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宏的:桃李芬芳慰园丁——怀念敬爱的王屏山校长

来自通约智库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桃李芬芳慰园丁 ——怀念敬爱的王屏山校长

高 宏 的 (2006年3月1日)

我认识王屏山同志是从当他的学生开始的,至今已有40多年。光阴荏苒,我们这批学生称他为“王校长”的亲切称谓却一直没有变。今年2月27日晚6时15分,王校长走了,当我知道这一消息时,立即冒着霏霏细雨,匆匆赶往广东省人民医院东病区去给他送行。望着他安详沉睡的面容,一些往事不觉涌上我的心头。

1963年我入华南师范学院附属中学读书,8月31日星期六上午,我到附中注册报到,一进校门,就看到用黄色菊花编制成的三组字:“革命风、劳动风、学习风”,这就是附中的“三风”传统。在开学典礼上,王屏山校长照例给大家作报告。我至今还能记得的有两点。他说:我们这批初一的学生来自各个学校,大多数人是原来学校的骨干,仅少先队干部就将近80%。既然是骨干,就应该把各个学校好的东西带来,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王校长接着介绍了华师附中的简史,特别讲到了解放前夕附中有部分学生参加了党所领导的地下学联。他强调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都要学习这种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精神。

我们能进到附中读书都感到十分荣幸,心中充满自豪感。因为在王校长的领导下,附中经过多年努力,已成全国著名的标兵学校。1964年,教育部召集全国四间红旗中学的代表到北京开会,毛泽东主席还亲切接见了他们,这在当时可是一件特大喜讯。

那时附中有个“三个天天”的做法,即天天学毛著、天天劳动、天天读报,让学生从小就关心国家大事,从小就学习政治理论,培养学生为祖国、为人民服务的精神。通过学习雷锋、学习解放军活动,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得到极大提高。附中特别注重艰苦朴素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劳动人民感情和学生的劳动观念。以前,曾有少数领导干部动用小车接送子女,王校长曾亲自到校门口拦截劝阻、并作说服工作。从1963年开展学雷锋活动后,这一现象基本被杜绝。星期六下午回家,绝大多数学生都是从石牌走路回广州市区,大多数人还是打赤脚。当时每个班都有菜地,学生通过农业劳动,一方面培养从小热爱劳动的习惯,从中学习农艺常识,兼做科学实验,一方面又锻炼了身体。1965年,仅学生自己种的菜就满足了学校饭堂用菜量的三分之一。每个学期,附中的所有师生都要下乡参加一个星期的夏收夏种及秋收大忙劳动,并与农民实行同吃、同住、同劳动的“三同”。每年每个班还要轮流用一个星期的时间下到本学校的化工厂、机械厂,或到广州的广钢、柴油机厂等工厂劳动。1965年,全军兴起将军下连队当兵活动,王校长亲自到学生饭堂当厨工一个星期,与饭堂工人一起劳动,一起商量如何进一步改善学生的伙食。

一般人总以为尖子学校的学生负担很重,可华师附中恰恰相反。现在我们总是在宣传和想尽办法对中小学生进行减负,而华附当年就已经探索出一套减负的做法。1965年毛主席发出七三指示,指出:现在学生负担太重,要从学习总量中砍掉三分之一。附中坚决贯彻这一指示。附中原来下午要上两节课,这时已减至一堂课,1966年上半年,附中下午已经基本上不上课了。学生在下午主要是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小组、自学、体育锻炼及农业劳动。附中当年有30多个课外活动小组,每个人都要参加一个小组活动,如收音机组(从单管机组到五管机组)、地理组、养蜂组、管乐队、舞蹈队等。为保证教学质量,附中注重的是改进教学方法,而不是延长授课时间。王校长那时就对一些学生说,如果自己不感兴趣的课,可以不听。王校长还特别注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有独到见解的答题方式,并公开声明如答题有独创性,则在满分上再加分。附中注重的是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实践证明,只要方法得体,可以用较短的学习时间让学生取得很好的学习成绩。

附中的体育锻炼多种多样,除各种球类、田径外,单双杠、举重,乃至军体的投弹、刺杀、越野等都是我们经常的锻炼项目。学生要像军人一样整理内务,被子如同当兵的一样,整理成“豆腐块”形状。每天早上6时整,学校的起床铃声一响,我们就如同弹簧那样弹起,迅速穿上衣服,以年级为单位集合点名,然后跑步出操。以致多年后我当了兵,感觉也不过如此。当时为了支援世界革命,学校还开展了象征性长跑,看哪个班先跑到越南的河内或古巴的哈瓦那,这些活动,王校长都带头进行。我们每位积极分子,一天总要跑个三五千米,个别人甚至跑到了一万米。在六十年代,全校有多名学生获得国家运动健将及一、二、三级运动员的称号。在广东省中学生运动会上,附中总能保持男女团体冠军。我们许多人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吃苦耐劳、有坚强的体魄就是那时打下的基础。

