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中国道文化”的源代码
←
中国道文化
跳转至:
导航
、
搜索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所请求的操作仅限于该用户组的用户使用:
用户
您可以查看与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4}} “道”,最早由老子在《道德经》里提出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随后,孔子在《周易·系辞传》里有句非常有名的话来诠释‘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老子的《道德经》,孔子的《周易·系辞传》,都源出《周易》,《易》被列为中国文化的源头,这已经是勿庸置疑的基本观点。当代汉语‘理论’一词,尽管可以被理解为‘道’,但其哲学内涵却异常苍白,没有春秋笔法所包含的‘万一’,所以说,用‘理论’一词来论述古典哲学中 ‘道’这个概念,是无能为力的。无能为力的原因,主要是我们没有能力读懂《周易》。 子曰:“吾道一以贯之。”这句话是春秋笔法,这句话说的是什么呢?孔子直截了当的承认,我孔子的学说来源于《易》。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我的解读是:“《易》里面的义理,是可以执行的,那是非同寻常的哲学道理。《易》里面涉及的名词,那是非同寻常的哲学名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都来源于《易》,孔子的儒学、老子的道学,各自表达了对《易》理的独特理解,一定意义上,《道德经》、《论语》、《诗经》、《周礼》、《尚书》都是《易》的另类表达形式。另类表达形式,就是老子、孔子各自导‘道’的成果。孔子一句“吾道一以贯之”,孔子的概括能力,明显高于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非常道”用于哲学概念,所指的就是‘解《易》之道’; “非常道” 用于执政,指的是‘天下为公’之道;“非常道”用于读书,指的是解读‘春秋笔法之道’。以上三个“非常道”,最要紧的是解读‘春秋笔法之道’。《诗经·卷耳》是一首非常重要的文章,起首的一章说:“采采卷耳,不盈倾筐。嗟我怀人,置彼周行。”这里有个重要概念‘周行’, ‘周’说的是《周易》,孔子说“吾从周”;‘行’的理解就非常复杂了,主要指两钟理解,读HANG音,理解为涵意;读XIN音,理解为人性、信仰。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人性、信仰’,合成则成为‘仁、信’, ‘仁’、‘信’是儒学的两个重要哲学概念,《论语》在谈‘仁’ 的概念时有‘里仁为美’,在谈‘信’的时候有‘民无信不立’,这些重要的观点,归于中国语言按发音来组建新词语的原理,这个原理,一是春秋笔法,一个就是易理。《诗经·鹊巢》说:“之子于归,百两御之;之子于归,百两将之;之子于归,百两成之。”这个‘两’,大的方面来将,说的就是‘春秋笔法’和‘易理’;就《易》理上说,说的是‘刚’与‘柔’、‘阴’与‘阳’、‘吉’与‘凶’、‘学’与‘习’、‘道’与‘德’等两两之易。 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壮大、衰落的周而复始,无不被汉字、汉语所左右,具体来说,无不被依据《易》理造出的文字和读音所左右。只要用汉字,只要讲汉语,你都在用易理在说话,用易理造出的汉字表达你的主张。尽管《易》理读不懂,他已经化入了一个个汉字中;尽管春秋笔法失传,他已经化成了千百个成语、千万篇传世的华章。 ‘春秋笔法’和《易》,就是中华文明独特的“非常道”:智慧在其中,传奇在其中,可以君子万年,可以经营四方。
该页面使用的模板:
模板:4
(
查看源代码
)
返回至
中国道文化
。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登录
名字空间
页面
讨论
变种
视图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
社区主页
新闻动态
最近更改
随机页面
帮助
华师附中老三届
站群链接
社友网(sn)
产品百科(cpwiki)
产品与服务(sn)
社区支持农业(sn)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