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足迹》:“上山下乡”头四天”的源代码
←
《足迹》:“上山下乡”头四天
跳转至:
导航
、
搜索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所请求的操作仅限于该用户组的用户使用:
用户
您可以查看与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4}} “上山下乡”头四天<br> —— 十七岁的回忆<br> 作者:[[用户:范至庄|范至庄]]<br> <br> '''第一天── 一九六八年十一月五日''' <br> 1968年11月5日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因为这一天拉开了广州中学生史无前例的“上山下乡”运动的序幕。同时也是我“参加革命队伍”的第一天——那是我曾多次填写的政工部门发来的《履历表》上的规范说法,并非此前不曾“革命”,也并非此前所在队伍不是革命队伍。<br> 记忆中的这一天是个阴天。上午,我与所有即将离开广州前往海南岛屯昌县五大农场(中坤、中建、黄岭、晨星、南吕)的同学们一道,胸前别着纸扎的大红花,在文化公园开完会,被“欢送”后,便在震耳的锣鼓声中与前来送行的妈妈徒步走到太古仓码头,准备登船。“红卫三号”轮船早就停泊在那儿了。从文化公园到太古仓,路程不算短,但一想到这次与妈妈别离后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见面,想到即将要去的遥远的海南岛不知道会是个什么样,心中就沉甸甸的堵得慌。虽然十三岁就开始在学校住读,早已习惯离开父母过集体生活,但我仍不禁对妈妈产生了强烈的眷恋和对未来感到茫然,长长的路程也不知道是怎么走过来的。太古仓,同样是锣鼓喧天,船上码头上到处挤满了人。由于几乎全是我们学校的同学以及他们的亲人,大多数都互相认识,加上现在又是“同上征途”,因此大家都倍加亲切地打着招呼,讲着话。这种热闹的气氛像是无形的安抚,使得我将要离别亲人的那点失落的感觉很快就被淡化了。<br> 出发的时刻到了,一声笛响,船起锚了。发动机的响声越来越大,震动着轮船也震动着船上和船下每一个人的心。船尾喷涌起白色的大浪花,轮船缓缓地离开了码头,离别的时刻到了! 我们挤在甲板上,挤在小小的弦窗边,向站在码头朝船上张望的爸爸妈妈们,向广州使劲地挥手告别,也不知道他们能否看见自己的儿女。“再见了亲人们!再见了广州!”。船上有的同学眼眶红了,码头上有的妈妈也在擦着眼角的泪花。我赶紧别过脸去,怕万一受了感染而控制不住自己,那重则是对“上山下乡”的态度问题,轻则也是资产阶级小姐的小资产阶级情调。<br> 一群一群的海鸥像送行似的跟随在红卫轮的左右,久久不愿离去。我们站在甲板上,看着船后方离我们渐渐远去的广州和亲人,惆怅和伤感是不言而喻的。但大家都必须把这种情感深深地埋藏到心底,不可以将它表露出来。好在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许多风风雨雨,我们这一代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是很强的。而多年来,“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一颗红心,两种准备”以及以艰苦为荣,自觉抵制资产阶级思想,与工农相结合,彻底改造世界观的教育也使我们早就有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充分的心理准备。更重要的,是对党的无比的服从和对毛主席的无限的崇拜,使我们下了一个决心,必须义无返顾地坚决地走上山下乡这条光荣的道路。<br> 船越驶越快了,珠江两岸秀丽的田园风光令我们的心情渐渐开朗起来。我开始充满了好奇心,与在学校里既同班又同战斗队的几位女同学,开始东张西望地打量着船上船下的一切。这艘大轮船对于过去只乘过“花尾渡”的我,应该说是大大的开了眼界。