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老子西行传道考”的源代码
←
老子西行传道考
跳转至:
导航
、
搜索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所请求的操作仅限于该用户组的用户使用:
用户
您可以查看与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老子是人类历史上哲学的拓荒者、杰出的思想家。他的著作《道》和《德》,后人合称为《老子》或《道德经》,仅五千余字,其所阐述的思想,却如永不消逝的怪影,游荡在人间。虽有人试图疏远它,摆脱它,却总是无法离开它。真是“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然而.老子主张“不自见”,不自我显扬,具有“光而 不耀”的“成功遂事不名有”的为人品性,往往是做成了事而不为世人所知,因此他的生平事迹为史所载者极少。以至产生了个历史大悬案: 老子的后半生到底去了哪里,做了些什么? '''一《老子》中的流露''' 老子思想体系的主旨是“尊道而贵德”。 “道”,首先是指客观的自然秩序(“恒道”);老子认定它是可以认知的,是可以说得出来的,称为“可道”;论说成理,则成道理,这道理已成为人的观念,是自然秩序的反映,却不是自然秩序本身,故称之为“非恒道”。所以“道是客观和主观的统一,是存在与意识的统一。“道”并非超物质与精神的,而是物质与精神的整合。其中既有物质性(“恒道”——自然秩序),又有精神性(“非恒道”—道 理)。它们是通过“可道”为媒介而整合的。 “德”是在识道的基础上,按道理行事,是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尊道”与“贵德”总是联系着的,若尊道而不贵德,绝不是老子心目中的“道者”。这样强调“贵德”的思想家,竟然隐居避世,此说断然不可信。司马迁说老子是“隐君子”,说的是“光而不耀”之“隐”,并非避世隐居之“隐”。避世者,不以奉天下为己任,非君子也。 《老子》第13段①说:“贵为身于为天下,若可寄(立足于)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拓(开拓)天下。” 既然认定作为一个人,只有“为天下”才能在天下有立足之地(寄天下),又怎么可能避世隐居?既然认定只有投身于“为天下”的事业,才可开拓天下的新局面,他离周而去,自然是要去做他那开拓新天下的事业了。 老子分析他所处的周之天下时说:“其政阂阂,其民屯屯;其政察察,其邦夬夬。祸,福之所倚;福,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也,其日固久矣。是以方而不割,兼而不刺,直而不绁,光而不耀。”(第58段) 此可见老子认定:周王朝的贵族分封制(“其政阂阂”)必然造成诸侯争霸和民众的灾难,也必然引起民众的抗争(“其邦夬夬”),这是不正常的社会现象。实质的问题,在于本应是管理社会的行善之人,变成了造孽人间的贵族妖怪。而且人们的这种迷误,已有很长时间,到了非矫正不可的地 步,这就是老子几次提到的“正天下”。 从根本上矫正那被扭曲了的天下,就是分邦而不分封(“方而不割”);统一而不伤害百姓(“兼而不刺”);从上到下不搞层层束缚(“直而不绁”);作为社会管理者为公办事而不显扬(“光而不耀”),应该是“功遂身退”,“退其身而身先”。总之一句话,就是“以道立天下”。(第60段) 老子又看到:“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人莫之能知也,而莫之能行也。”侯王贵族是不可能理解他的主张而实行的。“言有宗,事有君”,他只能把实现其主张的希望,寄托于百姓。他认定“道” 是“善人之宝”。但这些善人却又多是没有“道”的知识,还不识其宝,“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因此,他希望得道真人,要身穿平民的粗短衣(“被褐”), 怀抱“以道立天下”的大理想(“怀玉”),向老百姓广布道理。② 老子把向老百姓广泛地传播道理,看成是社会改革的必要准备。《老子》第59段说:“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是谓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邦。有邦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也。” 这就是说,管理人间事,祁求天保佑,不如不作此浪费。