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鸿林教孩子学英语

来自通约智库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袁鸿林教孩子学英语--方法入门篇(2)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8月15日 22:55 《14岁都能上大学》

2009—05—27  

  一、学好英语,首要的是建立语音形象,从语音入手

  小女孩袁小逸的英语听说能力曾让老外感到震惊。老外不相信她未去过专业的外语学校或从未接受过老外的辅导。也曾有人猜测她曾在美国生活过。老外非常赞袁小逸的一口标准漂亮的美语,而他爸爸袁鸿林则认为,学习英语最重要的是语音。因为:听力、记忆、口语,甚至语法,都与语音密切相关。学好英语,首要的是建立标准的语音形象。现在就请袁鸿林公开他教孩子学英语的一些秘诀。

  二、袁鸿林引导孩子英语入门

  1.学习唱歌,练习口型

  教幼儿、少儿学英语,建议从唱歌入手。中国人说母语中文,口型较小,发音部位在口腔的前部,而英语的发音,却要压到口腔的中、后部,口型较大,尤其是美语,口型更大。通过唱英语歌,可以纠正英语学习中的口型和部位的错误,因为唱歌时母语中文的干扰较少。几十首英文歌曲唱下来,一般孩子都会对英语口型和发音部位有很好的感受,为而后的准确朗读形成基础。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英语是可以唱会的。

  2.积极跟读,练习发声发音,熟悉语音语调

  我们在缺乏英语生活真实语境的情况下,要学好英语,最简单的方法,便是跟着标准的语音反复朗读。朗读是在不断的模仿中进行,朗读能使你自己的声音发出后,再传回自己的耳朵,实际上形成一个输入输出的回路,尽管只是一个最简单的输入输出,但大道至简,最简单的方法往往是最实用的方法。朗读要讲究语速,更要讲究技巧,技巧加语速,再加熟练,能使你的英语就像母语为英语的外国人一样。跟读有两种,一种是嘴巴跟着眼睛读——先看后读,另一种是嘴巴跟着耳朵读——先听后读。幼儿往往先接受“听而读”,然后再“看而读”。大一点的孩子,则相反。但这两种方法不可偏废。

  3.掌握朗读基本技巧与语速

  讲到技巧,袁鸿林总结了“三大法宝”。第一大法宝是“连读”。举例:

  There is a refrigerator in the kitchen.

  There are some magazines on the television.

  The pictures are on the wall.

  第二大法宝是“失去爆破”。举例:

  Look at that man。

  Shut the door, please。

  Read this book。

  第三大法宝是“变音”。举例:

  Nice to meet you。

  And you?

  The armchairs are near the table。

  读英语不可一个单词、一个单词地读,至少应有“意群”的概念,一个单词在词典上的发音,到了具体句子中,会因为强弱变化而发生变化。比如and,在强读时会读成【€鎛d】,弱音时会读成【 n】,甚至【n】的音。现在很多中国人读英语句子,似乎是“单词加单词”的读法,如果不予纠正,无论练多长时间,都无法获得真正的英语语感和语流,难以摆脱哑巴英语。

  讲到语速,我们要特别强调,学英语必须要有语速,听不懂,很大的原因是不适应英语的高语速。如果你能读得与英美人一样快速,也就是说你已适应这种高语速,那么听力的难度就会降低而被克服,因此,练朗读,实际上也就是在练听力。不会说,是因为听不懂,所有的哑巴都是聋子。你想要听得懂,又想要说得好,其秘诀也就深藏在这个练读之中。抓紧练读吧,小朋友,一定要多读,要在语音准确的基础上,熟练地运用那些技巧,更要把速度练上去。没有语速的英语是没用的英语。准确、熟练加技巧,会让你的英语像英美人一样快、一样好。当你的英语语音、语速与英美人一样时,你的听说能力,也就自然发展起来了。

