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芫薇:生命的灵魂:生命的包容”的源代码
←
芫薇:生命的灵魂:生命的包容
跳转至:
导航
、
搜索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所请求的操作仅限于该用户组的用户使用:
用户
您可以查看与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4}}[[芫薇:生命的灵魂|返回目录]]c 十三. 生命的包容<br> “包容天下”是一种大丈夫的胸怀,说说容易,做起来难。<br> 我先生曾就弥勒笑佛的那副名联告诉过我:尽管弥勒佛“大肚能容”,但他免不了还会“笑世间可笑之人”。在开怀大度,开口常笑之中,仍然含有一种“嘲笑他人”的嫌疑。<br> 可见真正的包容天下之心,实在难得。<br> ——碧薇<br> <br> 在丰富的中华文化语言文字当中,有一句成语常被使用,这就是“有容乃大”。<br> 浩荡大江东去,是因为它容纳了无双消涓溪流;浩瀚的大海无边,是因为海纳百川。“宰相肚里能撑船”,是形容或要求领导者应当具有容才纳言的气度和肚量。生命之所以有力量,还因为它的包容。<br> 生命,尤其是作为高级生命体的人类,首先自己的肉身就已经是“包容万物”的载体了。在我们的元素周期表中,一百零九种基本元素已经概括了所有宇宙自然中的万物,其中大部分是由单一的成分或由几种不多的成分组合而成,只有生命体,尤其是发展到人类生命的这个高级阶段,物质才由极为复杂的形式组合在一起而使生命本身成为一个“包容”了各种元素的集合体。<br> 生命肉身形态的这种物质上的包容,是否也就决定了,或者说也就意味着生命的灵魂也必定是能够包容万物?这里面是否有一种因果的,或者说是逻辑上的联系?我不知道。但能够包容万物的心胸一定是伟大的心胸,能够包容万物的文化一定是一种伟大的文化,能够包容万物的生命一定具有伟大的力量,这个结论却是由无数历史事实所证明了的。<br> 举我们最为熟知的中华文化为例。中华文明文化历经数千年而生命长青,在世界文明史上几乎是屈指可数的唯一,深究其中的原因,当然能一二三四地总结出很多条。而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中华文明文化的包容性。<br> 自黄、炎二帝率各部落联合形成了中华民族的雏形,经尧舜禹夏商周、春秋战国直至秦统一中国以后,汉民族之农耕文明就一直未断地与北方的游牧文明发生碰撞,甚至好几次,北方少数民族倚仗铁骑入主中原(尤其是元、清二朝)。但不管何朝何代何种民族,中华文明总是以自己的博大胸怀一概接纳之,包容之,并在此过程之中,博取天下之长溶为习惯己用,由此而使自己的生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乃至近代中国虽然遭受世界列强欺凌侮辱,几遭没顶之灾,但一经自强,依然打开国门,迎天下之宾客,取天下之真经,眼见得又一个中华盛世正在到来了。这是中华文明包容天下的胸怀之使然。<br> 民族文化文明如此,生命当也如此。前面说过人类生命的渺小与伟大并存,是我在朝圣之路上的一个深深的感悟,而能够“包容天下”,正是生命伟大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内涵。<br> 首先,我们的宇宙是一个多样性的宇宙,宇宙自然的生物圈更是一个多样性”极其丰富的生物圈,如果我们请教于生物学家(植物学家、动物学家)他们会如数家珍般地为我们解说生物种类,生物的数量,生物如何相互竞争生物又如何相互依存。可以这样说,处于生物链顶端的人类,是决不可能“孤家寡人”地生存的。失去了生物多样性的大环境,人类要独自生存于世决不仅仅是一种损失,而是一种自杀,一种只能加速走向灭绝的慢性自杀。<br> 今天的人类已经手握生杀大权,人类正在威胁生物多样性的存在,其实也正在威胁自己的存在。而人类缺乏天敌的有效制约,没有任何别的物种能够制止人类的疯狂。我们只能寄希望于自己,寄希望人类生命和灵魂中内含的包容性。幸而人类“包容天下”的灵魂正在觉醒,“极力维护生物多样性”正在成为人类社会的一种自觉的行动。缺乏天敌的人类,只有灵魂的觉醒能够拯救世界从而拯救人类自己的前途和命运。<br> 其次,就人类社会本身而言,民族国家、社会形态、生活方式、宗教信仰,一句话,各种文化的多样性同样是人类社会的一个基本的特征。我们有六十多亿的人口,两千多个民族,两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不幸的是“生存竞争”的自然界的规律同样地被引用于人类社会自身,要把“其他劣等民族和文化”吞并和灭绝的历史狂人不乏其人。