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华南师院附中红卫兵评传:附录六 到民间去!”的源代码
←
华南师院附中红卫兵评传:附录六 到民间去!
跳转至:
导航
、
搜索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所请求的操作仅限于该用户组的用户使用:
用户
您可以查看与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4}}[[华南师院附中红卫兵评传|返回目录]] 附录六 到民间去! [[黎服兵]] 近日思想界对民粹主义的批判趋强,说其不是的日多。对发生近两百年,跨越大半个地球,影响力巨大的这股思潮,讥其没有方向,结构粗疏,没有系统理论,批判者几乎是用文学笔法描画批判对象,而不用理性描述分析,真是有点奇怪。我作为一个深受民粹思想影响,现在又自认是自由主义分子的思考者,想结合知青经历,说说民粹,也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 在我中学年代的记忆里,有对民粹派的热情和崇敬。那常常是法兰西炮火硝烟里的街垒,是俄罗斯漫天风雪的西伯利亚流放地,是断头台下的热血,是地下室里的密谋。这一切,意味着牺牲和奉献,意味着圣洁与崇高,意味着苦难和死亡。 我从俄罗斯巡回画派杰作里看到他们的身影:《伏尔加河纤夫》、《送葬》、《意外归来》……如雷贯耳的画家大名:克拉姆斯科伊、列宾、苏里科夫、列维坦……那些油画真切刻画了社会最底层人民的苦难、思索和暗蕴的张力,流露出画家笔触的诚挚、深沉、同情,俄罗斯大地的辽阔,辽阔得令人惆怅。画作曾经深深打动我的心灵,人民的概念由此而立。人民在我眼中再不是抽象的教条,架空的虚无,是实实在在的社会不平等的承受者,是厚重的人类社会的基石。 当你读到“贝加尔湖我的母亲,她温暖了流浪者的心,为争取自由挨苦受难,我流浪在贝加尔湖畔。”能不热泪盈眶吗?当你听到“到民间去!”的呼唤,你能不心潮澎湃,热血沸腾吗?民粹派的歌声和旗帜,是那样的亲切、忧伤,那样的具大慈悲心! 俄罗斯一长串震慑人心的名字:托尔斯泰、涅克拉索夫、屠格涅夫、陀思妥也夫斯基……是一群不仅有知识而且有反思的贵族,在他们笔下流淌出浓浓的对人民的同情和关爱,对沙皇封建制度的严厉揭露批判,对知识分子弱点的展示反思。有的人为了人民自觉放弃特权和财产,有的人为人民的解放奉献青春、才情乃至生命。归根寻底,他们都是大名鼎鼎的民粹派,贝加尔湖、西伯利亚,是他们的流放地和归宿,也是他们在作品中反复吟哦的地方。 民粹主义对我来说,更具体的是这批具有民主主义思想的艺术家、作家,民粹主义并不意味着反动,反而是民主主义派生的一蘖侧芽。 因此,我到俄罗斯去寻踪觅迹,想找到我的父辈曾经高擎的铁锤镰刀红旗。可是“众里寻她千百度”,只在陈旧的铸铁邮筒上找到铁锤镰刀的印痕;然而,十二月党人的影响,人民和现代国家对十二月党人的追思崇敬,在在皆是,印迹深深!十二月党是俄国贵族革命的先驱,激励数代民粹派向沙皇封建制度发起冲击!斯人已去,我踯躅于彼得堡十二月党人广场,写下几句话,表示对为民拼命的仁人志士的尊崇:“难寻血色浪漫,刺眼金顶宝帐;铁锤镰刀鸟无痕,流芳十二月党。” 民间,是知青的终极地标。知青在到达地标上和民粹派走到一起,虽然是被迫的。 知青在上山下乡运动中被动地被推向民间。民间丰富的资源不仅涵养了俄罗斯的画家、作家、思想家、革命家,同样以苦难和丰富的内涵孕育了中国知青。民间的熔炼,铸造出知青的坚硬脊梁,让知青承担起文革风暴中的文化传承。文化的破坏者就是文化的传承者,历史在这里现出吊诡的面目。我把知青比作俄国的民粹派贵族,并不是认为走到民间之前,两者就有同样的自觉和自愿。只是认为他们殊途同归,同样找到立足之本,安身立命的根基,值得为之奋斗终身的目标和对象,因而两者在近似的环境里获得相近的生命基因和思想基因,寻找到相同的运行路径,得到相同的思考结果。 要说知青等于贵族,会有人斥我奇谈怪论。但如果以民间底层视角观察知青,还确实有几分贵族气,给人捎高一筹的感觉,和民间平民有许多不同。尽管当时不少知青在文革中备受打击、垂头丧气、心灰意冷、绝望颓唐,但以民间智慧观之,这批人终究非池中物,不会永远固守底层,亦不甘心永远固守底层,现实社会仍会施以援手,加以厚爱。后来的发展证实了民间智慧高于知青的自我感觉。中国社会的诡异和知青身份的特殊,最终产生了中国社会奇异的一层,中国历史奇异的一段。 知青汲取养料于民间,学习智慧于民间,锤锻思想于民间,感大恩于民间。没有早期民粹主义的指引,没有民粹派艺术家文学家作品的熏陶,中国知青猝然遇袭,在上山下乡中从被动到主动,从迷茫到自觉的过程会拖得很长。知青落到民间后敏捷的反应,敏锐的触觉,敏感的神经,很大程度得益于民粹主义的滋养。 从这一刻起,历史深处走出了知青群体。他们了解了民间疾苦,懂得了世道艰难,对公平有热切的追求,对不平深恶痛绝。他们在底层铸就信念,爱人民,爱祖国,爱真理;他们在煎熬时立下宏愿,以知识改造社会,以文明促进国家。这一瞬间,民粹升华为民主,革命转换为改良,非此即彼变为宽容仁厚。席勒的《欢乐颂》在社会底层徐缓奏鸣:“全世界的人拥抱在一起,给地球以一吻!” 知青群体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成为过去,知青从民粹到民主的思想发展历程在思想史上留有深刻的痕迹。希望把握知青思想变化的脉络,对中国现实社会的转型提供一些有益的经验。 这是议论民粹主义的开篇,从知青经历入手,写来会顺利些。还有一些问题,如:从民粹到民主、从民粹主义到法西斯、革命中的民粹主义等等,会陆续写来,请大家指正。 2008-5-8 [[华南师院附中红卫兵评传|返回目录]]
该页面使用的模板:
模板:4
(
查看源代码
)
返回至
华南师院附中红卫兵评传:附录六 到民间去!
。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登录
名字空间
页面
讨论
变种
视图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
社区主页
新闻动态
最近更改
随机页面
帮助
华师附中老三届
站群链接
社友网(sn)
产品百科(cpwiki)
产品与服务(sn)
社区支持农业(sn)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