它是那么的巨大和漂亮,简直就像一座漂浮在水面上的大厦。里面有寝室、浴室、餐厅……各种功能一应俱全,真是太棒了。我们在拥挤的船舱里参观兼“串门”,最后来到了宽阔的甲板上。<br> 甲板上早已有不少同学。我们迎着扑面而来带有泥味的凉爽的风,看着两岸的秀丽景色,猜测这里大概就是东莞县的某某地方了。由于我们班上也有不少同学被分配到此处的农村插队,所以这又使得我们觉得这块大概是东莞县的某某地方像有着自己的什么亲戚一样,平添了一份亲切感。这时,船上有同学拉起了手风琴唱起了歌,周围的气氛也似乎渐渐轻松愉快起来了 。望着这令人心旷神怡的自然风光,听着这优美动听的琴声歌声,我们一大帮同学在甲板上不着边际地又说又笑,谁也不愿意再回到寂寞船舱里去。不知不觉,珠江两岸的村庄田园逐渐变得稀疏起来,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荒芜的山头和人烟稀少的海岸线,越来越宽阔的江面上船只也渐渐越加少见了。我们知道轮船就要远离大陆进入大海了,离愁别绪不禁又一次涌上心头,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再回来呢?<br> 珠江口入海处的景观十分奇特。只见江水与海水,黄的,绿的,蓝的一股一股,有时界线分明,有时纠缠不清,很像是谁把几支蘸满了不同颜色的巨大彩笔一同搅进海水里而产生出来的效果。过去美术老师曾经告诉我们,黄色与蓝色可以调制出绿色。可万没想到黄浊的江水汇入其实并不是“蓝”色的海水里,竟然会产生出了这种鲜亮透明的嫩绿色,大自然实在太神奇了。我们都被深深地吸引住了,久久俯视着这一奇观,许久许久。当我们再次抬起头来时,发现海岸线离我们已经非常遥远了,轮船已经进入真正的大海。天连海海连天,极目远眺,茫茫大海上往往空无一船,偶尔见得海天相接处,有白云帆影隐隐约约的,似越来越近却半天也驶不到跟前。因此每当“会船”时,我们总是兴奋不已,一厢情愿地像见着了久别重逢的亲人,朝着那艘不明国籍的船疯了似的又是招手又是喊叫。可那边的甲板上总是空无一人,除了“会船”时各自鸣一下笛之外,一点回应都没有,又渐渐远去了。<br> 其实我对大海并不算陌生,小时候我曾到过大海边。那是我五岁的那一年暑假,曾随父母所在学院的教工度假团,到一个大概是属于珠海的叫做唐家湾的海边小镇,小住了几天。这里紧挨大海,空气中永远弥漫着一股子的鱼腥味。镇民们几乎清一色是正宗渔民:一天到晚都戴着一顶棕黑油亮的尖顶竹帽,黑衫黑裤,裤腿短而宽大,赤脚,肩上总挑着一副担子,箩筐里装的不是鱼虾就是螃蟹什么的。我们每天都到那一望无际的雪白的沙滩上去晒太阳,拾贝壳,捉螃蟹,看潮涨潮落,还到又苦又涩的海水里游泳。当时大海给我的感觉是“大”,太大了,大得看不到边。也“深”,深不可测。记得有好水性的老师勇敢地潜入海底,拾上来比在沙滩上不知漂亮多少倍的奇形怪状的贝壳、海星。我还总觉得海平面比我们站立的陆地还要高,大概那是一排又一排大浪给我造成的错觉吧。记得年幼的我,那些天总被一个问题所困惑:大海里有这么多水,如果用桶(我五岁时用来浇花的小桶)来提,要提多久才提得完呢? ……还记得,小镇总是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木制的大帆船来来往往进进出出,那高高的桅杆上,巨大的白帆时而张开时而合拢。晒得黝黑的健壮的渔民挑着装满“海鲜”的大筐,抬着没到过海边渔村的人们无法想象其之巨大的鱼网,踏着架得高高的窄窄的木板,悠啊悠的上上下下。这些征服大海的人们,勇敢与强壮的形象,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那次我们还参观了海军驻扎的军港,最为难得的是,我这个小不点,竟然还被一个海军叔叔抱上了鱼雷快艇,扶着旗杆,站在迎风飘拂的五星红旗旁,出海“兜”了一圈的风!<br> 之后,我再也没有机会到海边玩了,只能从电影上看海,从小说中读海了。童年时的大海,是《鱼夫与金鱼》的大海,是海龙皇与水晶宫的大海,是聚满了宝物的,充满了童话色彩的大海。渐渐长大了,这时的大海,是充满了豪迈与勇敢的大海,是军舰、潜艇、鱼雷……还有迎风招展的八一军旗,迎着长风踏着海浪勇往直前,充满了激情的大海。