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毛泽东读《二十四史》”的源代码
←
毛泽东读《二十四史》
跳转至:
导航
、
搜索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所请求的操作仅限于该用户组的用户使用:
用户
您可以查看与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2013年01月09日15:31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二十四史》记载着我国长达4000多年浩瀚的历史,是我国众多史学家、文学家等经过长时间的呕心沥血编纂而成的。毛泽东所以对这部宏伟巨著始终充满着浓厚的兴趣,除了史书本身独特的吸引力之外,还有书中记载的诸多内容吸引着他。《二十四史》是一部史书,又是一部百科全书。毛泽东除了把它当成史书来读之外,还有其他很多的视角,因为视角不同,所以,兴趣就不同,理解就不同,启示就不同,收效就不同。所以,就越读越爱读,越读兴趣越浓。 毛泽东说:“老粗出人物” 从政治的视角读《二十四史》,把《二十四史》当成政治来读,这是毛泽东读《二十四史》的一个独到之处。例如,毛泽东读《史记》卷八《高祖本纪》第356-357页记载:赵数请救,怀王乃以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军,范增为末将,北救赵。令沛公西略地入关。与诸将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当是时,秦兵强,常乘胜逐北,诸将莫利先入关。独项羽怨秦破项梁军,奋愿与沛公西入关。怀王诸老将皆曰:“项羽为人僄悍猾贼。项羽尝攻襄城,襄城无遗类,皆坑之,诸所过无不残灭。且楚数进取,前陈王、项梁皆败。不如更遣长者扶义而西,告谕秦父兄。秦父兄苦其主久矣,今诚得长者往,毋侵暴,宜可下。今项羽僄悍,今不可遣。独沛公素宽大长者,可遣。”卒不许项羽,而遣沛公西略地,收陈王、项梁散卒。毛泽东读完这段文字,在天头上写了一段批注:“项王非政治家。汉王则为一位高明的政治家。”短短20个字,把这两位历史人物的政治才能做了盖棺定论。 刘邦,出身布衣平民,于秦末风起云涌之际,手执三尺剑,与天下英雄俊杰逐鹿中原,八年间,一扫六合,澄清宇内,奠定了汉朝数百年的基业。毛泽东读史时很关注政治,很重视人物的出身。刘邦出身于大老粗,又是位高明的政治家,所以毛泽东对刘邦这个历史人物很感兴趣。 1959年12月至1960年2月,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社会主义部分的谈话中,毛泽东说: “刘邦能够打败项羽,是因为刘邦和出身贵族的项羽不同,比较熟悉社会生活,了解人民心理。” 1964年1月7日,在一次谈话中,毛泽东直率地说: “老粗出人物。接着,借题发挥:自古以来,能干的皇帝大多是老粗出身。汉朝的刘邦是封建皇帝里边最厉害的一个。刘敬劝他不要建都洛阳,要建都长安,他立刻就去长安。鸿沟划界,项羽引兵东退,他也想到长安休息,张良说,什么条约不条约,要进攻,他立刻听了张良的话,向东进。韩信要求封假齐王,刘邦说不行,张良踢了他一脚,他立刻改口说,要封就封真齐王,何必要假的。……南北朝,宋、齐、梁、陈,五代,梁、唐、晋、汉、周,很有几个老粗。” “老粗出人物”,“能干的皇帝大多是老粗出身”,这个话题,毛泽东一直很感兴趣,津津乐道。 毛泽东说:“刘邦胜了,项羽败了,不是偶然的。” 刘邦和项羽,一个是汉朝创业之主,一个是叱咤风云的西楚霸王,俱为一世英杰,但用人行事,治国用兵的方式却截然不同。毛泽东将两人相提并论,不仅因为两人反差大,而且为了从刘项成败的往事中汲取经验,指导当前的运动。 1957年4月,毛泽东召见胡乔木、吴冷西时,曾说过,汉高祖刘邦比西楚霸王项羽强,他得天下一因决策对头,二因用人得当。 1962年1月30日,毛泽东在7千人的中央扩大会议上讲民主集中制,针对一些党的干部缺乏民主作风,饶有深意地提起刘邦和项羽来。他说: “刘邦,就是汉高祖,他比较能采纳各种不同的意见。有个知识分子名叫郦食其,去见刘邦。初一报,说是读书人,孔夫子这一派的。回答说,现在军事时期,不见儒生。这个郦食其就发了火,他向管门房的人说,你给我滚进去报告,老子是高阳酒徒,不是儒生。管门房的人进去照样报告了一遍。好,请。请进去了,刘邦正在洗脚,连忙起来欢迎。郦食其因为刘邦不见儒生的事,心里还有火,批评了刘邦一顿。