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渡文化庙二期

来自通约智库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庙底沟遗址在仰韶文化之后为庙底沟二期文化,其特征是:房基仅发现一座,略呈瓢形,在居住面及门道的台阶上均铺有草拌泥和白灰面,周围及房内部栽立木柱,为尖锥顶式的房屋。窑址形状虽较小,但窑室、火膛、窑算、火眼、火道保存完好,有半球状窑顶,足见其结构完善。窖穴以圆形、椭圆形的袋状为主,坑壁经过修整,光滑整齐。坑内出土数量众多的家畜骨骼,表明家畜饲养已很发达,成为人们主要的食物来源之一。发掘出墓葬较多,均为长方形竖穴单人葬,布局有序。考古工作者还在一沟壁上发现许多木未遗痕,说明至迟在庙底沟二期文化时期木已开始使用,它象征着一种进步的生产力,并表明木质工具是当时人们使用的主要工具之一。
庙底沟二期文化的陶器在陶质、陶色器形方面与庙底沟类型文化均有一定的差别。以夹砂或泥质灰陶占大宗,极少细泥质的红陶与黑陶。制法为手制,口沿多经慢轮修整。器表以饰篮纹者为最多,磨光陶次之,少量绳纹,方格纹与划纹最少见。此外还有附加堆纹、镂孔和彩绘等装饰。主要器类有罐、鼎、灶、斝、盆、擂钵、碗、杯、豆、尖底瓶、钵、器盖等。陶胎一般粗疏厚重,深腹罐的口沿下面及腹部篮纹之上往往加饰数周附加堆纹,鼎的腹部多施鸡冠状鏊。除多数厚胎陶外,还发现了少量薄如蛋壳的薄胎陶器。庙底沟二期文化的石器以磨制为主,颇少打制,主要有斧、刀、凿等。骨器甚多,有针、锥、镞、笄、梳等多种。另有角质锥、凿,蚌质刀、镞及牙镞等器。与仰韶文化时期相比,其中不少都有一定的进步。
据测定,庙底沟二期文化距今4800年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