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概念的源流梳理”的源代码
←
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概念的源流梳理
跳转至:
导航
、
搜索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所请求的操作仅限于该用户组的用户使用:
用户
您可以查看与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2016-03-17 10:20 来源: 《科学社会主义》(京)2015年第5期 作者: 秦刚 三、列宁语境中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在列宁的思想理论中,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是一种思想体系、一种革命运动,同时也是一种社会理想。在这方面,他同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是一致的。在阐释到思想体系时,他更多地用科学社会主义这个概念;在阐释到革命运动时,他更多地用社会主义这个概念;在他阐释到目标追求时,他更多地用共产主义这个概念。 列宁在使用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这两个概念过程中,理论上有一个独到贡献,就是对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作出了明确的界定。他把社会主义看成是无产阶级解放的第一步,而把共产主义视为无产阶级的最终目标追求。在社会主义思想上,首先有这种认识的是德国的女革命家卢森堡。她认为,资本主义之后的未来社会可分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两个阶段,共产主义是在社会主义发展基础上而来的。但由于卢森堡的思想影响有限度,她的这种看法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同。列宁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阐释与无产阶级革命的相联系,也与共产主义政党的重新组建相联系,不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也被后来世界各国共产党所认同。 列宁在马克思把共产主义划分为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作出明确界定。他认为,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第一阶段或初级阶段,共产主义是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也就是说,无产阶级革命的第一步是实现社会主义,然后再向着共产主义发展。列宁在《无产阶级在我国革命中的任务》一文中说:“人类从资本主义只能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即过渡到生产资料公有和按每个人的劳动量分配产品。我们党看得更远些:社会主义必然会逐渐成长为共产主义。”(15)在《国家与革命》一书中,列宁又明确地指出:“社会主义同共产主义在科学上的差别是很明显的。通常所说的社会主义,马克思把它称做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或低级阶段。既然生产资料已成为公有财产,那么‘共产主义’这个名词在这里也是可以用的,只要不忘记这还不是完全的共产主义。”(16)他后来又作过这样的强调:“共产主义是社会主义发展的高级阶段,那时人们从事劳动都是由于觉悟到必须为共同利益而工作。”(17)此外,关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认识,列宁还有一个重要的观点,他认为社会主义可以一国或数国实现,而共产主义将是一个世界性的进程。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界定和区分,为后来的共产党认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提供了新的视野,也共产党实现社会主义、追求共产主义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 列宁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这种界定,也为他重新建立共产主义政党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列宁认为,欧洲各国社会主义政党的领导者已经背叛了马克思主义、扭曲了社会主义,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不宜再称为社会主义政党,应该改变名称,“应该像马克思恩格斯那样称自己为共产党”(18)。根据列宁的提议,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在1918年3月召开的第七次代表大会,把党的名称改为“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随着俄国共产党的建立,世界各国相继产生了一大批共产党。这些政党都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也都接受列宁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区分。共产党不仅要实现社会主义,还要实现共产主义。理论上的区分,带来了政治上的分野。此后,主张社会主义的政党依旧存在,实现共产主义则成为共产党的鲜明主张,共产党人也称为共产主义者。1919年成立的第三国际,就是共产主义政党的国际组织。西方国家后来也把共产党执政的国家称为“共产主义国家”,但在西方眼里,这个“共产主义”被视为集权主义或专制主义。 在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作出界定的同时,列宁也强调,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俄国只能先建成“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不可能立即建成“发达的社会主义”。但他只是提出了这样的概念,并没有形成相应的理论。在十月革命胜利后的初期,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估计不是很足。如他在1920年俄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三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曾作过这样估计,再过10到20年的时间,俄国将进入共产主义社会(19)。到了晚年,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才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并形成了一些新的思路。由于列宁过早离世,这种新的认识和新的思路并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也没有完全深入人心。由于共产党这个名称同共产主义相联系,共产主义政党要实现共产主义、建立共产主义社会,这样的思想观念对共产党人的社会改造和社会实践产生着直接的影响。 在列宁之后,斯大林没有按照列宁晚年的思路持续探索,他依然把社会主义看作是一个短暂的时期。1936年斯大林宣布苏联已经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过了三年即1939年,他就把向共产主义过渡提上了日程。战争的爆发,中断了过渡进程。卫国战争结束后,苏联刚刚完成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后不久,斯大林再次提出向共产主义过渡的任务。1952年苏共十九大的文件中明确提出:“现在,苏联共产党的主要任务是:从社会主义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最后建成共产主义社会。”赫鲁晓夫继任以后,提出了“全面展开共产主义建设”的思想。在1961年召开的苏共二十二大上,他又提出“20年内基本建成共产主义”。因苏联共产党创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它的思想主张必然会对其他国家共产党的理论和实践产生着“辐射作用”或“榜样效应”。这种急于过渡的思想,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其他国家的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认识。后来,苏联共产党对这种做法有所调整,提出过“发达社会主义”概念,但在理论上没有新的建树。 ---- [http://www.rmlt.com.cn/2016/0317/420699_3.shtml 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概念的源流梳理]
返回至
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概念的源流梳理
。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登录
名字空间
页面
讨论
变种
视图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
社区主页
新闻动态
最近更改
随机页面
帮助
华师附中老三届
站群链接
社友网(sn)
产品百科(cpwiki)
产品与服务(sn)
社区支持农业(sn)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