不作此浪费,实际上也是为“行以大道”作准备。预先准备,就是注重积德。注重积德便能攻无不克。攻无不克,则说明其无穷的力量。有此无穷力量,便可创造大道之邦。有了大道之邦作根基,就可作长远打算,逐步矫正天下了。这是具有根本性和深远性的道理。 在那天命禁锢着人们思想的年代,以道理破天命,从而鼓励人们尊道贵德,去实现大道制度,并首先建立大道制度的“邦之母”,作为“以道立天下”的 、 “深根固柢”的战略基地,这是老子“正天下”战略的第一步。 有了“邦之母”作战略基地,则可“长生久视”,进入第二个战略步骤:“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大(第35段),就是说:树立大道制的“邦之母”在人们心目中的伟大形象,往天下推广,则可使天下安乐、均平、大同。为什么?据老子说:“乐与饵,过客止。故道之出言也,曰:淡呵其无味也,视之不足见也,听之不足闻也,用之不可既(尽)也。”(第35段),总之,大道之邦必须给人们以实惠(“乐与饵”),大道制度才能为人们乐于接受和推行。只讲空话,老百姓是不会相信的。 由此可见,老子西行传道与孔子周游列国不一样。孔子是为说服诸侯“复礼”而周游;老子西行,是为传道,且要选择条件较好的地方,建立他那 “正天下”的“邦之母”。 所谓条件较好的地方,按老子的说法,是“其未兆也易谋,其脆也易判”(第64段)。周天子的这个不宵臣民,毫不含糊地宣告:“天下皆谓我大 大而不宵,夫唯不宵故能大,若宵久矣,其细也夫。”(第69段)继续做忠君宵臣,实在太渺小了,必须分化瓦解周之天下。“其脆也易判”,具体说,即较脆弱的邦社容易分化。 对此,《老子》在第67段作了详细的论述,此段译文如下: 削小其邦而减少其民。使其繁礼饰乐的工具没有用处。教民众重死而远徙,不再为贵族卖命而远离去。所有周朝的豪华车无人再去乘它,有铠甲兵器不能再显赫,使民众改变兵器捆而作他用;让民众吃得甘香,穿得美丽,住得安适,过得快乐。新旧之邦相邻可以比较,鸡鸣犬吠异象可以辨闻。教百姓与老贵族断绝关系—“老死不相往来”。③ 这一段,是把如何建立“正天下”的“邦之母”与如何对待老贵族,作为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来论述的。一方面,是教民众不再为贵族当兵卖命(“重死”)而是实行有计划的革命迁徙,从而削小贵族之邦,减少贵族之民。让贵族们自吃其力,再不能坐着豪华车显威、征战;另方面,将远徙之民组织起来,建立新的邦社,让民众甘食、美服、安居、乐俗。旧的贵族之邦与新的大道之邦可形成鲜明对比(“邻邦相望”),新的邦社鸡鸣喔喔报太平;旧的邦社狗吠昂昂无安宁(“鸡犬之声相闻”)。日日“相望”——互相比较,夜夜“相闻”——互相影响、贵族之旧邦自然会逐渐消亡,大道之新邦自然会逐渐发展。让天下人“以家观家,以邦观邦, 以天下观天下”,人们自然会选择大道之邦了。 柔之胜刚也,弱之胜强也,天下莫弗知也,而莫能行也。”这可能是在建立大道制度“邦之母”过程的困难中总结出来的。但老子不因此而泄气,故接着说:“受邦之询,是谓社稷之主;受邦之不详,是谓天下王。”(第80段)能得到邦人的信赖,便称得上社稷的主人;能克服邦社的凶难,便可使天下归往。 这不过是哲人的美好理想,是难以实现的。但上述种种流露,可说明老子和他的弟子们不仅有美好的理想,而且为之奋斗,否则是说不出这些与实践结合得如此密切的、有血有肉的话来的。 '''二、《庄子》中的描述''' 《庄子》几次提到老子建立大道之邦的事,其中较具休的是《庚桑楚》,描述了老子的弟子们通过传道、积德,准备建立“邦之母”的故事。 这个故事说:<br> 庚桑楚是老子最得意的门生,因得老子之道旨,而到畏垒之山”去“北居”(“北居”与“南面”相对,他不是去统治畏垒山,而是“被褐怀玉”,去传道“积德”)。他以庶人的姿态出现在畏垒之山时,曾在那里指手画脚的“知者”,便站不住脚而离开了;他亲为行道,作不言之教,吸引了众人,因此,曾在那里标榜仁爱的人们便疏远了。那些纯朴敦厚的老实人,却愿与他在一起,特别是那些不顾劳累 的热心人,成了他的弟子,和他密切合作。<br> 经过三年,畏垒之山兴旺起来。畏垒山民便认定庚桑楚是圣贤,并与庚桑楚的弟子们商议,要推举他为主,举行庆典,宣告建社立邦。<br> 庚桑楚虽然实际上在那里领导,但当他听到山民这种商议的消息,却心中很是不安。弟子们都为此而感到惊异。因此他对弟子们说:“畏垒山能兴旺,无非是大家都能按自然季节,春播秋收,自有收成,这不过是天道已行矣。我个人能起多少作用?如今,大家把我提在贤人之间而张扬,我难 道是这样引人注目的人吗?如果这样,对照老聃的教导,我就感到惭愧了。”<br> 庚桑楚的忧虑是有根据的。