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互联网知识创造与传播问题研究”的源代码
←
互联网知识创造与传播问题研究
跳转至:
导航
、
搜索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所请求的操作仅限于该用户组的用户使用:
用户
您可以查看与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许 博 【研究背景】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互联网技术在中国得到迅速普及。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到2008年底,中国网民总人数已达到2.98亿,居全世界第一位,用户渗透率达到22.9%,首次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与此同时,互联网技术应用已经从最初单纯信息发布的Web 1.0模式向基于用户网上互动的Web 2.0模式发展。 维基(Wiki)技术是Web2.0时代最具革命意义的技术之一,正在国际上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通过维基技术,可以实现互联网用户的大规模协作,从而创造出为社会共享的信息和知识资源。以维基百科全书为代表的开放式知识系统已经逐渐成为一种新兴的互联网知识传播模式。 以网络百科全书为代表的互联网开放式知识系统的发展,是与其特点分不开的。首先,开放式网络百科全书,最大的特点是协作与共享,突破了个人或小团体的局限,从而能集中全社会的智慧,实现知识的社会化大生产。其次是民主化的方式,每个成员都能通过网络进行编辑和修改,避免了单一作者或者少数个体基于自身立场而带来的倾向性,因而更能达到真正的客观和中立。此外,时效性也是网络百科全书如此吸引人的关键,时时刻刻都有人通过网络不断完善网络百科全书上的词条,不用受到传统百科全书编辑修改周期的限制。因此,网络百科全书满足了更新换代迅速的爆炸式信息需求,是永不落伍的百科全书。另外,网络百科全书还具有容量大的特点,随着用户数增多,新增词条呈指数型增长,原有词条不断更新,新增词条也不受排版限制;这样的大量信息存储,会吸引更多的用户参与其中,形成了螺旋式循环的更庞大、更完善、更齐全的百科全书。最后,网络百科全书由于发挥了所有用户的力量,所需要的成本更低。 【中国网络百科全书现状】 2003年后,中国陆续出现了包括互动百科和百度百科等在内的一批网络百科全书系统。但同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在参与者规模以及词条的数量和质量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根据艾瑞网(iResearch.cn)的《中国维客发展及营销模式研究报告》,到2007年12月,中国维基网站用户只占网民总数的2.4%,比例远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同时,在各网络百科全书系统内部,只有3%左右的注册用户具有较高的活跃度,绝大部分用户的参与程度不高。所以,尽管网民数量庞大,但在网络百科全书等开放式知识系统的构建上,中国还落后于发达国家。具体表现在: (一)增长速度缓慢 全球使用中文的人数达14亿以上,为世界主要语言之一。然而,中文网络百科的规模与中文的普及率远远不成正比,甚至远不及英语维基百科的1/10。大多数上网者利用知识性网站时较倾向使用自由问答制的雅虎奇摩知识,甚至直接到条目数量最多的英文维基百科查找资料,而非以中文百科为首选。因此如日文以及数种欧洲语言的维基百科,虽然其语言的使用人口远低于中文,但条目数量却远高于中文百科。 (二)可信度偏低 很多人质疑维基网站词条的质量。中文维基网站用户参与度不高,词条更新完善速度偏慢,而且部分参与维基编辑的非专业人士,由于其自身知识局限性,很可能编辑了错误的知识而未被发现。另外,中文维基网站存在大量未完成的词条。据统计其每篇词条长度仅为约3000字,比德语、日语等主要语言少。其中超过2KB(2000字节)的词条只有13%,比大部分语言少。少于一成的条目长度超过平均长度,意味着中文维基网站只靠极少数内容极详尽的条目和大量列表支撑着条目平均长度的数字。 而且中文百科中科技、物理、数学、医学等条目之建构与经营方面,其专业性明显低于英文或德文维基百科,翻译进度亦略嫌过慢。其因为中文百科参与者以在学学生为主,缺乏各领域的在职专业人士及学者教授参与。 很多原因造成中文网络百科的可信度偏低,使用者对百科条目抱迟疑态度。信任危机是影响中文维基网站发展的一大主要因素。 (三)规范尚未健全 另外一个难以控制的问题是有人有目的地删除条目或发大量的网络广告。出现这一问题的恢复措施是进行人工恢复和利用技术手段,比如网址黑名单等禁止特定用户发布内容。不过,这种方法仅仅适合于那些拥有足够管理员或是“负责任参与者”的网站,否则后果不堪设想。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是仅存活十天的“维客中国”(www.wikicb.com),在其刚公布十天内,出现一人恢复多人涂抹的场面,最后被迫宣布维客中国永久性关闭。 也有不少维基网站使用者申请帐号仅为编纂自我介绍等自传性质条目,而不做其他贡献。由此可见规范尚未健全也成为维基网站发展的一个制约因素。 (四)非盈利模式可能阻碍其发展 尽管维基最初倡导的精神不包括以此牟利,维护一个维基网站硬件的经济支出并不高,更多的是人力的投入,有着个人爱好、理想、激情的成分。国外的一些大型维基可以有基金捐助或个人捐助,但国内维基受到捐助的可能性却十分渺茫。同时,国外的维基参与者中,属于“有闲阶级”的比较多,而国内的参与者,绝大多数还是要解决穿衣吃饭的问题。因此,以“天下维客”创始人韩玉文、互动维客CEO潘海东为代表的一部分维基人认为,维基在中国,最终还是要走上商业化的道路。至于这种商业化要靠什么方式,前景则尚未明朗。 虽然说很多互联网的应用与服务都离不开商业模式问题,但维基究竟包不包括在内,即便要进行商业化,但在什么时间、采取何种方式,还是值得仔细商榷的问题。因为维基最初遵循的理念就是要在“客观”、“自由”、“开放”、“共享”、“协作”之下,允许任何人针对所有主题或条目任意地进行创作、修改、扩展或深入的探讨,从而使得更为客观的内容不断呈现出来,进而帮助人们在某一个社群内共享某领域的知识或信息。这也是维基得以安身立命的根本。如果进行商业化,维基奉行的诸多理念会不会就此受到影响?同时,那种违背了维基理念的商业化产物是否还算是维基也未可知。 以上是中文维基网站发展存在的问题。而参与者是维基发展的一个最核心因素,维基网站是一个松散的自组织管理模式,如果所有参与者均是积极、充满激情的来参与编辑,又根据个人爱好和专业特长来编辑,那么中文维基网站的发展将出现维基创始人提出的愿景——“建立一种环境,我们能够交流经验”(Cunningham,引自天下维客),为需要这些信息和经验的人提供最完善的信息,创建一个真正的互惠互利的和谐社区。因此,为推进我国基于互联网的知识创造和传播,为公众提供更为丰富的知识资源,迫切需要了解和掌握影响我国互联网用户参与百科全书等开放式知识系统的因素,为完善维基内部规范、激励机制等方面建设提出建议,为中文维基发展做出贡献,共同营造一个大家需要的百科全书。 【相关研究回顾】 目前,国内外对于开放式知识系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于网络百科全书的研究。Fallis (2008)将维基百科和传统的百科全书进行了比较,发现维基百科在信息可靠性方面同传统百科全书没有明显差别。Stvilia(2008)等人分析了维基百科在协同编写过程中如何对信息质量进行保障。Spinellis 和Louridas (2008)通过对维基百科数据库历史数据的分析,发现维基百科中知识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以及可信度对维基百科的访问量影响显著。罗志成等(2008)分析了可信度危机和政府限制访问等外部因素对维基百科序化的影响。夏永红(2008)通过对维基百科演化过程的计算机模拟,指出用户数量的增长和大量用户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维基百科内容数量和质量提高的主要驱动力。 作为一种Web2.0的应用,用户的积极参与和贡献是网络百科等开放式知识系统成功的关键。Nov(2007)通过对维基百科用户的调研,发现导致维基百科用户参与编写的主要动机包括价值观、社交需要、自身知识水平的提高、对职业的帮助、归属感、个人声望的获取、快乐感和意识形态,并指出快乐感和对知识自由共享的意识形态的认同是促进参与的主要因素。Peddibhotla 和Subramani(2007)认为维基百科用户的主要参与动机包括自我表现、个人发展、参与的回报、快乐感、社会归属感、利他主义等。Okoli 和Oh(2007)通过对维基百科社区的分析,指出社区中社会资本的存在及其对参与行为的影响。目前,中国国内对开放式知识系统公众参与行为的研究很少。雷雪(2008)等基于社会认知理论分析了维基社区知识共享行为,认为技术机制、组织文化、社区成员的自我效能感以及对知识共享行为的结果预期会影响其共享行为,并基于分析提出了促进知识共享的建议,但缺乏实证支持。 随着近年来Web2.0应用的普及,国内外学者对Web2.0用户的参与和知识分享及贡献也进行了一些研究。如:Lou 和Luo(2000)基于TAM模型中感知有用性(Perceived Usefulness)和感知易用性(Perceived Ease of Use)的影响,分析了网络社区使用中的影响因素。Butler(2001)基于成本收益理论,认为网络用户对Web2.0社区的参与主要受参与所获效益和参与成本的影响,并利用网上讨论组进行了分析和实证研究。Wasko 和Faraj(2005)通过对大量网络社区用户的调查,比较全面地提出了导致网络用户知识贡献的主要动机因素,包括对名声的期望、从帮助他人中获得快乐、利他主义、对他人帮助的回报等。Roberts (2006)等人分析了开源代码软件社区中的内在和外在参与动机的构成及其对于志愿者知识贡献的影响。Blanchard 和Markus(2004)提出了虚拟社区意识(Sense of Virtual Community)的概念,指出网络社区成员可以具备类似于物理社区中成员对于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参与意识。周涛和鲁耀斌(2008)基于社会资本理论分析了网络移动社区中用户的参与行为。石文典(2008)等研究了Web2.0用户的成就动机对知识传播的影响。但现有的这些研究都不是针对网络百科全书等维基系统的。