文人墨客,中外作家诗人都喜欢用大海来抒发情怀,用大海作为题材的小说诗歌数也数不清。“我爱这蓝色的海洋……”这首动听的歌我们谁都会唱……。能到大海边上去一次,能坐上大轮船到大海去旅行,这是多少人的梦寐以求的愿望啊。<br> 今天,我们终于见到大海了,相信不少同学还是有生以来第一次呢。大海一如既往,仍是那样的辽阔,那样的湛蓝,那样的风情万种……可此时此刻的我们,为什么找不到那种想象中的特别的兴奋和激动的感觉呢?却总有一丝淡淡的忧愁在脑海之中挥之不去……。 不知不觉,天色黑下来了。入夜了的大海黑漆漆的什么也看不见,我和班里的八个女同学只得挤回原本只住两位乘客的二等舱中,仍然一点睡意也没有。今天上午我们还在广州,还在父母身边,可现在却在漆黑的大海上,由大轮船载着驶向一个陌生的地方,一个将要在那里永远生活下去的地方。对于才十六七岁的我们,有谁能充分理解这“永远”的含意呢?听着一阵又一阵海浪拍打船舷的声音,我们都瞪着眼睛各自在想心事。……夜已经深了,海上的风浪越来越大。窗外的甲板上还传来轻轻的说话声,从船窗往外望去,只见黑黑的甲板上躺满了男同学,海风这么大,他们冷吗?……<br> <br> '''第二天── 一九六八年十一月六日''' <br> 不知不觉,似乎天亮了。大家都朦朦胧胧地醒了过来。从弦窗上望出去,白茫茫的一片。“我们看日出吧! ”有人提议。这是个好主意! 大家一下子来了神,纷纷涌到甲板上。<br> 东方已经透亮,只是一片苍茫,海天连接之处,竟分不出哪是海,哪是天。厚厚的云层像严实的棉絮,看来日出是看不成的了。此兴一扫,也不记得余下的时间是如何打发的了。只记得,下午二、三点的时分,随着一声发现新大陆似的惊呼,我们又一次涌上了甲板。是的,眼前出现了一片陆地,那不是哥伦布发现的新大陆,而是祖国的宝岛海南岛,那将是我们“上山下乡”的地方。<br> 船渐渐靠近码头,终于停泊下来了。我们得知,这就是海南岛第一大港——秀英港。我们心目中海港的形象,是由“革命样板戏”《海港》造就的。可眼前的秀英港却没有那种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冷冷清清的,几艘货轮无声无息地停泊在那儿。有些人在走动,不知是在干什么。几台大吊车呆立着,使我们无法体现《海港》中所唱的:“大吊车,真厉害,成吨的钢铁——它轻轻一抓就起来……”。不知道现在是在抓革命,还是在促生产。<br> 领导发下话来,我们还必须在船上再过一夜。“一切行动听指挥”,无需解释原因。不过,我们猜想,一定是接待安排工作跟不上了。这一夜是怎样度过的,已失忆。<br> <br> '''第三天── 一九六八年十一月七日''' <br> 远处一阵响似一阵的锣鼓声把直至深夜才渐渐入睡的我们惊醒了,我们又一次从地铺上,床上,一跃而起,争先恐后地挤到小小的弦窗旁,使劲地朝响声处望去。只见岸上变戏法似的,昨天还冷冷清清,现在却人头涌涌,彩旗飞舞。船上,人们一下子沸腾起来了,大家都一股脑儿地朝靠岸一侧的甲板上涌去,努力睁大朦胧的双眼,细看眼前的景象。真要感谢船舶设计师,在设计这艘船时,未卜先知,早已考虑到可能会有这一突如其来的巨大偏心距,否则非翻船不可。<br> 虽然这里离岸上至少还有上百米的距离,可我的眼尖,一下子就发现在敲锣打鼓的人群中,有不少人的胸前挂着一个红彤彤金闪闪的毛主席纪念章,其直径足有二三十厘米之大。虽然那时中国正处于形而上学猖獗的年代,但我心里对此还是大不以为然: 难道像章越大就可以证明你对毛主席的感情越深吗?太夸张了吧? 但不屑之余又窃想:能弄到一枚就好了。其实海南岛虽小,但有不少东西与其他地方的相比却显得很大,这在日后的生活与劳动中,我们便逐渐体验到,再也不少见多怪了。可以说这也是海南的一大特色。不过这是后话了。<br> 看到我们涌上甲板,岸上的锣鼓敲得更欢了,还不断传来“热烈欢迎”的口号声。我们也向岸上热情的人群招手致意。欢呼声,口号声遥相呼应,昨日沉闷的坏心情似乎又得到了调整,相信这时船上的大多数同学又都溶进了这热烈的气氛中 。<br> 终于踏上了海南的土地,几十辆卡车一阵风似的就把我们拉到了离秀英港有相当距离,在海口市近郊的农垦卫校,在那里洗漱、用早餐,并安顿下来。