  4.学会字母组合的拼读法,不用背单词

  英语与中文的象形不同,是分音节的拼音文字,字母本身已经告诉你如何拼读。因此,用传统学中文的方式死背英文单词,无疑是十分落后的笨办法。一般用这种方法的学习者,几乎无一例外地尝够了“背了忘、忘了背”的痛苦,却又走不出“反复背、反复忘”的怪圈。袁小逸自幼学习英语,从未背过一个单词,却轻松地记住了数千个单词。其诀窍,就是先分清音节:主要是开音节,闭音节,并分清轻音、重读、强读与弱音,即音节的“轻、重、强、弱”,再确定该音节的“长、短”音。汉语发音靠“四声”,英文不用“四声”,但却有“轻、重、强、弱”和“长、短”音,在朗读中注意字母组合的不同而发音不同的规则,便可以看到单词即能进行拼读,而能准确读出的单词,也就自然记住。因此,记忆单词也就完全不用死背。

  我谈曲刚与英语学习

  2005—04—25  

  在哈利快乐英语角的墙上,只有两张关于英语的贴图:

  ——曲刚·快步英语·语法大表

  ——曲刚·快步英语·语音大表

  这体现了我对曲刚的赞赏。

  曲刚很年轻,算不得英语研究或教学界的权威,甚至都不是英语专业出身的。但他对英语真有钻研,也真有理解,特别是对于语法那一块,对学习有用,对教学也有用。我在教学中借鉴了曲刚的方法,我也常常向我的学生推荐曲刚。

  2004年的时候,我读到了曲刚由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一系列著作。认同之余,我在课堂上介绍了他的《一张大表讲清英语语法——曲刚·新英语语法理论》,还采用他的《曲刚·快步英语·造句卡(积木式英语造句卡)》作为晨读的教材。我觉得效果还是很好的。

  在自己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我的感悟就是,一定要重视语感的培养。那么,什么是语感?又如何培养?传统的教学,包括一些大家,都认为主要是通过背诵,由背诵而得正确的第一反应,就似乎有了语感。我觉得,这有点似是而非。

  曲刚提出了把语感量化,让你看得到,摸得着。他从造句出发,通过数学的方法(如排列、组合、归纳、演绎等),将语言解析,形成零件——或积木块,再将他们重新拼装起来,一拆一装中,既有量化的感觉,也有语言思维的条理。比如,它把句子结构按规律,分成了十八个句子零件。在我的训练中,更是以意群代之。去掉那些复杂的语法名称,再让学生切实感受。

  他的“根零件”的概念很好——这里又沾上了计算机语言。语言再复杂,都有其根。

  英语的

  ——主谓宾

  ——主系表

  —— there be

  三大句子结构,既包含了一切,又衍生出一切句型。


  对学生输入句子结构,再让他们利用零件,进行组装——用各个意群往句子结构中填充。分步进行,先抓主干,再加细节。通过这些搭积木式的操作,逐渐建立起英语的思维习惯。

  曲刚的语法新解,自有其不够完善的方面,但确有其实用的价值。他曾设想将其用于中小学生学习,能使他们掌握本应为大学生所学的句子。而我则用这样的方法,让幼儿感受到本应为大学生所感受的句子。

  而在中文母语方面的学习,我则有一篇发在网上的帖子专门谈到:闲聊教女儿学中文

  (一)  

  认真教女儿中文是在她开始学习英文之后的4岁,用时也比教授英文的时间为少。先是让女儿诵读《三字经》,认了一些方块字,接着诵读《论语》,并附之以鲁迅的短文和一些古诗词。这些对成人也不算容易的东西,会不会使孩子觉得太难而失去兴趣?或是学得苦不堪言?我想,很多人会这样问。

  然而,女儿,也包括一些差不多同龄的其他孩子,却学得情趣盎然,进展也快。我采用的这种方法,实质上是我国传统私塾长期采用的方法,我称之为让孩子直接感受语言。既然是感受,“子曰诗云”和“青菜萝卜”,对孩子来说,差不多是一码事:至少都得从头来认读方块字,感受方块文字符号蕴含的意思。但当孩子有了对文言的最初感受,达到的效果却远高于使用现在的小学生所学的课本。

