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思江燕生

来自通约智库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一,杨小村

    哭燕生
  曾经二小两无猜,
  越秀花黄蓓蕾开。
  同伴军旗初长成,
  熔炉烨烨暖胸怀。
  比肩跨过石牌桥,
  六载同窗岁月寒。
  忽临风暴荒唐至,
  探索人生《怎么办》?
  高歌一曲长征路,
  结伴攀登朱砂冲。
  茨坪灯火不眠夜,
  古树黄洋展雄风。
  为寻真相赴外滩,
  南京路墙乱塗鸦。
  戍垦从戎道不同,
  佳音鸿雁到天涯。
  半世友情犹昨日,
  突接骑箕讯匆匆。
  泪洒珠江三万顷,
  心香一瓣奠燕生。
  自古人生多疾难,
  砥砺前行志弥坚。
  天堂无苦虹化去,
  依样爱心满人间。

二,麦漪芙

    燕生终于离我们而去了
 2019.12.7号,她微信告诉我,她得了人见人怕的升结肠癌并且下周二即将在中山一院手术,当时我在清远,除了鼓励她外,我承诺返广州后去探望她,12.30号我到她家探望她,术后她瘦了很多,但人很精神,还要骑单车出门买菜。当时她告诉我,癌细胞已转移了4个淋巴结,但她不会放弃。我送给她一本书《每个人的战争》,这是法国一位医生所著,他以自己18年抗癌的经历告诉人们,抵御癌症的有效生活方式。书的扉页上有这样一句话:并非每个人都会患癌,但癌细胞存在于每个人体内,抵御癌症,是每个人的战争。燕生看此书后给我一条微信:好书,很受鼓舞,我一定不放弃。去年10.4号她电话给我,说几个女同学约了在东园宾馆饮茶,邀我参加,她当时很高兴告诉我,她8次化疗后一切指标正常。我当时在深圳,她还承诺待我返广州她请我饮茶。去年12.9号班里部分同学聚会,之后我与杨卫路去医院探望她,那时她精神状态巳很差了,尽管我当时带着口罩,她还时认出我了,为了鼓励她,当时我说:你要好起来啊,你承诺要请我饮茶的,她笑了笑(这就是她留给我的最后印象),其实我内心很心酸。
 燕生对我父母很尊重,她只要返附中,一定会去看望他们,那时我在海南岛,家信中不只一次出现:今天江燕生来过家里。我爸爸晚年入住12人民医院,燕生去探望过三次,那时我爸爸近距离记忆已开始有点糊涂,但远距离记忆很清晰,他居然记得燕生曾带过弟弟去找他帮忙理发……总之他们两人有共同的聊天话题,在我心里,我早就认定她是文革中没有为难我爸爸他老人家的学生之一。
 燕生虽是干部子弟,但为人真挚,厚道,乐于助人。我女儿读研究生时,学生借阅书藉一次2本并限期归还,那时燕生在中山医图书馆工作,她以她的名字帮忙我女儿借阅书藉,一次多本……燕生走了,真是太多的怀念,再回首,与燕生相处的点点滴滴,会烙在我的脑海中。

三, 陈惠鸣

     人的一生,遇到能让你敬重的人的机会,不一定是很多的。燕生同学就是这样一位好同学、好大姐。说起来,5年同学(三年高中、两年文革)我和她说过的话,不知有没有5句。但正如麦漪芙所说,燕生“为人真挚,厚道,乐于助人”。她的平和、柔顺的亲和力和魅力,深深的植在我们的心中。尤其直到现在,尽管一事无成,不少“八旗子弟”还是那么自以为是,燕生的品质就更显得像真正的高素质的“贵族”一样,风姿绰约,令人亲近。祝愿燕生同学走好,我为我能有这么一位好同学而感到自豪。

四, 廖国钊

   (一)我们和燕生同学初中3年高中3年,文革2年,都在附中,算是老同学了。
    90年代初我参与了她母亲苏毅发起的扶贫助学活动,我们彼此都增加了了解。1979年1月中越边界战快要打响之前,燕生同学给我来了一封信,她要上前线去了,我记得那是一封充满了激情的信,信的最后她写道:如果我回不来,咱们就永别了。
    虽多年过去,每念及此,我都不禁动容。哪有岁月静好,有人砥砺前行。我们在家里读书上班,他们在前方流血流汗。
    当时还有一个小插曲。华师一个老师借给我一本英语书,我又把它转借给了燕生,不久她就上前线去了。这个老师催了我好多次还书,我都还不出来,少不了被那个老师责怪了一大通。我当时也天天期望,祈祷燕生他们都能够平安的回来。万幸,我认识的亲友都安全回来了。
很多年以后我才知道,燕生那时候怀着第二个孩子,还积极要求上战场。读读她的丈夫写的一段话:“1978年11月,我先江燕生一个多月到广西前线指挥部,当时参战的41军组建战时野战医院,我爱人求战心切,渴望战场环境下的实战体验,在她妈妈苏毅的鼓励下,隐瞒身孕,积极报名参加了157医院手术队,随41军参战。”
    每次聚会每次饭局从来没有听到过燕生同学吹嘘自己的光荣,这更是难得的可贵品质。
    所以,我们每年的八一建军节,都要纪念燕生同学,也要向参军,做工人,都是好样的。
    愿燕生同学安息。
   
  (二)正如大麦回忆的,燕生同学对老同学,不管初中高中都很长情,而且惠及他们的父母家人。我记得七十年代末,有一次她跟我说,她去华农几次,探望林本栋的爸爸,给他带去一些中药,因为林老教授那时候患了癌症。我一听,很惊奇,林老教授跟你八竿子打不着边,你怎么想到去探望他?后来一想,这就是江燕生!她就是她,别人学不来的。林本栋与我们初中同班,燕生那时候在医院工作,有一些信息上和药物上的便利,她马上就想到要介绍给需要的人,老同学的爸爸林老教授。对同学、对老师,怀有自然的真切之情,这就是江燕生。
   
   (三)再忆燕生
    大约2004年左右,在她母亲的新居,她拿出一本书给我看。那是杜高的书《又见昨天》。杜高的妻子就是李欲晓,附中的同学。书中写一群充满热情的文学青年无端地被打成了胡风分子,牢狱之灾几十年,吃尽苦头。李欲晓写了一段话很动人,大意是:没有归来,没有青春,没有爱情,那个青年没有回来。言谈间,我觉得燕生爱憎分明,平等待人,充满了对苦难的人的同情和对历史的反思,正如大家所回忆的那样。洛阳纸贵。燕生千叮万嘱,今晚你就要看完,明天还我,后面还有人等着看。
    幸好那时天下太平,没有战争,我第二天就如期把书还给她了,我还说想联系李欲晓感谢他们写了这么好的书。燕生说我最近才去北京探望过他们。但他们最近外出,等他们回来我再跟你联系他们吧。
   几年后我特地买了杜高的两本书《又见昨天》和《生命在我》。 觉得特别的珍贵。现在书端端正正地摆在我的书架上,随时可以翻阅,我就想起这是燕生同学介绍我看的。
   我心里想:上次你上前线枪林弹雨都安全的回来了。想不到这一次,你的生命之火熄灭,我们是真正的永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