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什么是大同社会?老子教导我们怎样才能进入大同”的源代码
←
什么是大同社会?老子教导我们怎样才能进入大同
跳转至:
导航
、
搜索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所请求的操作仅限于该用户组的用户使用:
用户
您可以查看与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br> <center><font size="5" color=blue;">'''什么是大同社会?老子教导我们怎样才能进入大同 '''</font></center> <font size="4" color="#545454> 原创: 李红振 国学新知堂 10月31日 据说孔子最早提出了大同社会的理想,它一直是我国古代政治上的最高理想。在我国近代思想史上,洪秀全的《天朝田亩制度》,康有为的《大同书》,还有孙中山的“大同主义”,也都被看作“大同”方案。作为我们共同理想的共产主义也是大同社会的一个形态。老子对于大同社会又有哪些具体论述呢?我们结合经文论述,作一个探讨。 孔子 一、什么是大同社会?大同社会具有哪些特征? 什么样的社会才是大同社会呢?它有怎样的特征呢?我国的儒家典籍《礼记•礼运》中描绘: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外户不闭,是谓大同。 通过这些描述我们可以了解到,在大同社会里,人人都是为公的,从不为私利己。比如,人们都厌恶看到财货被弃置于地,但捡起来后并不因此据为私有。在人们的信念中,大家的即是自己的,自己的也是大家的。所以,财产的公有制是大同社会的重要基础。 在财产公有的前提下,人们不仅自觉爱护和保护公共财产,而且非常热爱劳动和工作,不因是为大家工作而懈怠、懒惰,所以人们都讨厌自己的力气不出,努力工作却不是仅为自己个人的利益。在人们的信念中,为大家工作也就是为自己工作。 老子 人人都拥有大公无私的高尚品格,所以就能做到”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每个人都爱自己的父母和子女,由己推人,对别人的父母、子女也要付出无差等的爱。这样就能使全体社会成员亲如一家。 人人都能安居乐业,各有所养,各得其宜。壮者有其用,幼者有其养,老者有其保。鳏、寡、孤独、废疾者,也都能得养而善终,绝不会发生被遗弃、虐待的现象。 人们没有私有财产的观念,所以就不会私藏财货,这就从根本上杜绝了盗、窃、抢、夺等致乱的现象。人与人相处,讲信修睦,选贤任能,复如尧舜。 根据上面的描述,我们可以做出推论: 在大同社会里,全体社会成员在政治地位上平等,没有尊卑、贵贱的分别,没有剥削与被剥削,奴役与被奴役的关系。 在大同社会里,全体社会成员在经济地位上平等,没有贫富分化,没有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两极对立。 在大同社会里,全体社会成员在生活方式上平等,没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冰火两重天的对立处境。 看到如此美好的图景,大家是否会对大同社会产生了向往之情,是不是很急切地希望我们人类社会早日步入大同呢? 道德经 二、大同社会存在人类社会的早期阶段吗?古人为什么要美化远古时代的社会秩序? 无论东方还是西方,都曾极力美化远古,似乎都认为人类最早的社会形态就是大同社会。比如,古希腊诗人就将人类时代演进分别为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英雄时代和黑铁时代,显然认为越是亘古,人类社会就越是美好,越是近世,人类社会反而越是黑暗和混乱。 在我国儒家思想中,将夏朝建立之前的社会称为“大同之世”,而把夏朝建立之后的社会称为“小康之世”。两者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私有制的有无。《礼记•礼运》论述小康如下: 今大道既 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 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 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 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 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小康之世,人人都是为己的,“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这是私有制的体现。