人类自相残杀,唯我独尊的孤家寡人政策同样是一种慢性自杀的行为。<br> 据说从太空中归来的宇航员会有一个世界观上的大改变,因为他(她)们亲眼目睹了全人类果真共同生活在一颗蓝色的星球上,世界大同的观念由此牢牢生根,对全人类全世界的包容之念也因此扎根于心。不管是不是真的,我宁愿信其有。人类共同生活于地球,本是一家人,虽然存在“竞争”(谁叫我们还属于生物界呢),但相互包容,和谐共处却是我们灵魂的根本。灵魂的“利他”的本质,进而就是利集体,利人类整体。“天下大同”,“环球同此凉热”,我赞成并对有此宽广胸怀的伟人由衷敬佩。<br> 再次,生命的包容体现在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一个政治家,一个企业家,一个领导者,能否做到真心真意的“容人纳才”是他能否事业成功的关键之一。一个普通平民百姓,无所谓什么“容人纳才”的问题,但处事交友之中,是否具有包容他人的胸怀和气度,也是能否生活得豁达愉快的关键。中国的佛教寺庙的建造格局之中,开门第一尊弥勒笑佛,整天舒眉大笑,一付悠然自得的可敬可爱的模样。深究其活得开心开怀的原因,全在于关于他的一副对联之中:“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常笑,笑世间可笑之人。”佛家慈悲为怀,普渡众生的宽大包容之心实在是深得生命包容一切的要义。<br> 最后,要真正做到“包容天下”却也不容易,人生在世与人相处,磕磕碰碰在所难免,更何况生存竞争的压力使我们不免要把自己“武装到牙齿”,而世道险恶,人心莫测的环境,更迫使我们不得不像鲁迅先生一样“侧着身子站立”,以防背后射过来的冷箭。<br> “侧着身子站立”,心胸就难以舒展和宽广。而正因为如此,生命的包容才显得如此的珍贵,如此的难得。以至于鲁迅先生到临终时还给世人留下了一句:对敌人“我一个都不宽恕”的令人震惊的遗言。我十二万分理解鲁迅的苦衷,主要是理解他所处的时代。他一生“横眉冷对千夫指”,内心却“俯首甘为孺子牛”,是一个爱憎分明,骨头最硬的大汉子。<br> 还有伟人毛泽东,一生从事“天下大同,环球同此凉热”的伟大事业,极力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主张,到最后仍然被迫出现了“一家之言,一枝独秀”的局面,给历史留下了遗憾。可见生命的、灵魂的包容是如此之不易。<br> 还是一句中国人的老话:“心底无私天地宽。”因为人不可能做到真正的“无私”,因此,要真正的“天地宽”也就不容易。相对来说,另一句老话“无欲则刚”还比较容易一些。因此,历史上多见的是刚强的硬汉英雄,而真正能“包容天下”的大度胸怀却极为少见。<br> 如此说来,生命之包容对于我们小小百姓来说,岂非天大的难题?以我之小见,确实是难,但也正因为难,才显出它的珍贵无比。<br> 日常生活不得不常顾及柴米油盐的小小百姓,谈不上“包容天下”之心,但倘若我们能把目光放远一点,放高一点,时常仰望星空扪心自问,时常进行“灵魂的修炼”,那么,在日常生活之中就能不为繁烦杂事所干扰所影响;在待人接物之时,既能接受朋友的优点而不忌妒,也能接受朋友的缺点而不耻笑;在与自然相处的每日每时,爱护花草树木,善待一切生命;在大是大非的关键时刻,做到“大公而小私”,“先人而后己”,“敬老扶幼”,“助人为乐”等等却是不难做到的,倘能如此,心底自然也就宽广,心胸也就开阔。人世间倘若人人如此,或大部分如此,“天下之大同”的和谐社会恐怕也就不远了。<br> 俗话说,“人心之大为世界之最。”大就大在宽大、宽容、包容天下。造物主给我们以生命,同时赋予我们能包容一切的灵魂,如果我们能把自己灵魂的坐标系的原点放到茫茫宇宙之中,把自己人生的三维坐标放在宇宙空间无垠的背景上去延伸,生命的伟大,灵魂的宽广就可以无与伦比,人生由此而快乐,如弥勒大佛的那张笑脸就能常驻在我们身上。<br> 生命是我们自己的,灵魂是我们自己的,可以宽广也可以狭窄,可以包容天下也可以狭隘猥琐,全靠我们自己去选择。<br> [[芫薇:生命的灵魂|返回目录]]<br>
该页面使用的模板:
模板:4
(
查看源代码
)
返回至
芫薇:生命的灵魂:生命的包容
。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登录
名字空间
页面
讨论
变种
视图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
社区主页
新闻动态
最近更改
随机页面
帮助
华师附中老三届
站群链接
社友网(sn)
产品百科(cpwiki)
产品与服务(sn)
社区支持农业(sn)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