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我心目中的校长王屏山”的源代码
←
我心目中的校长王屏山
跳转至:
导航
、
搜索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所请求的操作仅限于该用户组的用户使用:
用户
您可以查看与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4}} 作者:[[用户:杨小村|杨小村]] <br>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毛泽东语)陶行知是我父亲走上革命道路的启蒙人,杰出的人民教育家王屏山则对我开启智慧走上人生道路起到导航、示范和楷模的作用。 <br> 王校长离开我们已经16年了,但他的音容笑貌仍常在我脑海中浮现,以致我今天已是75岁的老头了,每一想起他,便肃然起敬。似乎有一股力量催促我要写点东西怀念恩师,也为华附的后生们留下雪泥鸿爪般的点滴记忆,成为历史与传统吧。 <br> 第一次听说王屏山这个名字,应该是62年前的夏天。我在广州八一中学第二附属小学毕业,和蔼美丽的班主任彭光莹老师组织我们填写报考中学的志愿书。彭老师鼓励我报考八一中学,说那是一间很不错的中学。我左顾右盼,看到同学们都争先恐后地填报八一,我也跟着填报了。 <br> 回家后,我和二哥小青向父母汇报了填报八一中学的情况,父亲听后沉默了一会儿,对我们说,小青就不改志愿了,小村改报华师附中吧。华师附中当时的全称是华南师范学院附属中学,是我比较陌生的一间学校。我问父亲,为什么?他说,最近听区大姐(区梦觉,时任广东省委书记处书记,主管文化教育工作)说,华师附中这几年在王屏山校长的带领下锐意改革,教学质量大大提升。你学习好,不妨试试? <br> 第二天回校向彭老师要回志愿表改报,彭老师显得很紧张。她把我领到校长室,和唐昉校长一块做我的工作。她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说,你是班里的好学生,要带头报考八一,我们和中学部说好了,你属于保送生,不管中考成绩怎样,都一定能上八一中学,等等。我只撂下一句话,这是父母让我改的,我也没办法。 <br> 于是,1960年暑假过后,我便和江燕生、李宽农(李欢农)、刘武安4位同学,一块到位于五山高校区的华师附中上学了。 <br> 第一次见到王屏山并聆听他的讲话,是进校后不久在学校大礼堂召开的新生入学会上。他用那特殊的带有福州口音的普通话侃侃而谈,他不带讲稿随感而发,语言生动幽默。一会儿像是朋友间的闲聊,一会儿又像是哲学家在解释深奥的哲理,总之不觉得沉闷。一个多小时的报告内容,在我的记忆中早已荡然无存了,但是,有一句话却让我铭记至今永世难忘:“你们从考入附中之日起,就意味着你们的一只脚已经踏进了清华、北大的校门。另一只脚能否也进去,那就要看你们今后6年的努力了!” <br> 他说这句话时铿锵有力,很煽情也很大胆。我后来想,全国中学校长敢讲这句话者,唯王屏山也。 <br> 王屏山讲这句话的底气从何而来? <br> 我最近翻看收录在《王屏山教育文选》(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8年出版)的一篇论文“中国基础教育的特色”,这是王屏山2004年写作的。文章开门见山地提出:“那么中国教育是否就没有自己的特色呢?我认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一定也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体系。55年来中国教育战线的改革从未停顿过,而且在两个问题上的斗争乃相当激烈:一是政治和教育,二是理论和实践;并都集中地表现在1958年教育革命和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之中”。 <br> 1958年的教育革命我没有经历,而1966年初夏以对教育体制的冲击和批判为前戏的“文化大革命”,我则处于漩涡之中,还被推上风口浪尖。对于从1958年以来到“文革”爆发前的教育革命究竟是对的,还是错的?我倒是有一些发言权的。 <br> 我进附中的时间是1960年9月,5年新学制,本该1965年参加高考,但因故新制下马,延迨一年准备1966年高考,又恰逢百年一遇的“浩劫”,终于至1968年11月离开学校不再读书而上山下乡。从时间上看,我们这一届老高三错过了上大学机会,而成为在校时间最长的附中人(8年);从实践上看,我们为探索中国式的教育体系提供最好的实践经历,而且是心甘情愿,身体力行,付出良多,而回报最少的;若上升到更高能阶上看,我们老三届不愧为中国式教育体系的践行者,特殊年代的苦修人,中华文化和刻苦耐劳精神的继承者,改革开放的实践者,新时代的垫路石,中华复兴的追梦人。 <br> 附中文革前在德智体方面的改革经历,许多老三届校友都已经有不少文章和回忆详述了,尤其是高宏的同学的文章既全面又中肯,我就不再重复了。 <br> 我想谈几点直接和王屏山教改思想有关的体会,并以此感恩我们敬爱的王屏山校长和附中辛勤的老师们,了结我们与附中教育那段美好因缘。 <br> “德智体全面发展”讲起来容易,落到实处比上天还难。我的体会是,附中在王屏山身先士卒和全体老师的努力下,把中国式的教育方针基本落地了。 <br> 首先讲讲德育。这是一个传统教育的老话题,也似乎比较抽象,而附中则把它具象化了。从读报关心政治入手,到积极投身各项政治活动,如学习雷锋做好事,学习解放军开展“一帮一”、“一对红”,如学工学农增强社会意识和社会实践等等。附中在这方面不是走形式,搞花架子,而是真枪真刀真练。到花县岐山大队耘田、抢割水稻,到广钢车间与工人们一块炼钢出钢,都是和工人农民们同吃同住同干的。附中由于特殊原因有“两高”现象,即高干子女多,高知子女多:中南局、广州军区、省市委的很多领导干部的子女都相对集中在附中念书;五山高校区的暨大、华工、华农、华师等众多高等院校的高级知识分子的子女也多。骄娇二气是难免的,特殊化思想和虚荣心,“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唯读书论也普遍存在。进入附中,在每个学年二个月的艰苦劳动中,逐步磨炼出同学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坚强信念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来,逐步让省城的“少爷小姐们”懂得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工人农民的生活与劳作。1964年,我被学校推选为“学习标兵”并出席“广州市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和广雅中学的学生代表杨小斌大哥一块坐在主席台上。会后,李坚真、区梦觉等领导亲切接见我们,并以红军长征的生动事例告诫我们,一定要发扬红军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我回校后向校领导汇报大会内容和李大姐的讲话精神,第二天,李大姐女儿李小林(高二1班)带头打赤脚、穿补丁衣服,以艰苦朴素为荣的精神,很快就在全校蔚然成风。 <br> 德育在全校师生的言行和日常生活中得以普遍开展,为这批青年学子走上社会奠定了做人处事的道德基础。而作为其中有些许象征意义的,则是李束陆(后改名李东陆)和我在“文革”爆发前两个月的入党仪式了。在当时的环境下,我并不认为自己已经符合做一名共产党员的条件,在我档案中,还清晰地保留着当时的“活思想”:“争取思想上入党可以,要我组织上入党,是否太早了点?我没有参加过社会实践,也没经历过阶级斗争风浪的考验,一个中学生就这样可以入党啦?”当然,最后我和李东陆都被组织上入了党,这或许背后有某些政治斗争的考虑,但却充分体现出附中学子积极追求上进,永远跟党走的信仰情怀。 <br> 其次讲讲智育。“八字学风”——“勤奋、刻苦、踏实、认真”固然重要,重视素质教育,不主张死读书,读死书,重在启发式教育,培养学生广泛的求知欲望和兴趣,落实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思想,也是王屏山注重批判地吸收古今中外的教育经验,博采众长,自成一格的探索实践。 <br> 王屏山在教学改革中很突出的一点,就是亲自和老师们一块实践,一起总结,共同提高。