私有制出现后,就会产生阶级分化,当阶级矛盾不可调合时,国家机器也就产生了。从此,公天下转变为家天下。 儒家思想 在我国道家的思想中,也有相似的观念。《抱朴子诘鲍》也描绘过由公天下向家天下转变的过程。它描绘远古大同之世的景象: 曩古之世,无君无臣,穿井而饮,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泛然不系,恢尔自得,不竞不营,无荣无辱,山无蹊径,泽无舟梁。川谷不通,则不相并兼;士众不聚,则不相攻伐。势利不萌,祸乱不作,干戈不用,城池不设,万物玄同。 及至小康之世: 降及杪季,智用巧生,道德既衰,尊卑有序,繁升降损益之礼,饰绂冕玄黄之服,起土木於凌霄,构丹绿於棼撩,倾峻搜宝,泳渊辨珠。聚玉如林,不足以极其变;积金成山,不足以赡其费。澶漫於淫荒之域,而叛其大始之本。 老子也表达过类似的思想,他认为人类社会最理想的时代是人们智识未开,私有观念没有发生的结绳记事的时期。所以老子有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的主张。 综合上所述,我们可以了解到,我们的古人,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都认为人类最美好的时代在人类社会最原始的阶段。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思想呢?其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人们认为人类社会所有不合理的现象都根源于私有观念和私有制度的发展。所以古人就要假想一个没有私有观念和私有制度的绝对理想状态用作批评当前社会中不合理现象的根据。 人类进化图 可以设想,在人类社会的早期阶段,人群的力量很弱小,到处出没的野兽就成为他们最强大的敌人,所以他们只能穴居群处,汇集众人的力量与自然作斗争,从而赢得生存空间。而且,早期的人群多是亲属,是以一位女性为首,与她的子女以及其子女的子女构成的血亲集团。所以能够过一种相互协作,财产公有的生活方式。 即便如此,人群与人群之间就难保没有矛盾与斗争。自私自利是人与动物自然本性中的一部分。观察一下羊群即可了解,羊群不能看作与人类社会同等性质的组织,无论如何都要比人类社会的早期阶段低级。但是到了母羊的发情期,为了争宠公羊之间也要发生争斗。这足以说明自私自利在动物与人类本性中的深刻性。 有自私的情感就必然会导致彼此间的斗争。比如,这个地方是我们经常觅食的区域,就容易被视为自己的领地。如果有别人再来这里找食物,就有可能发生人群与人群之间争斗。除非两个人群之间相隔足够远,或者食物足够丰富。所以,古人所设想大同之世有可能在一定的人群内部有相对的存在。比如,一个血亲集团或者一个氏族的内部。但当人群组织足够大时,理想的大同秩序就极有可能会遭到破坏。 原始社会 严格说来,古人所描绘的大同之世即使存在过,也不会像想象中的那样美好。原始的公有制是与人群力量的弱小,人类智识和文明不发达的阶段相适应。当人群的力量大过自然界,私有观念和私有制将必然发生。人群的力量最终体现为男性的力量,所以父系氏族终将代替母系氏族,这也是人类社会组织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 三、人类社会如何实现大同?老子为人类实现大同的理想提供了哪些具体建议? 大同社会作为人类终极的社会理想究竟能否实现?如何才能实现大同社会?老子有自己主张。在经文第三章中,老子给出了使人类社会进入大同的具体策略。经文中讲: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为无为则无不治。 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就是使人类社会进入大同的施治政策。如何理解这些政策的道理呢? 曾仕强讲老子 统治者聚敛财富,发展经济,以殷国力的策略就是“贵难得之货”。如果统治者带头争抢财货,也就激发了人们对财富的占有欲望。人人都要谋富有、争上游,但是社会资源却是有限的,那些占有了较多社会资源的社会成员,很自然就成为了富有者,而那些不能占有资源的或占有较少社会资源成员便成为了贫穷者。于是,由于统治者采用了“贵难得之货”的政策而使得社会集团内部产生了贫富的分化与对立。 在一个以“贵难得之货”为核心政策的社会组织中,贫富的分化的矛盾不能由这个体系自己去解决。