也给政府丢脸,我写出《口号万岁》一文,也是希望政府看到后能够出面管管。<br> 至于“深层次的考虑”,那还是反思国民性问题。虽然现在政府来清除了,但是清除了标语,产生标语的思维还在。不改变那种“口号思维”,过不多久,就还会有新的荒唐口号出现,比如会不会出现这样的新标语:“清除不良标语,禁止随便写作!”真是难说。<br> 新闻周刊:标语这种宣传文化在中国之所以特别发达,你认为原因是什么?<br> 孔庆东:这个问题在《口号万岁》一文里已经涉及了,这里补充几句。近代以来,中国急于完成“现代化”,总想实现“跨越式”发展,所以整个民族的心态比较急躁,恨不得三年五载就超英赶美。心里着急,一喊出来就是口号,一写出来就是标语。<br> 从历史上看,汉语具有凝练精辟的艺术性特点,本来就容易写成口号,也有很多精彩的、优秀的口号做榜样,中国人又具有喜欢“诀窍”、喜欢“念咒”的集体无意识,所以,口号就在20世纪的中国,特别发达了。<br> 新闻周刊:如何看待“标语文化”?有没有其他国家也像中国一样有类似的“标语文化”?<br> 孔庆东:完全没有标语的国家,一定是比较落后的国家,人民一盘散沙。但是标语太多了,又成了“名教崇拜”。相似的国家有朝鲜,苏联解体以前的很长时间内,也是标语横行。我中学是学俄语的,就学了不少他们的标语。他们也曾经有学者批评过标语现象,但是没有引起社会和政府重视。<br> 新闻周刊:不良标语产生的黑色幽默,具体有哪几种?<br> 孔庆东:一是逻辑不通,比如“抽吉烟,爱四平”和“与其千日无火灾,不如一日不吸烟”;二是顾此失彼,比如“宁可增加一座坟,决不多生一个人”和“今世偷税漏税,来世罚做尼姑”;三是满口废话,比如“哨兵神圣,不可侵犯”和“严禁武装抗税”。<br> 新闻周刊:在各种“不良标语”中,性质最严重、危害最大的是哪一种?<br> 孔庆东:那就是侵犯民权、违反宪法的一类了。比如“今天不交税,明天牢里睡!”这会激起民众极大的抵触情绪,反而给少数贪官污吏壮大了恶胆。<br> 新闻周刊:标语与时代的关系是什么样的?中国未来的政策宣传还需不需要以标语这种形式来进行?<br> 孔庆东:标语是时代的见证,与时代是相互命名的关系。中国未来的政策宣传,还需要标语,我们不能矫枉过正。标语无罪,但以“从良”为上。<br> (本刊记者 曹红蓓)《新闻周刊》 2004年07月21日
返回至
孔庆东谈不良标语
。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登录
名字空间
页面
讨论
变种
视图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
社区主页
新闻动态
最近更改
随机页面
帮助
华师附中老三届
站群链接
社友网(sn)
产品百科(cpwiki)
产品与服务(sn)
社区支持农业(sn)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