红卫轮上的严重超载、超时,我们已把船上的淡水消耗光了。<br> 这所卫生学校设备简陋落后,连自来水也没有,我们洗漱只能在一口大水井旁进行。人太多,免不了要排队。正当我在等候的间隙环视这四周的风光时,发现了一道令我惊讶不已的风景——离井边不远,也就是十来米之外吧,有一排低矮的木结构小平房,那随风飘过来的阵阵气味,那进进出出的不断更新的面孔,不难明白,这就是WC了。然而,却是间不分WOMAM与MAN 的WC! 这对于刚刚来自省城学校的我们来说,实在是件深感别扭的事。而更令人感到惊讶和无法接受的是:朝着我们方向开合的那一扇扇的小木门 ,竟然不到一米的高度!坦然地暴露着蹲在里面的人的上半身,而这些上半身们不但丝毫不感到羞涩,还大大方方地与等候在门外的熟人说说笑笑,或是无聊地审视着正在井边洗漱的我们。看到这一情景,我们不禁目瞪口呆,脸热心跳,这就是卫生……学校?!我们只好草草洗漱之后强忍着从船上带到岛上来的便意落荒而逃,至于以后是如何“方便”的,已经失忆。<br> 尽管连日来在船上的颠簸,晚上又没有休息好,但早餐的两个小花卷一落肚,青春的活力就被激发起来了。谁也不愿意大白天躺在那些硬梆梆的带有一股子霉味的床铺上睡大觉,急冲冲的都想立即逛海口市去。海口在我们心目中是个美丽的热带海滨城市,相信其风光一定出色无比,不去白不去。我们一大群同学连蹦带跳地冲到招待所旁的公路上,正在为该朝哪个方向走而各抒己见时,只见远处开来一辆军用卡车,车厢内空无一物。文化大革命中早已学会拦车,我们连想都没想,呼啦一下就拥到了公路当中。军车不知是有意还是无奈,“吱”的一声在我们跟前急刹住,驾驶室内是一个长着一副娃娃脸的海军“叔叔”,他善解人意,无须多言就让我们像猴子一样全攀上了他的车,然后开足马力上路了。<br> 热带的骄阳照耀着一张张充满兴奋的青春脸庞,扑面而来的是一阵阵潮热的风,这个小小的胜利使我们兴奋无比,不禁齐声唱起歌来。随着飞扬的歌声,公路两旁高大的椰子树,棕榈树迅速地朝我们身后退去。又是一次刹车,车停下来了,望着不远之处的楼房、街道,我们一下子就意识到海口市区到了。一声欢呼,众人纷纷从车厢内跳到公路上,也不知有没有向好心载我们进城的解放军叔叔道别,便连蹦带跳的朝市区奔了过去。<br> 1968年的海口市,说实在的与我们心目中海滨城市似乎不怎么对得上号。楼房底矮陈旧,马路窄小杂乱。号称“人民公园”的那个公园,充其量只有咱们广州的一个街心公园——东山公园,那么一丁点儿大。仅有的一间“大”商店,记得是间只有几十平方米的平房,临街的橱窗谈不上什么装潢,店内灰灰暗暗的,显得毫无生气。货架上为数不多的商品(准确的叫法应是杂货),上面落满了厚厚的灰尘,无人问津。还是大上午,售货员就已经懒洋洋地坐在角落里无精打采,我们的到来丝毫不能使他们打起精神。而走在这座城市的马路上,除了感到不断扑面而来的夹带着泥尘的热风之外,丝毫也感觉不到半丁点热带海岛城市的浪漫情调。尽管我们已经尽量放慢了脚步,但还是不到一个小时就已经把这个城市的主要街道逛了个来回。其时仍处于“文化大革命”,物质紧张,生产停滞,人们的精力都放到“闹革命”上去了,所以海口市留在我们记忆中的这种景观,现在想来,是再正常不过的了。<br> 倒是路旁的货郎担子和水果小摊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先说货郎担子吧,在我的印象中,这玩意儿似乎仅适用于远离城镇交通不便的农村山区。那里没什么商店,乡村里需要的日用小百货,针头线脑的,就得靠走家串户的货郎担了。记得歌唱家郭颂就有一首颂扬货郎担的歌呢。想不到的是,海口市的街道两旁却居然有着为数不少的货郎担,里面的东西花花绿绿的还挺多的,光顾的人也不少,与冷清的国营商店形成反差。货郎(不一定是“郎”,大多是“娘”)还把一些彩色的什么玩艺儿挂在担子的“把”上,风一吹哗啦啦的飘动起来,老远就能看到,这不但发出了货郎担子在此的信息,还为这座城市增添了些许色彩。然而,当我们凑上前去时才赫然发现,那些如彩旗般正在迎风招展的玩艺儿,竟然是女士们在“特别的日子”里——这是现代广告里的说法——所用的“特别的”用品!女同学们又一次脸热心跳。联想起早上井边尴尬的一幕,觉得还真不知该如何理解这海南人民了。太开化还是太不开化?