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列选摘录】《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的源代码
←
【列选摘录】《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
跳转至:
导航
、
搜索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所请求的操作仅限于该用户组的用户使用:
用户
您可以查看与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4}} 《左派幼稚病》,全称《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下面简称《左派幼稚病》。这是列宁的名篇,是列宁针对其他国家的革命运动中出现的“左派”而写的。“幼稚病”,简单的说就是读书读得过于教条,完全没有实践经验。如同学生一般,有不少理论经验,但是很少上手实践过。在列宁这样的老练的革命者看来,这些“左派”的确就像小孩子一样。而这又如同病毒一样,会严重影响革命运动(分裂或者自杀式冲锋),所以才被称呼为“病”。 为了彻底揭示“左派幼稚病”的问题,列宁分析了俄国革命的整个历史运动过程,分析了党在不同时期的任务和工作,分析取得胜利的基本条件。贯穿始终的辩证唯物主义、对阶级力量对比的客观分析、及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能力值得每一个左翼青年学习体会。 下面摘录文章重点段落并作简要概括。 一、在什么意义上可以说俄国革命具有国际意义? 我国(俄国)革命的某些基本特点所具有的意义,不是局部地区的、一国特有的、仅限于俄国的意义,而是国际的意义。 列宁很强调“某些”这个点。 具有国际意义的是我国革命的某些基本特点。 要是夸大这个真理,说它不限于我国革命的某些基本特点,那是极大的错误。……只要有一个先进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取得了胜利,就很可能发生一个大变化,那时,俄国很快就不再是模范的国家,而又会成为落后的(在“苏维埃”和社会主义的意义上来说)国家了。 但在目前历史时期,情况正是这样:俄国这一模范向所有国家展示了它们在不久的将来必然会发生某些事情,而且是极重大的事情。各国先进工人早就懂得了这一点,而在更多的情况下,与其说是懂得了这一点,不如说是他们凭着革命阶级的本能而领悟到了这一点,感觉到了这一点。因此苏维埃政权以及布尔什维主义的理论原理和策略原理具有国际的“意义”(按狭义来说)。…… 然后,列宁引用了考茨基叛变前写的一篇很好的文章,来证明上面的观点,我认为我不需要引用。因为,历史已经证明了上面的内容。 以上是第一部分的内容。 二、布尔什维克取得胜利的基本条件 如果我们党没有极严格的真正铁的纪律,如果我们党没有得到整个工人阶级全心全意的拥护,就是说,没有得到工人阶级中所有一切善于思考、正直、有自我牺牲精神、有威信并且能带领或吸引落后阶层的人的全心全意的拥护,那么布尔什维克别说把政权保持两年半,就是两个半月也保持不住。 无产阶级专政是新阶级对更强大的敌人,对资产阶级进行的最奋勇和最无情的战争。资产阶级的反抗,由于资产阶级被推翻(哪怕是在一个国家内)而凶猛十倍;资产阶级的强大不仅在于国际资本的力量,在于它的各种国际联系牢固有力,而且还在于习惯的力量,小生产的力量。这是因为世界上可惜还有很多很多小生产,而小生产是经常地、每日每时地、自发地和大批地产生着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由于这一切原因,无产阶级专政是必要的,不进行长期的、顽强的、拼命的、殊死的战争,不进行需要坚持不懈、纪律严明、坚定不移、百折不挠和意志统一的战争,便不能战胜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实现无条件的集中和极严格的纪律,是战胜资产阶级的基本条件之一。 ……在对苏维埃政权和布尔什维克欢呼的同时,是不是应该对布尔什维克为什么能够建立革命无产阶级所必需的纪律的原因多作些极其认真的分析呢? 这里首先发生这样一个问题: 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纪律是靠什么来维持的?是靠什么来检验的?是靠什么来加强的? 第一,是靠无产阶级先锋队的觉悟和它对革命的忠诚,是靠它的坚韧不拔、自我牺牲和英雄气概。 第二,是靠它善于同最广大的劳动群众,首先是同无产阶级劳动群众,但同样也同非无产阶级劳动群众联系、接近,甚至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同他们打成一片。 第三,是靠这个先锋队所实行的政治领导正确,靠它的政治战略和策略正确,而最广大的群众根据切身经验也确信其正确。 一个革命政党,要真正能够成为必将推翻资产阶级并改造整个社会的先进阶级的政党,没有上述条件,就不可能建立起纪律。没有这些条件,建立纪律的企图,就必然会成为空谈,成为漂亮话,成为装模作样。 可是另一方面,这些条件又不能一下子就产生(建立起纪律的条件不是“客观条件”)。只有经过长期的努力和艰苦的实践才能造成这些条件;正确的革命理论──而理论并不是教条──会使这些条件容易造成,但只有同真正群众性的和真正革命的运动的实践密切地联系起来,这些条件才能最终形成。 列宁举了布尔什维主义发展的历史来证明这个观点。 以上是第二部分。 三、布尔什维主义历史的几个主要阶段 列宁在第三部分讲述了布尔什维主义历史的几个主要阶段。这里我摘录并改动格式。 革命准备年代(1903─1905年)。 处处都感到大风暴即将到来。 一切阶级都动了起来,准备应变。国外的侨民报刊,从理论上提出了革命的一切基本问题。 三个主要阶级的代表,即自由主义资产阶级派、小资产阶级民主派(它挂着“社会民主”派和“社会革命”派的招牌)和无产阶级革命派这三个主要政治派别的代表,在纲领观点和策略观点上进行着十分激烈的斗争,预示着和准备着行将到来的公开的阶级斗争。 1905─1907年间(1905年革命)以及1917─1920年间(十月革命与早期苏俄内各派系的混战)导致群众武装斗争的一切问题,都可以(而且应当)在当时报刊上找到它们的最初提法。…… 自然,在这三个主要派别之间,还有无数中间的、过渡的、摇摆的派别。确切些说,在各机关报刊、各政党、各派别、各集团之间所展开的斗争中,逐渐形成真正代表阶级的各种思想政治派别;各阶级都在为未来的战斗锻造自己的思想政治武器。 革命年代(1905─1907年)。(即1905革命) 一切阶级都公开登台了。一切纲领观点和策略观点都受到群众行动的检验。 罢工斗争的广泛和激烈是世界上前所未见的。 经济罢工发展为政治罢工,政治罢工又发展为起义。 领导者无产阶级同动摇不定的被领导者农民之间的相互关系,受到了实际检验。 苏维埃这种组织形式在自发的斗争进程中诞生了。当时关于苏维埃的意义的争论,就预示了1917─1920年间的伟大斗争。 议会斗争形式和非议会斗争形式的更替,抵制议会活动的策略和参加议会活动的策略的更替,合法的斗争形式和不合法的斗争形式的更替,以及这些斗争形式的相互关系和联系──这一切都具有异常丰富的内容。 这个时期的每一个月,就群众和领袖、阶级和政党所受的政治科学原理的训练来说,可以等于“和平”“宪政”发展时期的整整一年。 没有1905年的“总演习”,就不可能有1917年十月革命的胜利。 反动年代(1907─1910年)。 沙皇制度胜利了。一切革命党和反对党都失败了。 消沉、颓丧、分裂、涣散、叛卖和色情代替了政治。 追求哲学唯心主义的倾向加强了;神秘主义成了掩盖反革命情绪的外衣。 但同时正是这一大失败给革命政党和革命阶级上了真正的和大有教益的一课,上了历史辩证法的一课,上了使它们懂得如何进行、善于进行和巧妙地进行政治斗争的一课。 