王校长特别注重按照党的教育方针,以德智体全面发展来培养学生。他成功的业绩也使他被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文革”结束后,王校长重新复出。1983年他担任了广东省副省长。他特别注重改变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中小学教育状况,经常到这些地方调研,及时解决问题。他常常去农村检查“一无两有”(校校无危房,班班有课室,人人有台凳)”情况。他在任上,广东是继京津沪三个城市外,最早解决拖欠教师工资的省区。

Wangpingshan01-1.jpg

王屏山同志为改变教育由国家包揽的种种弊端,积极倡导并勇于实践民办教育。八十年代的一天,一位附中的同学告诉我,说王校长在深圳办起了一所专收“差生”的学校,我们一些同学听此介绍,真有点为他担心。深圳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第一批建设者移民到深圳后,由于忙于工作,有些人忽视了对子女的教育,以至出现一批考初中无学校敢要的“差生”。这批学生如流入社会,很多人将会被毁掉,也会给社会造成严重的治安问题。王校长秉承“天生我才必有用”的古训,认为青少年的可塑性极大,于是在全国率先办起了第一所专收“差生”的深圳碧波中学。经过十多年的实践,数千名昔日的“差生”已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碧波中学也成为广东省一级中学。

此后,王校长对办民办学校愈发欲罢不能,尤其是在他离休后,他把绝大部分的精力都用在民办教育上。在他领导下,又先后办起了广州蓝天中学、广州红蕾舞蹈艺术学校、新安学院以及深圳桃园幼儿园。他对民办教育提出了许多独到的并具有前瞻性的见解,有的已被实践证明,有的还将被实践和时间证明。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在低进(学生入学时起点低)高出(学生毕业时德智体全面有所提高)的大面积转化后进生教育和民办教育中成绩斐然,可以说是功德无量。在这里还值得一提的是,王校长在兴办民办教育中没拿过一分钱的工资。

培英育才,是王校长毕生所求;盼桃李芬芳,是他最大心愿。对幼苗,无论是强壮还是孱弱,甚或是有病态,他都用心去呵护并盼望他们成才。王校长不愧是一位真正的园丁。

九十年代中期,王屏山校长的膀胱癌病症愈来愈严重,他不时要到医院检查或留医,但他总是来去匆匆。那时我给百岁革命老人谭老(省政协原副主席谭天度)当秘书,也时常在医院碰到他。1995年的一天,医生告诉我说王校长刚动完手术没几天就出院了,我感到十分诧异。我知道,他这次是割掉了膀胱,要终生带着尿袋生活。我给一些同学打电话说,王校长为了争取时间,为了教育简直就不要命了。

2003年春,省政协组织委员就“加快我省高等教育发展”问题进行专题调研,4月10日下午调研组到民办的新安学院。那天,我作为工作人员,向大家介绍了调研组成员,并告诉大

Wangpingshan02-1.jpg

家王屏山同志是中午没休息就直接从广州赶赴深圳的;学校则介绍王屏山同志为该校的董事长。当然,大家都知道他曾担任过副省长和省政协副主席的职务。王校长说,他作为学校的负责人,理所当然要亲自来汇报。由副省职务领导来给省政协调研组汇报,我遇到的还是第一次。事后,我跟个别委员说,王校长身罹重疾,患有膀胱癌、肾癌,还多次动过大手术,这次他是带着尿袋来汇报的,这位委员听了顿时吃惊万分。这次,王屏山同志简介了新安学院的成长过程、今后的出路和前途,并谈了他对发展民办教育的看法等,无形中给调研组上了一堂生动的发展职业教育课。汇报完后,他还带着久病之躯陪同调研组参观学校的教室、饭堂、教师及学生宿舍、图书馆、运动场地等。

让桃李芬芳是每一位园丁的期盼,王校长就是这样的园丁。如今,王校长走了,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却长存在我们心中。他一生淡薄名利,勤奋工作,他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他将毕生的心血都倾注于人民教育事业,数十年不改其志。他服膺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集天下之“英才“、“蠢才”、“歪才”而教育之,在普教、高教、民办教育、乃至“差生”教育中都卓有业绩。长风浩荡,高山仰止,他给世人留下的是一座永恒的丰碑。

王校长去世后,我撰写了两幅挽联,作为我对他的哀思:

其一:

一生一世事事体现焦裕禄精神

一言一行处处展示孔繁森作风

其二:

鞠躬尽瘁无私奉献不愧人民公仆

培英育才辛勤耕耘堪称园丁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