说不清楚。再以后,只要一发现有彩色的东西在街道旁晃动,我们都不约而同地出现条件反射,目不斜视,加快脚步赶紧通过,不敢再瞅上一眼。读者对此一定大惑不解:这有什么见不得人的,充其量就是不太雅观而已。跑什么跑?莫名其妙。不是没文化就是有心理障碍!还真说对了,虽然毛主席称我们为“知识青年”,可我那时实际上才只有初中二年级的文化水平——真真是没文化啊!再说了,那时哪像现在,满街都是“做女人挺好”,“特别的日子,特别的关爱”。心理障碍由此形成。<br> 很快,街上的水果摊引起了我们的兴趣,它太有特色了。记得当时摆在海口市街道上的水果摊千篇一律,仅卖甘蔗和大杨桃。古怪的是,粗壮的黑甘蔗和肥嘟嘟的翠绿色大杨桃旁,总摆着一个装满干辣椒碎拌盐粒的粗瓷碗,不知当地人到底是把甘蔗还是杨桃,拿来沾着这又辣又咸的玩艺吃的?想象一下这甜酸咸辣的怪味,不知乐趣何在?尤其是粗瓷碗中,那小石头般的称为“盐巴”的海盐,着实让我们又大开了一次眼界:在广州,我们还真没见过如此“壮实”的盐粒呢,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冰糖粒。那绝对是海水直接晒出来的结晶体,小的半立方厘米左右,大的却足有一立方厘米甚至还要大,不那么白,里面夹着的杂物清晰可见,一粒粒的都显得那么有菱有角。如此大颗的“盐巴”别说吃了,看一眼都觉得咸。摊主看到我们好奇的神情,一定是以为我们就要“帮衬”他了,兴奋得手舞足蹈,抽出一根大甘蔗就要削,嘴里还叽哩呱啦的讲着我们一点儿也听不懂的海南话,吓得我们连连摆手后退。在学校时,一直都教育我们要艰苦朴素,不要随便买零食。不过话说回来,当时我们真还没有那个消费能力呢。<br> 咕噜作响的肠胃提醒我们——那时还没有手表这么贵重的物品——观光活动该告一段落了,该回去吃午饭了。抬头看看天上那个火辣辣的大太阳(似乎比广州的要大要热),眼前被太阳晒得滚烫的发软的柏油马路,仿佛变得无边无际了。又渴又饿的我们,进城时那副兴致勃勃的笑脸,已换成了一张张无奈的苦脸。要命的是,那时海口还十分落后,城区窄小,人们出门上班办事多是步行,整条大街上连自行车都少见,若谁家有一辆自行车,那可就与现今有部私家车那样令人眼馋了。公共汽车更是稀罕物,我们在回去的路旁等了半天也没见着它的影子。再想拦货车吧,此时我们已没有了进城时“大兵团”的优势,早已化整为零,两人一伙,三个一群的,所以这一手根本就不灵了。只得“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徒步返回。好在卫校离海口市不是远隔千山万水,对于参加过“长征”串连锻炼的我们——“湿湿碎”啦。<br> 太阳终于下海了,凉爽的海风吹起来了,汽车把我们又拉到海口市。今晚,热情的海南人民为欢迎第一批抵达祖国宝岛的广州知识青年,特意安排了一台盛大的文艺晚会。晚会是在一座环形的体育馆内进行的。记得整个体育馆内座无虚席,人头涌涌,锣鼓咚咚,彩旗习习,红卫兵战旗飘飘,革命口号,革命歌曲此起彼落。在海南革委会(文革期间的最高权利机构)的负责人致欢迎词后,我校初三的一位男同学代表全体今天抵达海南的广州红卫兵,上台向海南人民表达我们响应毛主席的“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滚一身泥巴,踩两脚牛屎,磨两手老茧,练一颗红心,在广阔天地里做出大作为的决心。这一抑扬顿挫,铮铮有力的口号式的发言,将晚会的高潮推到了最高峰。第二天的《南方日报》也报道了这个晚会的盛况,还有我们这位同学发言时的照片——不过顺便指出,随着这位同学父亲的“解放”,他很快就离开了海南岛。他并没有机会,也不必有机会去实践他的决心。他确实只是“代表”而已。接着是文艺演出。听着和看着这“煸情”的发言和文革特色的歌舞,确实使我们的一腔热血又都沸腾起来了。这地方是落后了点,但没关系,“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我们不仅能砸烂一个旧世界,我们还会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一个新世界。