他说,你究竟要不要取天下,你为什么轻视长者!这时候,郦食其已经60多岁了,刘邦比他年轻,所以他自称长者。刘邦一听,向他道歉,立即采纳了郦食其夺取陈留县的意见。此事见《史记?郦生陆贾列传》。刘邦在封建时代被历史文学家称为‘豁达大度,从谏如流’的英雄人物。刘邦同项羽打了好几年仗,结果刘邦胜了,项羽败了,不是偶然的。”(以上转引自《毛泽东评说中国帝王》,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第25-27页。) 毛泽东推崇一些能处理好民族关系的政治家 关于国家的统一,中华民族的统一,这是政治中的政治,国家中的大事。毛泽东在读《二十四史》过程中,对这一重要问题非常关注。他说: “我们的国家,是世界各国中统一历史最长的大国。中间也有过几次分裂,但总是短暂的。这说明,中国的各族人民,热爱团结,维护统一,反对分裂。分裂不得人心。” 坚持统一还是搞分裂,是毛泽东评论历史人物的一个重要标准。他认为秦始皇最大的功绩就是既完成了统一,又实行郡县制,为中国“长治久安”的统一局面奠定了牢固的基础。在谈《三国志》的时候,他说:汉末开始大分裂,黄巾起义摧毁了汉代的封建统治,后来形成三国,这是向统一发展的。三国的几个政治家、军事家,对统一都有所贡献,而以曹操为最大。司马氏一度完成了统一,主要就是他那时打下的基础。反之,对于破坏统一、搞分裂,他一概加以谴责和批评。对于士族门阀,毛泽东是持否定态度的,但对谢安,却给以很高的评价,原因就在于谢安为维护东晋的统一局面,立了两次大功。一次是他指挥了“淝水之战”,以少胜多,打了个漂亮仗;另一次是他拖住了搞分裂的野心家桓温,使其分裂的阴谋没有得逞。毛泽东说: “桓温是个搞分裂的野心家,他想当皇帝。他带兵北伐,不过是作样子,搞资本,到了长安,不肯进去。符秦的王猛很厉害,一眼就看透了他的意图。还是谢安有办法,把他拖住了,使他的野心没得实现。谢安文韬武略,又机智又沉着,淝水之战立了大功,拖住桓温也立了大功,两次大功是对维护统一的贡献。” 在《晋书》的《谢安传》和《桓温传》的有关描写处,毛泽东都画了很多圈和线。在《谢安传》上,他一处批了“有办法”,一处写了“谢安好”,而在《桓温传》上则写了他“是作样子”。 毛泽东读史时,对一些能处理好民族关系的政治家,是十分推崇的。他说:“诸葛亮会处理民族关系,他的民族政策比较好。获得了少数民族的拥护。”在《诸葛亮传》一段注文旁边,加了很多圈。这条注文记载了诸葛亮七擒七纵少数民族首领孟获和平定云南后用当地官吏管理南中的事迹。毛泽东说,这是诸葛亮的高明处。 唐太宗李世民是毛泽东欣赏的一个皇帝,他除了推许李世民的军事才能外,还推许他的民族政策,认为唐代的繁荣富强和李世民较好的民族政策有很大关系。他说,唐朝的名将中有不少是少数民族;并特别谈到了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的婚事,说那时的吐蕃和唐政府就是一家人了,松赞干布是个很有远见、很有作为的人物。(转引自芦狄:《毛泽东读二十四史》,原载1993年12月20日《光明日报》。) 翻开毛泽东读批过的《二十四史》,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有关历史人物的政论、政纲、政见、政策、政谋等等,毛泽东都爱关注,读了又读,划了又划,批了又批。从政治的角度读《二十四史》,去认识人,去辨是非,去评价人,去评价历史事件,去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这是毛泽东读《二十四史》的一大特点,也可以说是毛泽东读《二十四史》的一条重要方法。 (作者为毛泽东晚年专职图书服务工作人员) (《紫光阁》杂志授权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发布,请勿转载)
返回至
毛泽东读《二十四史》
。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登录
名字空间
页面
讨论
变种
视图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
社区主页
新闻动态
最近更改
随机页面
帮助
华师附中老三届
站群链接
社友网(sn)
产品百科(cpwiki)
产品与服务(sn)
社区支持农业(sn)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