《老子》第64~55段说:<br> “(圣人之)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能辅厅物之自然而不敢为。故曰:为道者,非以明民也,将以愚之也。夫民之难治也,以其知也。故以知知邦,邦之贼也;以不知知邦,邦之德也。……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也,乃至大顺。”这段话长期被人曲解,我作如下译:“圣人的学说,不是学来的,而是重现众人的经历,(总结众人的经验教训)能够辅助万物的自然发展,而不会冒昧地违反它。所以说:依道理行事的人,不能认为自己比民众高明,宁可认为比民众愚笨。民众是不容易管理的,因为他们有丰富的经验。因此,自以为高明而主持邦,就会把这个邦搞坏;不自以为高明而主持邦,就会使这邦有所得益……玄德深呵,远呵,它与现行的一切都相反的,而至于完全地顺从自然。”(参见《老子通解》第65段“校注”和“通说”)想起老子的这种教导,面对畏垒山民要搞立社建邦搞庆典,以示 “尊贤授能”,庚桑楚自然心中不安了。<br> 弟子们不同意庚桑楚的说法而争论起来,意思是大河养大鱼,小河可以养小鱼,畏垒山虽小,也可以立自己的主。而且以“尊贤授能,先善与利,自古尧舜以然”为由,要求庚桑楚同意。<br> 庚桑楚便以老子的“重积德”、“深根固柢”一类的道理教导他的弟子,并针对弟子们强调学尧舜的问题,指出:“其二子者又何足于称扬哉?……大乱之本,必生于尧舜之间,其末在乎于千古之后”。<br> 此话是说得非常深刻的。人类处在原始人群之时,天天都是面对着天灾兽祸的威胁,因此总是同心同德,一心一意地共同对付人类的天敌,有乐同享,有难同当。那时的人群是和谐协调的整体。后来,人们与自然交往的能力加强了,温饱有余了,便出现“尊贤授能,先善与利”一类的事。自 此,人类开始分化了,人祸随之出现了。这情况,在中国大概正出在传说中的尧舜之世。庚桑楚说的这番话意味深长,却不为弟子们所理解。<br> 有个弟子叫南荣的,因急于建邦立社的庆典,不理解庆桑楚的教导,于是庚桑楚便让南荣去直接请教老聃……<br> 有学者说,这故事不过是文艺作品,而不是史实记述。就算是文艺作品,亦必有其生活的真实性。就是说,在春秋战国之交,确有人把尧舜以来的 “尊贤授能,先善与利”看作“大乱之本”,而试图纠正。这和老子关于“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也,其日固久矣”,而必须矫正的思想是吻合的。<br> 庚桑楚“北居”的“畏垒之山”,大概是贵族分封制下未被分封的荒漠地区,可能是逃亡的奴隶们聚居的新村落。<br> 畏垒者,末垒也。所以才有“相与尸而祝之,社而稷之”的问题。这也恰如老子说的“其未兆也易谋”的地方。<br> 然而,老子关于建立大道制的“邦之母”的设想,确实是一种乌托邦。“生于尧舜之间”的私有制在中国正进入第一次大飞跃之时(春秋末年),要阻挡“尊贤授能,先善与利”的发展,是不可能的。私有制发展的浪潮,必然深入到普天之下的每个角落。“春气发而百草生,正得秋而万宝成”,春播秋收便丰衣足食,只能是短时的。“居三年,畏垒大穰”,兴旺起来,自有权贵要来抢占了。能不“尊贤授能,先善与利”么?所以,庚桑楚和他的弟子们碰到这样的难题,意见也就有分歧了。<br> 《庄子·庚桑楚》还记述了南荣趎带着粮食,赶路七日,寻到“老聃之所”请教的情况。老子自然是支持庆桑楚从“以道立天下”的长远战略出发而 “重积德”的。他见南荣趎还无法理解其建立“邦之母”的种种条件的深奥道理,最后便说:“吾固告汝曰:‘能儿子乎?儿子动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身若稿本之枝而心若死灰。若是者,祸亦不来,福亦不来,祸福无有,恶有人灾也。”似乎是在说:“南荣趎呀,你听庚桑楚的话,照着去做,不会错的,不要担心吧。”其实一个邦的领导人没有明确的身份,不显名,不露面,又如何能自立于邦社之林呢?<br> 《庄子山木》中有记:“南越有邑焉,名为建德之国。其民愚而朴,少私而寡欲;知作而不知藏;与而不求其报;不知义之所适,不知礼之所将;猖狂妄行乃蹈乎大方;其生可乐,其死可葬……与道相辅而行。”<br> 这个“建德之国”,在历史上是否实际存在过,目前很难判断。但它所描述的“名为建德之邦”的情况,确属老子“有德司介”的大道之邦,这是毫无疑义的。<br> 《山木》记市南子与鲁侯的对话中,还提到:“吾愿去君之累,除君之忧,而独与道游于大莫之国。”这个“莫”,学者多读作“漠”。大莫之国即大漠之国。此与下文所说的老子西向流沙传道而建休屠城邦,似可联系起来作考察。<br> 《庄子·山木》还讲了个这样的故事:“孔子困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大公任往吊之曰:‘子几死乎?’