“屯恳戍边”这是一个多么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啊。过去我曾看过许多反映新中国年轻的一代人,舍弃大城市里的舒适生活,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为建设祖国而贡献青春的电影和小说,他们朝气蓬勃,满怀革命豪情,不畏艰苦,不怕困难,与天斗,与地斗,与人(阶级敌人)斗的精神实在是鼓舞人。神秘的原始森林,星罗棋布的垦荒篝火,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想象到这些,我的心早已飞向了那片还没开垦的处女地,就盼着天亮就出发了。<br> <br> '''第四天── 一九六八年十一月七日''' <br> 二十多辆满载知识青年的解放牌大卡车迎着朝阳奔驰在海南岛“中线”的国防公路上,几面醒目的红卫兵战旗被疾风拂得平展展的。<br> 今天早上,我们按照早在广州就已分配好的名单,各自登上将要去“落户”的农场的大卡车,绕海口市一周,接受海口人民倾城出动迎送国宾般的夹道欢送。在震天动地的锣鼓声、口号声、以及激发斗志的革命歌曲声中,只见海口市区的各主要街道的两旁,挤满了参加送行的人群。热情的人们向车上的我们挥动着毛主席语录本,原本就不宽的马路更显得窄小了,我们的车队只能在他们的中间缓缓地通过。看着这一张张亲切的笑脸和一只只热情挥动着的手,我不禁被这热烈的气氛所深深地感染了,觉得这情景多像电影中老区人民送红军上战场的场面啊,顿时感到自己特光荣、特有使命感似的。相信不少同学的心情也和我是一样的。大家就像即将出征的战士一样,心情激动却神情凝重,也向街道两旁的群众不停地挥动着手中的小红书。<br> 汽车终于离开海口开上公路了。海口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大家刚开始还挺兴奋的,叽叽喳喳的闹个不停,但渐渐的就安静下来了。<br> 坐在车上堆得高高的行李垛上,看着公路两旁飞快地从眼前掠过的高大的椰子树、槟榔树以及远处的村落、农场,我不禁思绪万千。今天(严格的说应是11月5号),是我17岁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从今天起,我就再也不是学生了,而是一个自食其力、拿国家工资的农场工人了。小时候,对于未来我曾有过太多太多的憧憬和向往。志向往往随着看过的一本书或一部电影中令我崇拜的人物形象而不断变化。由于年纪小,这些向往实际上是模糊的不确定的,正如俗话所说的“五时花,六时变”。但不管怎样,读完大学才参加工作却是肯定的,而大学毕业该是二十三、四岁了吧。小学时,我觉得自己要长到这把年纪该是多么遥远的事。然而,一场文化大革命却使这一天那么快就提前来到了,不但中学不能继续念下去,还要远离父母到遥远的海南去当农场工人,这可是我绝对不曾预料到的。<br> 读华农附小时,班上有几个同学的父母是学院农场的工人,不太有文化,晒得黑黑的,一天到晚戴着竹斗笠扛着锄头卷起裤腿,养牛,种水稻,种农场的试验田。他们的家就住在农场附近,周围的空地全让他们开成了“自留地”,种满了瓜菜,还养了大群大群的鸡、鸭、鹅,还有狗,好象农村一个样。每到周末,他们的爸爸或妈妈总将自家的这些农牧产品挑到自由市场上去与从四乡来卖菜的农民挤在一块摆卖。他们当中的许多人,在读小学时学习及表现也似乎不算太好。别看现在毛主席说:“工人阶级领导一切”,他们中间不少人在文革中便当了革委会或红卫兵的头头,其实在文革前他们真的不怎么样。而且在我内心深处还觉得他们实在算不得是“正宗”的工人阶级出身,他们的爸妈充其量是拿工资的农民大叔大婶罢了。<br> 连做梦都没想到过,现在我竟然会成为他们中间的一员。而且今天的这个结局却偏偏又是我自己争取来的:原本学校工宣队是将我分配到东莞去的,大概是照顾本人是独生子女的缘故吧。可与我要好的班上的大多数女同学却给分配到海南去了。这下子我可急了,忙找工宣队坚决要求也要到海南去!一直以来,海南在我的心目中与西双版纳一样,是一块充满神奇的未开发的处女地,原始森林、少数民族、奇珍异兽、五指山、万泉河……无不深深地吸引着我。更何况海南毗邻越南,是反帝的最前线。