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西方学界的“后人文主义”理论探析”的源代码
←
西方学界的“后人文主义”理论探析
跳转至:
导航
、
搜索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所请求的操作仅限于该用户组的用户使用:
用户
您可以查看与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4}}来源:《外国文学》2014年第20146期 作者:蒋怡 内容提要:近年来,“后人类”一词频繁地出现在大众媒体与学术话语中,后人文主义理论也成为继后结构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之后另一个重要的后学。但是该理论的跨学科视野同时导致了多义性与含混性,为此带来了不少困惑。本文拟从后人文主义理论的缘起与争议入手,系统地梳理近三十年来西方学术话语中两种不同的后人文主义概念,进而反思该理论的内在张力,并展望其发展前景。 关 键 词:后人文主义/后人类/人文主义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 ---- 据贝德明顿(Neil Badmington)的考证,“后人类”(post-Human)一词最早出现于19世纪末俄国神秘学家布拉瓦茨基(H.P.Blavatsky)的人类演化理论中,(Alien Chic:87)此后便鲜有人使用。但是,在20世纪的最后几十年里,“后人类”(posthuman)又摇身变作时髦的新词,①开始频繁地出现在大众媒体与学术话语中。究其缘由,主要是因为基因工程、人工智能、电脑技术与资讯科技等的迅速发展,使得技术开始全面介入人类身体与环境,人类因此而产生了一种新的存在样态,故曰后人类。如果说被布拉瓦茨基称为后人类的某种哺乳类动物是自然演化的结果,那么,当人类可以通过生物技术和电脑科技进行自体演化为后人类时,人类的本质到底是什么?人类的未来又将如何?这些都成为当代人无法回避的议题。当乐观与期望、恐惧与不安交织的复杂态度充斥着流行文化时,理论界也产生了相应的知识系统以回应变化了的世界。经过三十多年的时光流转,后人文主义(posthumanism)②的旗帜下已经云集了来自不同领域的几十位专家,成为继后结构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之后另一个重要的“后学”。然而,如同所有以“后”(post-)开头的词一样,后人文主义灵活多变且具有强劲的增殖能力,能派生出众多不同的含义,形成了一场跨越文学、政治、人类学、生物学、信息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种学科的批评实践,一场多角度阐释和理论深化的角力正在拉开。本文拟从后人文主义理论的缘起与争议入手,系统地梳理西方学术话语中两种不同的后人文主义概念,进而反思该理论的内在张力,并展望其发展前景。
返回至
西方学界的“后人文主义”理论探析
。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创建账户
登录
名字空间
页面
讨论
变种
视图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
社区主页
新闻动态
最近更改
随机页面
帮助
华师附中老三届
站群链接
社友网(sn)
产品百科(cpwiki)
产品与服务(sn)
社区支持农业(sn)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