  至少从效果来看,孩子可以在不用教的情况下,自己轻而易举地阅读白话文。在女儿独立阅读中文前,有一个过渡,即她很奇异而又自然地自学了汉语拼音。我给她买的一些少儿读物,常会带有拼音。由于已先认了一些中文字,尤其是通过英文的学习,感受到了西方文字的拼音规律,突然有一天她自己对汉语拼音感兴趣了,并借助这些拼音,能把不认识的字也读出来,搞懂了句子的意思。这一发现对于她来说不亚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连续好几天,她天天在琢磨汉语拼音,并很快全部学会。而且还带着同龄的Mandy一起学,很快,Mandy也学会了。接下来几个月,她天天要读带有拼音的小人书,真正开始了独立的阅读。读到她觉得很精彩的故事,还忍不住要讲给我们听。这些大概是今年暑假前(6岁不到)的情况。

  我主张小孩子几门语言一起教,但实践中却有个具体问题,即先由哪种语言突破阅读和写作关?我一直将较多时间放在英语的教学上,设想女儿先在英语上达到阅读和写作水平。但一些意外的事情改变了我的主观想法。一年多前,我集中招收了一些和女儿同龄或相差不大的孩子,进行全天教学,这些孩子的英语程度当然达不到女儿的程度,因此,给我带来教学上的难度,特别是难于同步学习。其次,女儿那时对古汉语特别感兴趣,接着又悟通了汉语拼音,开始喜欢汉语的阅读。正是为了保护她在学习上的主动性,我被迫但还是非常情愿地对她让步——转向汉语。当时我主要采用集中阅读识字的方法,而且根据英语教学上的感悟,强调将字、词置于文章中来学习。除了选学一些文言,还特别选了鲁迅的文章来诵读,结果奇迹出现了。包括我的女儿、Mandy、Sheila、Jackson等一些5岁左右的孩子,在一至两个月的时间里大量认字,并很快进入自己阅读。当时选读的鲁迅短文如《夏三虫》《一件小事》《孔乙己》《战士与苍蝇》等文章,一般每日诵读一篇,每篇连续读两三遍,三五天即能认读完。花时并不多,效果却很好。

  如要认真计算,每天认读两百字、词(因为同时还在学英、日文单词)的速度,庶几近之,并无夸张。只是为时不长,约两个月,女儿及其他的几个孩子都开始进入中文的独立阅读了。

  当小孩子在对汉语有了一些感知,如对部首、字形、对汉字形声会意等功能有了初步了解后,采用集中识字的方法,能做到大量识字并进入阅读。这也许是一种较好的方法。记得当时这些孩子都很争强好胜,在一种愉悦争先的情境中,他们的认读进度十分惊人。这种情况,为时不长,也无须很长。认字是为了阅读,能推动孩子进入阅读,认字这一环节也就大功告成。孩子的认字以及其他的学习,当然不可能短时全部完成,他们还需要在以后的阅读学习中不断巩固和提高。接着,或许是因为所认的字越来越多,也或许是对阅读越来越有兴趣,没有拼音的书籍她也要看了。她经常捧着的书是大本的《格林童话》和《安徒生童话》,可以静静地读上一两个小时。她还学着某个大姐姐的样子,时不时把她认为是生疏的字、词,用特意买来的橘黄色透明彩笔涂一下,以便回头查检字典。她看书速度并不快,而且还要经常反复阅读同一篇东西,犹如醉心于把玩一个心爱的玩具。

  学会拼音后,她就饶有兴趣地开始翻检《新华字典》。我还给她买了一本有英文释义的《新华字典》,有时也见她在看英文对某个汉字的解释。女儿喜欢字典,常用的中文字典还有《小学生多功能图解字典》《成语小词典》等。最近,还一个劲地夸我给她新买的《现代汉语词典》非常好,能帮助她找到想要的词。

  我一再主张只教古文,白话文是不用教的,完全可由小孩子自己阅读学习。唯一例外的,是鲁迅的著作,我也将其作为需要讲解的教材。这不仅因为鲁迅的文章,文思深邃,处处体现着人格的伟大和洞察的深刻,而且文笔绝妙,即使白话文,遣词行文也颇推敲讲究,构思谋篇则更富有深意奇境。把鲁迅的文章,作为古文和白话文的衔接是最恰当不过的了。本人读书不算少,真正读完个人全集的,唯有鲁迅。