<br> 六十年代以来,由美帝国主义发动的侵越战争不断升级,特别是约翰逊上台以后,为了继续遏制中国,同时扩大侵越战争,美帝投入到这场战争中的部队,人数已高达六十七万了。英雄的越南人民在胡志明主席的领导下,奋起反抗侵略者及其他们的傀儡集团,“保卫北方,解放南方,统一祖国”,与敌人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持久战。毛主席教导我们:“我们共产党人反对一切阻碍进步的非正义的战争,但是不反对进步的正义的战争,对于后一类战争,我们共产党人不但不反对,而且要积极参加。”为了支援“同志加兄弟”的越南人民打赢这场反击侵略者的正义战争,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给于了他们道义上、物质上极大的支持,甚至不惜承受了巨大的民族牺牲。一列列满载参战部队和物品的火车、汽车,冒着美帝B-52轰炸机扔下的炸弹,源源不断地向越南南方开去。在恶劣的环境之下,参战部队与越南人民一道向美帝开战,听说我们学校不少在文革后期“内部参军”的同学也“过去”了。此时虽然全国各地的文化大革命运动仍在轰轰烈烈的进行中,但广东、广西、云南等边境省份却已经笼罩着浓浓的战备气氛。晚上经常可见一队队蒙着草绿色帐布的军车,在夜色的笼罩下从城市边缘的街道上悄然驶过,甚至还见到过坦克深夜在柏油马路上碾下的深深的辙痕,我们都在暗自猜测,这些就是“抗美援越”的部队。而学校同学间流传的小道消息就显得有声有色多了:什么军区总医院里都住满了从前线运回来的伤员,某某的妈妈给伤员动手术忙得几天没回家了。什么谁谁谁的爸爸从越南前线回来给他带了用美国飞机残骸造的小飞机模型了。什么韦国清的儿子(附中学生)说了什么什么了。有的同学从家中带回压缩饼干向同学炫耀说是援越部队吃的……还听说全国各地有不少红卫兵也跑过去参战了, XXX的表哥也去了。……等等、等等。一切都那么令人感到神秘、刺激、兴奋、热血沸腾。这段期间,广播里还经常播出我国外交部针对越南形势发表的严正声明,报纸上天天报道越南局势。<br> 毛主席说过:我们不但要解放全中国,还要解放全人类。毛主席还说过:今后的几十年对祖国的前途和人类的命运是多么宝贵而重要的时期啊,现在二十岁的青年,再过二三十年是四五十岁的人,我们这一代青年,将亲手参加埋葬帝国主义的战斗!每当我想起毛主席的这些话时,总能激起满腔的自豪感和责任感。我多么想也穿上绿军装,献身到这场埋葬帝国主义的战斗中去啊!然而,我却不幸出身在一个教授家庭里,别说当解放军了,连红卫兵我都还没资格参加呢,只能加入到什么“红旗公社”里去,袖章上连“红卫兵”三个神圣的大字都没敢印。今天车上飘扬的红卫兵旗还是人家“毛泽东主义红卫兵”的呢,如果不是这阵子上山下乡,“阵线混淆”了,这旗又怎会飘在我的头顶上呢。<br> 看着公路两旁高高的茅草,茂密的灌木丛,以及远处叠翠的山峦、葱茏的树木和身材矮小黑瘦的当地老百姓,我又想:海南与越南其实仅隔着一道北部湾,不但经纬度、气候环境大致相同,就连老百姓的长相都差不多。目前这场抗美援越战争还真不知道要打多久,没准会越打越大,说不定哪一天中国向美国宣战,那时候,海南岛可就成了烽火连天的战场了。早在广州时我就听说了:海南农垦系统将有可能转为生产建设兵团编制(这便是我非来海南不可的主要原因),也就是部队编制啦!平时扛锄头搞生产建设,战时抄起武器与敌人作战,“屯垦戍边”就这意思,没准中央早就有打算了。新疆、东北早已成立了生产建设兵团,就是为了专门对付“老毛子”(苏联)的,他们建设边疆保卫边疆,可是立了大功了。从报纸刊登的照片上,我曾看到过他们身穿黄军装,朝气蓬勃、英姿飒爽的模样,周总理还专程去看望过他们并发表重要讲话呢。我真盼着这场仗早打、大打,巴不得现在就打起来,到时候,我们就可以放下锄头拿起枪炮,投身到这场埋葬帝国主义的战斗中去,去冲、去杀、去流尽最后一滴血……。我完全沉浸到自己编织的壮烈情景中去了。<br> 就这么想着想着,直到卡车一阵的颠簸才把我从幻觉中拉回到现实中来。只见不知不觉地,公路两侧的的山越来越高,杂草灌木越来越密,公路也越来越坎坷了。