胜利了的沙皇制度,不得不加速破坏俄国资本主义以前的宗法制度残余。 俄国资产阶级性质的发展突飞猛进。 非阶级的、超阶级的幻想,认为可以避免资本主义的幻想,都破灭了。 阶级斗争采取了完全新的、更加鲜明的形式。 革命政党应当补课。……现在必须懂得,除了进攻以外,还必须学会正确地退却。 必须懂得──而革命阶级也正在从本身的痛苦经验中领会到──不学会正确的进攻和正确的退却,就不能取得胜利。……必须善于退却,必须学会在最反动的议会、最反动的工会、合作社、保险会等组织中进行合法工作。 高潮年代(1910─1914年)。 高潮起初来得非常缓慢,1912年勒拿事件(1912年勒拿河地区的金矿工人大罢工被血腥镇压导致的全俄罢工潮)后,稍微快了一些。 经过1905年,整个资产阶级看清了孟什维克是资产阶级在工人运动中的代理人,于是千方百计来支持他们反对布尔什维克,布尔什维克克服了闻所未闻的困难,才打退了他们。 但是,如果布尔什维克不是运用了正确的策略,即既要进行不合法的工作,又必须利用“合法机会”,那他们是永远做不到这一点的。在最反动的杜马中,布尔什维克把整个工人选民团都争取过来了。 第一次帝国主义世界大战(1914─1917年)。(有意思的是,这里使用了“第一次”一词,似乎列宁已经推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必然发生,但我不清楚俄文原文这里是不是第一次,我只能在中文的基础上推测) 在“议会”极端反动的条件下,合法的议会活动使布尔什维克这一革命无产阶级的政党获得了极大的益处。布尔什维克代表被流放到西伯利亚。 社会帝国主义、社会沙文主义、社会爱国主义、不彻底的和彻底的国际主义、和平主义以及反对和平主义幻想的革命主张──所有这些形形色色的观点,都在我们的侨民报刊上充分反映出来了。 ……各国公开的社会爱国主义者也好,“考茨基主义者”也好,都成了最恶劣的无产阶级叛徒。 布尔什维主义所以能在1917─1920年间获得胜利,其基本原因之一,就是它从1914年底就开始无情地揭露社会沙文主义和“考茨基主义”(法国的龙格主义以及英国的独立工党首领、费边派和意大利的屠拉梯之流的见解,也同“考茨基主义”一样)的卑鄙龌龊和下流无耻,而群众后来根据自身的经验,也日益相信布尔什维克的观点是正确的。 换句话说,布尔什维克通过一战期间的运动成功获得了民众支持,进而为第二次革命(十月革命)的成功埋下伏笔。 俄国第二次革命(1917年2月至10月)。 沙皇制度的极端腐朽和衰败(加上极其痛苦的战争的打击和负担)造成了一种摧毁这个制度的极大力量。在几天之内,俄国就变成了比世界上任何国家都自由(在战争环境里)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反对党和革命党的领袖,也同在最“严格的议会制”共和国内一样,出来组织政府;而且议会(尽管是反动透顶的议会)反对党领袖的身分,使这种领袖在革命中容易继续发挥作用。 …… 如果说第二国际的一切英雄都破了产,他们在苏维埃和苏维埃政权的意义和作用这个问题上丢了脸,如果说现在脱离了第二国际的三个非常重要的政党(即德国独立社会民主党、法国龙格派的党和英国独立工党)的领袖们,在这个问题上也特别“光彩地”丢了脸而且变得胡涂透顶,如果说所有这些人都成了小资产阶级民主派偏见的奴隶(同1848年自命为“社会民主派”的小资产者一模一样),那么这一切我们已经在孟什维克身上看到了。 历史开了这样的玩笑:1905年俄国产生了苏维埃;在1917年2月到10月间,孟什维克篡改了苏维埃,他们由于无法理解苏维埃的作用和意义而破产了;现在,苏维埃政权的思想已经在全世界诞生,并且正以空前未有的速度在各国无产阶级中间传播开来,而第二国际的老英雄们也像我国孟什维克一样,由于无法理解苏维埃的作用和意义而到处遭到破产。 经验证明,在无产阶级革命某些非常重要的问题上,一切国家都必然要做俄国已经做过的事情。 