  对此,有很多人质疑。有一位可爱的小朋友也忍不住留言对此表示反对。她的大意是,很反对我认为“儿歌没有用,小孩子不用去学”。对这位小朋友的留言,我很认真地作了回答:“××小朋友:你好!很高兴看到你提出的不同意见。在英语角,我就常常鼓励小朋友批评老师,只要是讲道理的就行。我主张教小朋友学中文应当把精力放在古汉语上,包括古诗词。古文有了基础,现代汉语就容易看懂,能看懂的东西,就自己看,不用老师教。至于儿歌,‘韵味和节奏很美’,一看就明白,拿来把玩就成,更没必要刻意来学。小朋友的学习时间很宝贵,一定要学有用的东西,甚至最有用的东西。一些不一定有用、但好玩的东西,我不反对小朋友拿来玩一玩,但随意玩和认真学还是不同的。祝你玩得开心,学得认真!”

  “玩得开心,学得认真。”这也是我对女儿的要求。我开始时主张用《古文观止》作教材,不过要将原书的编次打乱,重新安排,以便教学。而且,时不时还要从唐诗宋词中另选些东西来补充,因此有点不便。后来看到原建平编著的《文言文全解》(初、高中各一册),觉得选得很不错,译、注、讲解之外,还附有练习,用起来颇为方便,于是就改用了她的书。这套书实际上就是把初、高中课本中的文言部分,抽出来单独汇编成书。这倒无形中成了我与学校教育的“接轨”。想到此,自己也想发笑。不过这的确是女儿要认真学习的教材。

  此外,我偶尔也会拿些其他的书,让女儿读一读,那多半是属于“玩”之类的。比如有一套邓捷主编的《小学语文阅读训练80篇》,共六本,每年级一本。现在女儿就拿它来自己玩,而且玩得很开心。时有不会做的练习,她也会来问我,我便帮她一下。因为是让她玩的书,所以就充分让她自己发挥,也不规定进度。

  教小孩子读文言,先是让其跟着指读,然后讲解大意,再就选些字来重点讲。无论讲大意还是讲文字,都追求小孩子感兴趣和爱听为主,当然也找机会引申出去,尽量让小孩子多了解一点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我也让女儿动动手,抄抄文章或生字。不要指望小孩子一步到位,只要每次学习都有收获就成。我不主张拿背诵作为一种考核的标准,当然读多了,小孩子有时会自然成诵,这也很好。我就发现,女儿特别喜欢的篇章,很多能背出来,尽管我没这个要求。多次反复,对小孩子是很有效的方法,越熟,小孩子就越喜爱,理解也就会逐步深化。熟悉、理解、喜爱,结合在一起,便产生了强烈的兴趣爱好。比如我女儿对曹操的诗、苏东坡的词,就情有独钟。诵读《宋定伯捉鬼》之类的文章,她也声情并茂,自觉非常有趣。

  我领着女儿感受文言,大概注意三个步骤,首先是朦胧性的,其次是整体大意性的,最后是具体细节性的。感受过程暂告结束后,就要启发孩子自己去联想,甚或举一反三,进行思悟了。联想和思悟,就是将文字和思维训练相结合。用文言来训练思维,真有其独特妙处,就是要把握一定程度的模糊性,让孩子自己有思悟的空间。把什么都讲清了,坐实了,孩子也就没得可想了。

  教授小孩子学习文言,当然有相当的难度。但唯其如此,才具有价值。引领孩子越过一道又一道的难关,既培养了孩子不畏艰难的学习精神,又锻炼出孩子自学白话文的能力,更熏陶了孩子对传统文化的情趣,可谓“无限风光在险峰”。

  (二)  

  谈到中文教学,很多家长常常会问我使用哪些教材,这里我就做个大概交代,以供参考。首先是蒙学教材,我用过《三字经》《千字文》,觉得于幼儿在朗读练习、识字和认知方面都很有益。谈到蒙学,现在很多人首推《弟子规》,但我反对使用。我认为,《弟子规》是整个传统蒙训教材中最差的一本,糟粕太多,除了把孩子搞成驯服工具,并无多少认知意义。拿《弟子规》同《三字经》《千字文》对比一下,就会明白:《弟子规》文字粗糙,不堪为小孩阅读,更不堪的是,《弟子规》束缚个性、埋没人的创造力。《弟子规》产生于清代康熙年间,是一个考不上举人的穷秀才闲时所作,谈不上经典,就连当课本也不够格。在一片读经的叫声中,不分精华和糟粕,一味推销一些迂腐的死东西,又不注意研究继承传统学问的科学方法,很不明智。