他经常到教室听课,课后就和教课老师讨论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他还亲自兼授物理课和数学课(他毕业于厦门大学机电系、岭南大学物理系研究生,是著名电子学专家冯秉铨教授的高足)。王屏山曾兼过我们班的数学课,他对分数并不看重,要的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水平。他批改我们数学测验时给的分数是乱了套的,一会儿是50分制,一会儿又是100分制;在实行百分制时,又会给出110分来(加分),我们都知道这些分数的含义,也就无所谓了。但有次回家,父母看见我数学测验只拿了48分(50分制),还以为我不及格很紧张,我做了一番解释后才让他们放心。 <br> 我们刚进附中时读的新学制,也是王屏山因材施教思想的产物。我们从新制六(初一)读到新制八(初三),全级搞了一个“甄别试”,把学习基础比较扎实的80多位同学编为新九一班和新九二班,继续试行新制,其他4个班(增加了一个从各地市选拔的优秀初中毕业生编为高一4班),改回老学制。但学制改革在附中最终没有坚持下去,这出于什么考量我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这对王屏山这个教育改革派来说,无疑是一种遗憾。1965年学年结束前的某天,王屏山神情严肃地走进我班教室,大家都有点诧异,他二话不说在黑板上刷刷刷地写下两行字:“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然后转过身来笑眯眯地讲出了一番改变两个新制班命运的话来:“经学校研究决定,你们这两个新制班下马,不参加今年高考,再复习一年参加明年高考”。然后用李白这两个令人击节赞叹、高度自信的惊人句子,大讲特讲才华和愿景的关系,以此安抚我们不能参加当年高考的忿满和怨恨,勉励这批“有材”学子把目光放长远一些。 <br> 如果没有这次“下马”,我就不会成为一个在校入党的学生党员,我就不会在附中参加后来的“史无前例”的运动,我也不会下放到海南岛渡过8年的青春岁月……可惜历史没有如果,我还是被王屏山的一念之差,按照上天冥冥中已经注定了的人生轨迹(“上帝不掷骰子”爱因斯坦语)一步一步地走到现在。 <br> 不知何因,在王屏山恢复了华附校长,当上华师院长以致当上副省长、政协副主席的几十年时间里,我有多次与他见面、谈话的机会,却一直没有问过他当年要我们“下马”的真实原因?大概是潜意识中已经接受了命运的安排,不再怨天尤人了吧。 <br> 附中在体育方面的成就更明显就不多说了。王屏山认为一个人到了18岁,个体发育基本完成,机体已经完善;身体的耐力、强力、速度和韧度等几个素质,到了大学阶段已经比较定型而显得没那么重要了。所以附中的体育教学抓得特别严,运动类型很全面,要求也较高,这使得附中在全市中学里,各项体育和运动比赛都长年名列前茅,让附中同学们的体质大大增强,还培养出不少运动健将、体育明星。连我这个从小体质较弱的矮个子,100米居然跑出过三级运动健将12秒6的好成绩,于我的青壮年直到晚年都受益匪浅。 <br> 王屏山对附中培养出来的学子充满自信和骄傲,在一次参加部分老三届校友的活动上,他充满激情地说:“有人讲,我们附中出来的学生,没有什么大官和大款。可是,我认为我们的同学们有两个特点,一个是组织观念强,有大局观,政治上比较成熟。第二个是勤奋好学,能吃苦,干一行专一行,不管在哪条战线工作,绝大多数都是单位领导和同事们给予好评的骨干和栋梁。对此,我感到非常高兴和欣慰!”(根据邢立安校友回忆)黎服兵校友在一篇回忆王屏山的文章中,曾说过王校长本身也“不善为官”,而善于做实事。是啊!如果官场上多点不会做官而会做实事的人,未必不是百姓福音,社会福祉。 <br> 最后,我还想谈一件直接与王屏山校长有关的小花絮。大约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的一次回校日见到王屏山,和一群校友寒暄过后,他把我拉到一旁,有些神秘地对我说:“我心里有一个疑问一直没有解开,我当上副省长这件事,总觉得你们这几届同学中有人暗中出了力帮了忙,就不知道是谁?”我听后莞尔一笑说:“这件事您不问我也不说了。至于其他同学(像区惠风等)有没助力我不清楚,但我是有过一次提议的。”