布尔什维克发动反对议会制(实际上是)资产阶级共和国、反对孟什维克的胜利斗争,是极其审慎的,所作的准备也绝不像现在欧美各国所常常认为的那样简单……我们没有宣布抵制资产阶级的议会,即立宪会议,而是说,并且从我们党的四月(1917年)代表会议起就用党的名义正式说,有立宪会议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要比没有立宪会议的好,而“工农”共和国即苏维埃共和国,则要比任何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即议会制共和国好。没有这种谨慎的、周到的、细致的和长期的准备,我们就既不能取得1917年10月的胜利,也不能巩固住这个胜利。 以上为第三部分 四、布尔什维主义是在反对工人运动内部哪些敌人的斗争中成长、壮大和得到锻炼的? 第四部分解释的内容如标题所示,布尔什维主义是在反对工人运动内部哪些敌人的斗争中成长、壮大和得到锻炼的?这个部分对当今的左翼青年仍很有意义。后面几个部分还谈了如何处理与非无产阶级群众的关系、是否应该参加议会工作、如何看待运动中必要的妥协等问题,在此一并摘录。 4.1 机会主义和无政府主义 首先是而且主要是在反对机会主义的斗争中。……这自然是布尔什维主义在工人运动内部的主要敌人。现在这个敌人在国际范围内仍然是主要敌人。 国外还极少知道布尔什维主义是在同小资产阶级革命性作长期斗争中成长、成熟和得到锻炼的。这种革命性有些像无政府主义,或者说,有些地方照搬无政府主义;它在任何重大问题上,都背离无产阶级进行坚韧的阶级斗争的条件和要求。 ……小私有者,即小业主(这一社会类型的人在欧洲许多国家中都十分普遍地大量存在着),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一直受到压迫,生活往往异常急剧地恶化,以至遭到破产,所以容易转向极端的革命性,却不能表现出坚韧性、组织性、纪律性和坚定性。 被资本主义摧残得“发狂”的小资产者,和无政府主义一样,是一切资本主义国家所固有的一种社会现象。 这种革命性动摇不定,华而不实,而且很容易转为俯首听命、消沉颓丧、耽于幻想,甚至转为“疯狂地”醉心于这种或那种资产阶级的“时髦”思潮──这一切都是人所共知的。 可是革命政党光在理论上抽象地承认这些真理,还丝毫不能避免重犯旧错误,这种错误总是会由于意想不到的原因,以稍微不同一点的形式,以前所未见的打扮或装饰,在独特的(多少独特一点的)环境里重新表现出来。 无政府主义往往是对工人运动中机会主义罪过的一种惩罚。这两种畸形东西是互相补充的。 不过,无政府主义这里列宁着墨不多,因为无政府主义已经以各种方式证明了自己的错误。这种错误性,在我国是尤其深刻的(因为,五四运动早期是中国无政府主义最盛行的一段时期,但很快,无政府主义中的主要部分就随着十月革命成功和社会实践失败转向马列主义,堕落的部分则转向了常凯申的反动集团),而在西方似乎不是那么深刻。 布尔什维主义在1903年诞生时,便继承了同小资产阶级的、半无政府主义的(或者是迎合无政府主义的)革命性作无情斗争的传统 布尔什维主义继承并继续了同表现小资产阶级革命性倾向最厉害的政党即“社会革命”党的斗争,这一斗争表现在下列三个主要之点上。 第一,这个党否认马克思主义,顽固地不愿(说它不能,也许更确切一些)了解在采取任何政治行动之前必须对各种阶级力量及其相互关系作出极客观的估计。 第二,这个党认为自己特别“革命”特别“左”,因为它肯定个人恐怖、暗杀手段,而我们马克思主义者却坚决屏弃这种做法。……(革命手段应该是必要的暴力和主要的非暴力的结合) 第三,在“社会革命党人”看来,“左”就是嘲笑德国社会民主党内比较轻微的机会主义罪过,而在某些问题上,例如在土地问题或无产阶级专政问题上,却又效法这个党的极端机会主义者。 革命的德国社会民主党……同革命无产阶级取得胜利所必需的那种政党最相近。 