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吴南生口述(15):在延安中央党校二部学习”的源代码
←
吴南生口述(15):在延安中央党校二部学习
跳转至:
导航
、
搜索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所请求的操作仅限于该用户组的用户使用:
用户
您可以查看与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4}} 2021-12-21 10:31·[[骏骅堂]] [[文件:原广东省委书记吴南生11.jpg|600px]] 一九四四年九月,中国共产党代表林伯渠在国民参政会上作报告,要求改组国民政府,废除一党专政,成立联合政府及联合统帅部。会下,谈判继续,林伯渠提出在重庆的八路军办事处有一批八路军家属要回延安。有大事在谈,事务一类,国民党往往放松,红岩当即组织了二十多辆卡车,装上了储备多时的医疗器械和药品。我们这些在红岩等候多时的干部,一人起了一个名字,编了相应的亲属关系,上了车。我的名字“南生”,就是在编名字的时候,突然想起汕头的南生百货,南生南生,我觉得这两字不错,于是采用了。因为要对应八路军高级干部的缘故,姓陈。 [[文件:延安.jpg|600px]] 延安 到了延安,我、徐扬、于江和罗平暂时分配到了组织部,参加整理南下干部名单。所谓整理,是将名单按省分类,广东归广东,福建归福建,因此,我们看到了许多人的档案。这个时候,距延安审干结束才几个月。 我们看到的档案就是这次审干的产物。档案五花八门,曾担任职务一栏,有人填海陆空总司令,细看下来,原来是土地革命农村暴动时期自封的职位。也有人填伙委,问来问去,伙委原来是伙食会委员。政治面目一栏,好些人填共产党员兼中统特务,了解下来,这些人无不是在审干时期被逼供信屈打成招的。到我们看档案的时候,这些问题已一风吹了,但当时的惨烈可想而知。 说来令人伤心,我们手上一个干部几张纸一份档案及其所形成的档案制度,就是当初审干的目的之一,另一个目的是肃托。广东地区早我到延安的干部,方方,余清,李平,王维等等,相对而言,程度不一。近年看书,曾志同志的《一个革命的幸存者》和韦君宜同志的《痛思录》都相当详细地记录了当时的情况。 而整风的目的不同,用平白的话来说,整风就是要清除王明路线的影响。延安整风确立的路线,后经七大确认,已经由历史证明是正确的。 引进苏联的肃托,号召残酷斗争,无情打击,是康生的杰作。长期和敌人你死我活的战争环境,日复一日面临生死存亡而绷紧的神经,整体的文化水平低下的人群,在社会部最初树立的审干样板的诱导下,一场类似集体歇斯底里的风暴就这样发生了。说样板诱导,一点没错,审干中认了自己是叛徒的人反而有机会戴大红花,上台讲叙自己的心路历程,借以表现从而脱离被逼供信的惨境。这种方法相信是康生的创造。 我到延安的时候,事态已经平息。 [[文件:毛泽东为中央党校题写校训.jpg|600px]] 毛泽东为中央党校题写校训“实事求是,不尚空谈” 不久正式分配了,我、徐扬和罗平三人分配到了中央党校二部,二部的主任是张鼎丞。当时的中央党校分六部。一部是七大代表,职务高低不一,高级干部属一部里的一支部。二部和四部由曾任地委领导职务及省的部长一级人员组成,县委书记亦入二部或四部。不同之处是入二部的有文化,入四部的要补文化。三部由原来的马列学院的人员和搞文艺搞理论的知识分子组成。五部和六部是县一级,包括县级领导到地委委员,之所以县委书记归入地委一拨,因为县团是小战略单位,县委书记和军队里的团长一样总是独立地开辟天地,是独当一面的人才,因此受特别重视。我们一路从重庆到延安同车的一位新四军军部的处长,人称老英雄,他在大革命时期就已经是四川毕节县的卫戍司令,被分到了六部,很不高兴,但也没办法,因为原则是除了曾任县委书记外,其它的县处级领导都根据文化程度,分入五部或六部。 在延安学习的一年是我永远怀念的时光。那些日子里,人际关系像生活本身一样简单朴素,日子清新活跃有如雪后的令人精神抖擞的微风,一排窑洞一个支部,一个窑洞住四个人,除了看书就是讨论。上山下山的土路是用锄头挖出来的。上山下山一次,三百三十三步。一天三次下山吃饭,九百九十九步。搞地下工作的时候,身体全坏了,打摆子(疟疾的俗称),发冷发热,这样连续走了几个月,居然全好。我们住的山头,都是男同志,大家戏称五台山,另一山头,十三支部,大都是女同志,便称桃花山。许英那时在六部,我们就是在这段时间里相熟了起来。 学习内容主要是总结党史。讨论相当细致。为了了解AB团事件,我所在的支部集中研究了大革命时期闽西那个地区的历史,通过讨论具体时空具体事件,从而达成结论。在那段日子里我看我自己,我能意识到自身的归纳概括能力不断地提高,就像竹笋在雨后拔出了地面。 讨论七大文件草稿也是我们学习的一部分。七大文件是许许多多的同志提了意见,修改,再讨论,然后才定稿的。 [[文件:中央党校大礼堂.jpg|600px]] 中央党校大礼堂 除了党史,新民主主义是一个我们一再学习讨论的专题,毛主席当时和黄炎培关于民主的谈话即时就有传达。思想认识如此,气氛亦如此,就算是主席,大会上他讲话,散场的时候,大家挤出会场,并没有人专门给他让路。杨家岭的会场,是政治局开会的地方,会场上的条幅是黄炎培写的,“喧传有客过茅台,酿酒池中洗脚来,是假是真我不管,天寒请饮两三杯。” 延安于我有许多感情的寄托。四五年八月,日本投降,二部的同学一起登上了二部所在地最高的山头,那个兴奋啊,叫人彻夜不眠。同年秋冬之间,方方专门来找我们几个潮汕来的同志,他通知我们,接电报,周礼平同志牺牲了。霎那间,我哭出声来。在场的李平,罗天和徐扬都是悲痛万分。现在的人说到延安,有乌托邦的说法。这说法我同意。在今天,我想起那段日子的单纯清新,有时候竟觉得像是一个梦。 摘自吴晓南著《[[吴南生和他的那个时代]]》 [[文件:吴南生01.jpg|600px]]
该页面使用的模板:
模板:4
(
查看源代码
)
返回至
吴南生口述(15):在延安中央党校二部学习
。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登录
名字空间
页面
讨论
变种
视图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
社区主页
新闻动态
最近更改
随机页面
帮助
华师附中老三届
站群链接
社友网(sn)
产品百科(cpwiki)
产品与服务(sn)
社区支持农业(sn)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