于是,我向他详细地讲述了那次“妄议”的过程。 <br> 大概是1982年底或1983年初,一次午饭期间,父亲和母亲谈起要选拔一位主管文宣教体卫工作的副省长,配合他的工作。当时父亲不兼秘书长,为分管文教的常委。父亲说组织部选了几位他都不太满意,不是岁数大了,就是文化程度低了。我在一旁听了,无意识地冒出一句“妄议政治”的话来:“我推荐一个人,包你满意”,父亲脸色一沉,看样子想批评我。没等他发声,我赶紧说:“我推荐这个人你认识,也得到过你的赏识”。父亲问:“是谁?”我见他态度有些缓和就放慢节奏,有条不紊地说出来:“是王屏山,我的老校长,现任华南师范学院院长。他有三个优势完全能胜任副省长的职务。第一,他比较年轻,才50多岁,符合年轻化;第二,他是研究生学历,符合专业化,可以把省委省政府领导班子的文化程度大幅提升;第三,他搞教育有30多年经验,而且办得很优秀,当年还是你让我改志愿报考华附的。除了这三条更重要的是王屏山有一股拼命三郎精神,认准了理他不放松,一定做出成绩来。有他配合你在政府分管文教,大可放心。”母亲一边听一边点头,插上一句:“经小村这样一提醒,王屏山这个人选确实不错。”父亲听后没有说话,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 <br> 据后来母亲讲,父亲下午回到机关,立即让组织部调王屏山档案,经父亲在常委会上提名,很快就获得高票通过,王屏山于1983年4月出任广东省副省长。 <br> 王校长听完后爽朗地笑了:“我心中藏了十多年的谜团终于解开了!” <br> 父亲在《金华集》回顾这段工作时曾指出:“当时我和管文教的副省长王屏山同志一面呼吁省委、省政府加大对教育的资金投入…真正把教育摆到战略的重点位置上来”。那几年广东教育取得重大突破,呈现出发展的黄金时期,我们老三届中许多人都是通过广东首创的成人教育,如电大夜大函授等方式圆了大学梦,补了高等教育这一课的。 <br> 南粤的教育史上,载入了一个闪亮的名字——王屏山。 <br> 华师附中的校史上,杰出的人民教育家王屏山亲自创立和培育的附中精神千古流芳! <br>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老三届必将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br> <br> 2022年11月20日于广州旭苑 <br><br> 图片:<br> [[文件:我心目中的校长王屏山1.png|600px]]<br> ①杰出的人民教育家 王屏山<br> [[文件:我心目中的校长王屏山2.png|600px]] <br> ②1959年王屏山参加全国教师群英会期间,在景山公园与在京上大学的附中校友在一起<br> [[文件:我心目中的校长王屏山3.jpg|600px]]<br> ③1984年,王屏山副省长视察广州市第一幼儿园,在他面前的小朋友正好是我儿杨舟<br> [[文件:我心目中的校长王屏山4.jpg|600px]]<br> ④1985年王屏山与寇庆延、杨应彬等视察龙门县山区黄竹坑小学 右3王屏山,右4寇庆延,右5杨应彬<br> [[文件:我心目中的校长王屏山5.png|600px]] <br> ⑤1992年8月,王屏山出席附中合校四十周年活动 左2起:曾宪梓、卢钟鹤、杨应彬、王屏山、张汉青<br> [[文件:我心目中的校长王屏山6.png|600px]] <br> ⑥王屏山参加1995年9月10日附中“教师节”<br> [[文件:我心目中的校长王屏山7.jpg|600px]]<br> ⑦香港华附校友欢迎王屏山校长,张冠坤师母访港
该页面使用的模板:
模板:4
(
查看源代码
)
返回至
我心目中的校长王屏山
。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登录
名字空间
页面
讨论
变种
视图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
社区主页
新闻动态
最近更改
随机页面
帮助
华师附中老三届
站群链接
社友网(sn)
产品百科(cpwiki)
产品与服务(sn)
社区支持农业(sn)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