曰:‘然’。”接着大公任讲了这一段话:“昔吾闻之大成之人曰:‘自伐者无功,功成者堕,名成者亏。’孰能去功与名而还与众人!道流而不明居,德行而不名处,纯纯常常,乃比于狂,削迹捐势,不为功名。”这个“大成之人”,显然是指老子。老子之所以是“大成之人”,据大公任所说,是“道流” 而“德行”。即是说老子的“道”传播开了,老子关于“德”的主张实行了。<br> 这里,庄子显然是作了个对比:孔子爱好功名,终至陷入绝境;老子不喜功名,成为有“大成之人”。所谓“道流”而“德行”,与上述的“建德之国”、“大漠之国”是联系着的。 '''三、史书中的反映''' 《史记·老子传》说老子是“周守藏室之史”,今人释作周王室的图书管理人员,这是可信的。确认这一点,便可理解老子为什么会有如此渊博的学识,而能放眼世界,胸怀天下了。<br> 《史记老子传》又说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修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br> 《史记》作者司马迁处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这个老学信奉者身处逆境,“莫知其所终”,也只好莫知”了。<br> 不过,汉武帝不像秦始皇那样无知狂妄,他没有把诸子书烧掉,而且见“书缺简脱”,“喟然而称曰:‘朕甚闷焉'”,于是“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汉书·艺文志》)。汉昭帝时,解放思想,强调恢复汉初的政治传统,开“昭鲜之治”,实际上否定了“独尊儒术”。汉初曾起决定性作用的黄老之学,重新被器重。至成帝时,“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诏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同上书),在这种形势下,对当时最重要经典《道德经》的作者老子,仍“莫知其所终”,当更令人“甚闷焉”。因此对老子的生平进行较深入的调查研究,是很自然的事。后有《刘向说老子》出世,此书在《汉书·艺文志》中有录在案,可惜今已佚传。 治学应是社会管理学。政治家必须“以百姓之心为心”才够得上精明,才配称为“圣人”。人类要求和平与发展,要求和谐相处,真诚合作而协调发展。一句话,是要求“和”。不懂“和”的人,不足为政治家。正如老子说:“不知常,妄。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第16段)按照老子的观点,没有冲和,就没有万物,就没有现实世界。现实世界是冲和而成(“有物混成”),靠“得…”(得到统一)而存的。“ 和曰常,知常曰明”(第55段),当今世界的发展已表明,“和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秩序,只有通晓这秩序而循之,方能精明,方为英明。 政治家、科学家、宗教家都是立足于地球的人类,有了牢固的共同立足之地,才能更有力量地探索那广漠无垠的宇宙奧秘。大家应该紧密协作,以和为贵,为天下而和,和而为天下,不仅可以长寄天下,而且可以开拓天下,这是新时代的福祉。 哲学家们有必要为此大声疾呼,传布这新时代的真正福音。 注释 ①拙著《老子通解·老子新编》分《老子》为12章,并依前人所分之八十一章,作81段。本文所引老子语皆据此书,下文只注明段序。 ②参见《老子》第72段。 ③这一段通行《老子》书为第八十章,帛书甲、乙本均在第67段;通行本中此段的“不远徙”、“舟车”帛书甲乙本皆作“远徙”、“周车”。今依帛书,请参见拙著《老子通解》此段的“校注”和“通说”,广东高教出版社1989年出版。 ④转引自萧鲁扬、张景志:《老子里籍考》,见杨丙安等主编《老子新探》。 ⑤《老子徐氏经说》即通常称的“帛书《老子》乙本及卷前佚书”,请参考《论〈老子徐氏经说》
返回至
老子西行传道考
。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登录
名字空间
页面
讨论
变种
视图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
社区主页
新闻动态
最近更改
随机页面
帮助
华师附中老三届
站群链接
社友网(sn)
产品百科(cpwiki)
产品与服务(sn)
社区支持农业(sn)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