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华南师院附中红卫兵评传:前言”的源代码
←
华南师院附中红卫兵评传:前言
跳转至:
导航
、
搜索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所请求的操作仅限于该用户组的用户使用:
用户
您可以查看与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4}}[[华南师院附中红卫兵评传|返回目录]] 囿于经历及认识,文中涉及的红卫兵,仅止于未成年的中学红卫兵,偶尔牵扯到大学红卫兵,更与社会上的成人红卫兵组织无关。特别强调“未成年”,一想说他们青春热血、涉世未深;二想说他们的教育背景、阶级斗争为纲;三想说文革发动者深谙人性、动员能力强悍。<br> 最近网络上出现两篇记述广州红卫兵的文章:《附中红卫兵记事》(李为民著 下文称“记事篇”)、《广州红卫兵的诞生》(叶曙明著 下文称“诞生篇”)。在文革成为研究禁区,当今的大中小学生已经不知文革为何物,网络出现大量歌颂文革的文章之时,两文的作者以不同的角度记录文革,难能可贵。我原来受阿陀鼓励,企图动员附中各方面当事人将亲历记录下来,在文革50周年时集成一本书,不管观念冲突,只求史料真实。可惜做不成,只好将辛苦收集的资料做本“评传”。<br> 两文的作者都是我的朋友,他俩记录的史料有其真实性,也有其片面性。作者力图还原50年前的一段历史,可是,他们的努力,不过是在借过去的历史撰写当代史。以一句意大利哲人克罗齐的话评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与现实在人的视野中重合,方才产生认识意义。<br> 还要说明一点,文革前夕的广州,是除了北京之外中国最重要的城市。聚集于广州的党政军首脑机关之多,除北京外,无与其匹。聚集在广州的干部子弟众多,随着父母在京穗间的频繁调动,与北京干部子弟交流的频繁,亦无与其匹。广州华师附中可说是最有代表性的一所中学。第一层观点是外语学校徐泽荣首创,第二层是我发挥。还有第三层,首脑机关众多,互相间矛盾冲突亦多,首脑机关的矛盾从父母处延伸至孩子,影响文革初期红卫兵的分歧斗争、派别划分。这是我在访问附中同学两大派红卫兵时意识到的。第四层是红卫兵被利用完,被抛弃为知青流放,由文革冲锋队异化为专制掘墓人,是我近10年研究的重点和感悟。 文革前各地各大学的附属中学,都是全国一流中学,集中了最优质师资和生源,国家为办好这些附中付出巨大代价。但是文革初起,出来反对校党委(总支)、反对工作队的,以最凶狠姿态对待师长的,殴打致死学校负责人的,大都是各附中的学生。此中原理何在?我作为附中学生,当有自己的解释。<br> 记事篇因为是亲历,细节具体而微,现场感很强,读时可以触摸到红卫兵的脉动,又因为发掘了相当保密、私密的笔记、日记,还原度高,能够让读者看史料时感受到历史的氛围,直接触摸到广东党政军最高层对红卫兵出现时的立场、态度、对策,了解党政军要员初遇文革时的被动无奈,条件反射般控制、消解。还可以看到附中学生的敏锐、能力,反校党总支反工作队遭到的压力和委屈。<br> 文中提到的[[蔡炳臣]](武汉8201部队政委)、[[李尔重]](中南局常委、农委主任),我有过面对面的接触,曾得过两位老人的亲炙。我敬重两位老人的为人、人格,了解他们观念的纯洁真诚。尽管后来我的认知远离了他们,但对他们的品性始终尊重。<br> 蔡政委是武汉7.20兵谏毛泽东的指挥者,可以说他的行动扭转了文革的方向。李主任后来当过海南区党委书记、武汉市委书记、河北省长省委书记,是毛泽东去世后党内左翼领军人物。对这两位老人的足迹,我这后生小子只能记录,无力评论。<br> 诞生篇作者比老三届小了10年,文革初期可能还没上小学。难得他对广东百年来历史孜孜以求,著作可称等身,特别是对广东文革史的搜集整理研究,使他成为当年红卫兵的忘年交。长期的研究、丰富的史料、从宏观上把握动态,是其优点。其中的疏离感、误差点,可以看做缺点,也可以看作长处。冷静的记录可能比感性的回忆更准确。当然,其中一定有细节的误差。<br> 两篇结合起来读,可以互补,仍感不足。我作为广州红卫兵运动初期的参与者、中途的退出者、事后的反思者,时常感到痛苦惶惑,努力寻求解说。因了家庭背景的特殊、人生经历的特殊、学习方式的特殊、领悟途径的特殊,使我生出特殊的智识,有责任对广州中学生这段地方史做特殊的评述。借他人的回忆,做自己的当代史,煮自己的苦茶。<br> 是为序。 [[华南师院附中红卫兵评传|返回目录]]
该页面使用的模板:
模板:4
(
查看源代码
)
返回至
华南师院附中红卫兵评传:前言
。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登录
名字空间
页面
讨论
变种
视图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
社区主页
新闻动态
最近更改
随机页面
帮助
华师附中老三届
站群链接
社友网(sn)
产品百科(cpwiki)
产品与服务(sn)
社区支持农业(sn)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