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创造一个开放大学【理念篇】”的源代码
←
创造一个开放大学【理念篇】
跳转至:
导航
、
搜索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所请求的操作仅限于该用户组的用户使用:
用户
您可以查看与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创造一个开放大学【理念篇】 作者 周振肖 http://www.douban.com/note/199418495/ 去年写了《对在线大学和开放式教育的思考》,有很多问题没有搞清楚,这是一个新的版本。这里感谢很多同学的支持讨论,尤其感谢Jerome和fran的支持。 理念篇: ==互联网时代 == 互联网的知识开放进程可能是最有社会主义特征的事情。它潜在的假设是认为知识是全社会所拥有的,应该全社会共享(通约企业宣言)。各种开放的网络百科,各种开放课程,还有各种开源项目,以及出版界的开放获取,最终将会促成基本上任何领域的知识对任何人的开放。将逐步提供一个学习者从初学者到专家级的各种层次的学习的可能。但是互联网开放的常常是”知识资源“,并不是学习资源。任何学习过程都需要学习者的对情境的渗入,以及和教授者,各种不同层次的学习者的互动和交流。这个是MIT开课所没有动摇到MIT的本质的地方,看一个教授的视频,与亲临当地与他进行交流,和自己学习小组的人交流合作得到的学习效果,差距会是巨大的。在这样的基础上,MIT开课更像是一种广告和话语权上的策略,而不是真正的开放教育。 知识资源--->学习者的理解('''与同层次的学习者的互动,与教授者的互动,实际情境的参加''')--->个人的知识和相应的能力 网络上并没有很好地与同层次学习者互动和与教授者互动,以及情景创建的服务,这是阻碍基于互联网的开放学习的最后一个门槛。也正是需要一个'''商业型公司'''的地方。 ==中国转型期中的教育 == 中国处在转型期。以廉价劳动力作为核心竞争力的经济是不可持续的。这种经济的发展,是以高资源和环境消耗,以及”礼义廉耻“等社会伦理的消耗作为代价的。这种方式决定了其不可能长久持续。富余劳动力数量的告罄和各种社会矛盾的频生,也注定其不得不转型。而要从劳动力经济转变成以科技创新作为主核心竞争力的经济,首先需要的就是大学,或者说高等教育的独立地位的获得。高等教育体系是社会的智力和精神的输出地。有创造力的人才和能秉承公正公平的精神的人才,只能由高等教育体系的培养。遗憾的是,因为诸种历史原因,目前我们的高等教育体系并没有获得与行政体系,经济体系平等对话的地位。像南方科大等等的改革说明了一件事情,就是从教育体系内部的改革困难重重,任重道远。 但是,还有另外一种力量,比体制的改革力量还要大。那就是技术革新和观念革新的力量。由互联网的知识开放进程,以及由学习科学和信息技术所支持的新的教育,其改变要比原来更明显。在教育领域,要使新的教育观念获得推行,可能技术的推动的力量比体制改革所起的推动的力量更大。通过非商业和商业的途径,尝试用新的理念和技术带来更好的教育效果,'''更低的教育成本,更公平的教育机会,这对教育的推动可能要大于教育体系内部改革的力量'''。 ==关于教育理念 == 教育理念就是关于一个人应该长成什么样子的一种希望。而具体的教育理念则是对人的不同假设和不同的时代需要而产生的。在新中国建立的时候,国家的核心凝聚力是因为对外族入侵的恐惧而提供的。这个时候,国家超越个人,调用接近所有的社会资源,这是一种不得以的选择。但是,这样的时期不会长久。在国家的实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其角色就会发生改变。从抵御外族变化的主要任务,到给其居民提供安全感以及实现个人幸福的可能性。这样一个转型,我称为从国家本位到个人本位的转型。从教育的角度讲,就是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各种人材”这个思路,变化到培养“'''能从与社会的良好共赢中获得个人幸福的人'''”。这样的一种目标的转变,就带来相应的教育的内容,方法的转变。在前面的阶段中不被重视的普遍素养的培养就会重新获得地位。“与社会的良好共赢”,包括了个人与他人相处的能力,像参与政治的能力,形成团队,并且在团队合作中获得个人认同的能力,良好的专业能力和合作素养。“获得个人幸福”的能力,就表现为一些与个人生活有关的重要观念的形成,比如各种审美素养的培养,就让人在听音乐,绘画,旅行中获得个人内在安宁的能力。 ==学习理论 == 教育和学习是看一个事情的两个角度。从教育者的角度出发,教育就是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就是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这里,应该学什么就是观念,而怎么学就是方法,需要有认知理论的支持。很不可思议的是,当我朝这个角度去想的时候,发现近些年出现了新的学习科学和相应的认知理论。也就是建构主义理论。这种理论更适宜于培养创造型的人才。主要的观点有以下几点:学习是学习者的一个知识建构过程;学习的发生需要创建学习情景;教师在学习过程中的角色是知识建构的引导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等等。这种理论和互联网的背景有些天然合拍之处。互联网和信息技术为知识建构过程所需要的大量的知识资源,情景,实例提供了可能。而建构主义的理论,为人们通过互联网进行开放学习提供了一些方法和指向。人本的教育理念,知识开放的互联网,建构主义理论,sns网络和信息技术,他们简直是一种天作之合,共同提供了一种新的教育形式的可能性。 ==关于开放教育的收费 == 教育是一种服务。有价值的劳动就应该获得相应的报偿。教育服务也应该有自己的服务的“价格”。