  倒是《古文观止》,非常值得一读,我是作为主要教材的。《续古文观止》我也选用过。除了这些文,我觉得,可以按照文学史的主要脉络,选些诗,从《诗经》开始,《楚辞》《古诗十九首》,以及曹操父子的诗、陶渊明的诗、唐诗宋词、元明曲等,都让孩子接触。然后就是明清小说,《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都让孩子去读。当然还有读经这一块。我的观点,经史合一,所以《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老子》都曾对孩子讲过,同时也选讲过《左传》《史记》《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

  总体上我主张讲解,重要的是让孩子理解而不是背诵,但必要的朗读是需要的,有些诗文篇章读多了,小孩子就自然成诵了。但我不注重背诵,更不拿背诵作为考核,而是提倡让小孩子能够领悟、并能活用一些东西。小逸在5岁时,就能活用《论语》中的很多话语,这是我对自己的教学效果比较得意的地方。至于她能背多少,我从不在意。而且,讲解中我经常会说,前人是怎样理解的,我又是怎样看待的,至于孩子,当然要允许他们有自己的看法。不仅允许,还要鼓励。

  (三)  

  我提倡一开始就设法让孩子去理解,并且允许她有自己不同的理解,但是要让她知道别人是怎样理解有关经文的。这当然主要是通过讲解,让她知晓有关的词义、有关的知识、有关的故事和有关的人物,以及他们对后来的影响。这样做的目的,不是把经书当做宗教或信仰类的东西,而是看成在历史上有过重大影响的重要典籍。经书里有值得称道的智慧、思维和文采,却也有时代的局限所形成的糟粕。这些也要通过讲解来引导孩子有所感受和领悟。总之,我觉得采用经书作为女儿的启蒙语文教材,远远要好过学校的教科书。

  既然是当做教科书来用,熟读是需要的,能部分背诵当然更好,但背诵绝不作为考核的要求。重要的是要有感悟和理解。而感悟和理解的方式之一,便是教会孩子能够使用类推的思维方式,即孔子一再强调的“举一反三”或“知一推十”的思维能力。据我的教学实践,类推方式也是孩子普遍在幼儿时期乐意接受和善于使用的方式,对启发孩子的悟性即思维能力十分有益。

  而单纯的傻读死背,却难以在思维训练方面对孩子真正做到启蒙。读经而不讲经,至少不是好的方法。指望诵读百遍千遍,便能出现某种特异功能而达到顿悟的境界,我看就有点邪门。熟话说:“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王财贵的方法,从其消极面来说,大概也就是在培养类似的小和尚。其实,纵观历史上的读经教育,有哪位著名的圣贤不注经讲经?孔子聚徒传授六艺,能达到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的盛况,靠的不也是一个“讲”字吗?如果孔子不讲,哪来《论语》?

  古人偏重背诵,有其历史原因。比如,当时书籍来之不易,未发明纸张前,在孔子的时代,学富五车,不也就是一大堆竹简,若印成现在的书也就是薄薄的几本小册子。即便是有了纸张,也要靠抄书;即便是有了印刷,大部分贫寒书生也买不起。于是口授相传,背诵成习。然而到了现在的信息时代,还有这死背的必要吗?特别是不理解的背诵,相当一部分只是记住了一些声音符号,充其量也就是认读了一些方块字而已,而且还是那种低层次的认读。

  再说古人诵读,因为有其当时的语境,或许悟性好点的,便能在不用讲解的情况下悟出几分。可是时过境迁,现在的孩子若无小学训诂的功底,读《论语》《左传》,还不是如同在读日语,他们又能悟到几分?实事求是地看,王财贵的傻读死背,实在不足取。再把这种方法移植到学习英语,读什么莎士比亚,那完全就是闹剧了。我这样公开说,并不是想对王财贵先生进行攻讦,王先生在提倡读经方面确有其积极面,但完全采用他的办法,我担心会产生很多悲剧。