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西湖大学博士生:我的终极目标是研究永生”的源代码
←
西湖大学博士生:我的终极目标是研究永生
跳转至:
导航
、
搜索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所请求的操作仅限于该用户组的用户使用:
用户
您可以查看与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科技}} <br> <center><font size="5" color=blue;">'''西湖大学博士生:我的终极目标是研究永生 '''</font></center> <font size="4" color="#545454> 西湖大学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实验室部分成员。左起:安绍维、陆妙善,导师于长斌、王瑞敏、宋健。 浙江在线8月10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郑琳 通讯员 李凯娜)在知乎上,“如何评价西湖大学”是个超热门的话题。下面的回答中,担忧质疑的并不在少数。 “生物、医学、理学,这些研发周期长、投入产出比低的学科,是民资能搞好的吗?”这条回复获得了很多网友赞同。 对于这些评论,从学校管理层到教授,似乎并不急于辩驳。 西湖大学副校长许田教授,放弃耶鲁大学终身教授职位回国,这位遗传学家在演讲中曾说:“乔布斯在临终时跟他儿子讲,你应该去学生物技术。因为现在这一波科技革命就是生物技术。不管你是做投资的,做实业的,还是做其他的,你都应该投身其中……而更令人激动的,就是生物科技和人工智能的结合。” 生物科技和人工智能的结合,听上去很抽象。但没想到钱报记者在西湖大学碰到的一位人工智能方向的博士生,就被他开口说的第一句话惊呆了。 他说:“我的终极目标是研究永生。” 阿里出身的软件工程师 人生理想是研究永生 陆妙善是2018级新生,进入了“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实验室”。这个实验室的负责人,是人工智能专家于长斌教授。 在进入西湖大学前,陆妙善就可以算是“人生赢家”了。南京大学硕士毕业,入职阿里3年就晋升两级,30岁不到就年薪百万、成家立业,最近还有了娃。 虽然陆妙善是个软件工程师,但他从小有个人生理想:研究如何延长人的寿命。“因为我小时候身体差,看到过不少生老病死的痛苦。”陆妙善说,“所以简单地说,我希望研究永生。” “永生”这个词一冒出来,就让记者震惊了。这是科幻小说还是现实? “目前能想到的最有可能的方向,是如何免除疾病,从而达到延长生命的目的。”陆妙善侃侃而谈,“这中间可能会涉及用仿生机械来代替人体的某些部位。” 理想很科幻,陆妙善却说,“我只要在这个梦想的道路上一直做下去,一直做到老,能取得一定的成绩就满足了。” 就是因为这个梦想,他放弃了阿里高薪的工作,进入西湖大学搞研究。 “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把人生道路转回到当初的理想上,现在就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他说。 不同领域的思维 碰撞出了灿烂的火花 事实证明,这位阿里出身的软件工程师是个行动派。作为西湖大学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实验室的新成员,几个月前,导师于长斌就鼓励陆妙善到生命科学学院“串门”,并向蛋白质组大数据实验室的郭天南教授讨教。 从实际效果看,这两种完全不同研究领域的结合,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记得有一个晚上,小伙子来找我,表达了对生命科学的浓厚兴趣。”郭天南教授告诉钱报记者,“职业的软件工程师会对生命科学感兴趣,放弃企业的职位,来西湖大学攻读博士,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交流,陆妙善发现郭教授团队的生物信息分析数据非常庞大,但却还在使用传统的数据分析方式。“首先需要改造一些软件来提升效率,将原本耗时10小时的实验缩短到20分钟。”陆妙善说,将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技术融入后,实验数据的精准度也会大大提升。 对此,郭天南教授十分高兴,“生命科学研究领域,非常需要像陆妙善这样的计算机人才。” “计算机组的小团队,在很短时间里重新部署了整个软件系统。虽然工程现在还未完成,但我知道以后我们实验的某些数据分析环节,效率可以成千倍的提高。效果是非常惊人的。”郭教授说。 学科交叉和学术自由 让研究者感觉如鱼得水 陆妙善去帮生命科学学院的实验室做人工智能软件开发及算法创新,导师于长斌不但举双手赞成,还特意找了3个有共同志向的小伙子一起组成攻坚小组。 这个团队现在一共4人,除了陆妙善,还有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硕士生宋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的王瑞敏以及中国科学院大学的首批本科毕业生安绍维。 陆妙善是团队负责人,他将从阿里学到的互联网企业文化带进了小组。小小的办公室虽然被大大小小的电脑塞得满满的,但还不忘记设一个“零食角”,放着各种各样的零食。在办公室的角落,还摆着些篮球和排球,搞学术研究身体锻炼也不能落下。 “每天要锻炼的。”陆妙善说,“隔一段时间就要找地方搞团建,每个月还要去杭州周边自驾游。” 更重要的是,作为团队Leader,他把一个工程项目拆解分工,并设定了很多激励人心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 “目前的短期目标就是要完成手头生命科学学院这个工程。作为团队学术研究的基础,完成之后可以基于整个过程写一篇论文。当然,更重要的是后续可以在升级后的平台上不断优化各个环节的算法,并拿到结果。”这些成果对计算机研究者来说,是非常有吸引力的,“所以整个团队现在天天都像打了鸡血一样,很有干劲。王瑞敏同学甚至创下了连续两个月每天工作17小时的记录,晚上偶尔会睡在实验室的床上。 那张折叠床,就靠在墙脚。对于程序员来说,这样的设施在办公室里必不可少,可以随时在上面打个盹。 在西湖大学鼓励学科交叉的背景下, 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实验室近一半的同学都在和生物实验室进行各个领域的合作,期望可以取得更好的突破。 浙江工业大学博士毕业的李相清,目前是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实验室的助理研究员。目前,他正忙于帮助生物实验室升级硬件设备。 “我们研制的硬件设备都是私人定制的,可以满足生物实验室的特殊要求。”李相清说,“他们需要的许多功能,市场上现有设备都无法全部具备,并且价格还十分昂贵。更难的是,还要面临技术封锁。我们帮忙开发的设备,至少能节约一半的费用。” “工学的一个重要科研要求,就是应用。”陆妙善说,“我们现在做的这些工作,本身就是人工智能的应用领域。我觉得这就是西湖大学的优秀之处,这里极其强调学科交叉,还有充分的学术自由,像我这样有明确研究计划的人就会感觉如鱼得水。” [https://mp.weixin.qq.com/s/XLmEjwEcbKS7MRE9V1bkwA 西湖大学博士生:我的终极目标是研究永生]
返回至
西湖大学博士生:我的终极目标是研究永生
。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登录
名字空间
页面
讨论
变种
视图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
社区主页
新闻动态
最近更改
随机页面
帮助
华师附中老三届
站群链接
社友网(sn)
产品百科(cpwiki)
产品与服务(sn)
社区支持农业(sn)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