考虑到网络百科等开放式知识系统在用户参与动机和社区组织结构上同其它Web2.0系统的差异,现有研究成果在扩展至维基系统时应如何调整也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通过文献分析我们发现,目前对开放式知识系统的研究基本都是以维基百科作为对象。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对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和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中国互联网用户对于知识贡献的态度和实际行为。因此,迫切需要针对中国现状和依据中国数据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另外,目前国内外对于网络百科参与者行为的研究主要停留在对于参与者行为动机的分析,即网络用户出于何种原因会参与百科的编写。而对于影响参与行为的因素,包括用户特征因素、网站系统设计因素、网络社区因素等,没有进行系统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无法对促进我国开放式知识系统的建设提供理论指导。所以,很有必要结合中国的实际和未来趋势,研究中国互联网用户开放式知识系统参与的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我国基于Web2.0的网络百科全书系统发展的措施和政策建议。 【中国网络百科参与者动机分析】 为了解和分析中国互联网用户参与网络百科建设的动机,我们对百度百科和互动百科用户进行了问卷调研。共回收问卷392份,其中有效问卷380份。在所有问卷调查参与者中,男性占76%,女性占24%;18岁以下占4%,18-24岁占55%,25-30岁占18%,31-35岁占8%,36-40岁占2%,41-45岁占6%,46-50岁占2%,51岁以上占5%;在学历分布上,高中及以下占16%,大专占8%,本科占59%,硕士以上占18%;在职业分布上,学生占39%,专业人士(会计师、律师、建筑师、工程师、医生、教师)占15%,工人/普通职工占8%,自由职业者占8%,一般文职/业务/办事人员占8%,高级行政人员(总裁、总经理、董事等)占6%。 通过对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我们发现中国互联网用户参与网络百科编写的动机主要包括:(1)对声誉的追求。很多人参加网络百科的编写是为了得到他人更多的认知和尊重,以及提高自己在网络社区中的地位。(2)享受快乐。很多人参加网络百科的编写是因为从中可以得到与他人分享知识和帮助他人的快乐。(3)满足社交需求。很多人参加网络百科编写是为了结识更多志趣相投的朋友。(4)职业帮助。很多人参加网络百科编写是为了培养自身能力,帮助实现工作和学习的目标。(5)自我价值的体现。很多人参加网络百科编写是为体现自我价值。(6)互惠原则。很多人参加网络百科的编写是因为期望将来能够获得别人的帮助。 另外,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我们也发现参与者的知识水平会影响其参与意愿。因为对某一方面知识丰富的人会更有信心参加该方面词条的编写。网络百科社区中成员之间的社会关系,包括良好的合作关系和彼此之间的友情也会促进其积极参与编写。网络百科系统中公平合理的评级制度也是促进成员积极参与编写的重要因素。在百度百科和互动百科中都有根据成员资历和贡献大小为其评定等级的制度,等级高的成员享有更大的权限。网络百科系统平台的质量也是影响用户参与编写的因素。稳定、使用方便、界面清晰的系统平台会促进用户参与编写。 网络百科全书,作为一种全新的网络时代协同工作与知识共享平台,目前在国内看来,是使用的人多,参与编辑的人少,这一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深思和研究。通过对我国网络百科参与者动机及影响因素的调查和分析,我们对参与编写行为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可以提出促进我国网络百科发展的策略。可以预见,随着网络百科全书系统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用户愿意加入到网络百科全书的编写中,从而进一步完善这一网络百科全书系统,吸引着更多用户的加入。这将形成一个源源不断的、蒸蒸日上的循环,最终在网络百科全书的平台上结出人类群体智慧的丰美果实。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管理学院) ---- [http://www.cia.org.cn/subject/subject_10_xxhzt_8.htm 互联网知识创造与传播问题研究]
返回至
互联网知识创造与传播问题研究
。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登录
名字空间
页面
讨论
变种
视图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
社区主页
新闻动态
最近更改
随机页面
帮助
华师附中老三届
站群链接
社友网(sn)
产品百科(cpwiki)
产品与服务(sn)
社区支持农业(sn)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