从这个角度去考虑,教育是适宜于对服务收取费用,而不是对“产品”收取费用。假设有这样一所学校,学生通过SNS自发组织自己的学习,而他们自发形成团体,邀请某个教师来通过互联网授课和对学习过程进行指导,这个教师当然应该收取相应的服务费用,因为他在这个过程中付出了劳动。而作为一个教育性质的社会企业或者公司,它们在其中为教育目标的达到提供各种技术和劳动的支持,他们也有权收取相应的费用。这样看,开放的大学或者开放的教育并不是不收费,而是不应该针对开放的知识资源收费,但是应该对教师的劳动和技术支持的劳动收费。并且,为了达到尽可能的教育机会公平的目标,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变相的收费。比如,'''学生可以在这个网络上,回答问题或者帮助宣传代替一些费用''';可以和一些义工组织联系,用一些义工时间代替收费等等。原则上不能鼓励不劳而获的行为。当然,学习者可以在这个网络上自己组织自己的学习共同体,这样学习本身是他们自己的劳动,这是不收费的。 另外的收费,是版权的收费。比如,有些教师自己录制的课程和编写的资料;有些小组自己做的面向各种学习过程的应用等等,要为这些提供一个收费的渠道,让付出劳动的人得到相应的回报。 这个开放的学习环境本身的维持,也需要一定的费用。但是因为这个环境本身可能是接受很多捐赠所创建的,'''合理的方法是通过一个公共委员会,来讨论职位的需要和薪资的水平。让工作者得到合理的报酬,而同时不会提高学习者的成本。''' ==为什么很多网校并没有很成功? == 我想有两个缘由: 1) 很多网校,更多的是一种培训,而不是“教育”,教育面向的是某种人的发展,而培训面向的是人的某项特殊技能。中小学的“教育”也基本只是一种“考试”培训而已。在中国的现阶段的情况下,培训基本上都是针对各种证书的。这样的培训本质上是一种不得不做的需要,并不能充分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在学习中,最根本的动力是学习者自身的主动性,这种主动性是保证学习质量的根本'''。在任何阶段的学习,都需要保护和培养学习的主动性,而不是肆意的浪费这种主动性。 2) 文化和精神氛围。任何的学习,尤其是高等学习,作为一种文明行为,是需要一个积极的文化和精神的氛围作为背景的。良好的学习,是学习者在一种较自由的气氛中主动的个人提升。这需要一种文化生活,为学习者提供一种蓬勃向上的精神动力。所有的大学,如果没有这种丰富的文化生活的滋养,将会很快衰竭。因而,创建一个开放大学,首先应该考虑的是选择那些精神作为永远的指向标,怎样去创造一种孕育生机的土壤。这需要对一些精神的把握,并创造一些富含这些精神的活动来实现。有一些伟大的精神几乎是永久的,比如体育竞技中通过与伟大的对手公平的竞争,来提升自己的精神;艺术审美活动中忠实自己最内心的感受的那种真诚的精神;科学活动中不断地自我批判中进步的精神;商业活动中讲究更高层面的共赢而不是极端敌对的精神...,从旅行到街舞,当这些精神渗透到任何一种活动中去,都会表现出生机勃勃的气息。从这个角度考虑,要设计这个学习网络,需要相应的设计一些文化活动,并且积极和有相似文化气息的网络和群体相联系,比如豆瓣,比如科学松鼠会。在共同的目的上,积极的尝试合作,打造良好的互联网文化生活环境,为开放大学提供精神的土壤。这也是之所以需要一个公共关系团队的原因。 ==开放学习的未来 == 开放的学习不单是一个在互联网中存在的进程,也存在于实际的生活中。未来的开放学习将比现在以学校教育为主要方式的教育更有普及型和终生学习的性质。我猜测,不出十年,在城市生活中,除了各种购物中心,娱乐中心,也会出现各种学习中心。这些学习中心以互联网为中心依托,为满足不同种类的学习需要而提供各种学习服务。比如,专门面向学习者的实际操作需要的实验中心和工具设备中心,以满足在理论和感官印象结合的需要,学习者在其中做各种自己希望做的实验,让其更自由的探索。也有各种社会实践的支持。还有公用的教室租借,各种学习共同体的各种活动所需要的场所等等。这甚至是一个很好的投资项目。知识和实际经验的结合,互联网上虚拟环境和现实的学习中心的结合,各种目的的学习群体的自由组合,将是未来学习和教育发展的趋势。但是这个过程的转变,需要不断地推动一些观念的逐渐变化。太快的变化是难以被接受的。 可以试想一下20年之后的学习将会是什么样子。 学习者的特长将被更明显的分析,学习者将能更自由的选择,以找到最能发挥自己特长的领域。在学校学习和实际工作之间知识的差距将会更小。学习者能更快速的抓住他所需要的知识,以面对他在实际中所遇到的新的问题。学习的方式将更自由,可以在家学习,在学校学习,在一个学习中心学习等等。通过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推动,社会的各种有价值的教育资源将会被更好的发掘和利用。一个很有经验的资深工作者可以通过网络将其经验传达给成千上万的人,甚至能通过这种传授作为一种新的收入手段。学习者可以通过任何一种移动设备展开自己的学习。任何地方,任何收入阶层的人,可以通过这个开放学习环境,在任何一个方面进行学习...,非常美好的一幅景象。 而现在所需要做的工作,就是促成这样一种景象的达到。 本文引用地址:http://bbs.sciencenet.cn/blog-206703-535406.html 下一篇:创造一所基于互联网的开放大学【实践篇】 .
返回至
创造一个开放大学【理念篇】
。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登录
名字空间
页面
讨论
变种
视图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
社区主页
新闻动态
最近更改
随机页面
帮助
华师附中老三届
站群链接
社友网(sn)
产品百科(cpwiki)
产品与服务(sn)
社区支持农业(sn)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