社会愈发展,财富就越集中,贫与富之间的差距便愈益扩大。在我国古代历史中,每个朝代的初期,政治多清明,朝廷所制定的政策大多能照顾百姓的利益,抑制土地兼并。但伴随着王朝的发展,政府便不能有效控制土地兼并了,导致了“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极端分化的局面。贫穷者若要继续生存,那就只有去偷去抢了。所以贵难得之货的政策必然要导致民盗的结果。 反之,“不贵难得之货”,人们就不会争抢财货,社会集团也就不会发生贫富两极的分化。人们没有私有财产的意识,所以就不会聚敛财货,偷盗与抢掠便不会发生了,这就是“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的道理。 老子思想传承 统治者不尚贤,百姓中间便不会有贤、愚、智、不肖区别。统治者不为贤者、智者分配特权和财富,社会中便不会发生贵贱、高低的分化。也就实现了全体公民在政治地位上的绝对平等。人人都是平等的,所以也就不会发生竞争。贤者不再为愚者妒嫉羡慕,愚者也不再为贤者鄙视或厌弃。这就是不尚贤使民不争的道理。 统治者不过不劳而获,奢侈靡烂的生活,就不会引导老百姓安逸和享乐的向望与追求。既然皇帝的生活是那么安逸、舒适,那么人人都想当皇帝,都想过那种劳而获,而且舒适安逸的生活。所以历史上的皇位都是轮流坐的。这就是“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的道理。 按照老子的逻辑,不是通过物质的极大丰富,让人类获得经济上绝对平等的地位,而是设法使人民无知于财货,使社会集团内没有财富这样一种事物。没有财富,便无所谓贫穷和富有,从面实现人与人在经济上的绝对平等。不是通过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来实现人与人权利上绝对平等,而是要消灭权力的观念,使人民无知于权力这一事物,以此来实现人与人权力上的绝对平等。也不是通过文明来实现人类社会的终极目标,比如,科技发达,给人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原子弹、氢弹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科技文明所创造的一切的成就,都有可能在瞬间被科学文明本身所毁灭。这就是老子所讲的智慧出,有大伪。 孔子问礼 老子的意见,如果人类社会不能消灭权力、财富与文明这三种事物,便永远都不可能实现大同。这一观点与我们的常识相反,但在逻辑上又有合理之处。所以,老子讲:“道者,反之动。”老子所指示的方向与我们实际的作为恰恰相反,所以老子概叹:“知我者希,则我者贵矣!” 四、结论 我国儒家经典将大同社会看作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理想,并对这一社会形态作了若干解释与说明。古人认为大同社会以公有制为基础,人与人在政治和经济地位上绝对平等,在生活方式上也是统一的。人人都具有公而无私的道德情操,互助友爱,整个社会亲如家人。 古人认为,大同社会在人类社会的早期存在过,私有观念与私有制度的发展,破坏了大同时代天下为公的秩序,使社会进入了天下为家的小康之世。我们反思这些观念,认为人类社会时期阶段是大同之世的证据并不充分。大同社会并没有真实存在过。 老子文化节 老子教导我们,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是使人类社会进入大同的核心政策,如果统治者能够以这些内容作为施治的原则,人类社会就能成功步入大同。在老子看来,权力、财富和不劳而获的生活方式,是破坏社会团结的无凶,人类社会如果不消灭这些事物,就永远不可能进入大同。 【参考文献】 《老子译注》 高亨 《老子》 李存山 注译 《老子思想初探》 李红振 [https://mp.weixin.qq.com/s/iwhRZvBTTD_0C_dWrB2OxQ 什么是大同社会?老子教导我们怎样才能进入大同]
返回至
什么是大同社会?老子教导我们怎样才能进入大同
。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登录
名字空间
页面
讨论
变种
视图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
社区主页
新闻动态
最近更改
随机页面
帮助
华师附中老三届
站群链接
社友网(sn)
产品百科(cpwiki)
产品与服务(sn)
社区支持农业(sn)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