早上出发时浩浩荡荡的十几辆车,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已仅剩下两三辆了。原来我们早已到达屯昌县境内,去其它农场的车辆早就各自奔向自己的目的地了(当时学校共七百多名同学分配在屯昌县的五个农场)。车在山路上一下左转,一下右拐,忽而上坡忽而又下坡。我们的双手紧紧抓住卡车的栏杆,随着车子大幅度的上下抛动、左右摇晃,道路两侧树木的枝条还不时地向坐得高高的我们劈头盖脑地横扫过来。走了老长老长的一段路,从未会过车更未见着人,远处的山坳里除了高高的荒草就是密不透风的灌木丛,没见着有什么村落。车声不时惊动了草丛中的不知什么鸟,扑腾扑腾地窜出来,一下子又不知道钻哪去了。车上没有人说话,大家都目不转睛地、若有所思的注视着车外的一切。<br> 渐渐地公路两旁的荒草被一片连着一片的高大茂密的树林所代替,只见按一定距离整齐排列在山坡上的每一棵树的树身上,都有用铁丝拴着的一只白色小杯子,十分奇特。这是些什么树呢?有人说:这大概就是橡胶树了吧。树林里静悄悄,偶尔会见到远处有个把工人拿着锄头在林荫下干着什么,听见汽车响声,便停下来直起腰,向公路上张望。<br> 前面的地势渐渐变得较为平坦了,几幢说不清外墙是什么颜色的房子若隐若现,路上也可见到些行人了,不多,扛着锄头挑着柴还有青菜什么的,边往路边靠边好奇地看着车上的我们。汽车加快了速度。这时只见路的尽头处出现了左右两个砖砌的墩子,上面用不知是树枝还是别的什么,扎了个拱,成为一个拱门,很像电影《英雄儿女》《上甘岭》里出现的战地指挥部的大门,所不同的是墩子上面用红漆对称地写着:“屯垦戍边,保卫祖国”,而不是“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我们从拱门下面穿越过去,在一排已经很有点年头的像是办公室的平房前,停了下来,司机从驾驶室里跳下来,边拍打身上的灰尘边告诉我们:中坤农场场部到了。听到声响,几个干部模样的人忙从室内走出来,帮助我们从车上往下卸行李。<br> 这就是场部啦?!我茫然地四处张望:几排低矮陈旧的平房,凹凸不平的土路,在已经十一月了但热情仍丝毫不减的太阳的照耀下,四处显得静悄悄,只有蝉们的叫声此起彼伏。偶见三三两两的人挑着水桶到井边去洗菜、淘米、挑水,向我们投来好奇、友好的目光。时值响午,一些房子的烟囱冒出了白白的炊烟,迎面吹来的阵阵热风带来了柴火干草的味道。一切都平平静静、实实在在,简单得不能再简单。没有欢迎的人群,甚至连欢迎的标语也见不到,人们都在有条不紊地干着他们平日该干的一切。<br> 午饭是在一座饭堂兼礼堂的建筑物里进行的,这是我所看到的场部最大、最好的建筑物了——虽然很旧,而且地面没有铺混凝土。估计它可以同时容纳好几百人。记得我坐在礼堂那造工粗糙的长橙上,看着那碗装满水煮大介菜,又咸又苦的米饭时,我几天来的情绪突然降到了最低点。从礼堂敞开的缺了玻璃的窗子望出去,远处是连绵起伏的荒山野岭,在正午烈日的直射下显得发白。热风打着旋,卷起路上的落叶和泥土,断断续续地从窗边刮过,直吹得礼堂旁边的几丛高大茂密的野草(后来知道这叫芒草)“沙沙”作响。刚才在车上的一腔激情这时却变成了一种空落落的感觉。听说明天我们就要分到生产队去了,生产队又会是个什么样子呢?突然间,我想家了,我们这是在哪啊?难道这就是我要生活一辈子的地方吗? <br> <br> (注: [[用户:范至庄|范至庄]],华师附中67届初二级,海南屯昌中坤农场知青)<br> [[华附67届初中校友回忆录集《足迹》|返回《足迹》目录]]
该页面使用的模板:
模板:4
(
查看源代码
)
返回至
《足迹》:“上山下乡”头四天
。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登录
名字空间
页面
讨论
变种
视图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
社区主页
新闻动态
最近更改
随机页面
帮助
华师附中老三届
站群链接
社友网(sn)
产品百科(cpwiki)
产品与服务(sn)
社区支持农业(sn)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