其实这里说的就是列宁自己的布尔什维主义在德国的“盟友”,即小李卜克内西和罗莎·卢森堡所组建的德国社民党左翼,后来的德国共产党(然后先被小胡子揍个半死,再被西德补刀)。这里“盟友”打引号,是因为罗莎·卢森堡并不认同列宁的道路,不过这并不意味着罗莎·卢森堡是不革命的。 4.2 党内“左”倾 布尔什维主义同自己党内“左”倾的斗争,有两次规模特别大:一次是1908年关于是否参加最反动的“议会”和是否参加受最反动法律限制的合法工人组织的问题;另一次是1918年(缔结布雷斯特和约时)关于可否容许某种“妥协”的问题。 关于后者,我专门写了列宁驳斥这批左派的文章的笔记。这些内容里我只摘录一些对我们极其有益处的内容。 ……在把合法的同不合法的斗争形式、议会的同议会外的斗争形式互相配合的时候,善于放弃议会的斗争形式,有时是有益的,甚至是必要的。但是,如果在不同的条件下和不同的环境里盲目地、机械地、不加批判地搬用这种经验,那就大错特错了。 ……一方面不能期望革命浪潮会非常迅速地高涨并转为起义,另一方面,资产阶级君主制度正在维新的整个历史环境,使我们必须把合法的工作同不合法的工作配合起来。 假使布尔什维克当时没有在最严酷的斗争中坚持一定要把合法的斗争形式同不合法的斗争形式结合起来,坚持一定要参加最反动的议会以及其它一些受反动法律限制的机构(如保险基金会等),那么他们就决不可能在1908─1914年间保住(更不用说巩固、发展和加强)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坚强核心。 关于《布列斯特和约》,列宁是这么解释的: 他们原来认为,布雷斯特和约是同帝国主义者的妥协,对于革命无产阶级政党说来,在原则上是不能容许的而且是有害的。这的确是同帝国主义者的妥协,但这种妥协在当时那种情况下恰恰是必要的。 对此列宁做了如下的比喻: 假定您坐的汽车被武装强盗拦住了。您把钱、身分证、手枪、汽车都给了他们,于是您摆脱了这次幸遇。这显然是一种妥协。但是很难找到一个没有发疯的人会说这种妥协“在原则上是不能容许的”,或者说实行这种妥协的人是强盗的同谋者(虽然强盗坐上汽车又可以利用它和武器再去打劫)。我们同德帝国主义强盗的妥协正是这样一种妥协。 而列宁接下来列了一堆名词,总而言之,都是同他们本国的资产阶级强盗,有时甚至同“盟国的”资产阶级强盗实行妥协,反对本国的革命无产阶级,列宁吐槽到所有这班先生才真是强盗的同谋者。 “原则上”反对妥协,不论什么妥协都一概加以反对,这简直是难于当真对待的孩子气。一个政治家要想有益于革命无产阶级,正是应当善于辨别出那种不能容许的、蕴涵着机会主义和叛卖行为的具体的妥协,并善于对这种具体的妥协全力展开批判,猛烈地进行无情的揭露和不调和的斗争,决不容许那班老于世故的“专讲实利的”社会党人和老奸巨滑的议员用泛谈“一般的妥协”来推卸和逃避责任。 有各种各样的妥协。应当善于分析每一个妥协或每一种妥协的环境和具体条件。应当学习区分这样的两种人:一种人把钱和武器交给强盗,为的是要减少强盗所能加于的祸害和便于后来捕获、枪毙强盗;另一种人把钱和武器交给强盗,为的是要入伙分赃。 然后列宁加入了一段陈述来避免曲解,我就没必要放上来了。 第四部分到此结束。 [来自:https://zhuanlan.zhihu.com/p/480102344 知乎]
返回至
【列选摘录】《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
。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登录
名字空间
页面
讨论
变种
视图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
社区主页
新闻动态
最近更改
随机页面
帮助
华师附中老三届
站群链接
社友网(sn)
产品百科(cpwiki)
产品与服务(sn)
社区支持农业(sn)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